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彩超)对早期诊断和预测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04例T2DM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仪观察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对有大血管病变者(观察组)与无大血管病变者(对照组)的IMT进行比较.结果 观察组IM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脑血管病变者及下肢血管病变者颈动脉IMT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而心血管病变者无显著性增高(P>0.05);3年后对照组完成随访的29例中发生大血管病变者颈动脉IMT值较3年前显著增高(P<0.05).结论 颈动脉IMT与2型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密切相关,颈动脉彩超检查对早期诊断和预测T2DM大血管病变的有重要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改变情况。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86例及对照组80例,两组同期接受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量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进行血脂检查,并记录有无高血压、高脂血症和心血管脑血管并发症及其发生率。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IMT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存在有显著差异。糖尿病组IMT值为1.29±0.23 mm,对照组IMT值为0.88±0.12 mm,糖尿病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结论测量颈动脉IMT,有助于早期发现糖尿病大血管病变,及早进行干预治疗动脉粥样硬化。  相似文献   

3.
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65例T2DM患者按有无大血管病变分为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组(32例)和单纯糖尿病组(33例),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CRP值,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组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1)。结论CRP增高与T2DM大血管病变间存在着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惠(T2DM)者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4例老年T2DM患者,其中IMT增厚组34例和IMT正常组30例,另选取30名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浊度法检测入选者HS-CRP水平,彩色超声多普勒测量颈动脉IMT,并对结果 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T2DM组HS-CRP和IMT分别为(4.02±0.42)mg/L、(0.87±0.15)mm,明显高于对照组(3.07±0.38)mg/L和(0.66±0.13)mm,差异有显著性(P<0.05).IMT增厚组HS-CRP为(4.16±0.33)mg/L明显高于IMT正常组(3.86±0.31)mg/L,差异有显著性(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与IMT呈正相关(r=0.358,P<0.05).结论 血清HS-CRP增高可能是老年T2DM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之一.检测HS-CRP与IMT对及早发现糖尿病(DM)大血管病变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颈动脉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诊断明确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68例(观察组)、健康体检者7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且观察组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82.35% vs 23.28%,P<0.01);观察组年龄小于60岁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年龄超过60岁者(18.75% vs 76.92%,P<0.01);血流动力学改变在中度和重度狭窄时明显,血流速度明显增快,血流量明显减低,表现为频谱充填、峰值与舒张末期流速加快,PI、RI均增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范围、性质和血管病变的程度,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受损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了探讨糖尿病微血管与大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133例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探讨IMT的改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发现,T2DM患者颈动脉平均IMT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IMT增厚组的DR总患病率以及增殖性DR(PDR)患病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视网膜病变显著相关;而年龄、收缩压和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显著相关。结论:说明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发病关系密切而又机制存在差异,预防策略也应相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C-肽(CP)、C反应蛋白(CRP)、胱抑素C(CysC)水平变化及对大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20年3月我院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患者85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单纯T2DM患者8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血清CP、CRP、Cys-C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T2DM大血管病变发病影响因素,Pearson相关分析探讨血清CP、CRP、Cys-C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相关性,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CP、CRP、Cys-C水平对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的预测价值,随访6个月,统计两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研究组年龄≥60岁、糖尿病病程≥10年比例、TG、LDL-C、颈动脉IMT血清CRP、Cys-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校正年龄≥60岁、糖尿病病程≥10年、血清TG、LDL-C水平后,颈动脉IMT、血清CP、CRP、Cys-C水平仍与T2DM并发大血管病变有关(P<0.05);T2DM并发大血管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2型糖尿病(T2DM)大血管病变的关系。方法:取219例2型糖尿病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根据IMT值分为血管正常组、内膜增厚组、血管斑块组,取健康人群50例为对照,比较各组间年龄、BMI、腰高比、Hcy、HbA1c,并行多元线性回归,观察上述指标对IMT的影响。结果:T2DM患者Hcy、HbA1c明显高于对照组,且Hcy、HbA1c随血管病变加重而增加。回归分析显示,Hcy、HbA1c升高是T2DM动脉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除随访糖化血红蛋白外,早期检测Hcy水平或是及早发现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6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单纯糖尿病者(A组)、60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正常者(B组)和60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不全者(C组),检测并比较4组受检者的血压、血糖、血脂、C肽、尿微量清蛋白等水平及颈动脉IMT,分析与颈动脉IMT相关的指标。结果对照组、A组、B组和C组受检者的颈动脉IMT分别为(0.63±0.11)、(0.89±0.20)、(1.03±0.23)、(1.37±0.26)mm,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2.190,P<0.01)。且B、C组受检者的颈动脉IMT显著高于对照组及A组,且C组又显著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2DM患者的颈动脉IMT与尿清蛋白排泄率呈正相关(P<0.01)。结论 T2DM患者颈动脉IMT与肾功能损害密切相关,早期应用颈部B超测定颈动脉IMT对诊断T2DM肾损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T2DM)二甲双胍治疗前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 Hcy)、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变化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30例初发T2DM患者(T2DM组)与2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比较两组Hcy和IMT的差异。T2DM组患者在合理膳食和适当运动的同时加服二甲双胍1500mg/d,疗程为1年, 检测治疗前后Hcy和IMT的变化,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二者之间变化关系。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2DM组血浆Hcy浓度和IMT显著增高(P<0.01,P<0.05),经二甲双胍治疗后,血浆Hcy浓度和IMT均显著降低(P均<0.05),且IMT与血浆Hcy浓度呈正相关(P<0.01)。结论 血浆Hcy和IMT在预测T2DM大血管并发症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对初发T2DM早期应用二甲双胍能延缓其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明文剑 《中国医药导报》2012,(31):104-105,110
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2型糖尿病(DM)合并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00例,分为两组,92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为DM组和10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为DM+EH组;另选10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硬化斑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和狭窄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①DM+EH组及DM组颈动脉IMT均高于对照组,DM+EH组颈动脉IMT均高于DM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②DM+EH组、DM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DM+EH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主要出现在颈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③DM+EH组患者颈动脉狭窄的总检出率高于D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50%的检出率DM+EH组及DM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增高,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为临床的早期防治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超声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一中层厚度(IMT)与并发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高分辨率的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测量67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83例非糖尿病脑梗死患者及60例健康对照组的颈动脉IMT。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颈动脉IMT及颈动脉斑块发生率较非糖尿病组增高(P〈0.05);两组脑梗死患者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o结论2型糖尿病颈动脉IMT与脑梗死有明显关系,是造成脑梗死患者颈动脉内膜增厚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危险因素,可以作为脑梗死早期预测的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为主要研究参数,探讨新诊断2型糖尿病(T2DM)患者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观察对象分为三组:对照组:39例健康对照者;糖尿病无NAFLD组:33例单纯性新诊断2型糖尿病者;糖尿病NAFLD组:38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合并NAFLD者,比较三组IMT,并将IMT与HOMA-IR、血脂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新诊断T2DM患者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1.12±0.11)mmvs(0.81±0.12)mm,P0.05)],当伴有NAFLD时其颈动脉内膜增厚更加明显及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增多([1.35±0.13)mmvs(1.12±0.11)mm,P0.05)]。在T2DM患者中,IMT与HOMA-IR呈显著正相关(r=0.485,P0.05)。结论新诊断T2DM患者存在颈动脉内膜增厚,当伴有NAFLD时,其颈动脉内膜更加增厚且颈动脉斑块形成增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与血浆B型利钠肽(BNP)、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尿酸(UA)的相关性。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106例作为冠心病组,同期住院经冠状动脉造影阴性80例为对照组。2组均排除严重肝、肾、肺、脑及其他心脏病。冠心病组按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分为1支病变组45例,2支病变组31例和3支病变组30例。分析冠心病病变程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浆BNP、UA水平的相关性。分析不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组颈动脉IMT、血浆BNP、U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冠心病组IMT、血浆BNP、U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1、2和3支病变组IMT、血浆BNP、UA水平均呈逐级增高趋势(P<0.01)。3支病变组颈动脉IMT均显著高于1支和2支病变组(P<0.01),2支病变组颈动脉IMT亦明显高于1支病变组(P<0.01)。结论:颈动脉IMT、血浆BNP和UA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具有相关性,联合测定颈动脉IMT、BNP和UA水平可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合并2型糖尿病(DM )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清白介素-18(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规律以及与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MACE)的相关性,并且评估上述指标在ACS合并DM早期预测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ACS患者120例,分为ACS合并DM组、非DM的ACS组. 选择 DM患者为DM组,体检健康人员为健康对照组.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的颈动脉IMT,采用凝固法检测患者血浆Fib含量,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IL-18、MMP-9浓度,并分析ACS患者CAG特点及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ACS患者颈动脉IMT、血浆Fib、血清IL-18、MMP-9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1 ) ,其中 ACS合并DM组较非DM的ACS组颈动脉IMT、血浆Fib、血清IL-18、MMP-9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 两组ACS患者颈动脉IMT、血浆Fib、血清IL-18、MMP-9、Gensini积分五项指标之间呈正相关性. ACS合并DM组冠状动脉以多支病变为主( 61. 7%) ,而非DM的ACS组以单支和双支病变为主( 61. 7%);Gensini积分ACS合并DM组高于非 DM的ACS组(P<0. 01),其中ACS合并DM组血管病变以重度和极重度为主( 73. 3%) ,非DM的ACS组血管病变以轻中度为主( 56. 7%). 两组院内发生 MACE 的 ACS 患者血清IL-18、MMP-9、血浆Fib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MACE的ACS患者. ACS合并DM经标准化治疗后,随时间延长,血清IL-18、MMP-9、血浆Fib呈下降趋势,具有时间-效应关系. 结论颈动脉IMT、血浆Fib、血清IL-18、MMP-9的检测可作为定量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判断ACS合并2型DM危险程度及近期预后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体质量指数(BMI)与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及发生斑块的关系。方法:对90例35~79岁T2DM病人测量身高、体质量并计算BMI,按BMI值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质量组、超质量组及肥胖组,对3组颈动脉进行检测,分析3组间BMI与颈总动脉IMT及斑块数量的关系。结果:T2DM病人IMT厚度随BMI增加而增加,两者呈中度正相关(r=0.49,P<0.05)。正常体质量组、超质量组及肥胖组3组间IMT及斑块数量有显著性差异,以肥胖组最高(P<0.05);颈总动脉IMT厚度及斑块数量随BMI增加而增加;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肥胖组最高(P<0.05)。结论:T2DM病人BMI与IMT呈中度正相关,随BMI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发生增加,BMI是T2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商丽娜  李华  杨再刚  翟倩倩  冯涛  姜丹  田勇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2):1326-1328,133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探讨其与T2DM大血管并发症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69例T2DM患者,其中单纯糖尿病患者31例(单纯糖尿病组)、糖尿病合并大血管病变患者38例(糖尿病并大血管病变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体检的21例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3组受检者血浆Lp-PLA2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并大血管病变组患者血浆Lp-PLA2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糖尿病并大血管病变组Lp-PLA2水平又显著高于单纯糖尿病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去混杂因素后,Lp-PLA2水平仍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直接相关(P<0.05)。结论 Lp-PLA2是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预测糖尿病血管并发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颈动脉异常,分析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及溃疡斑块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完整的脑梗死患者89例为脑梗死组,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者50例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IMT进行测量并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进行观测,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IMT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脑梗死组较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溃疡斑块检出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随着年龄增长颈动脉斑块检出例数及溃疡斑块检出例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溃疡斑块的形成与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1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病变分为2组,A组60例,伴有大血管病变;B组58例,无大血管病变。2组进行生化放免指标测定,肝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进行超声检查,分析2组患者各危险因素之间的差异。结果与B组比较,A组IMT增加更明显(1.01±0.22 vs 0.84±0.16,P〈0.05),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患病率更高(67.5%vs 47.5%,P〈0.05);2组ALT、HbAlc、TC、LDL—C、HDL-C、BMI及HOMA-IR的均值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G均值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回归分析提示2组患者颈动脉IMT与ALT、TC、LDL-C、HOMA—IR及BMI均相关;偏相关分析提示IMT与ACT独立相关。结论脂代谢异常、胰岛素抵抗、NAFCD与T2DM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相关。  相似文献   

20.
CDFI对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慢性肾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情况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75例受检者(25例CRF血液透析病人、25例CRF非透析病人、25例肾功能正常的对照者)的颈动脉进行超声检测,包括颈动脉内径、内中膜厚度、有无斑块及斑块的特点、血流动力学指标.将受检者按以下两种方法 进行分组分析:①按肾功能是否正常及是否进行透析治疗分为透析组、非透析组和对照组;②按有无颈动脉斑块分为斑块阳性组和斑块阴性组.结果 与肾功能正常的对照人群相比,CRF病人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高,颈总动脉内径明显增宽(P<0.05);在CRF病人中,透析组和非透析组病人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无明显区别(P>0.05),提示维持性透析治疗并未减低CRF病人的颈动脉硬化斑块发生率;CRF病人的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发生不同程度的改变.结论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检查方法 ,能很好地监测CRF病人的动脉硬化病变及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