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介绍多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及其在评价肝硬变门体分流侧支循环方面的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总结采用多排螺旋CT增强扫描,并通过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遮盖显示、容积再现等二维、三维重建技术来显示肝硬变门脉高压侧支循环血管的文献。结果 肝硬变门体分流侧支血管的分布、走行及解剖毗邻关系在多排螺旋CT门静脉血管成像图像上都能得到良好、直观的显示。结论 多排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技术有利于血管走行的连续追踪和毗邻关系的清晰显示,有助于肝硬变门脉高压侧支循环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小儿原发性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869年Balfour等首先描述了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静脉系统因血栓形成而血流缓慢、门静脉压力增高,脾大、门静脉与腔静脉间的侧支静脉开放扩张等。同时在闭塞的门静脉周围逐渐形成多条侧支静脉,表现为一种特殊的海绵样外观,DeGaetano等[1]将门静脉血栓形成后局部的侧支循环形成的过程定义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一、病因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性主要是由于肝门部及其分支部门静脉管腔的缺失、狭窄或闭锁所致。病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先天畸形,患儿同时合并其他先天畸形,如心血管、肾脏、胃肠道及卵巢等[1];新生儿脐部感染引起脐静脉炎,累及门静…  相似文献   

3.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门脉胆支及胆系改变的MRI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门脉胆支及胆系改变在 MRI上的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对18例行门体分流术的CTPV病人手术前后均行MR平扫、增强、门静脉动态对比增强MRA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DCE MRA)、MRCP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病理或DSA证实。结果 CTPV门脉胆支改变:18 例 CTPV病人门体分流术前MRI及DCE MRA显示Petren胆囊周围静脉和胆总管外表面的Saint网状静脉丛17例,表现为迂曲扩张或呈结节状。分流术后显示胆囊周围静脉 3 例,Saint网状静脉丛 2 例。胆系改变:门体分流术前胆总管狭窄伴远端扩张6例、胆总管壁不规则5例、胆总管壁增厚4例、胆总管成角移位3例、胆囊壁增厚8例。分流术后胆系改变部分恢复。结论 MRI能准确检测 CTPV病人门脉胆支及胆系的改变,早期正确判断门脉胆支及胆系的改变对胆系病变的鉴别诊断及临床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GE Light SpeedQX/i4 CT机对137例行CT增强扫描者的CT图像进行门静脉成像,并分析其结果.137例中,肝癌46例,肝硬变20例,肝海绵状血管瘤21例,肝脓肿9例,胆囊癌6例,胆管癌14例,胰腺癌16例,正常5例.结果 门静脉期成功显示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及脾静脉者109例,其中容积再现图像显示清晰者84例,最大密度投影及多平面重建图像显示清晰者109例.显示门静脉高压45例,侧支循环开放18例,门静脉癌栓15例,单独脾静脉癌栓1例,巨大海绵状血管瘤6例.结论 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能较清楚地显示门静脉解剖及其病变,为临床医生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成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讨成人门静脉海绵状变性(PVC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对15例成人PVCT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所有病人术前均经B超或多普勒超声检查提示肝脏正常及PVCT,并经经皮脾穿刺门静脉造影或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确诊。9例行脾动脉结扎、冠状静脉结扎、肠系膜上民下腔静脉C型架桥术(肠腔C型架桥);1例行脾动脉结扎、脾肾静脉C型架桥术;5例已行脾切除加断流术后再出血者4例行肠腔C型架桥术,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原位肝移植术前受体的门静脉系统进行评价。方法对230例原位肝移植术前患者行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多平面重组、最大强度投影和容积再现进行图像后处理。由两名放射科医师共同对原始及门静脉重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门静脉高压伴静脉曲张127例,下段食管和(或)食管旁静脉曲张75例(占59%),胃左静脉伴有或无胃底静脉曲张33例(占30%),脾静脉明显曲张29例(占22.8%),部分伴有脾肾静脉曲张,附脐静脉曲张16例(占12.6%),肝门旁静脉曲张7例(占5.5%)。门静脉系栓子形成63例,肝硬化和肝硬化伴有肝癌的门脉栓子发生率分别为11/82(占13.4%)和52/148(占35.1%)。肝动脉门静脉瘘13例,其中12例合并有肝癌(占肝癌发生率8%)。门静脉海绵样变性7例,均伴有门静脉主干栓子。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原位肝移植术前受体的门静脉系统评价具有重要价值,能够显示门静脉系统的多种异常。  相似文献   

7.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院 1992~ 2 0 0 0年共收治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PVCT)患者 15例 ,手术 14例 ,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 :本组共 15例 ,男 9例 ,女 6例 ;年龄 10~ 48岁 ,平均 2 4岁。主要症状为反复呕血、黑便 ,脾肿大、脾亢进 ,腹水等。其中 6例患者在外院行过“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术”。 15例患者均经Duplex超声检查 ;8例行间接门静脉造影 ,5例门静脉主干狭窄或不显影 ,侧支循环开放 ;3例肝内门静脉分支变细扭曲呈蜂窝状。磁共振血管造影(MRA) 5例 ,提示PVCT伴侧支大量开放。术中 3例行直接门静脉造影。术前检查胃底食管下段静脉重度…  相似文献   

8.
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 (CTPV)是因门静脉主干部分或完全阻塞所导致肝门区和十二指肠韧带及其周围形成许多向肝性扩张迂曲的静脉血管瘤样侧支循环 ,进而引起肝外型门静脉高压。我们从 1994年 5月至 2 0 0 3年 11月共手术治疗CTPV16例。报告如下。本组男 13例 ,女 3例。年龄 4~ 11岁 ,平均 6 .78岁。首发症状为上消化道出血 14例 ,表现为不明原因的顽固性贫血 2例。 1例在外院已行单纯脾切除。首发症状的年龄为 2~ 6岁 ,平均 3.7岁。均经术前经彩色多普勒影像得到确诊 ,患儿的脾门部脾静脉宽度为 4~ 7mm ,左肾静脉在 5~ 8mm之间。手术…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等问题. 方法 16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儿,14例首发症状表现为呕血、便血,2例表现为顽固性贫血,脾脏肿大是其重要体征,均经彩色多普勒获得明确诊断.均行脾切除、食道下端胃底静脉离断术,14例施行了不同方法的分流手术. 结果均获随访,时间平均31/2(8月~7年).彩色多普勒显示分流处血管吻合口通畅,贫血症状明显好转.3例患儿再次出现上消化道大出血症状,经内科保守治疗缓解. 结论该病可能与先天因素有关.诊断主要根据影像学检查,其中彩色多普勒由于无创、可动态观察血流动力学、价格低廉等优点而被列为首选.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分流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侵犯肝内主要管道结构(门静脉、肝静脉和胆管)的多排螺旋CT(MDCT)表现特征。方法 收集68例侵犯肝内主要管道结构的HCC患者MDCT双期增强扫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着重观察和记录肝内门静脉血管、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肝内段、胆道系统以及肝实质等结构在肝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68例HCC中侵犯门静脉系统并继发癌栓病例47例,侵犯肝静脉及下腔静脉肝内段12例,侵犯胆管并继发胆管内癌栓者9例。肝内静脉血管受侵的直接CT征象有:①受累静脉扩张或增粗,伴管腔内软组织密度样“充盈缺损”;②静脉内癌栓在动脉期出现强化.呈现静脉的动脉化现象等。间接征象包括:①动脉-静脉瘘形成;②癌旁肝实质在动脉期出现异常强化;③门静脉海绵样变等。HCC侵犯胆管征象为:①病灶周围胆管或近端胆管扩张;②胆管腔内软组织密度结节或肿块影。结论 HCC侵犯肝内主要管道结构可出现相应的MDCT征象。MDCT增强双期扫描结合图像重建技术可以更好地评价肝内管道结构的受侵情况。  相似文献   

12.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目的介绍门静脉海绵样变性外科治疗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国内、外近年来有关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治疗的研究进展的文献并作一综述。结果大多数门静脉海绵样变性患者以反复呕血、便血,脾肿大,脾功能亢进为主要症状。大多数患者通过超声检查或者门静脉造影可以确诊。手术治疗多采取脾切除、分流术加断流术。结论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外科治疗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门静脉部分缩窄法建立大鼠门静脉海绵样变性(CTPV)动物模型,探索适宜的制模条件并为下一步研究其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提供可靠、稳定的模型动物。方法采用Sprague-Dawley(SD)大鼠80只,根据使用的不同直径的钝头针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19G组、21G组和23G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3组分别用19G、21G和23G直径的钝头针行大鼠门静脉部分缩窄术以建立CTPV动物模型。术后6周,同时采用门静脉测压、门静脉造影、门静脉及其周围组织病理学检查评估门静脉高压及海绵样变形成情况。结果假手术组无大鼠死亡,19G组、21G组和23G组在制模术后48 h内死亡的大鼠分别为2、4和16只。假手术组和19G组大鼠制模术后6周未形成门静脉高压;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通畅,无曲张与扩张;病理学检查显示门静脉管腔无增大、内皮细胞光滑、中膜平滑肌层无增厚、外膜完整。21G组和23G组制模术后6周门静脉压力均升高,CTPV形成;门静脉造影显示门静脉周围侧支循环形成;病理检查显示多个管腔大小不一、外形不规则血管腔,管腔之间为较狭窄的纤维性间隔,其内可见脂肪细胞、散在的淋巴细胞及肥大细胞,门静脉管腔增大、血管内膜受损、内皮细胞脱落、中膜平滑肌增厚和血栓形成。结论门静脉部分缩窄法可以复制出类似CTPV的大鼠模型。21G钝头针更适宜CTPV大鼠模型的制作,该模型动物死亡率低,且成模率较高,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肠腔分流术、脾肾分流术及Phemister术治疗门静脉海绵样变(portal vein cav-ernous transformation,PVCT)的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4例PVCT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肠腔分流术18例(包括肠腔侧侧分流术12例、肠腔端侧分流术4例,肠腔自体血管架桥术2例);脾肾分流术与Phemister术各3例。结果门诊随访时间平均38(3~108)个月,无死亡病例。所有病例末次随访时肝功能、血氨正常。术后1年内行上消化道造影或胃镜检查22例,食道胃底静脉曲张消失者11例(肠腔分流术后10例、Phemister术后1例);轻度静脉曲张7例(肠腔分流术后3例、脾肾分流术后2例、Phemister术后2例);中度静脉曲张4例(肠腔分流术后3例、脾肾分流术后1例)。术后1年内行门静脉系统CT重建者5例,均为肠腔分流术后患者,显示肠腔吻合口通畅3例、吻合口狭窄2例。结论大口径门体分流术(肠腔分流)是治疗PVCT、预防PVCT相关上消化道出血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SCT诊断门静脉性胆道病(PB)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22例PB患者的临床及CT资料。CT采用常规平扫及多期增强扫描,68例扫描后将薄层重建图像传至三维工作站,采用MPR、CPR、MIP、VR、MinIP等观察门静脉及胆道系统,详细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及特点,并由2名资深影像学医师做出诊断。结果 PB特征性CT表现为门静脉栓子形成或正常结构消失,门静脉区见多发呈串珠样分布侧支血管,包绕肝内外胆管,肝内外胆管变形、狭窄及胆管壁增厚;间接表现包括胆囊增大和(或)胆囊静脉曲张及胆道结石,脾大,脾静脉、食管胃底静脉不同程度曲张等。结论 MSCT是诊断门静脉性胆道病的准确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6.
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征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结合解剖学基础,探讨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 收集30例CT扫描发现腹膜后间隙存在异常、经临床、实验室检查等证实为感染性病变的病例,分析其CT和临床资料。CT检查包括平扫和增强后门静脉期扫描,并对CT数据进行冠、矢状位的多平面图像重组等后处理。结果 胰腺炎和肾脏感染是造成腹膜后间隙感染性改变的主要病因。依解剖区域的不同。炎症在腹膜后不同间隙内(肾旁前间隙、肾周间隙和肾旁后间隙)呈现不同的分布特点和相应的CT征象;炎症的跨间隙蔓延现象也较普遍。结论 多排螺旋CT可以全面、准确地显示腹膜后间隙感染性病变的原发病灶、毗邻组织器官、炎症蔓延范围等解剖细节。  相似文献   

17.
消化道腺癌肝转移病灶的多排螺旋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消化道腺癌肝脏转移灶的多排螺旋CT表现。方法收集36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消化道上皮腺癌肝脏转移患者的CT及临床资料.其原发灶包括胃癌10例、十二指肠癌1例、结肠癌18例、直肠癌7例。所有病例均行常规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重点观察肝内转移灶的各期CT表现。结果36例中有32例(88.9%)在CT平扫图像上表现为多发的大小不等的低密度结节影,3例(8.3%)为单发的低密度结节影.1例为以囊性病变为主的囊实性肿块。CT增强扫描,有4例(11.1%)病灶周边出现动脉期淡薄的环状强化;门静脉期29例(80.6%)表现为病灶边缘部的轻度环状强化.向内为稍低密度环状软组织影.中心区呈更低密度的圆形影.即典型的“牛眼征”;3例(8.3%)动脉期、门静脉期病灶均无强化。结论病灶边缘部在门静脉期的淡薄环状强化.特别是“牛眼征”是消化道腺癌肝转移的特征性CT表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脏钝性外伤所造成肝脏损伤的螺旋CT表现征象。方法收集17例肝脏钝性外伤病例的临床与CT资料。所有病例均行标准化的上腹部螺旋CT平扫及双期增强扫描.着重观察肝脏实质、肝内血管及胆管的形态、密度和完整性,同时也观察肝门结构、肝周及腹膜腔、腹膜后等区域。结果本组12例发现肝实质裂伤(70.6%);9例发现血肿(52.9%),其中5例为肝实质内血肿,4例为肝包膜下血肿;1例(5.9%)发现血肿内的活动性出血;2例(11.8%)发现肝静脉的损伤(撕裂);7例(41.2%)显示肝内门静脉分支周围的“晕环”征。本组有13例合并腹腔内积液(血).3例合并右侧肾上腺血肿.8例合并胸水.3例合并肋骨骨折。结论肝脏钝性损伤可出现肝实质的裂伤、血肿、活动性出血以及肝内静脉的撕裂等表现。CT平扫和双期增强扫描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