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探讨和分析对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应用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的临床效果及价值。【方法】选取2007年9月至2013年9月在本院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伴金刚烷胺引起的药物性脑病患者51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研究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分别行 HDF和血液透析(HD )治疗,用LC‐M S法测定血液透析前后患者的血浆金刚烷胺水平,并观察精神症状改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透析前,血浆中金刚烷胺检测水平对比差异无显著性( P>0.05),行相应透析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金刚烷胺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前后对比差异显著( P <0.05),对照组治疗后血浆金刚烷胺水平有所下降,但下降不明显,前后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金刚烷胺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精神症状评分对比差异不明显(P >0.05),但透析治疗后,研究组精神症状评分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且差异有显著性( P <0.05)。【结论】对终末期肾病合并金刚烷胺引发的药物性脑病患者行 HDF治疗,能明显降低血浆中金刚烷胺水平,有利于患者药物性脑病精神症状的改善及生活质量提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患者应用血液透析(HD)、血液透析滤过(HDF)、血液透析灌流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接受透析治疗的终末期肾病患者103例,均伴金刚烷胺药物性脑病,将其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及对照组,分别行HD、HDF、HP+HD透析治疗及停药干预。采用LC-MS法测定血液透析前后的血浆金刚烷胺水平,并观察精神神经系统症状治疗效果。结果透析及干预后,4组患者金刚烷胺水平均明显下降,且B组、C组临床治疗效果均明显优于A组(P0.05),C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 HDF、HP+HD透析治疗能明显降低终末期肾病患者血浆中金刚烷胺水平,有利于患者药物性脑病精神症状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及促红细胞生成素低反应性的影响。方法286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者68例为治疗组,未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者218例为对照组。比较2组治疗前、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铁蛋白、血红蛋白水平及每周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结果治疗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治疗后(1.23±1.11)mg/L较治疗前(1.58±1.49)mg/L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1.93±1.22)mg/L与治疗后(2.10±1.77)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平均每周促红细胞生成素用量(30.60±24.50)u/kg明显低于对照组(47.30±31.20)u/kg(P(0.05),且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指数(2.82±1.73)低于对照组(4.51±3.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性别、hs-CRP、透析时间、血清铁蛋白及他汀类药物治疗是促红细胞生成素反应指数的独立影响因子。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微炎症状态,并减少患者促红细胞生成素的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终末期肾脏病(ESRD)透析和非透析患者血清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清白蛋白、血脂、肾功能水平,探讨ESRD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的变化及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选择ESRD患者60例,分为3组:肾衰非透析组(18例)、血液透析组(22例)和腹膜透析组(20例),另设正常对照组(20例)。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抵抗素、TNF-α和hs-CRP,同时常规测定血肌酐(SCr)、血清白蛋白、血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比较各组间的差别。结果(1)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在肾衰非透析组[(9.95±2.65)mg/L]、血液透析组[(10.52±4.77)mg/L]和腹膜透析组[(10.90±2.55)mg/L]均显著升高,与对照组[(4.60±1.47)m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三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ESRD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与TNF-α(r=0.539)、hs-CRP(r=0.406)、SCr(r=0.340)呈正相关(P〈0.01),与肾小球滤过率(GFR)呈负相关(r=-0.807,P〈0.01)。结论在终末期。肾脏病,无论血液透析、腹膜透析还是非透析患者,其血清抵抗素水平均明显升高,并与TNF-α、CRP、GFR等因素有关。抵抗素可能对ESRD患者的亚临床炎症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终末期肾病患者进行血液透析后血清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方法]43例无全身感染的终末期肾病患者,分别在透析前和4h后测量血清PCT和cRP,并与4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比较。【结果】终末期肾病患者透析前PCT(2.13±0.7ng/mL)和CRP(14.3±2.9mg/L),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CT:0.18±0.03ng/mL,CRP:4.5±2.2mg/L)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在透析前,PCT与CRP呈弱的正相关。而透析4h后,PCT则显著降低,CRP无明显变化,且PCT与CRP无相关性。【结论】在终末期肾病不存在感染征象的患者中,其PCT及CRP水平显著增高,说明终末期肾病患者中存在慢性系统性炎症。虽然透析可降低血清PCT水平,但其对CRP则无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常规剂量醋酸钙与碳酸钙治疗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应用随机数字表将38例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伴高磷血症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口服醋酸钙或碳酸钙2个月,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醋酸钙组治疗前、后血磷分别为(2.35±0.40)、(1.66±0.29)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5,P〈0.01),血钙分别为(2.12±0.33)、(2.24±0.26)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3,P=0.16);碳酸钙组治疗前、后血磷分别为(2.31±0.52)、(1.95±0.3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8,P〈0.01),血钙分别为(2.09±0.31)、(2.20±0.38)mmol/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0,P=0.15)。治疗后血磷水平醋酸钙组低于碳酸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2,P〈0.01),血钙水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9,P=0.30)。两组主要不良反应为消化道症状,如恶心、便秘等,醋酸钙组2例(11%),碳酸钙组3例(1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3,P=0.63)。结论常规剂量醋酸钙治疗血液透析患者高磷血症的效果优于碳酸钙,二者不良反应轻微且相似。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HD)联合血液灌流(Hp)治疗尿毒症皮肤瘙痒的疗效。方法20例尿毒症高甲状旁腺激素(PTH)伴皮肤瘙痒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HD/HP)。先行HD/HP2h,树脂吸附达饱和后取下灌流器,继续血透2h,单次总治疗时间4h,每月1次HP/HD,治疗前后各测1次PTH和pz微球蛋白(β2—MG)。结果治疗后血PTH从(452.9±421.5)pg/ml降至(236.4士225.7)pg/ml;β2-MG从(30.9±24.1)mg/L降至(16.3±14.9)mg/L;皮肤瘙痒症状改善率95%,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能有效地清除PTH和Gz—MG,改善患者的皮肤瘙痒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尿毒症神经系统损害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将88例尿毒症神经系统损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观察组采用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血液透析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症状变化以及治疗前后中分子物质(MMS)、血尿氮素(BUN)、血肌酐(SCr)、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Alb)、C 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0.9%(40/44)高于对照组75.0%(33/44),治疗后麻木感发生率6.8%(3/44)低于对照组52.3%(23/44),扑翼样震颤症状发生率6.8%(3/44)低于对照组38.6%(17/44);观察组 MMS、BUN、SCr、CRP 水平及β2-MG 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600±378)U/L vs (4479±607)U/L、(10.9±2.4)mmol/L vs (15.2±2.6)mmol/L、(328.6±127.2)μmol/L vs (542.6±131.8)μmol/L、(7.0±5.2)mg/L vs (9.4±6.0)mg/L 及(5.1±1.6)mg/L vs (8.8±2.5)mg/L,Alb 高于对照组(41.0±3.2)g/L vs (37.9±2.8)g/L(均 P <0.01或<0.05)。结论血液灌流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尿毒性神经系统损害临床疗效确切,能够全面改善临床症状,降低炎症水平及其它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氟伐他汀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60例,随机分为氟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氟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氟伐他汀20mg/d。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测定血清C反应蛋白,比较其差异。结果:氟伐他汀组C反应蛋白水平由(5.44±1.21)mg/L降至(4.02±1.08)mg/L,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常规治疗组C反应蛋白水平由(5.12±1.34)mg/L降至(5.20±1.14)mg/L,治疗前后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氟伐他汀可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相似文献   

10.
杨小华  韩晓骏  严冲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12):2009-2010
目的:观察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与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的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及生存率,比较两组患者血液透析治疗的预后.方法:对2004年1月至2009年2月我院收治的75例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进行随访和分析,其中36例接受高通量血液透析治疗,39例接受低通量血液透析治疗.结果:在各组指标均衡可比的基础上,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低通量血液透析组明显高于高通量血液透析组(均P<0.05),两组间1年生存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85.16% vs 91.31%,P>0.05),而3年生存率低通量血液透析组明显低于高通量血液透析组(33.62% vs 65.25%,P<0.05).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能够减少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患者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PO)治疗维持性肾性贫血的临床效果。方法肾性贫血患者3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5例,分别用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EPO治疗和低通量血液透析联合EPO治疗,疗程1年,观察两组的疗效。结果治疗组的不良反应率小于对照组(6.4%vs 66.7%,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尿素氮(BUN)、血细胞比容(Hct)明显下降,分别为(2.1±0.5)mmol/L vs(1.1±0.2)mmol/L(P0.01)及(152.6±119.1)%vs(38.8±17.2)%(P0.01),而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多效蛋白(PTN)和血红蛋白(Hb)明显升高,分别为(100.6±3.8)mg/L vs(57.0±1.5)mg/L(P0.05)及(31.1±0.5)g/L vs(18.7±0.5)g/L(P0.01)。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EPO治疗维持性肾性贫血临床效果好、安全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前瞻性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患者中分子毒素水平与炎症状态的影响。方法多中心、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136名维持性常规低通量血液透析患者,转换为高通量透析(Fresenius F60或FX60,超纯透析液)6个月。试验前(0个月)、后3个月、6个月分别采透析前血样测定β2微球蛋白(β2-M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胱抑素C(Cystatin C)水平。结果转换为高通量透析可以显著降低原低通量血液透析患者血β2-MG水平,从试验开始时0个月、3个月与6个月分别为(39.92±19.14)mg/L、(27.31±19.16)mg/L与(33.03±10.96)mg/L(P0.001)。hsCRP水平也显著下降,分别为(11.23±21.77)mg/L、(8.37±11.61)mg/L与(8.82±11.66)mg/L(P=0.0412)。血cystatin C水平试验前后没有变化。结论高通量透析可以有效清除透析患者血液中的中分子毒素并减轻慢性微炎症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前瞻性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患者微炎症状况的影响.方法 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30例维持性常规低通量血液透析患者转换为高通量血液透析12个月.治疗0个月(治疗前)、6个月、12个月分别测定血中高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I和白细胞介素6.结果 转换为高通量透析12个月后,血清自细胞介素6水平明显下降(P< 0.05),高敏感C反应蛋自和自细胞介素1水平较前无明显变化.结论 长时间高通量血液透析不会加剧透析患者体内微炎症状态,而且可能对微炎症状态有一定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在终末期肾脏病( ESRD)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血液透析时间在1年以上的136例ES RD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透析器超滤系数的不同分为三组:超滤系数11.3 mL/(h · mmHg)的低通量8LR组(A组);超滤系数50 mL/(h &#183; mmHg)的高通量PS15组(B组);超滤系数71 mL/(h ·mmHg)的高通量17R组(C组)。比较三组血液透析前后的血尿素氮(BUN)、肌酐(SCr)、血磷(P3+)、血钾(K+)、血清甲状旁腺激素(iPTH)、β2-微球蛋白(β2-MG)、血清白蛋白(ALB)、瘦素(LP)、同型半胱氨酸(Hcy)、维生素B12(Vit B12)等指标,并分析比较各组血液透析后关节病变、腕管综合征、心血管系统等并发症。【结果】三组血BUN、SCr、P3+、K+等小分子物质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B、C组iPTH、β2-MG、ALB、LP、Hcy、Vit B12等中大分子物质的清除则优于A组(P<0.05),且C组对中大分子毒素的清除率最高(P<0.05);B、C组关节病变、腕管综合征、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明显少于A组(P<0.05),而低血压病的发生率高于A组(P <0.05),但三组感染率、病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HF-HD与低通量血液透析(LFHD)对小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相似,但对中大分子物质的清除明显优于LFHD ,且可以减少关节病变、腕管综合征、心血管系统并发症发生,但应注意低血压等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对非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胰岛素抵抗及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MHD患者60例,病情稳定,已排除急性感染及其他活动性疾病。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和常规血液透析组,每组30例。治疗6个月,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ng C-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L-6)和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并应用心脏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期内径(LVEDs)左心室舒张期后壁厚度(LVPWT),室间隔厚度(IVST),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前向血流E峰与A峰比值(E/A),测量每分心输出量(CO)等。结果 hsCRP、HOMA-IR、IL-6分别与LAD,LVEDd,LVEDs,IVST,LVPWT,LVMI呈正相关(P<0.05),与LVEF、E/A、CO呈负相关(P<0.05)。HOMA-IR与hsCRP、IL-6相互之间呈正相关(P<0.05)。高通量血液透析组hsCRP、IL-6和HOMA-IR与治疗前相比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普通血液透析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HD患者存在微炎症状态,高通量血液透析较低通量透析能明显改善非糖尿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并改善了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16.
毕会  张敏  尹彩兰  龙刚 《中国临床康复》2011,(29):5493-5496
背景:如何有效地清除尿毒症毒素,以减少透析患者的并发症,改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及长期预后,一直是人们研究的热点。目的:观察高通量和低通量聚砜膜血液透析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溶质清除及皮肤瘙痒的作用。方法:选择皮肤瘙痒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38例,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组和低通量透析组,每组19例。高通量透析组使用高通量透析器FX60,低通量透析组使用低通量透析器F6,均每周透析3次,每次透析4h,观察1年;检测血尿素氮、肌酐、磷、β2微球蛋白及甲状旁腺素;观察透析前后各种溶质含量的变化,计算溶质清除率和尿素清除指数(Kt/V值);用目测类比评分法评估瘙痒程度。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透析后尿素氮、肌酐下降率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磷和β2微球蛋白的下降率高通量透析组均高于低通量透析组(P〈0.05),两组Kt/V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1年后高通量透析组甲状旁腺素显著低于低通量透析组(P〈0.05),皮肤瘙痒与治疗前相比两组均有减轻(P〈0.05),高通量透析组瘙痒程度评分显著低于低通量透析组(P〈0.05)。提示采用高通量FX60聚砜膜透析器进行透析,不仅充分清除小分子毒素,而且增加了对于大、中分子毒素的清除,能改善维持性透析患者顽固性皮肤瘙痒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高通量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胰岛素抵抗的影响.方法 选择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透析中心糖尿病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60例,随机分为高通量透析和低通量透析2组,治疗3个月,分别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稳态模式评估法评价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eostasis model assessment of insulin resistance index,HOMA-IR)、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Kt/V等指标的变化.结果 高通量组的HOMA-IR、IL-6、PTH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5),而低通量组的HOMA-IR、IL-6、PTH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通量透析较低通量透析能明显改善糖尿病肾病终末期肾衰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胰岛素抵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血液透析方式对患者骨代谢的影响。方法在我院透析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的患者121例,根据所使用透析器及透析方式不同,分为低通量透析组(LF组,n=23)、高通量透析组(HF组,n=64)及高通量透析滤过组(HDF组,n=34)。检测三组患者全段甲状旁腺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及透析前后血磷、血钙和碱性磷酸酶水平。结果与LF组相比,HF组及HDF组患者透析前iPTH水平明显降低,透析后血磷的下降率明显增加,血钙水平明显升高(P<0.05),iPTH及血清磷、钙磷乘积的达标率优于LF组,但未达到统计学意义;而HF组与HDF组上述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透析前血磷、总碱性磷酸酶、钙磷乘积、25(OH)D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提示iPTH水平与透析后血钙水平有负相关关系。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及血液透析滤过治疗较低通量透析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部分矿物质骨代谢指标,可能对改善患者矿物质骨代谢异常起到有益作用。  相似文献   

19.
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患者营养状况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通量血液透析对患者营养状况的影响。方法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136例维持性常规低通量血液透析患者,转换为高通量血液透析6个月。试验0、3、6个月分别测定患者白蛋白水平,进行食欲评分及主观综合性营养评估(subjective global assessment,SGA)。结果对全部入选者的白蛋白水平无影响;升高了白蛋白低于25%分位患者的白蛋白,在0个月和6个月分别为(36.4±3.1)g/L、(39.9±3.9)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种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006)。高通量透析6个月后食欲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049)。SGA在试验3个月及6个月均较0个月有显著升高(P0.05),趋势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4)。结论高通量血液透析对营养基线水平较低的患者营养状况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不同透析模式对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endothelin,ET)和血清内源性洋地黄样物质(endogenous digitalis-like substance,EDLS)的影响。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75例,随机均分为3组,分别行低通量血液透析(low-flux hemodialysis,LFHD)、高通量血液透析(high-flux hemodialysis,HFHD)和血液透析滤过(hemodiafiltration,HDF),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液ET和EDLS水平并与20例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慢性肾衰竭患者血浆ET和血清EDLS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LFHD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水平由(74.58±11.09)pg/ml升高至(89.97±26.09)pg/ml,而血清EDLS由(246.59±25.73)pg/ml降至(211.96±25.01)pg/ml,两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HFHD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水平由(75.27±17.58)pg/ml升高至(80.70±23.83)pg/ml,但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EDLS由(250.92±28.71)pg/ml降至(212.56±27.40)pg/m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DF组患者治疗后,血浆ET水平由(76.66±17.53)pg/ml降至(68.69±17.48)pg/ml,血清EDLS由(251.17±23.13)pg/ml降至(210.65±20.60)pg/ml,两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ET水平在LFHD组和HFHD组升高,而在HDF组下降,其变化程度较LFH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治疗后血清EDLS均有明显下降,但下降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透析模式均可有效降低血清EDLS,HDF可明显降低血浆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