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目的 调查青岛地区不同级别医院急性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现状.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他汀类药物的现状进行调查并比较不同级别医院之间他汀类药物使用的差异性.结果 青岛地区三级医院缺血性卒中急性期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为60.77%,其中他汀类药物的使用率市级医院最高(65.18%),县级医院次之(63.37%),乡镇医院最低(29.76%),差异有显著性.以阿托伐他汀和辛伐他汀使用最为广泛,分别占服用他汀类药物总数的68.79%和15.50%.结论 青岛地区急性期缺血性卒中他汀类药物的合理使用率较低,应给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6月~2013年6月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十堰市太和医院120例确诊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将其分为阿托伐他汀组(45例)、辛伐他汀组(41例)及常规治疗组(34例),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EPCs数量、迁移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C反应蛋白的变化.结果 无论是和用药前还是同常规治疗组比较,他汀类药物治疗组循环EPCs数量均明显增加,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组内NIHSS评分第6周较治疗前、第12周比第6周有改善(P< 0.01);NIHSS评分在他汀类药物组治疗12周后可见显著改善(P<0.01).他汀类药物组治疗组的TC、TG、LDL-C及HDL-C在12周后均可见改善(P< 0.05或P< 0.01),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相关指标无改善.组间比较,阿托伐他汀组治疗12周后TC、TG水平低于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间及组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肌酐、C反应蛋白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可显著提高EPCs数量、迁移能力及克隆形成能力,改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相关指标和临床症状,并通过调节血脂、抑制粥样斑块形成等起到减轻神经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王晓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5):654-655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资料表明,血脂异常是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其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升高使得缺血性卒中风险增加。他汀类药物不仅能调节血脂,而且能使缺血性卒中风险和病死率显著降低。现临床中常用他汀类药物有:阿托伐他汀、辛伐他汀、洛伐他汀、普伐他汀、氟伐他汀等。在相同剂量下,其降脂作用依次减弱。我们应用阿托伐他汀对伴发高血脂脑梗死治疗,观察其血脂变化及脑梗死再发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袁胜山  余昌胤  张骏 《右江医学》2009,37(5):594-596
他汀类药物,即3-羟基-3-甲基戊二酸单酰辅酶A(3-hy-droxy-3-methylglutaryl coenzyme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是一类强效降胆固醇药物,具有安全性高,耐受性好等优点。他汀类药物自问世以来,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广泛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类药物除能调节血脂外,还具有多向性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能显著降低冠心病及卒中的发病率,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在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方面有着广泛的作用,其血管神经保护功能更是广大临床及实验研究工作者关注的热点。本文就他汀类药物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机制方面的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动脉粥样硬化涉及血管内皮的损伤、炎症、脂质沉积、血管平滑肌的增生、硬化板块的形成、纤维化等复杂过程。近年的研究证实他汀类降脂药除降低血脂以外,具有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炎、抗动脉粥样硬化以及逆转粥样硬化斑块,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复发,与抗血小板药物和降压药物共同构成预防缺血性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三大药物"的基础,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6.
Ovbiagele  B.  Saver  J.  L.  Bang  H.  张慧 《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2006,2(9):13-14
背景:国际胆固醇指导方案将那些从他汀类药物治疗中获益最多的人群确定为血管病高危个体。本研究旨在确定他汀类药物的用药率、预测因素以及国际指导对缺血性卒中幸存者提出的脂质目标。方法:资料来自美国和加拿大维生素干预对卒中预防(VISP)研究的数据库,并按照国际胆固醇教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他汀类药物治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数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09年6月-2012年8月我科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且在48h内接受治疗的112例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观察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EPCs数量、血脂TC、TG、LDL-C、HDL-C变化。结果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和辛伐他汀组EPCs数量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在EPCs数量较常规治疗组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组组内NIHSS评分第7d较第1d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90d较第7d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托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间第90dNIHSS评分较常规治疗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第90d阿托伐他汀组与辛伐他汀组TC、TG、LDL-C及HDL-C均较治疗前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常规治疗组TC、TG、LDL-C及HDL-C无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90d阿托伐他汀组TC、TG水平低于辛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阿托伐他汀组LDL-C、HDL-C水平与辛伐他汀组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以增加EPCs数量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具有保护神经的作用,其保护神经的机制可能为增加EPCs数量、清除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抑制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8.
他汀类药物对缺血性脑卒中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珩  王玉水  梁静  陈秀菊 《医学综述》2008,14(13):2037-2038
他汀类药物具有竞争性抑制细胞内胆固醇合成早期过程中限速酶的活性,继而上调细胞表面LDL受体,加速血浆LDL的分解代谢,此外还可抑制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因此,他汀类药物能显著降低TC、LDL-C和载脂蛋白B,也降低TG水平和轻度升高HDL-C。他汀类药物还可能具有抗炎、保护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临床试验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10%,脑卒中的发病率降低15.6%。研究表明,无论是脑卒中的二级预防还是心脏事件的二级预防,他汀类药物的治疗都是必要的,强化他汀类药物治疗是这一高危或极高危人群预防事件再发的关键治疗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联合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血脂调控和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83例随机分为标准组42例和强化组41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在此基础上,标准组和强化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次和40 mg/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4周血压、血脂相关指标变化,以及治疗前后12周美国国立卫生卒中量表(NHI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和巴氏量表(BI)评分。记录两组观察期内用药不良反应和脑血管事件复发情况。结果:治疗后4周,两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两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1),其中TC和LDL-C水平强化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或P<0.01)。治疗后12周,两组NHISS、mRS评分下降,BI评分上升(P<0.05或P<0.01),且强化组NHISS、mRS评分改善显著优于标准组(P<0.05或P<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脑血管事件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老年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高血压患者,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较常规治疗调脂和改善神经功能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他汀类药物与卒中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他汀类药物不但对卒中有一级、二级预防作用,而且可以改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早期及远期预后。本文就近年来关于他汀类药物与卒中研究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明确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血压变化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登记2011年10月至2014年4月于包头医学院第一、二、三、四附属医院及包钢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连续观察3d内血压,记录随访3、6个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死亡/残疾和复发情况。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0例患者。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入院后前3 d血压水平与预后呈U型关系,即当收缩压为140~159 mmHg时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死亡/残疾和复发率最低,高于或低于此范围,死亡/残疾和复发率均升高,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急性期血压水平与患者的死亡/残疾和复发有密切关系,入院3d内血压的处理应谨慎。  相似文献   

12.
巴曲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夏斌  赵忠新  张玲珍  邵福源 《上海医学》2003,26(12):910-912
目的 观察巴曲酶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和血小板—白细胞凝集性的影响。方法 治疗组28例,予巴曲酶20BU(1BU=0.17NIH凝血酶单位)治疗3d;对照组25例,除未予巴曲酶外,用药同治疗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脑卒中发病后24h内、48h和72h后外周血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复合物α亚单位(CD41)、P—选择素(CD62p)和溶酶体膜蛋白53(CD63)的表达及血小板与淋巴、单核和中性粒细胞的凝集性。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脑卒中患者发病48h后血小板CD62p的表达升高,发病72h后巴曲酶CD41、CD62p和CD63的表达及血小板—白细胞凝集性均无变化。结论 巴曲酶治疗可激活血小板,有必要同时应用抗血小板药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辽宁省盘锦市辽河油田总医院2010年4月-2013年5月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措施不同进行临床随机分组,对照组(阿司匹林治疗)和观察组(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每组各100例。观察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情况、治疗前后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情况、临床疗效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情况。结果两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性别构成比例、年龄分布、治疗前TC、TG、HDL—C、LDL—C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2,t=0.75、0.15、0.87、0.88、0.44,均P〉0.05),治疗后观察组TC、TG、HDL-C、LDL—C、临床疗效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复发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73、11.77、7.07、11.16、χ2=17.39、6.88、3.64,均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缺血性脑卒中,临床疗效明显,安全性高,复发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PSA)三联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结构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18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SA组、SA组、A组各60例,PSA组给予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联合治疗,SA组给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A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血脂代谢、颈动脉结构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PSA组、SA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均明显低于A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明显高于A组(P<0.05),PSA组TG、TC、LDL-C均明显低于SA组,HDL-C明显高于SA组(P<0.05);PSA组、SA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明显小于A组,管腔直径明显大于A组(P<0.05),PSA组IMT、斑块面积明显小于SA组,管腔直径明显大于SA组(P<0.05);PSA组、SA组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SV)、舒张期峰值血流速度(DV)均明显高于A组,阻力指数(RI)明显低于A组(P<0.05),PSA组SV、DV明显低于PSA组,RI明显高于PSA组(P<0.05)。结论 PSA三联疗法有助于调节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代谢,改善颈动脉结构,提高颈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压水平对急性缺血性卒中(AIS)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的影响。方法:将309例AIS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并均在发病后72h内给予治疗。A组和C组分别予生脉注射液和葛根素注射液静滴,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洛汀新降血压治疗。观察各组患者血压变化,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分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加重的例数。结果:治疗后A组平均血压明显高于C组(P<0.01)。三组患者治疗后CS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且A、B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2.31,P<0.05)。B组神经功能缺损加重例数明显多于A组,两组间差异显著(χ2=7.04,P<0.01)。A、B、C三组总体不良反应率分别为33.3%、30.3%和33.8%,三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AIS急性期降压治疗可增加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恶化的风险。生脉注射液可减缓急性期后的血压下降,且与葛根素注射液一样安全、有效。关于急性期提高血压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生物信息学技术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微小RNA(miRNA)的靶基因及其功能、在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在GEO数据库中检索缺血性脑卒中基因芯片数据,并利用生物信息学工具筛选差异表达的miRNA,对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靶基因预测分析,对miRNA靶基因进行生物学功能分析及信号通路分析,最后构建miRNA调控网络和miRNA靶基因调控网络.结果 检索到芯片数据GSE55937,筛选得到50个差异表达的miRNA.筛选出的miRNA的靶基因的合集共7 557个.这些靶基因的功能主要为DNA依赖转录、DNA依赖转录调节等,主要分布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肿瘤信号通路等信号通路miRNA功能的调控分析及miRNA靶基因调控网络图提示,人类miRNA(hsa-miR)-15a-5p、hsa-miR-106b-5p、hsa-let-7c-5p、hsa-let-7 i-5p、hsa-let-7 g-5p中心度最高.结论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中存在差异性表达的miRNA,hsa-miR-15a-5p、hsa-miR-106b-5p、hsa-let-7c-5p、hsa-let-7i-5p、hsa-let-7g-5p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6年1~8月期间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68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选择同期年龄和性别相匹配的30例健康老年人纳入对照组;评估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DS),将其分别纳入重度缺损组(n=25),中度缺损组(n=28)及轻度缺损组(n=15),并根据患者治疗28 d时的NDS情况将患者分别纳入预后不佳组(n=19)与预后良好组(n=49);比较不同组别受检者NDS及血清hs-CRP水平.结果 血清hs-CRP水平在对照组、轻度缺损组、中度缺损组及重度缺损组患者分别为(2.56±1.08)mg/L、(6.14±2.19)mg/L、(8.79±2.46)mg/L、(12.13±3.71)mg/L,其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S评分在轻度缺损组、中度缺损组及重度缺损组患者中分别为(12.56±4.68)分、(19.65±6.35)分、(32.47±12.89)分,其水平依次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不佳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为(13.01±3.94)mg/L,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的(9.28±2.88)m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hs-CRP水平可以作为反映老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小卒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浙江省海盐县人民医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使用阿替普酶的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共28例为观察组,随机选取28例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予抗血小板聚集等常规治疗为对照组。观察阿替普酶对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同时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方式进行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估。结果缺血性小卒中患者溶栓治疗前后NIHS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住院7 d时NIHS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阿替普酶可快速改善急性缺血性小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且相对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患者未增加其出血风险。但两种治疗方式对患者住院7 d时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无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