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腺假性囊肿致左侧门静脉高压伴脾脏功能亢进(简称脾亢)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胰腺外科收治的49例因胰腺假性囊肿致左侧门静脉高压伴脾亢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及临床特征,并对其中36例未合并上消化道出血仅有脾亢患者根据是否进行了脾脏切除手术分为未切脾组和切脾组,比较2组患者的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 49例患者中男38例,女11例;年龄22~67岁。对于13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胰腺假性囊肿致左侧门静脉高压伴脾亢患者中1例患者未行脾脏切除术,术后发生复发性消化道出血及脾亢未缓解,其余12例患者均行脾脏切除术且术后脾亢均缓解。对于36例未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胰腺假性囊肿致左侧门静脉高压伴脾亢患者中未行切脾者23例(未切脾组),行切脾者13例(切脾组)。切脾组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术中输血比例及术中输红细胞悬液量方面均明显多于或长于或高于未切脾组(P0.05)。2组在术后住院时间及出院时实验室指标的比较中,除血小板外,其余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切脾组的术后消化道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切脾组(P0.05)且脾亢缓解率明显高于未切脾组(P0.05)。结论对于胰腺假性囊肿致左侧门静脉高压合并脾亢患者,应提高警惕,及早干预。一般情况下仅处理原发病灶即可,若患者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或术中发现胰尾炎性病灶与脾脏粘连紧密并压迫脾门可考虑术中同时行脾脏切除,可有效控制及预防消化道再出血及缓解脾亢。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术后早期门静脉系统血栓(PVST)的分布及其发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3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96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术后早期经胃网膜右静脉留置导管滴注肝素氯化钠溶液,观察术后2周内PVST发生情况。结果术后PVST发生率为100.0%,血栓分布为:残余脾静脉血栓96例(100.0%),门、肠系膜静脉血栓38例(39.6%)。在门、肠系膜静脉血栓中,门静脉主干血栓32例(33.3%),其中14例(14.6%)血栓面积50%、14例(14.6%)血栓面积≥50%,4例(4.2%)为完全性血栓,主干血栓均与残余脾静脉血栓相连;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6.3%),其中4例合并门静脉主干血栓并与之相连,2例合并门静脉右支血栓并与脾静脉血栓相连;门静脉右支血栓18例(18.8%),门静脉左支血栓20例(20.8%);门、肠系膜静脉2处及以上血栓24例(25.0%)。结论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残余脾静脉内易形成血栓,残余脾静脉血栓向门静脉内蔓延可能是术后门、肠系膜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症腹膜后单个核细胞移植对门静脉压力的影响。方法随机对肝炎后肝硬化并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的7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6例病人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的同时在腹膜后植入自体骨髓单个有核细胞。对照组34例行脾切除、门—奇静脉断流。观察术后再出血率及门静脉压力变化情况,用SAS统计软件分析处理。结果 36例在手术后12个月测门静脉压力降低,随访5a无再出血病例。结论肝硬变并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病人在行脾切除,门-奇断流的同时,在腹膜后植入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可以增加门静脉侧支循环,降低门静脉压力,预防再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术后门静脉系统血栓(portal venous system thrombosis,PVST)形成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132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术中均经胃网膜右静脉置入导管测压并留置导管,其中36例患者(设为试验组,其余设为对照组)术中增加脾静脉近端结扎。术后早期经导管滴注肝素盐水预防血栓,或发生血栓后滴注尿激酶溶栓,出院后口服华法林,使预防和治疗血栓的效果分别达到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于1.5~2.0和2.0~3.0,并直至血小板数量恢复正常。结果 术后2周内发生PVST共132例(100%),血栓分布:残余脾静脉血栓132例(100%),门静脉血栓(PVT)39例(29.5%)。在39例PVT中,门静脉主干血栓33例,主干血栓均与残余脾静脉血栓相连,其中15例血栓最大横截面积<50%,14例血栓最大横截面积≥50%,4例为完全性血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6例,其中4例合并门静脉主干血栓并与肠系膜上静脉血栓相连,2例存在门静脉分支血栓且肠系膜上静脉血栓与脾静脉血栓相连。39例PVT中,门静脉左支血栓21例,门静脉右支血栓18例;PVT 2处及以上者25例。在试验组36例脾静脉近端结扎的患者中,发生门静脉主干血栓1例(2.8%);在对照组未采用脾静脉近端结扎的96例中发生PVT 38例(39.6%),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对39例PVT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其中33例在术后6个月获得随访并进行CT检查,发现血栓消失、机化再通和海绵样变各23例、7例和3例。结论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早期残余脾静脉内易形成血栓,残余脾静脉血栓向门静脉内蔓延是发生术后PVT的主要原因。脾静脉近端结扎的预防效果显著,经胃网膜右静脉留置导管,术后滴注肝素盐水和溶栓剂兼具预防和治疗双重作用,口服华法林效果确切但需检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5.
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的治疗方法。方法 对因门静脉高压症合并胆囊结石46例的手术方法、治疗结果予以回顾性分析。结果 我科1988-1998年收治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患者286例,合并有胆囊结石者46例(16.1%,其中2例伴有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胆囊壁水肿增厚者145例(壁厚4-13mm),并发胆囊结石的46例患者的胆囊均增厚,本组在行脾切除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的同时一期切除胆囊者38例,治愈35例,死亡3例,另8例患者先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断术,3-6个月后二期行胆囊切除术,无1例死亡。结论 门静脉高压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同时行胆囊切除术,可引起严重出血。故手术方式应根据病人肝硬化程度、肝门部血管扩张的程度、胆囊的炎症程度等进行选择。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治疗未合并肝癌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反复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方法对未合并肝癌或胆管癌的门静脉高压症合并上消化道大出血患者行脾切除术后复发出血患者行TIPS术治疗,并随访1~5年(平均3.2年)的资料进行总结与分析。结果 36例脾切除术后再出血者行TIPS术,手术均获成功,围手术期死亡率为2.78%(1/36),死亡原因是肝性脑病。随访期间患者术后再次复发出血率为5.71%(2/35)。结论 TIPS对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后反复出血病例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内镜套扎联合脾切除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初步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内镜套扎(EVL)与脾切除联合治疗门静脉高压症食管静脉曲张的临床价值。方法 分别对18例急性出血者及14例非急性出血者采用EvL与脾切除联合治疗,并于术后3,6,12个月复查胃镜。如发现曲张静脉复发者,再行EVL。结果 31例术后随访≥2年,食管静脉曲张复发率6.4%(2/31),未发现复发性出血患者,无肝性脑病及其它并发症死亡。结论 EVL与脾切除手术联合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创伤小,并发症少,食管曲张静脉消除率高,对治疗和预防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诊治体会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门静脉高压症断流术后上消化道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近8年解放军第302医院肝胆外科收治的因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后发生上消化道再出血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5例术后消化道再次出血患者中,因急性胃黏膜病变出血9例,残留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再次破裂大出血5例,围手术期门静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并呕血1例。围手术期再出血并死亡2例,通过保守或手术治疗治愈13例。结论 断流术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良好术式,术后再出血是断流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完善的手术操作、适时祛聚抗凝减少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可减少断流术后再出血的发生或减轻其症状。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六步法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采用六步法腹腔镜脾脏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的46例肝硬化门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44例顺利完成腹腔镜手术,2例中转开腹,其中1例为寻找脾动脉造成严重出血,1例为术后脾窝有活动性出血,腔镜下无法满意止血;合并肝癌4例,术中同时行超声引导下经皮肝癌射频消融术;合并胃间质瘤1例,一并切除。手术时间平均(160.6±42.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20.9±150.2)mL。术后发生脾静脉血栓12例,门静脉血栓4例,无胰瘘、腹腔感染、肝功能衰竭、胃瘫等严重并发症发生。腹腔引流管拔除时间平均(5.6±1.2)d,术后平均住院(9.7±3.2)d。术后2个月因门静脉系统广泛血栓形成死亡1例。结论:六步法腹腔镜脾切除联合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是治疗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安全、有效的术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脾切除术后门静脉血栓(portal vein thrombosis,PVT)和肠系膜静脉血栓(mesenteric venous thrombosis,MVT)形成的成因及诊治策略。方法回顾分析2000年以来收治脾切除术后门静脉及肠系膜静脉血栓形成1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病例脾切除后静脉系血栓的发生率为4.3%(12/280),其中PVT发生率为3.2%(9/280),MVT发生率为1.1%(3/280)。PVT和MVT患者均出现白细胞增多,血小板计数升高,D-D二聚体检测阳性和凝血功能异常。彩色多普勒超声、增强CT检查及MRA门静脉成像确诊9例,同时行肠系膜上动脉血管造影确诊1例,因急性肠梗阻剖腹探查术确诊2例。9例经积极的全身抗凝、祛聚、溶栓治疗1~2周好转出院。2例MVT因肠坏死行小肠切除肠吻合术,术后全身抗凝、祛聚治疗,痊愈出院。1例PVT血栓急性发展至肝内门静脉,死于肝功能衰竭。结论脾切除后门静脉系统血栓形成与多种因素有关。早期诊断与及时抗凝治疗对预后有重要影响。非手术治疗效果不佳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的手术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脏切除的技术难点与改进方法。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09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外科收治手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共60例,回顾性分析这些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施行脾切除加近端脾肾静脉分流术30例,脾切除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29例,单纯脾切除1例。脾切除的平均耗时50 min,平均出血量约200 ml。整个手术的平均输血量为540 ml,其中19例未进行输血。术后并发症包括胸腔积液2例,膈下积液1例。结论脾周狭小间隙的合理显露,脾动脉预处理的妥善施行,以及脾蒂血管的正确处理是门静脉高压症顺利施行脾切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脾切除联合内镜曲张静脉结扎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疗效. 方法 2000年1月~2002年6月对38例门静脉高压症行脾切除联合内镜曲张静脉结扎术.比较手术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与胃排空时间变化,观察术后3周、6、12、18个月上消化道出血率、食管曲张静脉消失率、门静脉高压性胃病转归及并发症. 结果术后自由门静脉压、门脉血流速度及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随访6~24个月,平均18.2个月,曲张静脉消失36例(36/38,94.7%),每例平均结扎3次,无复发出血者;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分级与胃排空时间与术前无明显变化(P>0.05);6例(6/38,15.8%)门静脉血栓形成. 结论脾切除联合内镜曲张静脉结扎术对胃排空及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影响小,术后近期曲张静脉消失率较高,术后并发症亦较少.  相似文献   

13.
脾切除术后脾静脉血栓形成12例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冯英强  颜廷华  范敏 《腹部外科》2001,14(4):248-248
脾切除术后脾静脉血栓形成临床上起病隐匿 ,缺乏典型症状、体征。由于对本病的认识不足 ,常与术后膈下积液、感染、胰尾损伤、术后吸收热相混淆 ,延误诊治 ,可引发门静脉、肠系膜静脉血栓 ,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我院自 1985年 5月~ 2 0 0 0年 8月共行脾切除术 16 8例 ,并发脾静脉血栓 12例 ,现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共行脾切除术 16 8例 ,其中外伤性脾破裂97例 ,门静脉高压症 2 3例 ,胃癌 2 4例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12例 ,原发性脾功能亢进 8例 ,食道癌、贲门癌术中误伤脾脏 4例。并发脾静脉血栓 12例 ,其中男 9例 ,女 3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抗血栓治疗对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2003-2005年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欲接受脾切除术的病人59例随机分为2组:早期使用抗凝、祛聚药物预防组与同期常规用药组为对照进行对比研究,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监测门静脉血栓形成情况.结果 52例完成随访6个月以上,随访率88.1%,其中预防组29例,对照组23例.术后对照组10 d内发生门静脉血栓1例,1个月内4例,1月后3例,合计8例(34.8%),1例为复发性血栓.预防组10 d内无一例发生门静脉血栓,1个月内2例,1个月后1例,合计3例(10.3%),两组病例门静脉血栓发病率差异有显著性(X2=4.59,P<0.05),3例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结论 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抗凝、祛聚治疗能降低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1989~1995年,198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在作者单位作了手术治疗。作者选择技作者改良方法作Sugiura-Futagawa手术病人,随机分为脾切除组和非脾切除组,进行对比研究。脾切除组:23例,平均年龄40.4岁(12~70岁),男13例,女10例。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18例,B5例。手术死亡率为9%、无严重脾亢病例。腹部手术平均手术时间255分钟(18~540分钟)。术中输血60Oml(0~2000ml)。术后再出血2例(9%)。血管造影发现15例以前门静脉畅通者有3例(2%)发生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1年存活率为75%,4年存活率为62%。非脾切除组:22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术后早期接受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等抗凝治疗预防门静脉血栓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3月—2011年12月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或)加断流术后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常规剂量服用阿司匹林的对照组(20例)及早期行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治疗的治疗组(36例)进行对比分析。术前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有可比性,术后第1,3,7,10,14天动态监测血小板(PLT)计数的变化,术后第1,2,4,12周行彩超或螺旋CT监测门静脉血栓(PVT)形成情况,对比分析两组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发生PVT5例,发生率为25.0%;治疗组发生PVT共计1例,发生率2.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门静脉高压症脾切除(或)加断流术后患者早期接受低分子肝素联合华法林抗凝治疗是预防门静脉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肠系膜上静脉血栓(MVT)临床诊断与治疗的经验.方法 回顺性分析1999年至2008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收治的11例MVT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MVT 3例,肠系膜卜静脉合并门静脉血栓2例,肠系膜上静脉合并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栓6例.结果 9例患者经抗凝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2例肠系膜上静脉合并门静脉及脾静脉血栓患者,1例经抗凝治疗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自动出院;1例诊断明确后未行抗凝治疗,1周后发展为急腹症并行剖腹探查,行坏死肠管切除肠吻合+肠系膜卜静脉取栓术,患者痊愈出院.结论 单纯MVT 患者以抗凝治疗多可痊愈,而对于合并门静脉、脾静脉血栓患者,在临床抗凝治疗同时,严密观察体征变化,做好随时手术准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同期行肝癌切除和脾切除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42例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伴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行肝脾联合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例数。采用门诊复查或电话随访方式随访,随访截至时间为2022年1月。 结果开腹联合切除33例(78.6%),腹腔镜联合切除9例(21.4%)。其中8例行同期肝切除合并脾切除(19.0%),34例行同期肝切除合并脾切除同时加做贲门周围血管离断(81.0%)。术中出血量(771.4±500.2)ml,术中均未行肝门阻断;手术时间(5.6±2.6)h;42例患者术后病理学检查均证实为肝细胞癌。术后无围手术期临床死亡病例;术后3~6 d均恢复正常饮食。术后发生门脉系统血栓形成最为常见,共计出现32例(76.2%),单侧或者双侧胸腔积液21例(50.0%),肝周或者脾窝脓肿形成3例(7.1%),胆瘘2例(4.8%),严重门脉及脾静脉血栓形成致持续高胆红素血症1例(2.4%),后介入行肠系膜上动脉置管行肝素钠及尿激酶溶栓后好转。术后随访<5个月的3例(7.1%),超过1年的患者39例(92.9%),超过5年的患者9例(21.0%)。其中17例肿瘤复发或转移,并行进一步治疗(40.5%);13例复查胃镜出现不同程度食管静脉曲张(31.0%)。 结论对于肝癌合并门静脉高压伴脾功能亢进及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患者,可选择行肝脾联合切除,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9.
联合断流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探讨门静脉高压症合并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的治疗方法.方法对1981~1999年收治的60例门静脉高压症并消化道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男42例,女18例.年龄25~63岁.均为肝炎后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并食管及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急性上消化道大出血病人.均采取急诊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本组成功止血率100%,围手术期死亡率6.7%(4/60).其中出血48 h内手术者死亡率2.9%(1/35),并发症发生率34.3%(12/35),超过48 h手术者死亡率12.0%(3/25),并发症发生率80.0%(20/25).结论对于门静脉高压症并上消化道出血施行急诊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是可行的.早期手术(<48h)比保守治疗无效后再被迫手术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总结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治和疗效.结果 本组40例患者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40±10)岁;16例合并上消化道出血,20例合并脾功能亢进;胰体尾良性肿瘤16例,恶性肿瘤6例,重症胰腺炎合并胰腺假性囊肿8例,慢性胰腺炎10例.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组脾静脉压力为(28.4 ±4.2)cm H2O,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Doppler超声测定脾静脉直径和流速分别为(1.3±0.2) cm和(9.3±0.5)cm/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P<0.01、P<0.05.3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20例因脾功能亢进行脾切除,有2例加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其余16例针对原发疾病行外科处理.另4例行内镜硬化治疗.随访率为100%.患者术后预后佳,无上消化道出血复发.结论 超声、CT和内镜检查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胰源性门静脉高压症并不困难.治疗策略既要解决区域性门静脉高压症,又要针对原发病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