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1+5"质控管理在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18年4月我院收治的乳腺癌术后PICC置管化疗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行PICC常规护理,试验组行PICC"1+5"质控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情况、并发症情况、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结果试验组置管时间短于对照组,留置时间长于对照组,置管出血量少于对照组(P 0. 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0. 05),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 0. 05)。结论 "1+5"质控管理可提高乳腺癌术后PICC导管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有效改善置管情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体位选择对PICC置管成功率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比较PICC(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置管)置管体位的选择,探讨其对成功率的影响。方法60例乳癌患者先后采用持续平卧的穿刺体位(A组30例)与先平卧后坐立的穿刺体位(B组30例),就2种体位置管中血管痉挛度、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情况进行对比。结果A组中2例因过度紧张引起血管收缩致置管困难,B组无1例出现送管困难;A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86.7%,B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100%;A组一过性静脉炎发生率13.3%,B组一过性静脉炎发生率3.3%。结论先平卧后坐立的体位较持续平卧的穿刺体位优越,能克服血管痉挛对置管的影响,还可降低置管后一过性静脉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8例需行PICC置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PICC,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经肘上行PICC。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血栓形成、穿刺部位渗血、脱管堵管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患者置管满意度和舒适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94.4%(51/54),高于对照组的74.1%(40/54);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8%(6/51),低于对照组的42.5%(17/40);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4.1%(48/51)、88.2%(45/51),高于对照组的75.0%(30/40)、62.5%(25/40)。结论与常规PICC相比,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可提高置管成功率,降低患者并发症,提高其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体位在提高PICC置管术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降低其并发症发生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0例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改良体位(半坐卧位)PICC组与传统体位(平卧位)PICC组。比较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以及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半坐卧位组与平卧位组在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坐卧位组行PICC所需时间较平卧位组显著缩短(P0.05),且置管后穿刺口局部水肿及局部炎症的发生率显著较低(P0.05)。结论改良体位即半坐卧位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术导管异位发生率,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行PICC置管时,转头或锁骨上窝压迫与头部保持中立、不要转头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将198例行PICC置管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9例,对照组置管时,患者平卧,穿刺侧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导管送至肩部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手臂,下颌紧贴肩部,以便导管顺利进入上腔静脉;必要时让助手压迫同侧锁骨上窝,然后送至所需长度;观察组穿刺置管时,患者平卧,穿刺侧上肢外展同对照组,导管送至肩部时,患者头部保持中立,与锁骨垂直,不要转头,确定穿刺侧上肢外展与躯干呈90°后,缓慢送管至需要长度。结果:观察组体位不适、疼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过程中头部保持中立、不转头,能够减轻患者的不适、疼痛和恐惧,从生理上获得更高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改进置管方法在降低经颈外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的患者导管异路率及其相关性并发症发生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2月在我院肿瘤科住院并置PICC导管的患者231例。将2010年1月至2011年4月住院的患者设为对照组,将2011年5月至2012年2月住院的患者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筛选适应证后在非超声下置管;实验组患者筛选适应证后在全程超声引导并配合相应按压手法按压住分支血管入口处协助导管按预定路线前行的方法进行置管。观察2 w,比较两组患者颈外静脉PICC置管的导管异路率、一次性置管成功率、置管时间、相关性并发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栓、感染)的发生率及穿刺部位舒适度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生导管异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一次置管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栓、感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置管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1),患者穿刺部位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结论超声引导下经颈外静脉PICC置管配合相应的按压手法,可降低患者颈外静脉PICC置管的异路率,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减少置管时间,降低相关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穿刺部位舒适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与传统盲穿置管两种方法在并发症方面的差异。方法选取2010年2月~12月我科住院的1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9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盲穿。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比较两组在置管过程中、置管后第2天、第5天、第6天至导管拔除四个阶段,置管一次成功率、穿刺点渗血、静脉炎、置管侧肢体舒适度、导管相关性感染及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差异。结果两组置管一次成功率及导管异位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及肢体肿胀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置管第6天至导管拔除期间,在静脉血栓及肢体舒适度方面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增加肢体的舒适度,可应用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体位对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 )成功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选取126例PIC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体位置管:穿刺侧肢体向外平展,并与躯干成直角,当导管置入肩关节位置时,嘱咐患者将头转向穿刺侧,下颌与肩部紧贴,将导管送至测量长度。观察组行改良体位置管:患者取平卧位,穿刺侧上肢向外45~90°,当导管置入肩关节位置时,穿刺侧肢体外展向上伸直并头转向穿刺侧,将导管送至测量长度。对比分析两种不同体位的置管方式成功率、异位率、并发症及疼痛程度、满意度。结果观察组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导管异位率、血栓、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导管感染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置管时间、疼痛程度显著短于对照组,而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PICC患者行改良式体位穿刺方法可降低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穿刺成功率,从而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的有效止血方法,避免拆除侧肢体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方法:将60例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成功患者随机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在常规固定的基础上,观察组由置管护士采用弹力粘贴绷带加压固定穿刺点止血2 h,而对照组则用传统方法将1袋500 ml液体置于穿刺点处30 min。比较两组患者止血效果及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点止血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管并发症中皮下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弹力粘贴绷带可有效防止超声引导下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后穿刺点渗血,并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平面内穿刺法用于经外周静脉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的效果。方法选取73例行PICC置管的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传统的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37例)和试验组(超声引导下平面内穿刺法,36例)。比较2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2次及以上置管成功率、出血量及并发症(导管相关性感染、机械性静脉炎、肢体肿胀、静脉血栓等)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较对照组高,2次及以上置管成功率较对照组低(P<0.01);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2组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PICC置管患者行平面内穿刺法效果显著,可有效提高置管成功率,减少血管损伤,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斜坡体位穿刺法应用于恶性肿瘤患者术后PICC置管的影响.方法 采取方便抽样原则,将70例病人分为两组,每组35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平卧位,实验组指导患者活动需置管的上肢及采用斜坡体位.观察两组穿刺置管首次管尖直接到达上腔静脉的成功率.结果 斜坡体位置管方法成功率显著高于传统置管方法,成功率97.14%(P<0.05).结论 斜坡体位置管能减少PICC置管过程管尖异位,置管后并发症降低,操作简单,患者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在肿瘤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115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496例,试验组654例。对照组采用传统PICC盲穿,试验组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置管。结果试验组置管一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导管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静脉炎、穿刺点渗血及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能提高肿瘤患者置管一次成功率,减少静脉炎、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发生,增加肢体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3.
黄敏清  黄蝶卿  方奕  宋文强 《护理研究》2013,27(21):2228-2230
[目的]探讨PICC置管病人改良置管体位对导管异位的影响。[方法]选择PICC置管病人196例,签署PICC置管知情同意书,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98例,根据PICC置管行经静脉的解剖位置,观察组PICC置管时采用改良体位,改变传统置管上肢摆放的体位,使穿刺侧上肢与躯干成钝角(90°~180°),对照组PICC置管时使用常规体位(常规手臂外展90°),比较两组病人的导管末端位置、穿刺成功率、导管异位率、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和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两组导管末端位置、导管异位和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PICC置管体位可以有效预防导管异位,解决因导管异位带来的并发症,确保导管安全留置,为预防导管异位提供临床实践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普通PICC置管与超声引导PICC置管方法在消化科住院患者中的应用情况.方法 106例消化科住院患者行PICC置管,分为普通置管组(n=71)和超声引导组(n=35),比较两组患者穿刺成功率、舒适度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普通置管组和超声引导组PICC置管一次穿刺成功率(94.4%比94.3%)和总穿刺成功率(98.6%比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0.03,0.50;P>0.05);PICC超声引导组穿刺并发症(2/35,5.7%)显著低于普通置管组(22/71,3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548,P <0.01).肿瘤化疗患者超声引导置管方法舒适度明显优于普通置管组,但急、慢性胰腺炎患者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 与普通PICC置管比较,超声引导PICC置管成功率相当,但可显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肿瘤患者带管生存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在血液病患者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PICC )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行 PICC置管的血液病患者80例,按照患者意愿分为两组,每组40例。对照组采用塞丁格技术穿刺操作的方法置管,观察组采用经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穿刺置管技术,观察两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置管后导管脱出、出血和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而导管脱出、出血和静脉炎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05)。结论 B超引导下塞丁格技术 PICC 置管,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6.
万永慧  谭飞  陈芊  王庆兰 《解放军护理杂志》2010,27(19):1507-1508,1516
目的探讨改良Seldinger技术应用于血管超声引导下上臂置入PICC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09年7-12月行PICC的120例患者按置管穿刺时间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血管引导下行上臂PICC置管,对照组采用常规的盲穿置管,比较两组患者PICC置管成功率、操作时间、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及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试验组的置管成功率、机械性静脉炎和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分别为98.33%、0和0,对照组分别为86.67%、13.46%和1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改良Seldinger技术在血管引导下上臂PICC置管的成功率高,置管后机械性静脉炎和血栓的发生率比较低,尽管操作时间有所延长,但仍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两种加压方法应用于PICC穿刺点止血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PICC置管后有效止血、避免上肢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的加压止血方法。方法对120例PICC置管后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对照组以宽8 cm的自粘性弹力绷带缠绕2圈;实验组以8cm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套住穿刺肢固定。观察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穿刺侧上肢肿胀及舒适度情况。结果两组穿刺点渗血情况差异无显著意义,实验组在避免穿刺侧上肢肿胀情况及患者舒适度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置管后采用网状管型弹力绷带加压穿刺点,既能达到止血目的,又可避免穿刺侧上肢肿胀,并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8.
明胶海绵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观察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目的探讨明胶海绵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效果。方法将76例PICC置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分别采用在穿刺点上方覆盖明胶海绵或小纱布按压的方法预防置管后出血。结果两组穿刺点出血情况比较,观察组出血发生率为5.1%,对照组为30.8%,观察组出血情况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后穿刺点采用明胶海绵局部按压止血,预防出血效果好,是预防PICC置管后穿刺点出血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PICC穿刺水枕对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患者舒适度及疼痛的影响及使用效果。方法于2015年1月~2016年9月将60例拟行超声引导下PICC置管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垫PICC穿刺水枕。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时的舒适度,PICC置管过程中疼痛评分,一次穿刺成功率,穿刺时间。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时穿刺体位舒适度分别为(8.12±1.78)分和(1.46±0.72)分,穿刺后手臂舒适度评分分别为(7.88±1.59)分和(3.08±1.31)分,一次穿刺成功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56,P0.01);观察组疼痛分值低于对照组,分别为(5.02±1.75)分和(2.88±1.47)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说明使用PICC穿刺水枕不会影响穿刺的时间。结论在乳腺癌患者中使用PICC穿刺水枕能有效增加患者的置管舒适度,提高置管穿刺成功率,减轻PICC置管患者的焦虑,并减轻PICC置管所致疼痛。  相似文献   

20.
邹晓影 《医学临床研究》2021,38(12):1919-1920,后插1
[目的]探讨程序化健康教育在肺癌患者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院收治的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程序化健康教育.化疗后,比较两组患者对PICC置管相关知识认知水平、PICC置管后自我管理行为以及PICC相关性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对于PICC置管目的及优势、PICC置管方法、观察穿刺点的目的及要点、PICC导管日常维护方法、置管后沐浴注意事项、导管相关并发症及处理的认知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两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独立进行导管日常维护、避免置管肢体外旋及负重、敷料潮湿或污染及时更换、填写PICC维护记录表、意外情况正确处理、并发症识别及处理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10.67%(8/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2.67%(17/75)(P<0.05).[结论]程序化健康教育有助于促进肺癌PICC置管化疗患者置管相关知识认知水平,提升置管后自我管理行为,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