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临床十分少见,仅占肠系膜血管闭塞性疾病的10%~25%。本病术前诊断困难,病死率高。我院近20年来共收治6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男4例,女2例。年龄19~56岁。其中肝硬化门奇断流术后3例,剖腹产术后1例...  相似文献   

2.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德山 《消化外科》2004,3(4):245-246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1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诊治经验,结合文献分析MVT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11例病人均以急腹症或肠梗阻收住院,术前明确诊断者8例,其中发病24h内确诊者仅2例。全部患者行手术治疗,均治愈,随访无复发。结论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是早期诊断的关键,及时手术行肠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切除足够范围肠段及早期抗凝治疗是预防复发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3.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mesentericveneousthrom bosis ,MVT)是一种临床并非少见的肠道血运障碍性疾病 ,一旦发生后果严重。由于临床表现不典型 ,往往延误诊治 ,造成较高的死亡率 ,多于手术中作出正确诊断 ,不做手术的死亡率为 92 %以上[1] 。我们自1995年 3月~ 2 0 0 0年 8月收治MVT 6例 ,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6例 ,男 3例 ,女 3例。年龄 4 0~ 80岁 ,平均 6 8岁。发病至入院时间为 18~ 72h ,平均 31h。临床表现 :腹痛 6例 ,腹胀 4例 ,恶心、呕吐 3例 ,血便 2例 ,发热 3例 ,腹部压痛、反跳痛 5…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治   总被引:54,自引:0,他引:54  
Wang Y  Li J  He S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7):443-445
作者报告了1967年-1995年收治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6例的治疗经验。患者初诊主诉均为腹痛,13例有明显易患因素。1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行抗凝治疗后病情缓解出院,其余1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前仅1例仍,误诊14例。术后死亡7例,治愈8例,作者认为该病易患因素、症状与体征不相称的特点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T、选择性血管造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早期手术切除受累肠管及其系膜、及早行抗凝治疗是降  相似文献   

5.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AMVT)是急性肠系膜缺血(AMI)中的一种类型,约占AMI的10%,是较为罕见的急危重症疾病,所以临床上对AMVT的认知尚有不足。AMVT非特征性的临床表现,也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难度。现就AMVT的流行病学、诊断、治疗、预后及并发症的研究情况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的临床特点,提高MVT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6年1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14例肠系膜静脉血栓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采用阿加曲班联合低分子肝素(LWMH)抗凝方案者6例,单用LWMH者6例,另有2例接受其他治疗。结果14例患者治疗后均好转出院;13例患者出院后口服华法林,所有病例随访6个月-1年无复发。结论MVT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影像学检查对确诊具有重要意义;及时应用抗凝药物对治疗MVT有重要意义,口服华法林对预防MVT复发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 (MVT)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总结 11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病人的诊治经验 ,结合文献分析MVT的发病机理、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结果  11例病人均以急腹症或肠梗阻收住院 ,术前明确诊断者 8例 ,其中发病 2 4h内确诊者仅 2例。全部患者行手术治疗 ,均治愈 ,随访无复发。结论 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及时手术行肠切除是治疗本病的有效方法 ,切除足够范围肠段及早期抗凝治疗是预防复发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8.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cute 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AMVT)是一种发病率较低的肠缺血性疾病,1895年由Elliot首先报道,1935年Warren和Eberhard将其确立为一种独立的疾病,发病率仅占全部人口的1.8/10万,占肠系膜缺血性疾病的5.0%~17.9%,但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AMVT起病隐匿,早期无特异症状体征,多数患者在出现腹膜炎甚至剖腹后始做出诊断,往往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文献报道本病的误诊率高达90%~95%t31,死亡率达20%~50%。近年来随着对本病的认识增加及影像学检查手段的提高,获得早期诊断的病例也逐渐增多,治疗效果也有了明显提高。然而,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认识和处理水平尚难如愿,应加强对本病的研究和认识。本文就AMVT诊断治疗方面的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9.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系膜静脉血栓(MVT)是罕见外科急腹症,占住院病人0.01% ̄0.17%,多见于50 ̄60岁男性。分继发性MVT和原发性MVT。无特异性临床表现,腹痛、血便为常见症状,发热及腹膜炎表现常提示肠坏死。血WBC多〉15.0×10^9/L,血尿淀粉酶多正常,X线常为肠梗阻表现,部分可见孤立肠袢,胃肠造影部分可见拇指痕征。B超能早期发现腹水症。CT无特异性表现。同位素扫描病变肠段同位素排泄明显延长,提示  相似文献   

10.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及治疗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是一种临床少见的急腹症,最早的报道见于十六世纪后半叶,作为一个单独的病症直到1935年才得到阐述。由于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往往延误诊断及治疗,因而死亡率较高。本文对MVT的诊断及治疗加以综述,以便提高对MVT的认识和警惕。[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自2000年7月至2007年5月收治的26例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最常见的病因为腹部手术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为腹痛(24/26,92.3%);最可靠的诊断方法为肠系膜血管造影(100%)。26例保守治疗2例,介入治疗8例,手术治疗16例。结论对于可疑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病人,应尽早行肠系膜血管造影,提高医生对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认识和介入溶栓是提高肠系膜静脉血栓早期诊治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AMVT)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将1995年7月—2002年12月13例以手术治疗为主AMVT患者(A组)和2003年1月—2010年6月14例以抗凝溶栓治疗为主的AMVT患者(B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历史对照分析,比较两组的住院时间、治愈率、病死率。结果 A组和B组的住院时间分别为(22.38±2.81)d和(12.21±2.32)d;治愈率分别为69.2%和100%;病死率分别为30.8%和0,以上指标在两组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早期诊断、早期抗凝、溶栓治疗可以提高急性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的治愈率,是提高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肠系膜上动脉灌注罂粟碱和经皮经肝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联合治疗肠系膜静脉血栓(MVT)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北大三院经介入诊治的9例MVT。9例患者均行血管造影检查和超声检查,其中5例行CT检查,2例行MR检查。患者从就诊到明确诊断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间隔为15~168小时。明确诊断MVT后即经外周静脉给予肝素抗凝治疗;9例MVT均行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治疗,其中8例同时行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上静脉取栓和溶栓治疗。2例怀疑肠坏死介入治疗后行外科肠切除术。结果本组9例MVT中2例血栓局限在肠系膜上静脉内;7例血栓延及门静脉或脾静脉。9例患者7例治愈;1例不明原因猝死;1例因门脉高压行门腔静脉分流术后肝功衰竭死亡。结论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联合经皮经肝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取栓和/或溶栓是治疗MVT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静脉(PV)和肠系膜上静脉(SMV)血栓形成的CT、MRI征象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PV-SMV血栓形成病例CT和MRI检查资料。结果PV-SMV血栓形成的直接征象CT表现为PV-SMV血管内充盈缺损,PV周围呈轨道样增强;MRI表现为PV和SMV正常流空信号消失;急性、亚急性期血栓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GD-DTPA增强扫描静脉期PV-SMV管腔内对比剂充盈缺损。PV-SMV血栓形成的间接征象包括肠腔扩张积液,肠管积血,肠壁增厚,肠黏膜水肿,薄纸样肠壁,缆绳征,肠系膜积液,肠壁积气,腹腔积液,门静脉海绵样变,肝脏异常灌注。结论CT、MRI是诊断PV-SMV血栓形成最有效的影像检查方法,MRI对PV-SMV血栓形成的定位、定量及血栓的分期优于CT。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影像检查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和作用。方法 回顾1990~2003年收治10例病人的临床诊治过程,分析影像检查在该病诊断中的作用和特点。结果 拟诊“不全性肠梗阻”的腹部X线平片中有部分可见特征性的“僵袢征”。术前B超检查无一例确诊,但在追踪检查时可以发现血栓。CT检查均见特征性肠壁增厚。结论 影像检查对于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诊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应根据具体病情给予适时合理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肠系膜静脉血栓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系膜静脉血栓(MVT)较少见,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近年来医学影像学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尤其是多层螺旋CT及MR的临床应用,使MVT的早期诊断成为可能。介入治疗学的发展、特别是经肠系膜动脉灌注罂粟碱及经皮经肝门静脉MVT取栓、溶栓等介入治疗技术的成熟,大大降低了MVT的死亡率。本文对MVT的诊断和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的早期诊治(附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报告了1967年~1995年收治的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患者16例的治疗经验。患者初诊主诉均为腹痛,13例有明显易患因素。1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行抗凝治疗后病情缓解出院,其余15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前仅1例确诊,误诊14例。术后死亡7例,治愈8例。作者认为该病易患因素、症状与体征不相称的特点以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T、选择性血管造影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早期手术切除受累肠管及其系膜、及早行抗凝治疗是降低本病死亡率和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27例诊治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总结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研究1983年至2007年7月收治的27例急性MVT的临床资料.结果 27例患者病程1~14 d,平均6.1 d.既往有门静脉高压症、下肢静脉血栓、肠系膜静脉血栓等病史或合并其他高凝状态者18例(66.7%).本组超声、CT、血管造影及外周血D-二聚体(D-Dimer)水平对急性MVT的诊断敏感性分别为70.6%(12/17)、75.0%(6/8)、100%(6/6)、100%(6/6).16例腹腔穿刺抽出血性腹水者均已继发肠管坏死.11例行溶栓、抗凝治疗,4例有效(36.4%).22例接受手术治疗,均行坏死肠管切除术,其中3例术中行经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取出术.3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1例并发心肌梗死,3例继发短肠综合征.4例手术后一周内急性MVT复发.8例在发病后1个月内死亡,其中7例为手术后死亡.19例存活的患者均接受了抗凝治疗.15例得到随访,其中7例长期服用抗凝药物.结论 对于急性MVT,血D-Dimer水平的检测以及针对肠系膜血管的影像学检查是尽早确诊的关键.对无活动性出血和腹膜炎的病例,首选考虑进行抗凝溶栓治疗.对已继发肠管坏死者应进行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MVT)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86年1月至2006年1月29例MV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MVT29例患者中有21例为急性症状包括腹痛腹胀、恶心呕吐、便血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检出率81.0%;腹部CT/MR的检出率为100%。非手术治疗包括抗凝、溶栓及对症等,治愈率81.3%;手术治疗13例,包括肠切除和切除肠系膜静脉血栓,手术并发症23.1%(3/13例),其中顽固性腹水2例,进食后腹痛1例。术后随访3个月至5年,复发6例,系出院后自行停用抗凝药物。结论 彩色多普勒超声和CT/MR扫描对MVT的早期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抗凝治疗和手术是MVT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Գ�ϵĤ����Ѫ˨�γɵ���ʽ̽��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探讨针对争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不同程度肠缺血病变的最佳手术治疗方式。方法 6例急腹症经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断为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有病人手术探查,依肠管不同缺血程度,对淤血性病变和坏死性病变各3例,分别实行肠系膜务栓除术和肠切除术,围手术期抗凝治疗。结果 3例肠切除者治愈;3例肠系膜静脉血栓切除者2例治愈,1例结肠受累者因结肠动力性肠阻、穿孔而再作右半结肠切除术治愈。随访8个月至6年无复发。结论 以血栓切除术和肠切除手术分别治疗急性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所致的肠淤血和肠坏死。并辅以抗凝治疗是提高生存率、降低病死率的合理而有效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