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道美国1972年来,对66例急性非甲非乙型输血后肝炎进行前瞻性研究的6年随访经过。输血后肝炎的诊断标准为接受输血后6个月内连续2次或2次以上、无其他原因解释的SGPT值升高,其中至少一次SGPT高于正常值上限的2倍或5倍。非甲非乙型输血后肝炎的诊断依据是无甲型肝炎(甲型肝炎抗体)及乙型肝炎(HBsAg,抗-HBc或抗-HBs)的血清学证据。在总共94例输血后肝炎中,66例为非甲非乙型肝炎。这组病例有各种不同的疾病背景,均接受大量输血,输血前均无肝病的临床或生化证据。患者一直随访到SGPT值恢复正常(持续3次阴性)或至死亡,或拒绝随访,或迄今。“慢性肝炎”的诊断是以生化异常为根据。如SGPT持续升高超过20周而无禁忌证,则作肝穿刺活检。慢性活动性肝炎(CAH)的组织学依据为碎片样坏死、纤维组织增加和肝小叶内细胞溶解;慢性迁延性  相似文献   

2.
由输血传播病毒研究组贮存的1970年代血清标本,检测其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标本来自1974~1979年间,诊断及病程相同的患者,输血受者为病例组,未输血者为对照组。血清标本每隔2~3周抽取1次,共6个月,随访至少10个月。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活性至少1次>90U/L,或3~17天后复查>45U/L 者定为肝炎,  相似文献   

3.
作者检测了1982~1985年间250例心脏手术病人输血后肝炎发病情况及为其供血的3142名志愿献血员(HBsAg 阴性、ALT<1.33μkat/L)血清抗HCV、抗HBc 和ALT 值。检测结果:受血后经12个月随访,250例受血者中40例(16%)发生非甲非乙型肝炎。其中5例输血前抗HCV 阳性,其余85例中30例(86%)抗HCV阳转;210例未发生肝炎者中仅2例(1%)抗HCV 阳转。  相似文献   

4.
干扰素(IFN)在全球正广泛地用于治疗慢性非甲非乙(NANB)肝炎。尚未有病毒标志应用于所选患者,因此那些自体免疫性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可能被误诊为 NANB 慢性活动性肝炎,而用 IFN 治疗,造成严重后果。例1 患者女性,49岁,在输血2个月后的1988年1月,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为420IU/L。乙型肝炎病毒(HBV)和最近的甲型肝炎病毒(HAV)标志,Epstein-Barr 病毒(EBV)和巨细胞病毒(CMV)感染均为阴性,未检到肝,肾微粒体(LKM)、抗核(ANA)、抗平滑肌(SMA)和抗线粒体(AMA)抗体。随访6个月,ALT 为270IU/L,r-球  相似文献   

5.
为了了解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阴性的输血后肝炎的原因,对22例发生23次输血后肝炎的病人作了下列几种抗体检查。这些病人在急性期多次检查HBsAg均为阴性,其中仅1例于转氨酶恢复正常11周后,又发生第二次肝炎,HBsAg转为阳性。抗HBsAg抗体:每例均于输血前和输血后(5个月~3年半,平均约6个月)检查。16例原来均为阴性,仅1例转为阳性。该例输血后曾患两次肝炎,  相似文献   

6.
应用重组α—干扰素治疗急性输血后C型肝炎患者,用法为3百万u/次,3次/周,共用12周,并随访一年。结果发现:治疗组病人有73%在用药结束时血清ALT恢复正常,而对照组中只有38%恢复正常。但在开始用药后6个月及12个月时复查血清  相似文献   

7.
作者对开心术后2、3和6月非甲非乙型(NANB)肝炎的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水平作前瞻性研究,同时亦作抗-HCV 血清转化的回顾性分析。病人和方法 316例 ALT 正常(<0.70μkat/L)、74例升高(0.71~3.77μkat/L),于1986年间术前接受输血,术后2、3、6月测血清ALT。所有血(袋装红细胞和血浆)均来自志愿  相似文献   

8.
作者应用PCR技术检测9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人经抗病毒治疗或自发性HBsAg阴转3~67个月后血清和肝组织中的HBV DNA。病人初起时均有血清转氨酶持续升高1年以上,有慢性乙型肝炎的组织学特征,血清HBV DNA、HBeAg阳性。7例HBsAg在抗病毒治疗后转阴,2例则为自发转阴。病人在HBsAg转阴后随访3~67个月(平均28个月),随访期转氨酶正常,其中6例并出现抗HBs。  相似文献   

9.
血清免疫球蛋白(ISG)对预防非甲非乙型肝炎的效果尚未肯定。作者报道用ISG预防非甲非乙型肝炎,其依据是非甲非乙型肝炎为全球性疾病,市售ISG制品可能含有抗非甲非乙型病毒抗体,在病毒入侵期使用ISG则可以减少病毒感染的危险性。291例病人均为接受心脏手术和输血者。所有病人均无肝炎证据,6个月内无黄疸病人接触史和未使用血制品、没有使用肝毒药品。无酗酒。临床检查无肝病体征。143例患者术前24小时和术后1周分别肌肉注射16%的ISG 10ml,对照组148例未注射ISG。所有受试者输血前和手术后2~4周分别采血,以后每月1次至少6月。如谷丙转氨酶升高,则进一步检测HBsAg、抗-HBs和抗-HBc、抗-HAV、ALT和门冬氨酸转移酶(AST)、直接和总胆红素。如病人有肝炎症状,则测定抗-HBc IgM和抗-HAV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22名HBsAg阴性的输血后肝炎病人进行了血清学检查,试图探索其致病因子。 22例病人在心脏矫正术后发生输血后肝炎。其中6例血清谷丙转氨酶100~199单位(正常值为2~40单位),10例200~399单位,7例400单位以上;6例出现黄疸。潜伏期长短不一,从2周到15周,平均7.3周。病程短者2周,长者超过6个月,有些病人转氨酶持续升高达3年之久。可以引起转氨酶升高的  相似文献   

11.
台湾于92年7月起用第二代试剂对献血者进行大规模的雨肝抗体筛选措施。为研究筛选对输血后肝炎的影响,延续了始于87年的一项输血后肝炎的前瞻性研究。至94年7月,245例于92年7月后接受输血者完成了输血后六个月以上的随访期,其中,7例(2.8%)发生急性输血后肝炎.肝炎中的6例未发现有 A、B、C、D、E 病毒及 CMV、EBV  相似文献   

12.
以往的研究证明HBeAg阳性与肝炎的活动性及高度传染性有关,抗-HBe阳性时肝功能也随之恢复正常,提示慢乙肝中抗-HBe的出现有临床意义.在免疫抑制的抗-HBe阳性携带者,可以发生HBV再活动.晚近研究表明,慢乙肝患者在近期内转化为抗-HBe阳性后也可自然发生再度活动,且常伴发肝炎的严重恶化.因此,作者在一大系列连续的肝炎患者中观察在血清转为抗-HBe阳性后慢性HBV感染的转归HBV再活动的发生率及其对肝病的影响.方法:作者从1972~1984年意大利Padova内科医院连续223例有临床和生化特征的慢性肝炎住院患者中选出70例.HBsAg及HBeAg阳性,并符合以下标准:1.血清转氨酶持续高于正常2倍12个月以上;2.开始随访时肝活检符合慢性肝炎;3.首次活检后连续随访至少12个月;4.排除酒精性和其他可能造成慢性肝炎  相似文献   

13.
贺普丁联合抗纤维化药物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欧棋华  孙庸 《传染病信息》2005,18(3):139-140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20例患者均为2001年6月—2005年3月间在传染病院住院或门诊随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和肝炎后代偿性肝硬化的患者。所有患者的 HBsAg,HBeAg 或 HBe,抗 HBc 均呈阳性(ELISA 法),且 HBV DNA 定性或定量在治疗前有2次以上阳性。诊断均符合2000年9月西安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所有患者均查出肝纤维化4项中1~4项至少有1项呈阳性增高,其中有30例经 B 超或肝组织学证实为肝炎后早期肝硬化。全部观察患者还要满足以下条件:①血清 ALT 超过正常值3倍以上,总胆红素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②排除 HAV、HCV、HEV、HIV 重叠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的肝脏组织学的炎症分级和纤维化分期,并分析肝脏组织学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3年10月-2007年2月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经肝活组织检查的139例ALT水平持续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ALT水平持续正常定义为肝活组织检查前至少1年内连续随访3次以上,每次间隔2个月以上,血清ALT均在正常范围、且可检测到HBV的慢性HBV感染者(A组)与同期行肝活组织检查的135例未曾抗病毒治疗过的ALT异常的HBV感染者(B组)进行肝脏组织学特征比较。结果A组中66例(47.5%)患者肝组织正常,但仍有33例(23.7%)肝脏显著组织学改变,有13例(9.4%)患者已发展到肝硬化阶段。与(0~0.75)×正常值上限(ULN)ALT亚组相比,(0.76~1.00)×ULN ALT亚组存在更高比例的肝脏显著组织学改变(43.5%对比19.8%,x~2=5.930,P<0.05),与年龄<40岁者相比,年龄>40岁的A组患者发生肝脏显著组织学改变者的比例明显增高,无论病毒载量或e抗原状态都不能预测其肝脏显著组织学改变程度。结论无论病毒载量高低、e抗原状态如何,23.7%的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者存在着显著肝脏组织学改变。对可检测到病毒载量的持续ALT正常的慢性HBV感染患者应考虑进行肝脏活检,特别是年龄>40岁且ALT在(0.76~1.00)×ULN者。  相似文献   

15.
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熊去氧胆酸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疗效。方法18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口服UDCA 10~15mg.kg-1.d-1,服药时间均2年以上。于服药后1、3、6、12、18、24个月时分别复查肝功能。服药前及服药后12个月和24个月时行快速肝穿刺法取肝组织常规行病理检查。结果18例患者主要表现为GGT及ALP的升高,AST、ALT均轻至中度升高。UDCA治疗PBC所有患者的生化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以ALT和AST下降迅速,在3个月后明显下降,6个月时基本恢复正常,而GGT和ALP则下降缓慢,ALP于12个月后恢复正常,24个月后仍有大部分病人GGT仍未恢复正常。12例肝活检患者12个月后共有5例肝组织学病理变化得到改善。结论UDCA能显著改善PBC患者的肝功能变化,长期应用UDCA治疗可延缓肝脏组织学进展。  相似文献   

16.
自从系统地应用敏感的特异性血清学试验诊断甲型及乙型肝炎以来,发现一些具有传染病特点,但缺乏病毒血清学证据的急性和慢性肝炎,称之为非甲非乙肝炎(NANB)。由于在药瘾者及血友病患者中出现两次以上急性肝炎发作;潜伏期介于甲型与乙型肝炎之间;大多数输血后肝炎患者血清HBsAg(-),用敏感的方法筛选供血者HBsAg,只能有限地减少受血者肝炎的频率;受血者抗-HBs( ),不能保护其不发生输血后肝炎;取消了以卖血为生的供血者,不仅减少了输血后乙型肝炎的频率,而且也减少了非  相似文献   

17.
作者研究了22例血清ALT和AST值持续正常的HCV携带者(7例男性,15例女性)。其血清经逆转录PCR(RT-PCR)法检出HCV RNA;肝活检标本足以作出组织学评价。22例病人血清ALT、AST均持续正常6~48月(平均12月);第二代ELISA法检出血清抗HCV,并经RIBA-2证实;因无可检出的HBsAg和无高滴度抗HBc而排除乙型肝炎。12例曾有输血史;20例作针刺抽吸肝组织活检,2例分别在作胃癌和胆石症手术时取肝边缘活检。  相似文献   

18.
最早诊断HCV感染的方法是检测抗c 100-3抗原的抗体,其敏感性较低。现编码HCV核壳互补DNA(cDNA)的22kD抗原(c22)已被抽提成功,且使用重组杆状病毒以表达c 22的ELISA法已确立,据报告其对HCV感染的诊断比抗c 100-3检测更敏感、更特异。因此作者在慢性肝病患者和献血员中,对这两种HCV检测方法作了对比研究。病人和方法:1989.1~1990.10期间,随访各种慢性肝病患者共184例。慢性NANB肝炎组97例,其中静脉药瘾者22例,有输血或血制品史者17例,无易患因素者58例。肝活检均符合NANB肝炎诊断标准。其他肝病组包括慢性HBV感染26例,自身免疫性肝  相似文献   

19.
目的:α干扰素治疗可使将近50%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转氨酶恢复正常。但有部分患者近期治疗有效,继续应用干扰素时出现复发。本研究的目的是了解α干扰素治疗的复发率和与抗干扰素中和抗体出现的关系。方法:总共172例经肝组织学证实的慢性丙型肝炎,转氨酶高于正常值2倍以上,应用α2a或α2b干扰素3百万单位,每周3次治疗,疗程6个月。每个病例治疗期间均用PCR定量检测HCV RNA水平和抗干扰素抗体滴度。结果:6例患  相似文献   

20.
为估计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发生率及共发生因素,作者等自1974年至1979年对美国四个医疗中心的1513例输血受者作了前瞻性的输血传播病毒的研究。方法:病人均属:(1)年龄妻16岁;(幻随访过程中不存在导致死亡或需要再次输血的问题;(3)以在9个月内未输过血;(4)无病毒性肝炎或其他肝病史;(5)6个月内无肝炎接触史;(6)无职业上接触肝炎的可能;(7)未用过可引起血清ALT升高的药物。均于输血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