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护场的有无对外科疾病的预后至关重要,有护场说明正气充足,疾病易愈;无护场说明正气不足,预后较差。中医学的护场包括中药内托法,补益正气给邪以出路;箍围法,其作用是"箍集围聚、收束疮毒";药捻疗法,促进深部邪气排出,护场早日形成。在现代中医外科学临床中,护场理论理念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延伸,在疔疮走黄、难治性溃疡、糖尿病足、褥疮,恶性肿瘤等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并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发掘。  相似文献   

2.
护场理论源远流长,是判断中医外科疾病顺逆预后的指征。随着中医理论的发展,其逐渐深化为正邪交争,正气对邪气的约束过程。护场理论的延伸使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治疗手段也更加丰富。以护场理论为切入点探讨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的中医诊治,总结RVVC各时期临床特点及护场变化,辨证论治,采用中医内外治法来促进护场的形成及稳固,从而降低其复发率,促进疾病向愈。以护场理论指导治疗RVVC取得了显著疗效,为临床治疗RVVC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李亮  周洁 《光明中医》2016,(8):1057-1058
对中医外科学"护场"理论的概述,以及对"护场"与肿瘤学之间相关理论的描述;过对中医外科学"散-围-收"三法与恶性肿瘤中医药治疗相似性的阐述,尝试了解中医外科"护场"理念与恶性肿瘤的关系;尝试了解恶性肿瘤"护场"的实质,试图将中医外科学"护场"理论引入肿瘤学,为恶性肿瘤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正>"护场"见于明·王肯堂《证治准绳·疡医·疔疮》:"凡生疔疮,身热头疼,手足温和,饮食入常,疔之四围赤肿,名曰护场可治。"《中医外科学》(七版)释为"疮疡正邪交争中,正气能够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扩散,而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徐强将其含义扩展,广义护场(大护场)是调动全身正气对体内一切致病因素进行的抵抗,狭义护场是针对局部外科疾病而言[1]。临床中借助护场理论,为糖尿病足、局灶脑缺血、肿瘤转移扩散等难治病的防治开  相似文献   

5.
护场理论是评判中医外科疮疡类疾病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理论。糖尿病足溃疡属于中医"脱疽""疮疡"范畴,现以护场理论对于糖尿病足溃疡的局部辨证为切入点进行论述,探讨其对糖尿病足创面修复过程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护场"源自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外科学中判断疮疡病发病、病性和预后的重要依据,经过历代医家的总结和发展,其内涵和应用范围得到了不断扩大并逐渐上升为理论,在中医外科学的诊断、治疗以及判断病情预后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所谓"得护场则吉有应,失护场则凶无应"。在学科越来越专业化的今天,中医皮肤科已逐渐从中医外科学中分离出来,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医杂志》2013,(8):1576-1577
如何加速慢性难愈性溃疡的愈合是中医外科学的难点之一。而对于慢性难愈性溃疡的中医外科干预,重点在于顺应溃疡本身的愈合规律,结合全身整体情况进行综合处理,引导慢性难愈性溃疡的转归沿着其愈合规律发展。临床实践研究表明,慢性难愈性溃疡的良性发展过程中,往往会沿着自外而里、自下而上的向心托举顺序发展,从而愈合。而顺应这种愈合规律,采用必要的手段,使得慢性难愈性溃疡四周"邪"得以局限,肉芽组织自下而上填充伤口,即是中医外科学中的"护场"形成,对于慢性难愈性伤口愈合时间的缩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护场理论在治疗糖尿病足创面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护场是中医外科学的重要概念,临床观察发现,在糖尿病足创面修复过程当中,如果伤口被局限在某一区域,或是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之间出现较为明显的界限时,表示护场形成,可以行伤口清创,伤口愈合良好,反之如果破坏了这个范围,则伤口情况会迅速恶化。基于此理论,笔者认为在处理此类伤口时,要尽一切可能为伤口局限并与正常组织出现明显分界提供条件,此即中医外科学的护场理论,在指导伤口愈合中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试以糖尿病足创面的治疗阐述护场理论的应用,以期对创面修复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护场理论是中医治疗痈、疮、疖、疽等外科疾病的特有理论体系,尤以外治箍围法最能体现。从理论研究、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等方面综述近年相关文献,发现护场科学内涵不断丰富,广义护场多指人体正气;护场理论已被广泛引申并应用于恶性肿瘤、肛肠术后感染等疾病中,指导临床诊疗活动。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9):1811-1812
促进阴证疮疡的愈合是中医外科治疗的难点。临床研究发现,通过箍消托补综合外治法可在疮周形成温性护场,从而促进疮疡由阴转阳,达到加速阴证疮疡愈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马静  朱朝军  田影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2):93+102-93,102
负压闭式引流术(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是外科常用的引流术,在引流、控制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医外科有着特色的箍围消肿、护场理论,笔者在临床发现,VSD能起到箍围药箍围消肿的作用,进而促进慢性难愈性疮面护场形成,使阴证溃疡由逆转顺,使阳证疮疡加速愈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由于中西医在起源、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受历史、地域及文化背景等诸多因素影响,已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医学体系[1]。中医外科学是以"天人合一"朴素的唯物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从宏观的角度,以整体观为基础理论去阐述外科疾病的发病观、辨证观及治疗观,西医外科学则与自然科学紧密结合,从分子  相似文献   

13.
在肿瘤微环境日渐成为研究热点的背景下,将中医外科学"护场"理论引入肿瘤学,从概念、治疗原则、治疗方法等角度论述"护场"理论与肿瘤微环境的相似性。进而基于"护场"理论探讨肿瘤护场实质,提出新的研究思路,以期为中医临床防治肿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阐述中医外科名医医案中常用八个字的证型命名特点。结合这些医案,强调"八字证型"命名在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中的重要性,尤其在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不一致的情况下。四字证型有着普遍认可性和简便直观性,临床使用广泛,但应逐渐认识到八字证型以其能够统筹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的特点,使其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更具针对性,是中医外科名医临床辨证用药的经验体现。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中医外科内治总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考证和梳理,将其过程分为起源、形成、发展与成熟四个阶段,而金元以前,历经了起源、形成与发展阶段。中医外科内治法则起源于秦汉以前的《五十二病方》痈疽施治。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寒热虚实、阴阳及内外治则治法,对外科疾病的治疗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尤其对"内消"与"补法"的确立有直接的影响;《神农本草经》为外科疾病的内治奠定了药物学基础;《金匮要略》"肠痈"证治中已有了消法的具体应用、禁忌及托法方剂的雏形。至晋《刘涓子方鬼遗方》所载方论中已经体现出了消、透及补法的治疗观点与应用,说明中医外科内治总则初步形成。隋唐五代时期,外科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无新的内治理论出现。进入宋代,北宋时期外科内治强调辨证论治,方法丰富多样,《圣济总录》明确提出了消、托与补法的名称、适应证与作用,标志着"消、托、补"法的外科内治总则正式确立;南宋时期外科专著渐多,外科及内治总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医学在各个学科应用的愈加广泛,近年来中医辨证体系在肛肠外科疾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越来越多。中医辨证论治观念及由此产生的护理方法在肛肠外科疾病护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结合中医护理的特色,即中医学的整体观念、辨证施护,以及中医学所具有的独特的护理优势,阐述了中医辨证体系在肛肠外科疾病护理中的应用,体现了中医护理在肛肠外科疾病护理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7.
宫颈癌是最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转移是预后不良的重要因素之一。“护场”指正邪交争过程中,正气约束邪气,使之不至于深陷或扩散而形成的局部作肿范围。中医认为,癌毒侵袭转移与护场不守有关。护场的微观基础为免疫微环境,能识别和杀伤癌变细胞,而免疫逃逸在促进肿瘤转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基于“护场”理论,笔者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分析宫颈癌转移病机,正虚毒盛护场不守,肿瘤细胞免疫逃逸,进而发生转移,并提出从清除癌毒、固护护场以及先安未受邪之地三方面进行干预,为中西医结合防治宫颈癌转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电火针洞式引流术在临床逐步应用,现有研究认为其作用机制为促进创面周围"护场"形成,开放伤口、充分引流从而控制感染扩散,促进创面愈合.近代大量临床研究表明,火针具有清热透邪、温经通络、扶正祛邪之效.经研究后认为电火针洞式引流术治疗疮疡疾病的作用不仅是充分引流、建立护场,还可引热逐邪、将存在于皮深肉厚处的热毒之邪排出体外,...  相似文献   

19.
恶性肿瘤的转移中医称为"传舍",侵袭与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本质的特征,如何防治转移是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环节。作者结合临床实践,试图将护场理论延伸对恶性肿瘤传舍的认知,丰富护场理论的肿瘤学内涵。文章从护场理论、传舍理论以及护场与恶性肿瘤传舍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外科疾病虽然大多数发于体表皮肉筋骨的某一部位,但与脏腑有着一定的联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唐汉钧教授认为:"中医外科疾病虽然表现的症状较为表浅,但往往是由内脏的病变所导致的。而脾胃乃后天之本,因此,外科诸多疾病与脾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