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探索揭盖法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选取诊断为单节段胸椎黄韧带骨化症于笔者医院手术治疗的患者共71例,记录其病程、血压、血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肌酐,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术前JOA评分、手术节段、椎管面积残余率、T2WI 髓内高信号、脊髓受压分度、CT矢状位椎管前后径残余率、CT横断面椎管前后径残余率(中央)、CT横断面椎管前后径残余率(侧界)、CT横断面椎管前后径残余率(旁正中)。同时对患者进行随访,在随访期间发生不良预后的患者定义为不良预后组,病情无恶化者定义为预后良好组,分析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运用ROC曲线分析较大危险因素对预测患者预后风险的敏感度和特异性。结果 71例患者中,失访6例, 预后良好为52例;13例发生终点事件,此为预后不良组。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CT横断面椎管前后径残余率(旁正中)以及椎管面积残余率对患者预后有显著影响;两者比较,前者较椎管面积残余率的影响程度高(RR=3.547、2.324);ROC曲线下CT横断面椎管前后径残余率(旁正中)的AUC为0.810(95% CI:0.699~0.922),其敏感度和特异性分别为63.5%、83.3%。结论 揭盖法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的效果较好,CT横断面椎管前后径残余率(旁正中)对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预后风险率的大小有较好的预测能力,有望作为相应患者的常规评估指标广泛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胸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的手术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选择16例胸椎管黄韧带骨化致椎管狭窄症患者,均采用后路椎管分层薄化切除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并后外侧植骨融合的手术方法进行治疗。术后手术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进行评价。结果术后患者均获得随访,末次随访时患者束带感均消失,11例下肢麻木、无力、疼痛完全消失,4例部分消失,1例无明显恢复。术前JOA评分平均(4.2±2.5)分,术后平均(7.8±1.9)分。术后恢复率为33.3%~100%,16例中优8例,良4例,可4例,优良率75%。所有病例内固定位置良好,植骨融合,无松动及假关节形成。结论采用后路椎管分层薄化切除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并后外侧植骨融合治疗胸椎管黄韧带骨化胸椎管狭窄症,手术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3.
陈映贵 《中原医刊》2011,(22):97-98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的CT表现,评价CT检查对OPLL的价值。方法回顾性阅读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CT片100例,观察分析骨化块的长度、厚度和形态,测量椎管矢径和椎管矢径狭窄率。结果骨化块形态有条形、桥形、类圆形、平台形、菜花形等。它们可呈连续状、分节状。骨化平均厚度4.51mm,椎管矢径狭窄率11.0%-61.5%,椎管狭窄率〉36%,均有较明显的症状。结论对OPLL的诊断,CT是理想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飘浮法椎管后壁切除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1年11月于本院治疗的54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实施飘浮法椎管后壁切除术的治疗方法,比较手术前后的JOA平均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后的JOA平均评分为(8.79±1.53)分,明显高于手术之前;总有效率92.6%,明显高于无效患者。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飘浮法椎管后壁切除术的方法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能够减少对脊髓的侵袭,也能够明显的改善脊髓功能。  相似文献   

5.
黄韧带骨化致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方式。方法比较采用自制器械行撬拨法整块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治疗黄韧带骨化所致胸椎管狭窄症28例,与蚕食法、漂浮法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患者23例,比较术中出血、手术时间、脑脊液漏、症状加重、术后半年JOA评分等5项指标。结果用自制器械行骨刀撬拨法整块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术中出血少85.34±10.27ml/节段(P<0.01),手术时间缩短26.11±3.40min/节段(P<0.05),症状加重少7.14%(P<0.01),术后半年JOA评分增加9.43±1.01(P<0.05),但脑脊液漏发生率10.71%,无明显差别。结论骨刀撬拨法整块全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黄韧带骨化引起的胸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6.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IF)是指胸椎黄韧带骨化、突入椎管导致脊髓压迫而产生的一系列临床症状和体征。该病在胸椎特别是下胸椎多见,是胸椎管狭窄症及随之而来的瘫痪的常见原因,多数患者因此丧失工作和生活能力。我们运用汽钻法整块半关节突全椎板切除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2例,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罗长青  曹在民  赵国权 《西部医学》2009,21(8):1378-1378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的CT影像学特征。方法分析50例胸椎黄韧带骨化患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CT扫描可清晰显示黄韧带骨化的部位、形态、大小,以及胸椎管狭窄的程度和椎管各壁的改变,也可显示小关节增生、骨化的程度。结论CT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的诊断具有特异性,是术前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整块全椎板切除或椎板分解切除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胸椎管狭窄的效果.方法 分析2007年12月至2010年12月间随访资料完整16例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胸椎管狭窄的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5例,年龄38-75岁,平均56.5 岁,其中上胸段1人,中胸段3人,下胸段12人,病程2月-3年.通过CT或MRI检查均提示黄韧带骨化,且脊髓受压.手术均采用全椎板切除或椎板分解切除并行脊柱后外侧融合、钉棒系统固定.术后疗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评分(JOA评分)标准进行评价.结果 16例患者均随访3-24个月,平均20个月.JOA评分由术前3-13分提高到术后13-29分,手术前后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神经恢复率20%-82%,平均65%,16例患者8例优,5例良,2例中,1例差,优良率81.3%.结论 全椎板整块切除或分解切除后外侧脊柱椎体融合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合并椎管狭窄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治疗的胸椎黄韧带骨化症4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均采用椎管后壁切除术。结果:随访636个月,平均18个月。JOA评分术前平均4.3分,提高为术后平均9.5分,功能恢复率为77.3%。44例患者疗效优27例、良11例、可6例,优良率达86.5%。结论:临床表现结合影像学检查是诊断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重要手段,采用"层薄揭盖法"进行椎管后壁切除术较为安全、可靠,手术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背景:黄韧带骨化症是胸椎管狭窄和胸髓压迫的主要原因之一,减压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描述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效果。 方法:全部病例均在计算机导航系统辅助下施术,保留棘突和棘上韧带,采用高速磨钻微创切除相应节段的黄韧带骨化灶以解除脊髓压迫。脊髓功能采用JOA评分及治愈率进行评价。 结果:本组共14个胸椎黄韧带骨化症的病例,平均随访时间为3.9年。JOA评分均值从术前6.1分,恢复至末次随访8.6分。治愈率为52.7%,其中包括优2例,良8例,可3例,无效1例。 结论:计算机辅助微创脊柱手术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黄韧带骨化好发于下胸椎,骨化的黄韧带压迫背髓和(或)神经根,引起典型的胸椎管狭窄.Okada对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黄韧带的病理学改变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描述,但迄今为止,对黄韧带骨化症患者的其它脊柱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以及手术治疗方法。结果19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8个月~4年,平均18个月。优10例,良5例,中3例,差1例,优良率79%。结论CT联合MRI检查是诊断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最可靠的方法。手术减压是治疗黄韧带骨化型胸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从临床角度探讨孤立型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OLF)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手术治疗的孤立型OLF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改良胸椎JOA评分法和Epstein标准,手术均采用后路椎板(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结果】术后随访平均40.3个月。JOA评分:术前7~8点,平均7.7点;术后8~11点,平均10.2点。Epstein标准:优9例,良5例,改善2例。【结论】局灶型OLF临床表现较复杂,必须根据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诊断。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局灶型胸椎黄韧带骨化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胸椎连续性多节段黄韧带骨化症致胸脊髓压迫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及手术效果。方法:对18例胸椎连续性多节段黄韧带骨化症致胸脊髓压迫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平均年龄57岁(43~72岁),病程平均7.5月(2 d~16月)。16例患者行椎板切除术,2例行椎管成形术,平均随访34个月(28~49个月)。术前及术后应用JOA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患者术前JOA平均得分为3.6分(0~6),终末随访JOA平均得分8.3分(5~11),术后平均恢复率为66.3%(33.3%~100%)。结论:胸椎连续性多节段黄韧带骨化症致脊髓压迫应尽早治疗;MRI和CT扫描能明确压迫部位及程度;采用后路胸椎板切除或椎管成形术均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局灶型胸椎黄韧带骨化并椎管狭窄症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从临床角度探讨孤立型胸椎黄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 OLF)致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特点与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对手术治疗的孤立型OLF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采用改良胸椎JOA评分法和Epstein标准,手术均采用后路椎板(半椎板或全椎板)切除减压术。【结果】 术后随访平均40.3个月。 JOA评分:术前7 ~ 8点,平均7.7点;术后8 ~ 11点,平均10.2点。Epstein标准:优9例,良5例,改善2例。【结论】 局灶型OLF临床表现较复杂, 必须根据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电生理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并作出诊断。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术是治疗局灶型胸椎黄韧带骨化并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Arch钢板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5月行颈后路单开门Arch钢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52例颈椎管狭窄症患者。记录患者手术前后JOA评分、C5椎管矢状径大小,评价颈后路单开门Arch钢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均得到缓解,随访均未出现切口感染、轴性疼痛、脑脊液漏、再关门等并发症。术后JOA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5椎管矢状径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后路单开门Arch钢板固定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颈椎管狭窄症操作简单、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rn flavum,OLF)是一种重要的脊柱韧带骨化性疾病,常引起椎管狭窄和脊髓压迫而出现临床症状。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是导致胸椎管狭窄、脊髓受压的主要原因,目前逐渐被人们所重视。近年来,国内报告日渐增多。文献报道胸腰和颈胸交接段多见,尤其是胸腰段(T10~L1)最为多见。我院自2002年8月至2007年12月采用磨钻加“揭盖法”切除椎管后壁减压,治疗胸椎黄韧带骨化症1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ligamentum flavum,OLF)的临床特征,评估影响术后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本科2001年6月至2010年6月住院治疗并获得随访的28例胸椎黄韧带骨化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运用术前、术后神经功能评价标准选用改良JOA评分(11分法),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19.
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椎营狭窄症的诊断及手术治疗[倪斌,等,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994;4(2):56]报告胸椎黄韧带骨化所致椎管狭窄症并手术21例。临床表现多为椎管狭窄引起的胸髓压迫症,其影像学检查具特征表现,故可对黄韧带骨化进行早期诊断。椎板切除减压...  相似文献   

20.
Zhang L  Ying M  Dang GT  Wang C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5):3193-3196
目的研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出现脊髓型颈椎病高发倾向的发病机制以及这两种疾病的内在联系。方法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行手术治疗的68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其颈椎侧位x线片上进行颈椎管测量,并计算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其中男性23例,女性45例,年龄22~69岁,平均年龄50.0岁。将测量的411例正常人颈椎侧位x线片椎管矢状径结果作为对照组,两组进行比较。结果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平均值男性为0.781,女性为0.807;而正常对照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平均值男性为0.874,女性为0.968。两组相比,无论男女,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其颈椎椎管矢状径比值为C3~C7节段均低于其相应的正常对照组(均P〈0.05)。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组有27.9%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高于正常人中可以有10%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的比例。结论与正常人群相比,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更加易于出现发育性颈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