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行手术治疗的27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临床研究病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术后再出血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9.63%,经CT检查均为原出血部位再出血,且患者病死率61.54%.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与患者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及术后躁动等有关(P<0.05);而与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GCS)评分、手术方式、出血部位无关(P>0.05).将单因素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引入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得出发病至手术时间、凝血机制、术前血肿量、术后收缩压及术后躁动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与发病至手术之间时间、术前血肿量、血肿形态、术后血压控制、凝血功能及术后躁动情况有显著相关性,临床应给予高度重视并积极处理,以降低术后再出血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血肿碎吸术不同手术时机的预后差异.方法 8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早期治疗组(发病6~12 h实施微创血肿碎吸术)和晚期治疗组(发病12~72 h实施微创血肿碎吸术).观察两组手术前和手术治疗后14 d格拉斯哥昏迷昏迷评分(GCS)、手术后90 d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情况,及两组术后感染、消化道出血及血糖升高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前GCS、NIHSS、ADL评分结果相近(P>0.05);早期治疗组:术后14 d GCS评分高于晚期治疗组同期评分;术后90 d,NIHSS低于晚期治疗组同期评分,ADL评分低于晚期治疗组同期评分.经比较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治疗组术后并发症(术后感染、术后消化道出血、术后血糖升高)发生率低于晚期治疗组(P<0.05).结论 早期实施微创血肿碎吸术能够显著改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预后,减轻残疾程度,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微创术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中再出血的相关因素。方法对实施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的脑出血清除术的脑出血患者114例分成非再出血组与再出血组。针对手术时间、手术前后血夺状态、术前血肿量、血肿形态及既往是否有大量饮酒史、卒中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6h内手术组再出知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再出血组收缩压明显高于非再出血组(P<0.05);再出血组中大量出血及不规则出血例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大量饮酒、慢怀肝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史与再出血明显有关(P<0.05)。结论 6h内手术、收缩压明显增高、大量出血及不规则出血及既往大量饮酒、慢性肝脏疾病、长期服用阿司匹林史是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钱硕  王光弟  鲁晓杰 《江苏医药》2008,34(3):289-291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发生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手术治疗且临床资料完整的HICH 107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对各种因素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单因素分析:年龄,血肿量,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手术时机,术前、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指标,并发感染及术后血糖与术后MODS发生显著相关;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后SIRS和手术时机与MODS发生独立相关.结论 患者年龄,出血量,GCS评分,手术时机,术前、术后SIRS指标及术后血糖是术后MODS发生的相关因素.其中手术时机和术后SIRS与术后MODS的发病独立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 并依此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2年6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3例ICU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患者有无再出血将其分为再出血组(38例)和未再出血组(135例)。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ICU自发性脑出血患者再出血的影响因素, 并采用R3.4.3软件包绘制列线图模型, 另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以评估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 绘制校准曲线图评估列线图的区分度, 采用Bootstrap法检验预测列线图模型的一致性。采用t检验、χ2检验。结果再出血组男24例、女14例, 年龄(61.57±7.53)岁;未再出血组男75例、女60例, 年龄(59.08±7.39)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病因分型、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血肿形状、血肿位置、出血量、手术方式、术前收缩压、术前舒张压、术前血小板计数、术后使用止血药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再出血组长期使用抗凝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原因及临床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将术后出现再出血的33例患者设为观察组,术后未发生再出血的135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分析比较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临床对策。结果两组患者之间高血压病程、凝血功能(PT-INR、APTT)、发病后第1次手术时间不同、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血压不同(均趋势P<0.05)。进行logistic回归后,发现术中出血量、手术时机及围手术期血压和再出血发生独立相关(P<0.05)。结论手术中止血不彻底、手术时机及围手术期血压和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在术式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操作技巧、术后血压控制等方面,回顾性分析614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48例发生术后再出血,再出血率7.82%(48/614)。再出血时间为术后12~72h,平均(18.5±6.5)h,95%可信区间13.8~23.2h。早期手术组比晚期手术组再出血率高,8.24%(35/425)>6.88%(13/189),小骨窗开颅组比骨瓣开颅再出血率高,8.24%(34/352)>5.34%(14/262),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术后再出血与术式选择、手术时机、手术操作技巧、术后血压控制正相关。小骨窗开颅术不能充分减压,并且手术止血困难,术后再出血率比骨瓣开颅术高;如病情允许,手术时间应尽量选择在发病后6~24h;手术时少用电凝,清除血肿时应避免损伤血肿壁;术后血压平稳控制在21.3/14kPa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展开多因素分析。方法选取来我院接受手术治疗,且发生术后再出血症状的3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展开多因素分析。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得知,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与出血位置、手术时机、术中止血是否彻底以及术后血压波动等因素有关(P<0.05);经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得知,患者术后再出血的高危因素主要为手术时机、术中止血是否彻底以及术后血压波动等(P<0.05)。结论为有效减少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临床医护人员就应选择最佳手术时间,在手术过程中做好彻底止血工作,并在术后对患者血压进行合理控制,从而促进其预后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影响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的因素及防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13例使用微创穿刺血肿清除技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例,对8个可能影响术后再出血的因素进行统计,使用Logistic回归分析选出影响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27例出现术后再出血,血肿形状(β=2.236,P=0.002)、入院时收缩压(β=1.877,P=0.001)、手术时机(β=-1.589,P=0.004)、术中抽吸血肿量(β=1.280,P=0.010)是影响微创术后再出血的主要因素。结论重视血肿形状、入院时收缩压、手术时机、术中抽吸血肿量对微创术后再出血的影响,针对不同患者作个性化的防治策略,有助于减少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探讨预防术后再出血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6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行微创血肿清除手术病例,按照患者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A组(术后未发生再出血)和B组(术后发生再出血),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种可能因素对术后再出血的作用.结果 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疗效。方法:利用150例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患者资料,其中开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25例,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26例,微创血肿引流术99例。观察比较3组患者GCS评分,出血量和手术时机的关联。结果:患者GCS评分越高和血肿量较小者预后较好,患者24 h后手术预后比在6h内及6~24 h内手术差。结论:不同的血肿量决定了患者的不同预后,不同的手术方法对预后无显著性差异,超早期或早期手术能降低病死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锥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10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疗效,为脑外科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本院于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05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情及治疗意愿将其分为常规开颅手术治疗组103例(对照组)以及行锥颅血肿清除手术组102例(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术后对患者进行GCS评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GCS评分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GCS评分显著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死亡率及再出血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胍脑出血患者应用锥颅血肿清除手术具有操作简单、省时、术中出血量少、安全可靠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ymorrhage, HICH)术后再出血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导致再出血的原因及探讨应对策略。方法从手术操作、术后血压状态、患者术前的机体功能等多方面入手分析本院神经外科2008~2012年高血压脑出血行开颅术后再出血患者51例患者的病历资料。结果42例再出血患者中有21例6 h以内复查头颅CT显示原出血部位再次出现较大血肿,同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25例凝血功能异常,27例肝功能或肾功能障碍。结论术中止血操作不规范、术后早期血压控制不稳及患者术前即存在的凝血功能异常是造成术后再出血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原因,规范术中止血技术、控制术后血压平稳并对患者存在的凝血功能异常及时采取措施,籍以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高血压性脑出血微创手术后患者再次出血的治疗,分析原因及对策。方法选取2003年9月~2011年3月采用微创钻孔穿刺引流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次出血的48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给予再次手术清理血肿,观察疗效分析原因。结果 48例再出血患者经过治疗,37例止血效果良好,7例效果一般,4例效果较差。术后随访半年,按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分级评估:1级5例,2级14例,3级11例,4级10例,5级3例。2例3月后死于MODS。结论围手术期基础疾病治疗,术中和术后血压控制是减少和治疗微创术后再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文奎 《临床医药实践》2012,21(10):725-728
目的:探讨采用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与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住院治疗的1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组(微创穿刺组)与开颅手术组,每组91例,分别采用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和开颅手术治疗,对两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有效率、平均住院日及平均住院费用进行比较。结果: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总有效率及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时间优于开颅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平均住院日较开颅手术组短(P<0.05),平均住院费用少于开颅手术组(P<0.05)。结论:CT立体定位引导微创穿刺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邢浩  黄录茂  袁荣强 《安徽医药》2016,37(5):543-546
目的 探究单核细胞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30 d病死率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4年3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通过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341例临床资料。所有患者从发病至手术的时间均在12 h以内,收集其性别、年龄、GCS、血肿体积、血肿部位、血红蛋白含量、总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和单核细胞绝对计数等。运用线性回归分析外周血细胞计数与血肿体积的关系;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术后30 d病死率之间的关系。结果 341例患者中;基底节出血209例,脑叶出血132例,其中出血破入脑室99例;出血量40~95 mL,平均(60.68±12.46)mL;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6~15分。入院时白细胞计数以及中性粒细胞计数与血肿体积呈线性关系,而单核细胞数与血肿体积无关。与术前相比,术后外周血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数量持续升高,在术后3 d左右达到峰值,7 d左右降至正常水平。回归分析发现术后外周血单核细胞数与30 d病死率密切相关(OR=6.27,95% CI:1.07~36.89,P=0.04)。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术后炎症反应仍然持续存在,单核细胞计数升高是患者30 d病死率的危险因素之一,干预单核细胞致伤途径可能成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治疗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李乾锋  段发亮  闵强  罗明  王春燕  罗志华 《天津医药》2022,50(10):1072-1076
目的 比较3种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叶出血的疗效。方法 根据术前不同的血肿量,将120例高血压性脑叶出血患者分为大血肿组和小血肿组,每组60例。根据随机信封法,每组分为小骨窗组(采用神经导航辅助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组(采用神经导航下血肿腔置管钻孔引流术)和内镜组(采用神经导航辅助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每组20例。比较各组患者的基本资料;术中资料: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资料:术后6 h、3 d、7 d血肿清除率、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GCS),术后并发症(气管切开、颅内感染、再出血),引流管留置时间及注药时间;预后资料:术后3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结果 大血肿组和小血肿组中各手术组的年龄、术前血肿量、出血位置、发病到手术时间以及术前GC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血肿组和小血肿组中,与小骨窗组和内镜组比较,钻孔组的手术时间最短,术中失血量最少,术后6 h、3 d的血肿清除率降低,引流管留置时间延长(P<0.05),3组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血肿组中,内镜组术后6 h的GCS评分高于钻孔组,术后3 d、7 d的GCS评分高于小骨窗组与钻孔组(P<0.05)。大血肿组中钻孔组平均注药时间长于小血肿组(P<0.05)。大血肿组中内镜组的预后优率高于小骨窗组和钻孔组(P<0.05),而小血肿组中3组预后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肿腔置管钻孔引流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失血量;而神经内镜下血肿清除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均有较高的血肿清除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术前访视在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行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术前健康宣教,对试验组给予术前访视,针对患者心理问题实施个体化心理护理。比较2组患者血压、心率、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麻醉前、术后3d收缩压、心率及S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满意度为95%高于对照组的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访视可明显缓解经皮肾镜碎石取石术患者围术期焦虑情绪,提高患者满意度,有助于保持患者血压、心率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CT征象、GCS评分、瞳孔变化、手术时机、血压、年龄、血糖、血白细胞计数和并发症对96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预后因素的影响。方法 对我科96例急性硬膜下血肿手术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COS标准,恢复良好46.9%,中度残疾9.4%,重度残疾6.3%,持续性植物生存5.2%,死亡32.2%。结论 CT征象、GCS评分、瞳孔变化、手术时机、血压、年龄、血糖、血白细胞和并发症是评价急性硬膜下血肿预后的可靠指标。及时、正确清除血肿,标准去骨瓣减压,维持正常血压,控制血糖和防治并发症,能有效改善急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预后,也是降低患者死残率的最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