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邹文淑  沈燕  杨波  陈德助  罗雪 《四川医学》2010,31(12):1816-18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SUA)、尿素(BUN)、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增厚组(IMT1.0~1.3mm)及颈动脉斑块形成(IMT≥1.3mm)3组,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化指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IMT)3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应增加,提示尿酸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的发展,血尿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故对高血压患者常规定期检测颈动脉IMT及血尿酸,可以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预防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降压达标,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以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AS,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SUA)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探讨其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70例及血压正常者43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测定血尿酸、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甘油三酯(TG)、空腹血糖(FBS)、肌酐(SCr)、24小时尿白蛋白(UALB)。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组的血尿酸、颈动脉IMT及斑块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血尿酸与患有原发性高血压显著相关,独立于年龄、性别、TC、HDL-C、LDL-C、TG、FBS、SCr。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及斑块程度显著正相关,尤其与颈动脉斑块的正相关性独立于年龄、性别、TC、HDL-C、LDL-C、TG、FBS、SCr、LnUALB。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尿酸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增高,血尿酸水平与患有原发性高血压及颈动脉斑块程度正相关,独立于部分心血管危险因素及肾损伤指标。  相似文献   

3.
张光星  林云 《海南医学》2006,17(5):62-63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尿酸(UA)水平的关系.方法128例高血压病患者行双侧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查,依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分为5组,同时检查血UA值.结果5组间血UA值分别为:内膜增厚组(267±52)μmol/L;内膜斑块形成组(325±50)μmol/L;管腔轻度狭窄组(347±50)μmol/L;管腔中度狭窄组(389±48)μmol/L;管腔重度狭窄组(17±48)μmol/L.5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与血尿酸浓度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测定1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血清肌酐(Cr)、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脂水平,按颈总动脉平均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UA水平。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UA、空腹血糖和血脂的关系。结果: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血UA含量依次增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中血UA和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关系,血尿酸增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对血尿酸的调控。  相似文献   

5.
邢柏  曾琦 《中国热带医学》2005,5(8):1667-1668,1682
目的研究血尿酸(UA)水平与脑梗塞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对79例脑梗塞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检测,同时测定他们的血UA及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水平,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脑梗塞患者血UA平均水平(349.55±88.28μmol/L)显著高于对照组(221.53±88.20μmol/L),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脑梗塞组中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者血UA水平(376.31±86.70μmol/L)高于未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者(312.24±77.22μmol/L)(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UA水平与年龄、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血UA水平与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相关关系,血UA是独立的致脑梗塞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并分析脑梗死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 方法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7月间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资料,对所有入选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斑块的有无及稳定性分为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无斑块组各30例。测定并对比不同组别的患者血尿酸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相关指标,分析比较尿酸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作用。 结果 3组患者血尿酸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比较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C反应蛋白水平的比较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无斑块组与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高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但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与血尿酸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血尿酸水平的升高提示患者有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风险,临床上可以根据患者血尿酸水平,及时给予适当的干预。   相似文献   

7.
8.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5月我院心内科诊治的109例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患者的血尿酸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水平将其分别分为高尿酸组(n=42)与正常尿酸组(n=67)、IMT正常组(n=45)与IMT增厚组(n=64),比较各组患者的血脂、尿酸、颈动脉IMT等指标,其中血脂、尿酸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颈动脉IMT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测量。结果本组109例患者中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38.53%(42例);高尿酸组患者血甘油三酯(TG)[(2.83±1.24) mmol/L]、总胆固醇(TC)[(5.80±1.31) mmol/L]、低密度脂蛋白(LDL)[(3.97±0.98) mmol/L]及颈动脉IMT水平[(1.08±0.19) mm]均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2.28±1.12) mmol/L、(5.32±1.13) mmol/L、(3.61±0.82) mmol/L、(0.98±0.1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MT增厚组患者血尿酸水平为(419.28±60.17)μmol/L,高尿酸血症发生率为51.11%(23/45),分别高于IMT正常组的(345.92±52.09)μmol/L及29.69%(19/6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r=0.732,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9.
冯晓波 《求医问药》2014,(3X):105-106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差异以及差异因素分析。方法:将11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颈部血管彩超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40例、IMT增厚组35例、无颈动脉硬化组37例,对比分析三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与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程、SBP、PP、BMI、FBG、TC、TG、HDL-C、hs-CRP、UA诸项指标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两比较,颈动脉斑块组、IMT增厚组以上指标均比无颈动脉硬化组差异显著(P<0.05),且高血压病程、BMI、FBG、TC四个指标颈动脉斑块组与IMT增厚组差异显著(P<0.05),其余指标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患者年龄、高血压病程、SBP、PP、BMI、FBG、TC、TG、HDL-C、hs-CRP、UA是老年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形成的危险因素,且高血压病程、BMI、FBG、TC四个指标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王丽丽 《四川医学》2012,(11):2043-2044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入选2009年12月~2011年9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合并脑梗死患者76例作为观察组,同时入选同期在我院进行健康查体人群77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查两组人群颈动脉斑块情况,并测量颈动脉内膜厚度,比较两组差异。结果观察组斑块检出率为75.0%显著高于对照组人群29.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群软斑块、混合斑块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人群颈动脉内膜厚度大于对照组人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发生存在密切关系,是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1.
温琦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1,43(12):1479-1480
目的:观察60岁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美国GE公司彩色多普勒显像仪,将2008年6月~2011年4月我院收治的187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年龄段分为3组。第1组为60~69岁,第2组为70~79岁,第3组为80岁以上,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内容包括颈动脉斑块的数量、部位等,同时测量存在斑块的管腔内径是否狭窄和狭窄程度。结果:60~69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57%,70~79岁的高血压患者发生率为80%,80岁以上的患者全部有不同程度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普遍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增高,定期的针对老年高血压人群的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测,对预防心脑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方法:将广州市越秀区东山街社区内2011年10至2013年10月确诊的12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并将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即观察组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进行心脑血管危险因素分析。结果:观察组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患者,有斑块组脑卒中的发生数多于无斑块组。结论:老年高血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多种心脑血管疾病与血压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大小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48例,健康体检者30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以颈动脉超声IMT≥0.9 mm作为颈动脉内膜增厚或动脉粥样斑块指标。测定C反应蛋白(CRP)、IL-6、TNF-α及血脂、血糖、血压等。结果老年高血压组收缩压、舒张压、TC、LDL-C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P<0.01)。老年高血压组CRP、IL-6、TNF-α、颈动脉IM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在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与CRP(r=0.422;P<0.01)、IL-6(r=0.313;P<0.01)、TNF-α(r=0.296;P<0.01)进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MT与炎症因子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除与血压增高、血脂异常有关外,炎症因子是其发病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程凤霞 《安徽医学》2016,37(12):1555-1557
目的 分析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2014年4月至2016年5月在合肥市滨湖医院就诊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各40例,设为高血压组、糖尿病组、高血压+糖尿病组,同期体检的40名老年健康人为对照组,分别检测4组受检人员的Hcy水平,同时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动脉斑块进行检测。结果 对照组Hcy水平为(6.45±2.48)μmol/L,高血压组为(14.26±3.43)μmol/L,糖尿病组为(17.33±3.35)μmol/L,高血压+糖尿病组为(23.85±4.45)μmol/L;对照组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为37.50%,高血压组为75.00%,糖尿病组为77.50%,高血压+糖尿病组为95.00%。对照组Hcy水平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显著低于高血压组、糖尿病组及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糖尿病组的Hcy水平及颈动脉硬化检出率低于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血清Hcy水平与颈动脉硬化呈正相关(r=0.561,P<0.05)。结论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浆Hcy水平较老年高血压、老年糖尿病及老年健康人员明显增高,且与颈动脉硬化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与动脉硬化粥样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关系。方法:选取2009年5月~2012年11月期间我中心就诊的2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分别进行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和双侧颈总动脉内膜检测,按照血尿酸以及尿微量白蛋白检测结果分成A组(血尿酸组)52例、B组(尿微量白蛋白组)49例、c组(正常组)49例、D组(混合组)50例,分析比较4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发生率。结果:A组、B组和D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C组,且差异显著(P〈0.05);D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B组,且差异显著(P〈0.05);A组、B组内膜增厚和硬化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膜变化和血尿酸、尿微量白蛋白的水平呈正相关关系,所以,血尿酸和尿微量白蛋白可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诊断指标,临床治疗中在降血压的同时要注意血尿酸和尿微量白蛋白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二者的关系。方法:2002年12月~2004年12月于我院门诊就诊的高血压病人。对所有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所有资料均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均以x±s表示,脉压与IMT及斑块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随着脉压水平的升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呈现明显上升趋势,斑块的检出率也明显上升。结论:脉压与颈动脉IMT及斑块的检出率呈正相关,这与国内许多相关性的研究结果相似。高血压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动脉硬化是全身性的,对脉压和颈动脉IMT的深入认识和积极干预,有助于临床对无症状但存在亚临床动脉硬化的患者进行早期检测,为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无创、简便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不同类型的血压昼夜节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2月-2020年2月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2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24 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将患者分为杓型组(32例)和异常昼夜节律组(96例),再将异常昼夜节律组分为非杓型组(68例)和反杓型组(28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监测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的意义。观察不同级别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结构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高频超声探头对128例高血压患者,观察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有无斑块形成的情况,并检查70例无高血压患者作对照组。结果128例高血压患者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者72例,检出率56.2%,对照组中颈动脉内-中膜增厚,斑块形成者13例,检出率18.5%,二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高频超声可清晰显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在高血压粥样硬化的预防及防治监测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高血压、高脂血症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320例来院体检人群,测量其血压以及血脂水平,并将其分为高血压组、高脂血症组、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及对照组,分析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以及测量其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相关性.结果 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为22.22%,高脂血症组发生率为24.68%,高血压合并高血脂组发生率为36.5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均P<0.05);且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及单纯高脂血症组(均P<0.05).高血压、高脂血症组与高血压合并高脂血症组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增厚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均P<0.05).结论 高血压、高脂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重要因素,且高血压合并高血脂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EISH)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选择93例EISH患者,分为1、2、3级ISH3组,应用高分辨率超声多谱勒对其双侧颅外段颈总动脉(CCA)进行超声检查,测量斑块检出率,并与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1、2、3级ISH患者颈动脉斑决检出率分别为54.2%、53.1%、86.5%,1、2、3级ISH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18.2%)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EISH与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