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原心脏病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的关系;方法:测量62例高原心脏病不同的心律失常组与62例正常人的QT离散度(QTd),计算校正QT离散度(QTcd)。并对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恶性心律失常组较对照组QTd显著增高(P〈0.01);潜在恶性心律失常组较对照组TQd亦有显著差异;无心律失常组较对照组TQ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原心脏病患者QTd值越大,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危险性越大,测定QTd这种简单的方法可用于预测高原心脏病恶性或潜在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在多种心脏病理情况中 ,如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均可观察到QT离散度 (QTd)的增加 ,与心室肌复极不均一有关。冠心病患者可见QT离散度的延长[1] ,本文通过观察冠心病患者PTCA术后QTd变化 ,探讨缺血再灌注后QTd能否改善及其意义。1 对象和方法1 1 资料  3 7例PTCA患者 ,男 2 6例 ,女 1 1例 ,平均年龄(5 4± 1 2 )岁 ,其中心绞痛患者 2 9例 ,心肌梗塞患者 8例 ;冠脉造影证实病变狭窄 >70 % ,其中冠脉单支病变 2 7例 ,2支及以上病变 1 0例。均除外电解紊乱及药物影响 ,无室内传导阻滞。同时观察本组病人及另…  相似文献   

3.
QT离散度(QTd)指同一心电图各导联间QT时限变异的程度,是近年发展起来的一项评价心脏复极同步程度的指标。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后早期QTd及JT离散度(JTd)与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死亡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1993年1月~1998年3月资料完整的AMI患者108例,均为发病48h入院,全部符合WHO标准。其中男83例,女25例;年龄39~82岁,平均(631±92)岁。包括前壁梗塞23例,前间壁34例,下壁26例,复合壁25例。并除外束支传导阻滞、电解质异常及使用过影响心肌复极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病例。根据…  相似文献   

4.
李晓英  吴捷 《武警医学》1999,10(12):719-720
QT离散是一种导联间QT变异度的测量方法,QT离散度(QTd)为心电图12个导联中QT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所得出的数据。Campbell等[1]证实了用数字机计量出的不同导联间QT间期值之间存在着小的但有意义的差异,反映心室复极过程中存在潜在障碍,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近年来,国内外对QT离散的临床应用进行了大量的探讨。1 心肌梗塞后的QT离散  1985年,Mirvis[2]用体表标测图首次揭示了急性心肌梗塞后24h的患者较对照组胸导联心电图QT间期有显著的差异。Cowan等[3]证实心肌梗塞后1d内的患者,12导联QT间…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早期QT离散度增加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是心电图导联间QT变异的量度 ,间接地反映心肌复极区域性差异。本文观察分析了急性心肌梗塞 (AMI)早期QT离散度的变化 ,并探索其与室性心律失常、梗塞面积及死亡率之间的关系。1 材料和方法1 1 对象 全部病例均来自 1 993年~ 1 998年我院住院病人 ,AMI组 38例 ,男 2 2例 ,女 1 6例 ,年龄 45~ 70岁 (平均 5 8 2± 8 0岁 )。诊断依据WHO标准 ,全部病例均无电解质紊乱 ,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药物 (如胺碘酮、喹尼丁等 )。早期室性心律失常以AMI7d内为限。对照组 (健康体…  相似文献   

6.
目前 ,QT离散度 (QTd)的研究主要着重于对心肌梗死的预后判定 ,但不稳定型心绞痛时的QT离散度变化则鲜有报道。为此 ,我们测定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QTd ,并与劳力型心绞痛患者、心肌梗死患者及正常人的QTd比较。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不稳定型心绞痛 4 4例 ,男 3 3例 ;女 1 1例 ;年龄 50 73岁 ,平均 63 9± 8 5岁。由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分类不统一 ,我们将劳力型恶化性心绞痛以及初发性心绞痛、卧位性心绞痛、变异性心绞痛等均归入此类[1] ,诊断符合WHO标准。另选稳定劳力型心绞痛 8例 ,男 4例 ,女 4例 ;年龄 4 779…  相似文献   

7.
在急性心肌梗死 (AMI)时 ,因局部心肌缺血坏死 ,引起心肌电生理特性的变化 ,致使QT离散度显著增加 ,引起严重心律失常[1] 。是导致AMI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利用QT离散度对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的预测是降低AMI患者早期病死率的重要措施。本文总结了 5 2例AMI患者溶栓前后QTcd的变化 ,探讨溶栓治疗对AMI患者QTcd的影响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对象  1997年 6月~ 2 0 0 0年 6月本院心内科监护病房接受溶栓治疗的AMI患者 5 2例 ,其中男性 3 9例 ,女性 13例 ;年龄 4 2~ 78岁 ,平均 5 7± 11 5岁。全部病例…  相似文献   

8.
方芳  唐秀媚 《人民军医》2002,45(2):90-91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对高血压病病人的心血管系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是治疗高血压病伴左室肥厚 (LVH )的首选药物[1] 。为观察依拉普利对高血压病人LVH的影响 ,并对其与QT离散度 (QTd)的相关性作出评价 ,我们选择符合WHO/ISH分级诊断标准的Ⅱ级高血压病 90例进行了相关观察。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男 5 6例 ,女 34例 ,年龄 4 2 72 (5 6 2±15 8)岁。所有病人治疗前均经心脏彩超证实左心室肥厚 ,均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及其他心、肺疾患。1 2 方法1 2 1 服药 所有高血压病人均…  相似文献   

9.
汪海燕  刘沪  钟振富  李红  马东星 《武警医学》2000,11(12):694-695
我们测定91例老年高血压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以期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QTd的改变与左室肥厚,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随机选择1998年5月~1999年11月住院及门诊初诊的高血压病患者91例,其中男59例,女32例,年龄60~72岁。均符合下列标准:(1)符合WHO高血压病诊断标准;(2)无心房扑动的颤动;(3)无传导阻滞;(4)无心绞痛及心肌梗塞;(5)无电解质紊乱;(6)未使用影响心肌复极的药物;(7)无心力衰竭。91例患者经心电图及心脏超声检查后分为左室肥厚组50例和左室正常组41例。左室肥厚组的诊断标准是:(1)心电…  相似文献   

10.
杨溢  银翠云 《武警医学》1998,9(6):327-328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武警广东总队医院一内科杨溢银翠云王敏钟求知唐利①许家俐①(广州510507)关键词QT离散度扩张型心肌病室性心律失常随着诊断水平的提高,临床上诊断为扩张型心肌病(DCM)的患者明显增多。DCM患者易发生心...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塞时由于局部心肌缺血、损伤、坏死等病变 ,可导致局部心肌电生理特性 ,如有效不应期、传导速度等发生变化 ,从而使Q T离散度 (QTd)明显增加 ,引发严重心律失常。文献报道[1~ 3 ] QTd 对判断心肌缺血程度 ,预测危险心律失常事件有重要价值。我们观察了 2 6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用小剂量索他洛尔干预前后QTd 的变化 ,以探讨其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d 的影响。1 材料与方法1 1 对象 选择诊断明确的急性前壁心肌梗塞后一周内的患者 2 8例 ,男 2 2例 ,女 6例。年龄 (5 2 6± 8.3)岁 (38~72岁 )。均为窦性心律 ,并无…  相似文献   

12.
QTc离散度增加与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塞(AMI)入院时,住院1周及4周时QTc离散度(QTcd)与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分别测量55例AMI入院时,住院1周及4周时12导联心电图的QTcd,同时测量20例健康者的QTcd,结果:AMI早期QTcd显著增加(P〈0.01),1周及4周明显下降(P〈0.01);AMI早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者QTcd较无心律失常者显著增加(P〈0.01)。结论:AMI早期测量QT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后出现J波的患者跨壁复极离散度变化及其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J波预测AM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 )患者的心电图(ECG)及相关临床资料,根据ECG结果 分为J波组(21例)和无J波组(109例),比较两组临床情况、心肌梗死部位、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QT离散度(QTd),T波峰-末间期(TpTe).再将J波组分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亚组(6例)和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亚组(15例),并比较两组的QTd及TpTe ,结果 AM后J波的出现率为16.15%,J波组下壁梗死发生率(52.38%)明显高于无J波组(26.61%,P<0.05),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28.57)也明显高于无J波组(1.83%,P<0.01),且QTd,TpTc(分别为76±19,121士33ms)较无J波组(分别为47±19,99±26ms)明显延长(P<0.01).与TpTe的正常值(92ms)相比,J波组的TpTe明显延长(P<0.01);J波组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的QTd及TpTe(分别为97±15,157±27ms)均比无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者(分别为68±13,107±52ms)明显延长(P<0.01).结论 心电图J波提示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增加,可作为AMI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测指标.出现J波且伴随心室跨壁复极离散度显著增加者为AM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14.
韩宇娟  谢志泉 《人民军医》1999,42(6):335-337
电生理研究表明,QT间期延长反映心肌复极不均一性增加。近年来,人们认为QT离散度(QTD),即心肌最早复极与最晚复极的时间差值,是代表心肌复极不同步的良好指标,并发现QTD增大,可见于急性心肌梗死、应急诱发心肌缺血等多种心脏疾病,且与严重室性心律失常有关,溶栓治疗和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能明显减少梗死后心肌复极的离散度[1,2]。我们就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心肌复极电生理的影响进行探讨。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995~1998年成功施行PTCA89例,其中男71例,女18例;年龄36~72岁,平均59.3岁。近期(>40d)心肌…  相似文献   

15.
王俊岭 《武警医学》2000,11(9):533-533
目前 ,Q -Tc离散度 (QTcd)及J -Tc离散度 (JTcd)与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 (CHF)的关系尚不十分明确。为了解这种关系 ,本文对 1 0 0例CHF患者的QTcd及JTcd进行了研究 ,现报告如下。1 资料和方法1 1 资料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1 0 0例 ,男 76例 ,女 2 4例 ;年龄 41~ 76岁 ,平均 5 8岁。基础心脏病 :缺血性心脏病 34例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 2 8例 ,高血压性心脏病1 8例 ,扩张型心肌病 1 3例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4例 ,围产期心肌病 3例。按NYHA心功能分级 :Ⅱ级 1 5例 ,Ⅲ组 6 9例 ,Ⅳ级 1 6例。排除心肌梗…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室性心律失常是影响AMI预后的主要因素和AMI后患者猝死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我科于1 997年1 0月—2 0 0 3年8月应用利多卡因与胺碘酮分期治疗AMI后室性心律失常35例,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病例选择 依据病史、ECG、心肌酶学(CPK ,CK MB ,LDH ,SGOT等)确认为AMI,并均经心电图和心电监护证实为此次AMI后出现的一过性或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例6 7例。男4 9例,女1 8例,年龄4 2~76岁。其中室性早搏(单形、多形、成对) 2 5例;非持续性室速2 7例;持续性室速1 5例,随机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35…  相似文献   

17.
郑大军  军燕  许凤莲 《武警医学》2002,13(7):442-442
急性心肌梗死是老年人常见的死亡原因。自 1980年DeWood阐明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是由冠状动脉血栓堵塞冠状动脉所致后 ,冠状动脉溶栓或静脉溶栓的治疗成为急性心肌梗死的标准治疗方法[1] 。Q -T离散度 (QTd)反映了不同部位心肌复极时间的差异。文献报道QTd与心脏疾病密切相关。本文测定老年患者急性心肌梗死在溶栓治疗前后 2h的QTd进行对比分析 ,以探讨在溶栓治疗前后QTd的变化。1 资料和方法1 1 一般资料  1997年~ 2 0 0 0年我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发病 6h内入院行静脉溶栓患者 10例 ,均为男性 ,年龄为 6 1~ 72岁。…  相似文献   

18.
镁盐治疗老年快速心律失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疗组: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60~76岁(平均64岁)。室性快速心律失常11例(尖端扭转型室速1例,紊乱性室性心律2例,室早连发1例,频发室早7例)。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20例(紊乱性房性心律1例,室上速7例,快速房颤6例,双重型心动过速1例,频发房早5例)。其中10例合并二种以上  相似文献   

19.
小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ndocardialfibroelastosis,EFE)为小儿原发性心肌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常合并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随着延缓或阻断心肌重塑的分子生物学治疗方法的进展及心脏移植的开展,其预后已得到很大改观,但恶性室性心律失常仍然是主要死因之一。研究表明QT间期离散度QTd分别对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及阵发性房颤颇有预测价值[1,2]。笔者对小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12导联同步动态心电图进行研究,探讨临床上QTd变化与小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的关系。1对象和方法1.1研究对象武警吉林总队医院及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住院EFE患…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高血压病室性心律失常与QT离散度(QTd)的关系。方法 所有入选对象入选后记录标准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计算QTd。95例高血压患者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并计算左室心肌重量指数,依据发生室性心律失常情况分为无心律失常组、轻度心律失常组及复杂心律失常组,比较不同情况间QTd差异。结果 高血压伴室性心律失常者QTd(57.36±9.1)与高血压无定性心律失常者比较QTd(38.91±9.21)显著增加(P<0.05);高血压伴复杂室性心律失常者QTd(74.82±12.62)与高血压伴轻度心律失常者比较QTd(41.89±10.51)显著增加(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QTd增加与室性心律失常有关,在伴左室肥厚情况下,复杂心律失常的发生与QTd及年龄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