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医外科形成于商周,春秋战国至秦汉六朝是初步形成时期,隋唐时期骨科独立发展、外科快速进步,汉代进入巅峰时期,尤以东汉末年华佗最为杰出,他发明的麻沸散开创了麻醉药的先河,令针药无法解决的疾病,通过外科手术得以消除;后来《金匮要略》急腹症辨治,《肘后备急方》狂犬咬伤被动免疫疗法,及《刘涓子鬼遗方》止血止痛、疮疡疖肿辨证和切开引流时机把握、低位引流原则,都成为中医外科标志性的进步,技术发生质的飞跃,并成为传统中医外科学形成标志阶段;宋元已到发展成熟阶段,对整体与局部关系更加重视,临床更注重辨证施治,强调扶正与祛邪、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反对局部论;明清时期,外科专著增多,并形成了不同的学术流派。西方古代医学则充满了更多神秘色彩以及魔法与巫术,公元前460~377年疾病神赐说随着古希腊医学家希波拉底的出现,从医学领域被彻底铲除;希波拉底认为疾病源自自然病因而非神的惩罚,是一个自然过程,症状是身体对疾病的反应;对骨和关节的解剖及运动生理,也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比如肩关节脱位的手法复位,至今仍被外科教材和临床治疗采用;标志西医外科技术真正走向成熟,是麻醉、无菌技术以及感染理论的出现;经历了早期的粗糙与莽撞,跨越了无数因为失败倒下的病人躯体,在克服了疼痛,征服了感染,随后又掌握了输血技术之后,外科才真正进入了精确的科学飞速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2.
顾柏华(1916-1993),上海浦东人,顾氏外科奠基人,我国著名中医外科学家。顾氏出身于中医世家,为上少近代名中医顾筱岩先生之子,自幼随父学医,又深造于私立上海中医学院,于1952年在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曾历任曙光医院、龙华医院中医外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外科教研组主任,上海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中医学会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第五、六届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会委员等职。顾氏一生从事中医外科临床50余年,研究和创造了不少疗效独特的经验方治疗方法,顾氏虽忙于临床,但他更注重著书立说,在六、七十年代他先后主编了《全国中医学院中医外科统一教材》、《中医外科临床手册》、《顾柏化外科经验选》以及在中医外科学术界颇具影响的近100万字的《实用中医外科学》,为丰富中医外科的临床实践和理论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顾氏治学严谨,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多年来顾氏先后指导培养了原上海中医学院院长、上海中医药研究院院长陆德铭等多位高材生,为培育中医外科人才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是中医外科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医家各述其论,且出现了大量的外科著作,很多外科器具在书中有相关的图像或者文字的记载。中医药器具的研究是中医学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角度,是中国医学史发展的有力佐证。本文搜集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医籍中所载的中医外科器具,进行择要举述,并对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发展进行总结,以期从器具史角度完善中医史的发展概貌。  相似文献   

4.
中医学专业经典与临床方向班教学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介绍中医本科开设经典与临床方向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从对该专业的教学实践及学生主观问卷调查中总结探讨关于中医经典包括《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的教学方法:立足于经典,把握教学方向;增加师生交流,共同明确培养目标;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将经典理论讲"活";注重临床带教,培养动手能力;适当结合实验,培养学生科研能力;注意中医的文化性。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提出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不足和继续改进的方向和目标。  相似文献   

5.
自明清以来,江阴中医外科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中医外科名家,如夏颧、顾云竹、许棠、葛云彬、马泽人、孙泽民、许履和等。江阴中医外科医家医德高尚,不拘门户,博采众长,继承创新。治疗外科疾患,注重内外并重、阴阳辨证,临床疗效显著,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6.
文章对中医外科内治总则的发展历程进行了考证和梳理,将其过程分为起源、形成、发展与成熟四个阶段,而金元以前,历经了起源、形成与发展阶段。中医外科内治法则起源于秦汉以前的《五十二病方》痈疽施治。战国至秦汉时期,《黄帝内经》中寒热虚实、阴阳及内外治则治法,对外科疾病的治疗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尤其对"内消"与"补法"的确立有直接的影响;《神农本草经》为外科疾病的内治奠定了药物学基础;《金匮要略》"肠痈"证治中已有了消法的具体应用、禁忌及托法方剂的雏形。至晋《刘涓子方鬼遗方》所载方论中已经体现出了消、透及补法的治疗观点与应用,说明中医外科内治总则初步形成。隋唐五代时期,外科得到进一步发展,而无新的内治理论出现。进入宋代,北宋时期外科内治强调辨证论治,方法丰富多样,《圣济总录》明确提出了消、托与补法的名称、适应证与作用,标志着"消、托、补"法的外科内治总则正式确立;南宋时期外科专著渐多,外科及内治总则得到了进一步的充实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正>中医皮肤养护理论与中医养生理论一脉相承。1中医皮肤养护理论的萌芽时期春秋之前,是中医皮肤养护理论的萌芽时期。在已出土的殷商甲骨文中已有"沐"、"浴"的文字,蕴含着清洁滋润皮肤、防止衰老的萌芽。其后《吕氏春秋.古乐》记载有"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谌积……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的文字,示人导引动作有提高身体素质、健美肌肤的作用。《庄子.刻意》更加明确:"吹呴呼吸,吐故纳  相似文献   

8.
目的中医外科学是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阐明外科疾病证治规律的一门主干课程。中医外科学历史悠久,内容丰富,范围广泛,极富中医特色和优势。由于其专业性和实践性强,故对授课教师的综合能力有着较高的要求。针对中医外科学的教学现状,运用开放式教学法于《中医外科学》教学实践中,最终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王天怡  庞博  宋坪 《北京中医》2012,(10):746-750
远至殷商时期,出土的甲骨文已出现关于皮肤病名的记载。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发展至鼎盛,理论探讨日益深化,逐渐形成了中医外科学术流派雏形,明清时期中医外科学术流派的形成,对疮疡皮肤病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地域、物候、人文、师承等的差异造就了众多的区域皮肤科流派。以流派为纲,深入探索燕京流派、海派医学、岭南流派、湖湘学派、龙江学派中中医皮肤科卓有建树的各家学术观点和思想,并进行总结与理论升华。  相似文献   

10.
尹跃兵  袁晓红  陈波 《光明中医》2014,(6):1329-1330
目的:探索突破当前《中医外科学》的传统教学模式,能体现中医外科特点与特色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中医外科学》的彩色病理图片库,化抽象为具体;增添大量的外治法,体现中医外科的特点与特色;构建实验实训项目,让学生掌握中医外科必须的临床技能。结果构建的病理彩色图片库、大量的外治法与实验实项目,填补《中医外科学》教材的空白;运用于教学之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结论通过三大方面的教学改革,体现了中医外科的特色,形成了一种良好的特色教育教学模式,突破了现有的教学模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中医肿瘤学起源于殷周时期,经历了殷周至隋、唐时期的早期阶段,宋、元时期的形成阶段,明、清时期的成熟阶段。近现代是中医肿瘤学的发展阶段。当前中医药防治肿瘤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仍存在缺乏标准化的肿瘤治疗指南的问题,建立规范化的肿瘤治疗方案是今后中医肿瘤学发展中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2.
玻璃体切割手术是目前治疗晚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唯一有效的方法,但PDR病情较复杂,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常有并发症发生,影响术后效果.中医药在眼科围手术期及玻璃体出血的治疗上有一定优势,因此在PDR玻璃体切割术的围手术期,运用中医理论辨证施治以减轻术后反应及并发症的发生,改善预后,是具有可行性的.本文从晚期PDR证治特点及手术创伤痛机着手,对PDR玻璃体切割术前、术后的病机特点和证治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阐述中医外科名医医案中常用八个字的证型命名特点。结合这些医案,强调"八字证型"命名在中医外科疾病辨证中的重要性,尤其在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不一致的情况下。四字证型有着普遍认可性和简便直观性,临床使用广泛,但应逐渐认识到八字证型以其能够统筹整体辨证与局部辨证的特点,使其在临床诊疗工作中更具针对性,是中医外科名医临床辨证用药的经验体现。  相似文献   

14.
肿瘤作为临床常见疾病,无时不刻不在夺走人们的生命.目前西医多以外科手术治疗及内科放疗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但是有很多患者发现病变时就已是肿瘤中晚期常伴有转移病灶不宜外科治疗,而大多数患者对放疗化疗不耐受或经治疗后对肿瘤细胞特异性不强,效果不明显,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肿瘤取得显著疗效得到国内外业内人士认可,随着国内外对中医药的需求日益增长,人们同时也越来越迫切的需要一个系统、科学、客观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5.
中医是中国独具特色的传统医学,中医急诊医学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在治疗危急重症方面前人有着丰富的理论与临床经验,在一些急性病方面有着独特的治疗方法以及良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在当代社会中,中医急诊医学得到了重视与发展,同样也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同时也有着自身的问题与不足,但其发展前景依旧是客观的,也是具有发展潜力的。  相似文献   

16.
中药现代化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药走进国际市场的必经之路。目前国内对于中药现代化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就,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亟待解决。本文从中药发展现状、中药药理特点、制约中药发展的因素、保持中药活力的条件,以及对策和建议5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中医外科临床护理应用循证护理理念的价值.方法 选枣庄市峄城区中医院396例外科患者,随机分2组,对照组常规中医外科护理;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统计分析2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在患者满意度、中医证候积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指标上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运用循证护理理念对患者进行护理干...  相似文献   

18.
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是评价中药材质量优劣的重要参考指标,影响着同种药材价格高低,对促进中药材"优质优价",方便、规范市场交易,以及对整个中药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形成演变经历了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该文参考了大量本草典籍和相关文献,将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形成和演变过程进行了整理与分析,以期从根源上为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修改制定和中药材商品的后续管理提供理论依据。作者认为,中药材商品规格等级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分别为:南北朝以前的萌芽期,唐宋前后的发展期,明清阶段的成熟期和建国至今的继承发展期。作者认为临床疗效是推动商品规格等级发展的原动力,此外,国家的医药政策、国际地位、科学技术水平等各方面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商品规格等级的发展。最后,鉴于商品规格等级的演变规律分析,作者对商品规格等级的修改制定工作提出了3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中药方剂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手段。遵循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以饮片配伍来组方制药,是一种传统中药应用模式,至今仍在临床上广泛使用。应对多因素复杂性疾病,中药方剂具有理论优势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但科学研究基础较为薄弱,中药药效物质和作用机制缺乏科学认知,导致中药方剂发挥疗效的规律认识不足,影响了中药疗效的稳定发挥,也阻碍了中药产品质量的提升。组分中药是在传承基础上的创新,突破了仅凭经验组方的传统,实现从饮片配伍到组分配伍的转变,是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在3个国家"973"计划项目支持下,以揭示方剂配伍理论的科学内涵、研发创新中药为目的,围绕"两个相对清楚",开展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开拓了组分中药研究方向。十多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扩展,组分中药和效应配伍理论方法不断得到发展完善。组分中药理论价值不仅是在新药发现方面,更重要的是搭建了传统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技术沟通融合的桥梁,构建了关键技术体系,符合中药行业创新发展的需求。该文着重介绍组分中药研究历程、相关概念和技术发展以及在中医药理论研究、创新中药研发、中成药二次开发和制药技术升级换代等方面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