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证明,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的血流是目前改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主要措施。其主要手段有静脉溶栓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本文旨在对比研究72例AMI患者急诊直接PCI与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预后。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选择我院2004-05/2006-03住院期间的资料完整、符合WHO诊断标准和初次发病的AMI患者72例,男44例,女28例,年龄38-74(60±9)岁。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失败12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进行急诊介入治疗(PC I)失败的原因。方法对比急诊PC I失败病例12例(失败组)与成功患者100例(成功组)的血管内径、手术时间、扩张次数多少、梗塞血管中是否有血栓等情况。结果失败组的12例中有6例发病时间在3 h以上,6例病人梗塞血管内径在4 mm以上,4例病人梗死相关血管中有血栓,2例手术时间大于30 m in,9例球囊扩张次数在5次以上,与成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余项目如年龄、性别、左室射血分数(LVEF)、吸烟、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等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PC I失败的原因可能与发病时间、血管内径、扩张次数多、梗塞血管中血栓形成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
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择期PCI的疗效及安全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75岁以上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连续入选2002年1月至2008年12月期间因AMI入院并接受PCI治疗的75岁以上老年患者,根据其发病至接受介入治疗的时间不同分为急诊直接PCI组(<24 h)及择期PCI组(7~30 d).对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PCI结果以及围术期并发症和随访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诊直接PCI组及择期PCI组的病变成功率和病例成功率无统计学差异(97.9% vs 97.3%.98.5% vs98.3%,均P>0.05),择期PCI组植入的药物洗脱支架比例较高(83.6% vs 71.0%,P<0.05).两组术中无死亡病例,急诊直接PCI组中50例患者合并心源性休克,术后住院期间17例死亡;择期PCI组无死亡病例.无患者进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急诊直接PCI组和择期PCI组分别随访(12.3±9.9)个月和(12.5±10.3)个月,两组心袁发生率及MACE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对75岁以上AMI患者行择期PCI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刘佳  沈杨  罗平 《医学临床研究》2012,(10):1956-1958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在本院治疗的首次急性下壁心梗患者33例,其中17例12h内接受PCI治疗(观察组),16例择期接受PCI治疗(对照组)。两组患者分别于心梗后d1、d3、d7、d15、d30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右房室环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Sin)以及舒张早期峰值运动速度/心房收缩期峰值运动速度的比值(Em/Am),对右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进行评估。【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后右室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分别于d1、d3最差,d30观察期结束时最佳。观察组Sm最小值和最大值以及Em/Am比值的最大值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Sm值在d7显著增高,对照组则在d15显著增高(P〈0.05);观察组Em/Am值在d15显著增高,对照组则在d30方显著增高(P〈0.05)。【结论】急诊PCI较择期PCI治疗有利于改善急性下壁心梗右室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内超声 (intracoronaryultrasound ,ICUS)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冠状动脉 (冠脉 )重塑的类型及可能的原因。方法 于经皮冠脉内介入 (PCI)前 ,对 65例AMI患者行ICUS评价 ,急诊PCI组 2 8例 ,延期PCI组 3 7例 ,检测梗塞冠脉狭窄段及近、远侧参考血管、残腔、斑块面积和面积狭窄百分比 ,对照美国心脏协会斑块分期定性评价斑块性质。结果  65例患者中 ,梗塞冠脉阳性重塑 (PR) 2 9例 (4 4 .6% ) ,阴性重塑 (NR) 3 6例 (5 5 .4% ) ,NR组患者高血压发病率较高 ;两类重塑均以软斑块为主 (83 .1% ) ,Va +Vb期病变最多见 ;PR较NR患者偏心斑块发病率高 (93 .1%对 63 .8% ,P <0 .0 5 )。PR组斑块面积、包绕面积、血管面积和参考段面积较NR组明显增大 [(10 .1± 5 .9)mm2 对 (6.8±3 .3 )mm2 ,(11.9± 3 .2 )mm2 对 (9.0± 2 .6)mm2 ,(2 0 .4± 5 .1)mm2 对 (14 .9± 3 .2 )mm2 ,(18.7± 5 .1)mm2对 (16.5± 3 .3 )mm2 ,均P <0 .0 5 ) ]。结论 AMI患者冠脉重塑表现为PR、NR两型 ,NR发病率高于PR ,可能与AMI时冠脉高反应性及冠脉痉挛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盐酸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58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组30例,对照组28例,均于发病12h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PCI)。盐酸替罗非班(欣维宁)组PCI术中即刻静脉予负荷量0.4ug/kg·min^-1×30min,维持量0.15ug/kg·min^-1×36h。两组患者PCI术中均给予肝素8000~10000U。PCI术前服用氯吡格雷300mg,阿司匹林300mg,术后各75mg/d,观察PCI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TIMI血流情况、术后4周内并发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盐酸替罗非班组PCI术后慢复流发生率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替罗非班能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TIMI血流,减少PCI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评价高龄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早期介入干预对心肌纤维化及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因STEMI入院治疗、年龄≥70岁的86例患者根据是否行早期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分为PCI组和保守治疗组;随访6个月,观察就诊时及STEMI后第7天、3个月、6个月血液氮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透明质酸酶(LN)、Ⅲ型前胶原氨基端肽(PⅢNP)水平并行超声心动图检查,随访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随访结束PCI组和保守治疗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9%和18.8%(P〉0.05);心肌梗死患者发病时NT-ProBNP、PⅢNP、LN水平较心绞痛组明显增高(P〈0.05);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增高,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减低(P〈0.05)。PCI组NT-proBNP水平于STEMI后3个月和6个月较保守治疗组明显减低(P〈0.05):PⅢNP和LN水平在STEMI后6个月明显减低(P〈0.05);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在STEMI后6个月较保守治疗组明显减小(P〈0.05),而LVEF明显增高(P〈0.05)。6个月时PCI组室壁运动指数明显小于保守治疗组(P〈0.05)。结论 高龄STEMI忠者早期介入干预可减缓心室重构,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急症之一。自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开展以来,AMI患者的病死率及预后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然而,许多AMI患者在接受PCI治疗后仍出现了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甚至再发心肌梗死,临床上对于AMI患者PCI术后的常规药物治疗还不尽如人意。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补救性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择期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京生 《临床荟萃》2004,19(3):160-161
198 3年Hartzler首次报道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实施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获得了良好的结果 ,2 0世纪 90年代又进行了十余项大规模临床试验 ,证明了直接PCI的疗效。本文就补救性PCI及择期PCI曾出现争议及近几年的最新进展简述如下。1 择期PCI与补救性PCI的概念1.1 择期PCI的概念 择期PCI是指AMI发病数天后 ,对溶栓治疗后已再通但有残余狭窄的梗死相关动脉 (IRA)或溶栓失败及未行溶栓治疗的闭塞IRA行PCI,目的在于预防缺血复发、挽救存活心肌、改善左室重构及心功能 ,并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2 补救性PCI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对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8例,其中PCI组52例,在发病后6~12 h内成功行急诊PCI;保守治疗组66例,为同期拒绝急诊PCI或急诊PCI失败者.两组均于入院即刻,12、24、48和72 h以及7、14和28 d测定血浆BNP浓度;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两组患者人院3~5 d和28 d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以同期20例健康体检者的检测值作为正常参考值.结果 两组患者入院即刻血浆BNP水平均高于正常健康者,同组不同时间点BNP浓度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保守治疗组血浆BNP水平呈双峰曲线,12~24 h达高峰,7 d时出现第二次峰值.PCI组血浆BNP水平呈单峰曲线,于12~24 h达到峰值.PCI组各时间点BNP水平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组(P均<0.01).两组患者3~5 d的LVEF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 d时PCI组LVEF值明显高于保守治疗组(P<0.01).结论 急诊PCI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BNP水平,提高LVEF值,从而减轻左室重构.  相似文献   

12.
急诊介入治疗与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近期疗效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虹  王风  林英忠  林虹  徐广马 《临床荟萃》2003,18(9):502-504
目的 比较急诊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与静脉溶栓治疗(thrombolysis therapy,TT)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比较39例急诊PCI治疗、58例TT治疗的近期疗效。Logistic回归分析性别、年龄、梗死相关冠状动脉(infarct—related coronary artery,IRCA)等15个因素对PCI成功、导管室事件的影响。结果急诊PCI治疗AMI30天病死率2.6%、血管再通率94.9%,症状不缓解率0%,心力衰竭发生率7.7%。TT组治疗AMI30天病死率l5.5%、血管再通率66.7%,症状不缓解率6.9%,心力衰竭发生率8.6%。结论 PCI治疗AMI住院病死率低、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近期疗效优于TT治疗。IRCA是PCI成功、导管室事件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早期心脏结构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直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0例(AMI组),行冠状动脉造影术证实存在左冠状动脉支配区域冠心病患者40例(对照组),2组均于术前1d、AMI组于术后1周行心脏超声检查,检测心脏结构及功能。结果术前AMI组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及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AMI组术后左心房内径、右心室内径较术前明显增大,舒张早期峰值速度、舒张晚期峰值速度、E峰下降时间较术前明显增加,左心室质量、左心室质量指数较术前明显减小(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早期即可发生心室重构,对心室重构进行早期评价及防治是再灌注治疗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应激性高血糖(SHG)对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老年患者心肌灌注情况影响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首次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且于12 小时内成功实施急诊PCI老年非糖尿病患者459例,依据入院即刻血糖值分为正常组(血糖<7.0 mmol/L,148例)、升高组(7.0 mmol/L≤血糖≤11.1 mmol/L,169例)、高糖组(血糖>11.1 mmol/L,142例)。对比各组术后心功能指标、心肌灌注情况,术后随访12个月,记录各组不良心脏事件(MACE)情况。结果正常组、升高组、高糖组心肌灌注血流分级(TMPG) 2~3级的比例、术后2 小时ST段回落良好的比例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均逐渐下降,而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峰值逐渐升高(均P<0.05)。随访12个月,高糖组无MACE的生存率76.1%(108/142),较正常组89.2%(132/148)、升高组85.8%(145/169)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提示,SHG也是老年STEMI患者PCI术后发生MACE的一个独立预测因素。结论SHG可导致老年STEMI患者行急诊PCI后心肌灌注下降,同时也可使MACE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5.
杨剑峰  张荣林  徐标  宋杰 《临床荟萃》2006,21(15):1072-107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与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将急诊PCI术成功后1小时的18导联心电图(ECG)与入院当时ECG比较,分别测定梗死相关导联最大ST段高度,按抬高的ST段下降幅度分为A组:ST段下降≥50%,B组:ST段下降<50%,根据对影响患者近期预后相关因素的观察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在非致死性心脏事件、室壁运动异常、再通后ST段下降又再抬高和住院死亡病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急诊PCI术后,其心电图ST段下降幅度可以作为预示患者近期预后的一个临床实用指标,并进一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6.
朱汉华  阳维德  郑萍  罗秀锋  李静  潘宏彬  屈妍  陈锋 《临床荟萃》2010,25(22):1939-1942
目的 探讨急诊介入治疗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血浆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影响及发病后7天NT-proBNP与心功能的关系.方法 连续入选60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入院后治疗方式分为急诊介入组(45例)、药物治疗组(15例),其中急诊介入组又根据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分为心肌灌注良好组(35例)和心肌灌注不良组(10例),均入院后即刻、发病后24小时、发病后3天和7天取外周静脉血样测定NT-proBNP,同时各组在发病后7天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各组NT-proBNP数值的差别以及发病后7天NT-proBNP与LVEF的关系.结果 ①3组患者入院后即刻NT-pro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院后即刻比较,发病后24小时、3天、7天各时间点,各组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均P<0.05);发病后24小时、3天、7天各时间点比较,心肌灌注良好组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心肌灌注不良组(598.3±216.5)ng/L vs(950.1±215.8)ng/L,(453.2±147.8)ng/L vs(1 439.8±325.7)ng/L,(332.6±125.1)ng/L vs(1 249.9±406.4)ng/L(均P<0.05),心肌灌注不良组NT-proBNP水平显著低于药物治疗组(均P<0.05).②发病后7天时NT-proBNP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r=-0.782,P<0.01).结论 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中,急性期NT-proBNP水平显著升高,急诊介入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其NT-proBNP水平;发病7天时NT-proBNP水平与心功能呈负相关,是心肌灌注成功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再灌注治疗,对心率振荡(HRT)的影响。方法对首次发生AMI并于发病6小时内行直接PCI治疗的35例患者,于PCI术前、PCI术后2小时内、12~24小时及术后1周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记录发生的室性期前收缩情况;根据监测结果,分别计算各个时段HRT的早期振荡(TO)和振荡斜率(TS)值,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TO、TS值在直接PCI术后2小时内HRT即明显改善,由治疗前(0.009±0.006)%、(5.96±2.84)ms/RR,改善为(-0.018±0.006)%、(17.80±9.77)ms/RR(P<0.05);术后2小时内、12~24小时及1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MI后,直接PCI可明显改善患者的HRT,提示直接PCI可改善和恢复AMI患者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尤其是迷走神经的抗心律失常保护作用机制的完整性,进而降低AMI后发生恶性心脏事件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18.
王荣英  傅向华  胡少东 《临床荟萃》2004,19(19):1090-1092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对有无梗死前心绞痛的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37例首次AMI患者 ,按有无梗死前心绞痛分为 :有梗死前心绞痛者 (A组 ) 2 4例 ;无梗死前心绞痛者 (B组 ) 13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 6小时内行直接PCI术 ,术后 2周、12周、2 4周分别行超声心动图和99mTc心血池显像观察左心室容积、心功能变化。结果 ① 12周、2 4周与 2周比较 ,所有患者左室舒张末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室收缩末容积指数 (LVESVI)均显著降低 (P <0 .0 1) ;在 12周、2 4周时 ,A组均低于B组 (P <0 .0 5 )。② 12周、2 4周与 2周比较 ,A组左室射血分数 (LVEF)显著提高 (P <0 .0 5 ) ;在 12周和 2 4周时 ,A组LVEF均高于B组 (P <0 .0 5 )。结论 直接PCI治疗可有效抑制心室重构 ,改善心室功能 ,而梗死前心绞痛组的这种作用明显优于无梗死前心绞痛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对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术前、术后 6个月各指标进行观测 ,并与未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组比较 ,以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方法 :将 2 7例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 ,另取 2 9例未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分别于术前、术后 6个月完成各指标的测量 ,与对照组的二维超声各指标进行分析 ,以评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左室重构的影响。结果 :两组心肌梗死患者术前二维超声心动图各指标无显著差异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组术后 6个月与对照组比较左室射血分数 ,短轴缩短率有不同程度改善 ,但尚无统计学意义 ,缩末容量、舒末容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0 .0 5 )。结论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可改善缺血 ,延缓心肌梗死后的心室重构 ,促进顿抑及冬眠心肌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左室舒张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 110例发病 12小时内的AMI患者行急诊PCI ,分别于术后 7天、30天行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 ,并获得左室最大早期舒张血流速度 (E) ,晚期最大舒张血流速度 (A) ,得出舒张早期和晚期最大血流速度比 (E/A)和E峰减速时间(DT)。结果 E峰、E/A术后 30天较术后 7天明显增大 (P <0 .0 5 ) ,A峰、DT明显减少 (P <0 .0 5 )。结论 AMI后尽早实施PCI可以有效开通梗死相关冠状动脉 ,恢复梗死区域心肌血流灌注 ,从而挽救濒危缺血心肌 ,使左室舒张功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