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脞”与“[月坒]” 马王堆汉墓帛书(促臂十一脉灸经》足阳明脉条,其病有“脞瘦”;足厥阴脉条,脉循行“脞间”,也有“病脞瘦”。这几个“脞’,字都是“[月坒]”字之误。“脞”字以“坐”得音,“丛脞”一语指细碎的小肉粒,不关人体部位。“[月坒]”字从“比”得音,读如陛,指的是大腿部。音义与“髀”相近。在李鼎教授主编的《经络学》教材中注说:“脞——疑‘[月坒]’字之误,指髀部。”  相似文献   

2.
1972年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第9、10两简有"五(疒夅)"及"石(疒夅)"、"血(疒夅)"、"膏(疒夅)"、"泔(疒夅)"的记载.就其病名与症状的描述而言,颇似当今的淋证.本文就两简中的"(疒夅)"、"泔(疒夅)"、"五(疒夅)"进行探讨,认为"(疒夅)"是多义字,有罢病、淋证等含义.同时又是"癃"的省写,故"(疒夅)"字即"癃"字,属"淋证"."泔(疒夅)",为米泔汁样小便,伴小便频数涩痛的症状,类似于当今临床"白浊"的部分表现."五(疒夅)"中的第五淋尚难以确定.  相似文献   

3.
反切是古汉语中的一种注音法,其原理是用二字为一字注音,上字取其声,下字取其韵、调.如:笼,卢红切.用"卢"的声母和"红"的韵母相拼,便是"笼"的读音,但是在语音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反切上下字的声、韵、调由于不同的条件而产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4.
所谓形借 ,指的是由字形结构相近 ,而在读音和意义上又无必然联系且相互借用的文字现象。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则借“守”为“宇” ,胡澍说 :“守当作宇。宇 ,居也。”“守”与“宇”在音、义上没有必然联系 ,只是由于字形结构相近而借用。形近通借和同音、近音通借 ,皆本有正字而不用 ,则借用另一个字来表正字之音义。所不同的是音借以读音相同或相近作为其法则 ,而形借则以字的形体相近作为借用条件。就形近可以借用这一说法 ,最初是由清末学者吴承志提出的 ,其《通斋文集·古书假借举例》中曰 :“其形同而互…  相似文献   

5.
我们在阅读中医古籍的时候,经常遇到词语的形同义异、义同形异、音同形异、形同音异的现象,但细究内部,这些词就像一个大家庭,由一个记号统管着,文字学家把这类词叫"词族",起统管作用的这个词叫"词根".由于时代的变迁,汉字经历漫长岁月的演变,古今的语音系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不能轻易地以今释古,否则,就会望文生义,得不出正确的结论.下面以词根"台"字为例,详细论述这个"词族"在语音方面的演变情况."台"在古代有"yǐ"和"tái"两个读音,后来正是沿着这两个读音,繁衍出若干派生词,彼此之间存在着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古代医学文献中的"辨证"进行搜集和整理,结合文意探讨"辨证"在古代医学文献中的用法及其主要含义,总结出辨证在古医籍中的5种常见用法。认为在古代医学文献中,"辨证"并非特指"辨证候",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具有辨病、辨证候和辨症状等多种含义,其间并没有严格的分界。  相似文献   

7.
根据字义和文献资料的考证,"魁赢"一词指"高而肿起不平".赵开美本《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所载"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中此词即此义,而俞桥本"尫赢"之"尫"字,徐镕本"(鬼王)赢"之"(鬼王)"字皆为"魁"之误宇.  相似文献   

8.
四、在注释中探求重言释义的规律与方法 对十一部古医籍的重言进行准确的释义,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因为有的词未被现有的工具书收入;有的词虽然收入字辞典中,但与医籍中所用之义相去甚远;有的词被历代注释者遇难而默,搁置在一边;有的词虽从医理方面可以讲通,但从训诂的角度分析释义不准。要把每一个重言词解释得既符合文理又符合医理,进行精审的诂释是一项浩繁而艰巨的工作。 以《脉经》为例:“脉来沉沉泽泽,四肢不仁而重,土崇。”(《卷四·平杂病脉第二》) “泽泽”一词在《诗经》中就已出现:“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周颂…  相似文献   

9.
湿疹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古代病名以"浸淫疮"为主,其发病与外感六淫密切相关,外感邪气引动内在风、湿、热邪,内外之邪相互搏结亦为发病的重要原因。文章从外感六淫出发,结合内外合邪的影响,对湿疹的病因病机及治疗相关的古代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以期为湿疹现代临床防治提供一定的借鉴和依据。  相似文献   

10.
纵览葛根汤     
论述葛根汤的古今应用及相关研究,并总结其应用规律。认为葛根的功效明显影响整方的应用,运用葛根汤应紧扣"两个字"(表和强)和"四条经"(手、足太阳经与手、足阳明经)。  相似文献   

11.
李海峰 《吉林中医药》2020,40(6):820-822
马王堆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张家山汉简《脉书》是《灵枢·经脉》的祖本。通过对《足臂十一脉灸经》"其病"、《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所产病"和《灵枢·经脉》"所生病"中的疼痛病症数目与所生病症总数及经脉循行部位数目等进行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发现三篇文献记述的疼痛病症数目与"所生病"症总数及经脉循行部位数目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说明疼痛病症是经脉病症的主要内容之一,经脉理论形成初期,古人对经脉循行路线的认识可能有部分来源于对疼痛诊察或治疗的结果,经脉理论的形成与古人对疼痛病症的认识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考察古医籍医案中湿热体质的辨识与诊疗模式,为现代临床湿热体质及其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文献依据。方法:运用中医文献学方法及数据挖掘技术,对医案中体质、病名、证候、诊疗模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1)在古医籍医案中,共发现有体质医案1 474则,湿热体质医案76则,占体质医案总数的5.15%;2)湿热体质医案中涉及疾病48种、证候6种;3)在诊疗模式统计中,以单纯辨体论治所占比例最大,为77.63%,其他为辨体结合辨病和(或)辨证论治者。结论:1)湿热体质医案在古医籍医案中占有一定比例,虽然时代背景和生活环境已发生变化,但对湿热体质的研究依然十分重要。2)证实湿热体质是痢疾、痹证、淋证等多种疾病"异病同治"的病理基础。3)湿热体质医案中存在多种诊疗模式,以辨体论治为主,也有结合辨病及辨证论治者。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傣族地区10年来发现的"拢习都"(麻风病)进行分析,探索发现病人的最佳方式,进一步指导"拢习都"(麻风病)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方法对西双版纳州1991~2000年新发现的376例"拢习都"(麻风病)患者的就诊原始资料的发现方式、患病程度等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76例患者中发现方式门诊占47.34%,报病占28.99%,接触者检查和线索调查各占11.44%和10.90%,疫点调查占1.06%,普查占0.27%。儿童"拢习都"(麻风病)比例为6.91%,畸残率15.69%,型比52.39%。结论提示西双版纳州"拢习都"(麻风病)流行尚未全面控制,加强宣传,健全三级防治网,实行报病有奖,认真做好门诊、接触者检查和线索调查,仍然是今后早期发现病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雪旗 《河北中医》2008,30(5):536-537
痰饮病的治疗,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中首先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原则.现笔者就自己的理解浅谈如下. 1 痰饮的涵义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条提出"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 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肋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明确了四饮的分类.故痰饮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以温药和之适用于广义的痰饮还是狭义的痰饮,医家们有不同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对<本草纲目)"凡例"第五条"诸因"之"因"进行校正,认为过去学者们校"因"为"品"之误未安,确字当是"目"之误.  相似文献   

16.
中风古居风、痨、臌、膈四大难证之首,如今仍威胁着人类健康,是临床常见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中风中脏腑,根据病性的虚实,分为闭证和脱证,临床以闭证多见;是中风病病情险恶的危重阶段,也通常是救治的关键时期。因此,对中风闭证有准确、充分的认识,是临床医师诊治中风危重症的关键。中医对中风闭证的认识由来已久,现述及如下。  相似文献   

17.
万兰清 《江西中医药》2007,38(12):74-75
中医就是中医,为什么现在强调提出个"纯中医"(还有"铁杆中医")?一时间,赞同的、不以为然的,纷纷发言,好不热烈.事关中医发展大计,凡中医无不关心. 为什么要强调一个"纯"字?无它,实因现代中医绝大多数都"不纯"了.表现在: (1)中医看病也拿个听诊器,而不是仔细号脉甚至不号脉,还讥笑号脉是"作神作脉"(民间取笑故作姿态者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伤寒论》条文中所描述"心中懊(忱)"之症的病位究竟在何处.方法:从《内经》原文、《伤寒论》76条"心中懊(忱)"上下文以及其他出现"心中懊(忱)"的条文进行分析论证.结果:每一论据均说明"心中懊(忱)"的病位在胃.结论:《伤寒论》所述"心中懊(忱)"一症的病位可能是胃而非胸膈.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作者审阅中医古籍校注书稿的基础上,归纳论述古医籍序跋的文体特点有"四多":典故多、句式多、生僻字词多、古代文化知识多。并对古医籍序跋中错标误注现象举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析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匮要略·辨痉湿 日曷病脉证治第四》中论述痉病之最详细者为第 7条 (依照李克光主编高等医药院校教材《金匮要略讲义》) ,该条原文为 :“病者身热足寒 ,颈项强急 ,恶寒 ,时头热 ,面赤 ,目赤 ,独头动摇 ,卒口噤 ,背反张者 ,痉病也。若发其汗者 ,寒湿相得 ,其表益虚 ,即恶寒甚。发其汗已 ,其脉如蛇。”第 8条接着论述如下 :“暴腹胀大者 ,为欲解 ;脉如故 ,反伏弦者 ,痉。”对于这两条原文的理解 ,目前有多种观点。其关键在于“其脉如蛇”和“暴腹胀大者 ,为欲解”两句。“其脉如蛇”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脉象 ?多数医家从脉“曲如蛇行”来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