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心肌保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希 《广东医学》2002,23(3):220-220
195 3年JohnGibbon第一次成功进行房间隔修补术 ,开创直视心脏手术的先例 ,尚未提出心脏心肌保护问题。此后很多外科医生发现在跳动下的心脏进行心腔内手术出现致死性空气栓塞 ,而这种栓塞又可以通过心脏的停搏得以避免 ,同时又可为外科医生提供一个干净的手术视野。此外 ,大多数外科医生又发现很多患者不明原因在围手术期的死亡 ,最后注意到在手术期间不适当的心肌保护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原因。基于以上原因 ,心肌保护问题被引起广泛的重视 ,不同的心肌保护方法 ,包括全身低温、心肌低温、循环暂停等方法在研究。 5 0年代中期Se…  相似文献   

2.
3.
目的观察高龄(≥70岁)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中的心肌保护的临床效果。方法总结我院近1年高龄(≥70岁)冠心病患者体外循环下行CABG20例,包括介入治疗术后3例(心内支架术后急诊搭桥1例),体外循环中运用冷血停搏液顺灌-冷血持续逆灌-开升主动脉前温血顺灌的心肌保护方法。结果全组20例患者心脏自动复跳16例,占80%;电击复律4例,占20%。术后胸骨感染1例,围术期死亡1例,其余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高龄(≥70岁)患者体外循环下行CABG,体外循环中运用冷血停搏液顺灌-冷血持续逆灌-开升主动脉前温血顺灌为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自动复跳率高。  相似文献   

4.
王伟宪  方福珍 《医学争鸣》1996,17(2):154-155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心肌保护与体外循环灌注技术王伟宪,方福珍,史蔚然,王晓莉,谭红梅,陈涛,郝丽丽(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血管外科西安710033)关键词心肌保护,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图号R654我院1983年2月至1995年2月施行冠状动...  相似文献   

5.
6.
心脏移植供心的保护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宋剑非 《华夏医学》2002,15(2):261-262
进一步提高手术的成功率和远期生存率是心脏移植研究的主要方面 ,而如何提高供心的保存技术 ,改善供心质量是其关键。供心离体保存有其独特的特点。移植供心的保存方法主要有两种 :单纯低温保存和持续灌注保存。不停跳行心肌保护的方法可能成为一种全新的供心保护方法  相似文献   

7.
体外循环下心脏移植术心肌保护的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实践一种心脏移植术中的心肌保护方法.方法缩短供心冷热缺血时间;供血选用Stanford大学心脏移植保存液灌注、保存,术中续灌用含血冷晶体停搏液;用大剂量白蛋白和FDP来减轻供心缺血再灌注损伤.结果患者移植术后心功能Ⅰ级.结论此种心肌保护方法行之有效.  相似文献   

8.
对于关于未成熟心肌的心肌保护,医生不应该单纯把婴幼儿的心肌视作成人心肌的缩小版。未成熟心肌由于其特殊性,其心肌保护仍然存在巨大的挑战。针对未成熟心肌的心肌保护包括体外循环、麻醉方式和手术方式,以及心脏停搏液几个方面。而停搏液是影响心脏手术预后的重要因素。未成熟心肌的心肌保护包括停搏液的配方和灌注方式两个方面。首先,针对未成熟心肌的特点,停搏液的最佳配方中排在最重要位置的是钙的水平。  相似文献   

9.
10.
王建新 《广东医学》1997,18(8):513-514
心脏疾病可严重威胁病人的健康,其中有些病人可通过直视手术治疗,获得好转或治愈,但病人往往有明显的心肌缺血缺氧存在,并常影响到心脏功能,有些病人还有并发症。麻醉、体外循环及手术可能引致损害,造成复苏困难,有一定死亡率。如实行围手术或系统的心肌保护、平稳的麻醉、体外循环正常运转、良好的手术操作,心脏复跳后及时有效的治疗,将能提高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本文报道120例次心脏直机术的麻醉与心肌保护nl资料和方法11120例择期心脏直机术患者(重症室缺修补及心瓣膜置换术),分甲组(n=ho,男”例,女对削,年龄5-49岁)和…  相似文献   

11.
同种原位心脏移植供心的保护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0 引言 心脏移植是治疗终未期心脏病唯一可行的方法,2000-01-26我科成功完成1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存活至今,心功能及生活质量良好,就供心心肌保护及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 供心系脑死亡男性患者,27岁,术前已建立有效人工辅助呼吸.以3mg.kg-1肝素iv,快速胸部正中入路剖胸,倒“T”剪开心包,心包内置冰水降温;升主动脉根部插入灌注管,近隔肌横断下腔静脉;随即阻闭升主动脉,经冷灌管注入4℃改良St.Thomas停搏液1500mL,灌注压力7~8kPa,同时横断右侧肺静脉使左室减压,左手托起心脏于左右侧肺静脉上下缘分置4根标记线,然后切断左肺…  相似文献   

12.
3例心脏移植的供心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同种原位心脏移植的供心保护方法。方法:采用4℃ Stanford液主动脉根部灌注供心停跳,取出后放入冰盐水中保存,2例修剪时经主动脉根部灌注4℃Stanford液500ml,移植过程中间断或持续24-30℃去白细胞氧合血灌注,结果:主动脉开放后1例心脏自动复跳,2例经电击复跳,术中,术后持续心排监测及B超示心功能指标满意,近期随访心功能I级,生活,工作正常,结论:4℃,Stanford液灌注保存,术中去白细胞氧合温血灌注供心保护效果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分析 1例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的临床经验。方法 采用双腔静脉吻合法对终末期扩张性心肌病病人进行同种异体原位心脏移植术。患者术前曾两次出现心跳骤停 ,经心肺复苏成功。供体为脑死亡者 ,供心采用 4°C改良St Thomas保护液。术后免疫抑制治疗采用环孢素A、骁悉、强的松三联治疗 ,根据血环孢素浓度及超声心动图调整环孢素A用量。结果 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 ,心功能恢复正常 ,出院至今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术后合理监测与抗排异治疗 ,积极、正确处理并发症可提高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4.
同种原位心脏移植外科围术期处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采用同种原位心脏移植治疗终末期心脏病的外科围术期处理。方法 1例26岁男性终末期心脏病患接受同种原位心脏移植,供心保护采用冷晶体心脏停搏液顺行灌注,术后采用新一三联免疫抑制治疗。结果 患存活至今,心理状态稳定,无明显排异迹象,血流动力学稳定,心功能1级,生活质量良好。结论 以及移植是治疗终末期心脏病唯一可行的方法,围术期处理是心脏移植成败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心脏移植术后的免疫抑制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免疫抑制经验. 方法:2000-01/2003-10施行26例原位心脏移植手术,术后17例采用他克莫司(FK506)、霉酚酸酯(MMF)及泼尼松组成的三联疗法进行免疫抑制治疗,9例采用环孢素-A(CsA)、霉酚酸酯(MMF)及泼尼松三联疗法进行免疫抑制治疗. 结果:死亡3例,存活23例,生活质量良好,其中6例发生了11次急性排异反应,经冲击治疗后逆转. 但同时出现一些药物副作用,如肾功能损害、高血压、高血糖等. 结论 :心脏移植术后采用FK506, MMF及泼尼松新三联或CsA、MMF及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治疗效果良好,但要严密观察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10例终末期心脏病患者进行同种异体心脏移植手术,均为男性,其中8例为扩张型心肌病,1例为限制型心肌病,1例为心脏恶性肿瘤.手术方法全部采用双腔静脉法行原位心脏移植.术后均采用环孢素A+骁悉+泼尼松口服联合抗免疫治疗.结果显示术后9例存活,手术成功率为90%(9/10).随访2~94个月,其中有1例失随访,4例患者死亡.余5例生活全部自理,恢复正常的生活,最长存活患者术后存活期已超过7年,存活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包括急性排斥反应和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心脏移植术后处理方法。方法 :对我院 1例同种异体心脏移植病例进行分析 ,并结合文献学习。结果 :患者手术顺利 ,心脏自动复跳 ,术后曾 2次出现肺部感染 ,第 1次经联合应用抗生素后治愈 ,第2次因合并霉菌感染治疗无效 ,术后 46天死亡。结论 :心脏移植是治疗扩张性心肌病等终末心脏病不可替代的手段 ,手术顺利完成只是成功的第一步 ,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将影响最终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8.
19.
自1978年瑞金医院[1]采用标准法成功完成我国首例心脏移植后,相隔十余年后在我国陆续展开了此项工作,供心保存和心脏植入的外科技术不断改善.本文报告我院首例采用双腔静脉法原位心脏移植及术后两年的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20.
原位肝移植的术中输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原位肝移植术中输血的经验 。方法:分析28例原位肝移植的临床资料及输血情况。结果:28例肝移植受者术中输血总量平均为(9 517±7 680) ml,其中1例婴儿肝移植受者输血总量为920 ml,2例原位肝移植受者实施超大剂量输血,分别达28 740 ml,38 580 ml;术前贫血或/和血小板减少的肝移植受者术中输血并未增多。结论:肝移植术前备血总量可控制在5 000~10 000 ml,应有应对超大剂量输血的措施;血常规结果不能作为肝移植受者术前备血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