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临床症状、体征和胃镜下胃黏膜象,以探求慢性胃炎脾气虚证宏观及微观的诊断要点.方法:根据临床辨证和胃镜确诊慢性胃炎患者90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气虚证、胃阴虚证、脾胃湿热证三组,各30例.观察各组脘腹疼痛、面色、口渴、饮食、出汗、寒热、二便、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在胃镜下观察不同中医证型患者胃镜下不同的胃黏膜象,并作病理活检.结果:慢性胃炎脾气虚证的主要临床症状及体征为胃脘隐痛、食后胀闷、痞塞、纳呆少食、便溏或腹泻,乏力、四肢酸软,舌淡白或淡胖嫩、有齿痕、苔薄白润,脉沉细;胃黏膜象为:胃黏膜白相或红白相间,以白为主,黏液稀薄而多,色多清白,胃壁蠕动减弱,或有黏膜水肿;病理检查结果:脾气虚证组浅表性胃炎(CAG)、中重度萎缩性胃炎(CAG)分别占46.67%、33.33%,明显高于胃阴虚证组的20.00%和10.00%、脾胃湿热证组的13.3%和3.33%(P<0.05).结论:脾气虚证是慢性胃炎的主要证型.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中医病理特点。方法通过传统辨证方法收集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90例,同时采集患者的证素信息,填写体质量表,并统计分析证素分布特点及体质类型。结果 1湿热型慢性胃炎的病性证素分布以湿、气滞、气虚、阳虚、热多见,病位证素分布以脾、胃、肝多见;2湿热型慢性胃炎的体质分布为:阳虚质(33.33%)>平和质(26.67%)>湿热质(11.11%)>气虚质(10.00%)>痰湿质=气郁质(6.67%),其中以阳虚质和平和质为常见。结论湿热型慢性胃炎患者的证素分布除湿热外,还以气滞、阳虚、气虚多见,而体质分布上以阳虚质为主,提示湿热型慢性胃炎发生的病理基础可能是由于长期脾阳不足,复因肝胃气滞、脾气虚损,湿热由生。  相似文献   

3.
埋线治疗慢性胃炎5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胃炎属“胃脘痛”“、痞证”等范畴,其病机多为脾虚失运,食滞不化,为虚实夹杂。虚多表现为脾虚,实多为食滞。埋线是现代针灸学在继承古代针灸经络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现代针灸中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在治疗慢性胃炎等胃肠疾患方面具有疗效高,痛苦小,费用少而且方便工作生活等特点,我们在临床中观察治疗慢性胃炎50例,疗效确切,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00例患者均来自门诊,病程3个月 ̄10年不等,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诊断标准:参照中华医学会慢性胃炎治疗标准制定。(1)有胃脘部不适等症状;(2)胃镜下见慢性胃炎的表现;(3)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亚型患者(简称脾虚证亚型)证候特点.[方法]选择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虚证亚型患者临床资料为研究组,以103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脾胃湿热证)为对照组,比较脾虚证亚型与脾胃湿热证相同症状指标出现频率的差异,并分析脾虚证亚型病情轻重程度.[结果]脾虚证亚型出现频率超过50%的症状有舌淡苔白、脉细弱、体倦乏力、食后腹胀、纳呆食少、胃脘胀满、脘腹疼痛、神疲懒言、嗳气、口淡等;脾胃湿热证出现频率超过50%的症状有舌苔黄腻、脉滑或濡、胃脘胀满、脘腹疼痛、口干、嗳气、食后腹胀等.脾虚证亚型食后腹胀、纳呆食少、神疲懒言、消瘦的出现频率(分别为82.5%、77.5%、52.5%和47.5%)明显高于脾胃湿热证(分别为50.5%、46.6%、15.5%和18.4%),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01).脾虚证亚型以轻、中度慢性胃炎患者居多,重度较少.[结论]脾虚证消化吸收障碍亚型,临床上是客观存在的,脾虚亚型患者消化吸收功能不良、营养代谢障碍等有其特定的临床症状和基因背景.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慢性胃炎主要病名下的证素分布特点,总结慢性胃炎的发病规律。方法选择慢性胃炎中医诊断为"胃痛"、"胃痞"患者各60例,运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表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痛和胃痞主要病位证素相同,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相同,为气滞、阳虚、气虚、湿;证素组合频率较高的有:肝脾胃加气滞加气虚、脾胃气虚、脾胃湿、脾胃阳虚、肝脾胃气滞。结论慢性胃炎的证素特点和发病规律基本相同,病变实质为虚实夹杂,虚证以脾气虚弱、脾阳不足为主,实证以胃气不降、肝气郁滞、湿邪阻滞为主。  相似文献   

6.
肿瘤相关性抑郁是指肿瘤在诊断和治疗的期间伴发的情感障碍,可归属中医"郁证"范畴,临床上可参考郁证按初、中、末3期分期治疗.初期病位责之于肝,肝郁气滞多为主要病机,证多属实,治疗上以疏肝解郁为法,方以逍遥散、柴胡疏肝散为主;中期主要责之于脾胃,证多虚实夹杂,治以通腑导下、化痰祛湿、理气活血,兼以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方选血...  相似文献   

7.
慢性胃炎属于祖国医学"胃痛"和"胃痞"病范围.主要症状以胃脘部胀满疼痛,可伴有食少纳呆、嗳气、呕吐或泛酸.胃脘痛的特点是时而隐痛,但痛无定时.伴胃中灼热、嘈杂感.脘腹胀满以上腹痞满,但食后更甚,嗳气则舒.慢性胃炎现代医学专指胃而言,中医学则论胃脾,脾与胃一脏一腑.胃为水谷之腑,以通为用,胃气以降为顺,降则和,不降则滞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樊巧玲教授运用中医药辨治慢性胃炎的经验。方法:查阅现有关于慢性胃炎的文献,分析其病因病机,并探讨樊巧玲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的用药特色。结果:樊巧玲教授认为慢性胃炎大多属于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虚证主要表现为脾气虚弱,胃阴不足;实证主要包括气滞、痰浊、食滞、湿热、瘀血.、其病变涉及肝脾胃三脏。治疗时应虚实兼顾,综合采取健运脾胃、疏肝和胃、辛开苦降、参照胃镜、药食同用的方法。结论:樊巧玲教授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胃炎的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慢性胃炎恶性转化不同阶段的舌象特征规律,为研究中医舌象辨证与慢性胃炎恶性转化病机的联系提供证据与支撑。方法 通过多中心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收集3 637例慢性胃炎及100例原发性胃癌患者的舌象资料,对慢性胃炎恶性转化不同阶段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胃炎伴异型增生、原发性胃癌患者的舌象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通过聚类分析探讨舌象分布规律。结果 聚类分析显示舌象特征可归结为肝胃气滞证、肝胃郁热证、脾胃湿热证、痰湿内阻证、脾虚湿困证、脾胃虚弱证、胃阴不足证和胃络瘀阻证8个舌象类型,并且舌象类型的分布在慢性胃炎恶性转化不同阶段有所不同,整体分布呈现出由实至虚、再由虚至实的变化规律。结论 舌象特征反映了慢性胃炎恶性转化不同阶段整体呈现出本虚标实的病机,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不同阶段的证候演变规律,对于慢性胃炎恶性转化不同阶段的中医辨证和病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婴幼儿腹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 征的小儿常见疾病。发病机理总在脾病湿盛。常分为暴泻和 久泻。暴泻多属实,有伤食泻、风寒泻、湿浊泻、湿热泻之 分;久泻多属虚,有脾虚泻、脾肾阳虚泻之别。腹泻治则,  相似文献   

11.
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其病以饥不欲食,食后饱胀,胃脘痞满,甚或作痛为主要特征。该病属于中医“心下痞”、“胃痞”、“痞满”等范畴。清代刘默《证治百问》说:“痞满之‘痞’字,当从‘否’字为是。否满者,即中满之意也。无形之虚气,因营气不能分清利浊,天...  相似文献   

12.
胃痛,又称“胃脘痛”,以上腹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慢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炎、消化性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病。临床表现为胃脘部痛或胀、纳食减少、暖气反酸、恶心呕吐、大便异常、舌脉异常等。我科自1989年以来应用自拟的“三七黄芪汤”治疗胃痛56例,获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枳芨二陈汤治疗胃脘痛60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脘痛又称胃痛,其临床症状颇为复杂,多以胃脘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有的痛连两胁,有的喜按,有的拒按。有的呈烧灼样痛,有的呈胀满样痛。有的常年痛,有的与季节有关。有的痛在食前或食后。本症多见于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笔者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采用自拟枳芨二陈汤治疗胃  相似文献   

14.
<正> 脘腹胀满,证多属实。但也有虚胀者,临床辨治不可不慎。我们临床常用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疗虚胀,每收良效,现结合治验谈点体会。例一。王××,女,43岁,工人,1982年4月5日初诊。脘腹胀满近二年,久治不愈。初病每于饱食后胀满,现在稍一进食即胀满不堪,乃至畏食。面色萎黄,声息低微,倦怠乏力,二便正常。检查:上腹部稍显膨隆,叩呈鼓音,但按之软,无压痛,舌淡红,苔薄,脉沉细弱。诊为虚胀,治以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在临床中可有多种症状,但无特异性表现,部分患者无典型上消化道系统症状,从而易出现"无症可辨"的情况。"五辨"即辨症、辨证、辨病、辨人、辨机五种思维,辨症有利于对慢性胃炎主要证型进行辨识,辨证有利于明确慢性胃炎动态性质,辨病有利于掌握慢性胃炎发展规律,辨人有利于推断慢性胃炎发展趋势,辨机有利于明确慢性胃炎内在机理。综合运用"五辨"思维可以为解决慢性胃炎"无症可辨"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是以胃粘 膜的非特异性慢性炎症 为主要病理变化的慢性 胃病。它分有:浅表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肥厚性胃炎三种类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一般都不典型,病程缓慢,常反复发作。除胃部不适或疼痛之外,各类型慢性胃炎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浅表性胃炎主要症状为食后上腹部感觉不适,有饱闷及压迫感,暧气后自觉稍舒,有时还有恶心、呕吐、吐酸及一时性胃痛,无明显体征。萎缩性胃炎的主要症状是食欲减退,食后饱胀,上腹部钝痛,并有贫血、消瘦、疲倦和腹泻等全身  相似文献   

17.
温热病食复论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食复源于《素问·热论》,指久病或大病初愈,饮食不节,影响脾胃的消化和吸收使疾病再次复发。温热病后期,由于温热之邪最易损伤津液,故多表现为阴液耗伤,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面条、稀饭,新鲜蔬菜,水果等,不宜多食肉类,否则易发生食复。本文讨论了温热病后期食复发热,主以清导;伤食成食,攻以吐下;伤食变证,活法施治;诱发旧疾,审证求因等辨证施治方法。  相似文献   

18.
论慢性胃炎气阴两虚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认为正虚是脾胃病变发生发展中的重要因素,气阴两虚是慢性胃炎发病的转归的根本内因,气阴两虚证是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慢性胃炎气阴两虚乃指脾胃气虚和阴津不足,故而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脾气胃阴两虚证和胃之气阴两虚证,前者常挟杂气滞,湿阻,痰凝,食停等,治以甘平益气健脾,甘凉益胃养阴为原则,后者常兼见热郁,血瘀,气滞等,治以酸甘化阴,养胃和中为主,随症增损。  相似文献   

19.
元代医家朱丹溪融汇诸家之长并结合自身临证经验创立了滋阴学派,在临证时倡导滋阴降火的治疗法则,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以丹溪学说为着眼点,论述其学术思想的核心内容“阳有余阴不足论”和“相火论”在女子绝经前后诸证病因病机中的体现及在临证治疗中的运用。女性绝经前后诸证的发生以体内精血亏虚为发病之本,以相火妄动、心肾失交为病证之标。在治疗方面,以滋阴降火、补益精血为治疗原则,使离散之相火归其位,临证可用大补阴丸滋肾益阴,并根据五脏六腑相火亢妄随证加减;同时交通心肾,使一身之水升火降,阴阳协调,则君圣臣贤,脏腑调畅。在养生方面,丹溪强调修心养性,克制妄念,使相火不妄动;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多食谷菽菜果,少食厚味滋腻。丹溪学说对于女性绝经前后诸证的临证治疗和养生调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可为后世医家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慢性胃炎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CNAG)、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PLGC)转化过程中的证候演变规律。方法收集2013年9月—2014年2月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方医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接受胃镜检查并通过病理组织活检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共592例。其中,CNAG338例、CAG134例、PLGC120例。应用Epi Data 3.1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及卡方检验。结果经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CNAG得到证候类型9个,前3位依次为脾胃不和证、肝胃郁热证、肝胃不和证;CAG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肝胃不和证、瘀阻胃络证、脾胃虚寒证;PLGC得到证候类型10个,前3位依次为胃阴不足证、胃阳亏虚证、瘀阻胃络证。根据因子构成提取证候要素,结合描述性统计结果,CN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气虚湿阳虚;CAG病位证素:胃肝脾,病性证素:气滞热阳虚湿瘀阴虚气虚;PLGC病位证素:胃脾肝,病性证素:热阳虚阴虚气滞瘀湿气虚,χ2检验结果显示3个阶段病位证素及病性证素分布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慢性胃炎在由非萎缩性胃炎向萎缩、肠化及不典型增生转化过程中存在由实至虚、渐见阴虚、血瘀的证候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