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慢性特发性炎症性疾病,包括从直肠开始的结肠的任何部分,其典型症状包括血性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和里急后重.该病的临床表现通常决定了治疗药物的选择,治疗目标是首先诱导缓解临床症状,然后维持无皮质类固醇缓解临床症状.目前UC发病机制并未完全阐明,大多数研究认为UC是一种遗传因素为背景,后天社会、心...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疾病,病变发生地方位于结肠的粘膜层,症状以溃疡发生为主要体征,主要发生在直肠和远端结肠上,并且能向附件扩展甚至发展到整个结肠。主要临床表现有里急后重、腹痛、脓血便、腹泻的其病程长,常反复发作,是结肠癌的癌前病变,严重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参苓白术散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模型大鼠的治疗作用。方法用三硝基苯磺酸(trinitrobenzene-sulfonic acid,TNBS)制备UC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参苓白术散组和正常对照组。观察大鼠一般情况、肠黏膜形态学特点、测定血清IL-1、IL-6,免疫组化法测黏膜NF-κB表达。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模型组相比,参苓白术散组与柳氮磺胺吡啶组可明显减轻UC模型大鼠炎症程度,DAI评分、大体形态评分、组织学评分明显改善,血清IL-1、IL-6水平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肠黏膜NF-κB表达明显降低。与柳氮磺胺吡啶组比较,参苓白术散组的NF-κB光密度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苓白术散可抑制局部和全身的炎症反应程度,对改善症状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是医学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消化内科疾病之一,该疾病的病因尚不是十分清楚,病变范围主要位于大肠黏膜及其下层.该疾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痛、间断便血等,对患者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具有十分严重的影响.近年来,临床中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方法日益增多,而在不同治疗方法下,其取得的治疗效果不尽相同,尤其是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比较突出.为此,文本为更深入的了解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效果,对前人学者的相关研究内容加以归纳和整理,总结成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反复发作侵袭结直肠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其发病机制是多因素的,包括遗传易感性、上皮屏障缺陷、免疫反应失调和环境因素.溃疡性结肠炎病变范围广,通常发生于直肠、降结肠,甚至可以延伸到整个结肠.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及黏液脓血便,结肠镜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诊断.治...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溃疡性结肠炎的流行病学、病因及中医对其认识。  相似文献   

7.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理尚不明确,现代医学认为,其发病的原因应该与遗传、免疫、感染以及精神性的因素有关,国内外大多专家学者认为,溃疡性结肠炎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理与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异常以及炎性介质的增加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将阐述的是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和中医治疗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并通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的变化,了解其作用机制。方法 76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6例给予口服柳氮磺胺吡啶(SASP)治疗;治疗组40例给予口服SASP和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疗程均两个月;比较两组疗效及TNF-α、IL-6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72.2%;TNF-α和IL-6治疗前治疗组分别为(49.83±11.29)μg/L和(32.54±6.28)μg/L,对照组分别为(48.37±9.22)μg/L和(32.72±7.41)μg/L;治疗后治疗组分别为(18.65±5.32)μg/L和(13.69±3.36)μg/L,对照组分别为(29.51±33.00)μg/L和(21.70±5.17)μg/L,治疗后两组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ASP加中药保留灌肠治疗能降低血清TNF-α和IL-6水平,对溃疡性结肠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9.
杨洁 《中国保健营养》2008,17(7):153-15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直肠和结肠炎性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结肠的黏膜层,以溃疡为主,多累及直肠和远端结肠,也可遍及整个结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工作压力增大、生活节奏加快,UC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与结肠癌的发病有关,且病程长、病变程度轻重各异,由于病因不明,临床上常常表现为反复发作而治愈难度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而现今临床治疗率较高,而缓解率相对较低、复发率高的现象一直没有很好解决,故根据我院UC患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以求寻找复发原因,有针对性地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邹婉婧 《现代保健》2011,(13):188-19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对本病的治疗要点是阻断炎症过程,达到消除炎症的目的.近几年有很多新疗法的研究,尤以免疫治疗和生物治疗较为突出.本文主要对近几年该病的治疗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益生菌对小鼠溃疡性结肠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中的发病作用及益生茵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UC模型,将60只BALB/c小鼠分为6组:空白对照组、DSS模型组、生理盐水(NS)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乳酸杆菌组和双歧杆菌组,10只/组,造模第8天处死小鼠,计算小鼠组织学损伤评分、评价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结肠黏膜COX-2免疫组化情况。结果乳酸杆菌组、双歧杆菌组及SASP组小鼠一般情况好,组织学损伤评分低,小鼠结肠黏膜COX-2的表达较DSS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可能通过抑制结肠黏膜COX-2的表达而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达到治疗UC的目的,其疗效与SASP相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奥沙拉秦对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β (TNF-β)、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影响.方法 共纳入60例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例组),其中慢性复发性患者22例,慢性持续性患者38例,均给予奥沙拉秦治疗,同时从门诊随机抽取60例无溃疡性结肠炎病史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两组血清TNF-α、IL-10的含量并比较.结果 病例组治疗前血清TNF-d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57.2±10.1) ng/L比(27.2±6.9) ng/L],而IL-10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9.2±2.1) ng/L比(17.3±2.9)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慢性持续性患者与慢性复发性患者治疗前TNF-α含量[(56.9±9.9)、(57.3±93) ng/L]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L-10含量[(9.1±2.3)、(8.4±2.5) ng/L]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治疗后血清TNF-α含量明显低于治疗前[(28.1±8.9) ng/L比(57.2±10.1 )ng/L],而IL-10含量明显高于治疗前[(13.4±10.7)ng/L 比(9.2±2.1)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持续性患者及慢性复发性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10含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奥沙拉秦可显著降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血清TNF-α含量,增加血清IL-10含量,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PEC途径行粪菌移植加肠内营养治疗复发性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通过经皮内镜下盲肠造口置管术(PEC)途径行粪菌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可行性及实施流程。方法:男性病人,24岁,因间断腹痛伴黏液血便6年以UC治疗无效收住入院。入院后经PEC行粪菌移植,观察病人症状、体征、粪便性状及习惯变化、肠内营养(EN)耐受情况以及结肠镜下表现的变化。结果:住院期间每天1次粪菌移植,连续行30次。出院后按医院内同样的程序每天1次连续行10次粪菌移植。住院期间,粪菌移植治疗后排便次数及粪便性状逐渐正常;粪菌移植1周后已恢复全EN,1个月后开始过渡至口服饮食,内镜下可见明显好转。出院后病人逐渐恢复完全口服饮食,排便正常,1次/d。粪菌移植结束后2个月复查结肠镜未见明显病变,予以拔除PEC。随访3个月,病人日常口服饮食,排成形粪便每天1次,无腹痛、腹泻或便血等症状。结论:经PEC置管后行粪菌移植病人能耐受长时间的治疗,特别是可在家庭中安全实施,初步治疗及短期随访也证实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肠黏膜中一氧化氮(NO)和超氧化歧化酶(SOD)变化及丹参对其影响,并探讨丹参治疗UC疗效。方法UC患者79例随机分为治疗组(A组)40例,常规治疗组(B组)39例。A组常规治疗 丹参静脉给药,B组常规治疗。2组治疗前后测定血、肠黏膜中NO和SOD变化,并观察临床症状改善、肠镜检查的情况和住院天数进行比较。同时期选健康者20人(C组)作对照。结果UC时血、肠黏膜中NO增高、SOD减少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C治疗后A组血、肠黏膜中NO和SOD恢复常态与B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临床症状改善率、肠黏膜征象复常率和住院天数缩短也明显优异B组(P<0.01)。结论UC患者血、肠黏膜中NO和SOD异常,可能是UC发生和发展主要因素之一;丹参有效治疗UC与其拮抗NO、氧自由基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阿魏酸钠对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氧化损伤与花生四烯酸代谢的影响及其临床治疗意义。方法检测38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的血MDA,LPO,SOD,NO,PGE2和TXB2的水平变化,同时检测结肠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评价UC患者病情活动指数(CAI)与内镜分级。结果UC患者组血MDA,LPO,NO,PGE2,TXB2水平及结肠组织MPO活性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血SOD活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阿魏酸钠(SF)治疗后UC患者组各检测指标异常得到显著改善,同时CAI评分与内镜分级亦显著得到改善(P〈0.01)。结论阿魏酸钠显著缓解UC患者氧化损伤,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过度.减轻结肠炎症反应与损伤,有一定临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27蛋白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在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肠黏膜中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结肠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及正常人结肠肠黏膜中p27蛋白和PCNA的表达,用DNA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标本中的细胞凋亡。结果结肠癌及溃疡性结肠炎组织中的PC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结肠(P<0.05);p27蛋白阳性表达的结肠癌细胞平均凋亡指数(0.93±0.32)%高于p27蛋白阴性表达的细胞凋亡指数(0.3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7与结肠癌PCNA的表达无关。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结肠黏膜标本PCNA表达呈强阳性且组织分布弥散提示结肠黏膜癌或有癌变倾向;p27蛋白表达可能不抑制结肠癌细胞的增殖,但有促使结肠癌细胞凋亡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和血小板激活状态的关系及丹参对其影响,并探讨丹参治疗UC疗效. 方法 UC患者71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观察组(35例).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均给予支持、对症常规治疗及柳氮磺吡啶,治疗组加用丹参静脉滴注.治疗组和观察组治疗前后用SH93钾能血液凝聚仪检测血小板聚集率,用ELISA法检测P-选择索和血栓素B3(TXB2),并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症状改善、肠镜检查情况和住院时间.选择同时期健康者20例作为对照组. 结果 治疗组和观察组患者血小板、P-选择素和TXB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治疗组血小板聚集率、P-选择素和TXB:与观察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肠黏膜血管征象改善率(83.3%)、总有效率(83.3%)和住院时间[(41±9)d]也明显优于观察组[分别为34.3%、54.3%和(57±10)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UC患者体内存在血小板激活,可能是UC发生和发展主要因素之一;丹参可有效治疗UC,与其能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和抗氧化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中的发病作用及益生菌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UC模型,将60只BALB/c小鼠分为6组:空白时照组、DSS模型组、生理盐水(NS)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乳酸杆菌组和双歧杆菌组,10只/组,造模第8天处死小鼠,计算小鼠组织学损伤评分、评价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结肠黏膜COX-2免疫组化情况.结果 乳酸杆菌组、双歧杆菌组及SASP组小鼠一般情况好,组织学损伤评分低,小鼠结肠黏膜COX-2的表达较DSS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 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可能通过抑制结肠黏膜COX-2的表达而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达到治疗UC的目的 .其疗效与SASP相当.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中的发病作用及益生菌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UC模型,将60只BALB/c小鼠分为6组:空白时照组、DSS模型组、生理盐水(NS)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乳酸杆菌组和双歧杆菌组,10只/组,造模第8天处死小鼠,计算小鼠组织学损伤评分、评价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结肠黏膜COX-2免疫组化情况.结果 乳酸杆菌组、双歧杆菌组及SASP组小鼠一般情况好,组织学损伤评分低,小鼠结肠黏膜COX-2的表达较DSS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 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可能通过抑制结肠黏膜COX-2的表达而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达到治疗UC的目的 .其疗效与SASP相当.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环氧合酶2(COX-2)在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中的发病作用及益生菌治疗UC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右旋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小鼠UC模型,将60只BALB/c小鼠分为6组:空白时照组、DSS模型组、生理盐水(NS)组、柳氮磺胺吡啶(SASP)组、乳酸杆菌组和双歧杆菌组,10只/组,造模第8天处死小鼠,计算小鼠组织学损伤评分、评价组织病理学改变及结肠黏膜COX-2免疫组化情况.结果 乳酸杆菌组、双歧杆菌组及SASP组小鼠一般情况好,组织学损伤评分低,小鼠结肠黏膜COX-2的表达较DSS模型组明显减少.结论 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可能通过抑制结肠黏膜COX-2的表达而减轻小鼠结肠黏膜的损伤,达到治疗UC的目的 .其疗效与SASP相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