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用包埋前免疫电镜双标记技术研究大鼠下丘脑内的神经紧张素(NT)和P物质(SP)分布的超微结构。证实在弓状核内存在NT样和SP样免疫反应阳性的胞体、树突和轴突。NT样和SP样免疫反应阳性的树突和轴突均可接受免疫反应阴性结构的非对称性传入突触。SP样免疫反应阳性轴突终末除可与免疫反应阴性的树突和胞体形成对称性传出突触外, 还可与NT样免疫反应阳性胞体形成对称性轴-体突触。本研究首次直接证实大鼠弓状核内的NT能神经元接受SP能神经的支配。  相似文献   

3.
大鼠弓状核内神经紧张素能和P物质能阳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喜京  朱长庚 《解剖学报》1992,23(3):249-252
  相似文献   

4.
5.
为了探讨下丘脑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突触调控机制和P物质(SP)神经元与γ-氨基丁酸(GABA)神经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用包埋前免疫电镜PAP双标技术,研究了大鼠弓状核内SP和GABA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分布。先以DAB为呈色剂显示SP的免疫反应,然后用钢酸铵-TMB法显示GABA免疫反应,再经DAB-氧化钴稳定后作免疫电镜研究。结果观察到,在弓状核内有大量含DAB和TMB免疫反应产物的神经元结构,DAB反应产物为颗粒状或絮状沉淀,电子密度高,弥漫分布;TMB反应产物呈针状或块状,散在分布。含DAB免疫反应的结构有SP神经元的胞体、树突和轴突。含TMB免疫反应的结构有GABA神经元的胞体、树突和轴突。两种神经元均为中、小型细胞,在弓状核内混杂分布。含SP的轴突接受免疫反应阴性轴突的非对称性突触连接;含SP的树突与含GABA的轴突形成对称性的轴一树突触。含GABA的树突接受免疫反应用性轴突的非对称性突触连接,也接受含SP轴突的非对称性突触连接。本研究不仅在超微水平进一步证实了大鼠弓状核内存在着SP和GABA神经元及其末梢,而且首次在形态学上为下丘脑氨基酸能神经元与肽能神经元之间的相互调控提供了超微结构依据。  相似文献   

6.
应用包埋前免疫电镜PAP双标技术,对大鼠下丘脑正中隆起内的神经紧张素(neurotensin,NT)和P物质(substance P,SP)的分布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先用DAB法显示SP免疫反应,然后用钼酸-TMB法显示NT免疫反应,再经DAB-氯化钴稳定后作免疫电镜包埋。电镜观察发现:在正中隆起内SP免疫反应呈电子密度高的颗粒状或絮状沉淀,广泛分布于轴突内的小清亮囊泡周围和基质内;NT免疫反应产物则为电子密度高的针状或块状,散在分布于胞体、树突和轴突内。含SP的轴突可接受免疫反应阴性轴突的传入性突触,也可与阴性树突形成传出性轴-树突触;含NT的树突和胞体均可接受阴性轴突的传入性突触。此外,SP阳性轴突末梢还可与NT阳性神经元的树突棘形成对称性轴-棘突触及与NT阳性轴突形成对称性轴-轴突触。实验结果表明:大鼠正中隆起内的NT能神经元接受SP能神经的支配,为下丘脑神经内分泌的突触调控提供了新的超微结构依据。  相似文献   

7.
大鼠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的神经支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HRP逆行追踪和免疫细胞化学与电镜结合法研究了下丘脑弓状核神经元的神经支配。结果表明,室旁核向弓状核投射的神经元中,有一部分为催产素免疫反应阳性,一部分为后叶加压素免疫反应阳性,视上核也有部分OT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发出纤维投射至弓状核。将零乱毒素B亚单位结合HRP注入第三脑室后,可见弓状核内有逆行标记细胞,电镜观察发现弓状核内的脑啡肽免疫反应阳性的树突接受HRP反应阳性的触液神经元的轴突形成突触  相似文献   

8.
高脂血症大鼠弓状核超微结构及神经肽Y神经元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高脂血症大鼠弓状核超微结构及神经肽Y(neuropeptide Y,NPY)免疫阳性神经元的变化。方法:实验组大鼠高脂饲料饲养6周测血脂,透射电镜观察弓状核超微结构,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测量NPY免疫阳性神经元光密度、数量及截面积。结果:实验组血清总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升高;弓状核超微结构出现明显病理学改变。NPY神经元平均光密度、细胞数、截面积减少。结论:高脂血症可诱导弓状核神经元超微结构和NPY神经元改变,为进一步探讨血脂代谢异常与中枢神经的内分泌关系提供形态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10.
刘庆莹  朱长庚 《解剖学报》1994,25(3):240-243,T003
为了探计下丘脑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突触调控机制和P物质神经元与γ-氨基丁酸神经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我们用包埋前免疫电镜PAP双标技术,研究了大鼠弓状核内SP和GABA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分布,先以DAB为呈色剂显示SP的免疫反应,然后用钼酸铵-TMB法显示GABA免疫反应,再经DAB-氧化钱稳定后作免疫电镜研究。结果观察到,在弓状核内有大量含DAB和TMB免疫反应产物的神经元结构,DAB反应产物为颗粒状或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杏仁体中多巴胺(DA)能神经末梢和7-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两者在精神分裂症中作用的神经解剖学机制。方法 用免疫电镜双标技术,分别以抗DA和抗谷氨酸脱羧酶(GAD、GABA的合成酶)标记大鼠杏仁体基底外侧核中DA能神经末梢和GABA能神经元,在电镜下观察DA能神经末梢和GABA能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结果 由DA免疫阳性神经末梢形成的突触中,有43%直接或间接形成于DA免疫阳性神经末梢与GAD免疫反应阳性树突结构之问,其中单一性突触为38%、汇聚性突触为30%、连续性突触为20%、末梢间突触样联系为12%。另外的57%由DA免疫阳性神经末梢与未标记的神经结构形成,其中在未标记的神经元胞体形成10%、树突上82%、轴突末梢上8%。由DA免疫反应阳性末梢形成的所有突触均为对称性即抑制性突触。结论 在大鼠杏仁体基底外侧核中,DA能神经末梢系统以对称性突触支配着GABA能中间神经元,同时,又与核内的谷氨酸能投射神经元形成突触联系.并影响其活动。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脊孤束—背索突触后神经元的荧光双标记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卓  吕国蔚 《解剖学报》1993,24(3):288-290,T012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神经递质在癫痫发病机理中的作用,用包埋前免疫电镜双标法研究了正常太鼠海马CA1区谷氨酸(Glu)神经元与GABA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联系,先用DAB为呈色剂显示GA-BA免疫反应,然后以钼酸铵-TMB法显示Glu免疫反应,再进行免疫电镜包埋。观察发现,在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层有许多Glu免疫反应性神经元;在锥体细胞层,多形层和辐状层可见一些GABA免疫反应性神经元,胞体为锥体或多角形。在多形层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应用多种方法对小鼠下丘脑室旁核(PVN)及其毗邻的第Ⅲ脑室壁进行观察,以了解PVN与脑室系统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在室壁内有室管膜内神经元分布。PVN内侧区有一些接触脑脊液(CSF)的中小神经元,其树突插入室壁。PVN外侧区亦有些大细胞神经元发出长树突与室管膜接触或插入其内。免疫组化结果证实室管膜内有少数的加压素(VP)和催产素(OT)神经元存在,还有大量VP或OT免疫反应阳性的粗纤维穿入。电镜观察显示紧贴室管膜细胞有许多树突终末的断面,其中有些含多量神经分泌颗粒。并见有特殊的树—树突触形成。结果表明PVN与第Ⅲ脑室壁之间存在着结构上的密切联系,PVN内VP、OT神经元有可能直接排放分泌物入CSF。PVN与第Ⅲ脑室之间可能还存着局部调节环路。  相似文献   

15.
将荧光素DY注入大鼠的大脑皮质背外侧面的感觉区、运动区和扣带回前分,同时将FB注入尾-壳核,在丘脑板内核见到了DY标记细胞、FB标记细胞和双标细胞。DY标记细胞较少,排列稀疏,FB标记细胞较多,排列紧密。DY标记细胞多散在于FB标记细胞之间,在少数动物也见DY标记细胞集聚成团。同时注射扣带回前分皮质和尾-壳核之后,双标细胞出现于中央内侧核和中央外侧核;注射运动皮质和尾-壳核后,双标细胞除见于已有报导的中央外侧核外,在旁中央核也见到了双标细胞。双标细胞数量少,且在不同动物数量也不一致。半数实验动物的板内核未出现双标细胞,这可能是由于轴突分支向皮质和尾-壳核投射的细胞少,也可能还由于荧光索只注射于皮质和尾-壳核的某一点,一个神经元向此二处投射的轴突分支未能同时都被标记之故。  相似文献   

16.
用HRP逆行束路追踪法结合免疫细胞化学双标记技术,研究了大鼠颈、胸、腰、骶各段脊髓神经肽Y(NPY)、神经降压肽(NT)免疫反应神经元向结合臂旁核的投射。HRP逆行标记细胞分布于两侧脊髓灰质第Ⅰ、Ⅱ、Ⅳ、Ⅴ、Ⅶ层、中央管背侧灰质连合及外侧颈核、外侧脊髓核中,以对侧为主。NPY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分布于两侧后角第Ⅰ层、第Ⅱ层浅部、外侧颈核、外侧脊髓核及骶髓后连合核中。NT免疫阳性神经元分布于两侧后角第Ⅰ层及第Ⅱ层中。在后角第Ⅰ层、外侧颈核和外侧脊髓核中,可观察到部分NPY-HRP双标记神经元;在后角第Ⅰ层可观察到部分NT-HRP双标记神经元。本研究结果提示,NPY和NT神经元可能参与脊髓-结合臂旁核的痛觉传递。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化学损毁与免疫细胞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在亚细胞水平研究了SP神经的单胺神经支配。结果证实在大鼠三叉神经脊束核尾侧亚核内广泛存在着因5,7—DHT损毁所致的变性单胺(主要是5-HT)神经纤维和SP样免疫反应的树突和轴突。单胺能神经和SP样神经结构可分别与未标记的结构形成突触联系。而且,在这两种不同化学性质的神经结构之间存在着轴—树和轴—轴突触。在所有这些突触结构中,单胺能神经末梢均为突触前成分,SP终扣则为突触后成分。突触前、后膜大多呈对称性。以上实验结果可以为解释单胺(主要是5-HT)帮SP在三叉神经脊束核尼侧亚核中参与疼痛和镇痛的机制提供超微结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