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肿瘤,是乳头溢液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具有恶变倾向,因而早期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回顾性分析30例由超声发现并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超声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乳头状瘤钼靶X线片、导管造影的X线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乳房钼靶X线片,导管造影表现及病理改变;并根据病变大小、形态,病变处导管形态及二者的关系,在导管造影片上进行X线分型且与病理改变进行对比。结果:80例均有单个乳孔溢液,血性分泌物52例,乳晕区触及肿块12例。乳房钼靶X线片示乳晕下区肿块10例。导管造影:80例均示导管内充盈缺损,其中18例并导管扩张。管内型56例,囊内型18例,实体型6例。钼靶X线表现与病理改变一致。结论:乳管内乳头状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单个乳孔溢液,乳腺钼靶X线平片征象少;导管造影特点是管内充盈缺损,对乳头状瘤具有病变部位确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导管造影检查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观察5 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及导管造影钼靶照片表现。结果:导管内乳头状瘤在导管造影钼靶照片上表现为:典型的充盈缺损,局部导管扩张;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敏感性为74 .5 % (38/ 5 1) ;定位准确率为98.0 % (5 0 / 5 1)。结论:导管造影是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目前较可靠的方法,结合临床特征及触诊检查,仔细操作,可提高诊断与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5.
陈光平 《中国基层医药》2005,12(9):1218-1219
目的 评价导管造影检查对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观察5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征及导管造影钼靶照片表现.结果 导管内乳头状瘤在导管造影钼靶照片上表现为典型的充盈缺损、局部导管扩张;导管造影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敏感性为74.5%(38/51),定位准确率为98%(50/51).结论 导管造影是目前导管内乳头状瘤较可靠的诊断方法,结合临床特征及触诊检查,仔细操作,可提高诊断率与定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6.
7.
王迎秋 《淮海医药》2007,25(2):135-135
目的 探讨高频超声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乳腺导管内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经手术证实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内癌患者56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6例患者超声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87%,并对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内癌的超声表现归纳总结.结论 高频超声对导管内癌及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河云 《云南医药》2012,(4):381-382
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癌的病灶较小,无自觉症状,触诊难以扪及,临床上常由于乳头血性溢乳而发现。以往通常通过X线钼靶诊断。随着超声技术的进步,超声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癌已越来越为临床医师重视。  相似文献   

9.
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除全身性疾病的因素外,多数由于乳腺导管内的良、恶性病变所致.乳管内乳头状瘤( intraductal papilloma,IP) 是引起乳头病理性溢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一种常见的乳腺良性肿瘤,对其病因诊断以及乳管内病变的定位,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难题,我院采用硬性乳管内视镜及计算机等辅助设备,对乳管内病变进行诊断,并用乳腺定位钩针经乳头溢液孔进行定位,现就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唐远梅  黄昀 《贵州医药》2009,33(12):1112-1112
乳腺癌在我国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在经济发达地区已跃居首位。在我国,高频彩色血流多普勒超声(CDFI)在乳腺癌的检出、诊断及指导治疗方案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收集了36例经手术及病理确诊的导管内乳头状瘤及导管内癌的病例资料,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乳导管疾病的乳腺导管造影表现。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50例乳头溢液患者钼靶平片及乳腺导管造影的X线表现。结果导管乳头状瘤24例,表现为边缘光滑的"杯口"状、圆形或类圆形充盈缺损;导管内乳头状瘤病2例,表现为乳腺周围区小导管及末稍导管多发条状,斑点状充盈缺损;导管扩张11例,表现导管呈柱状或囊状扩张,迂曲,伴炎症可见管壁模糊,毛糙;乳腺囊性增生6例,表现为末支导管、腺泡呈较均匀的小囊样及串珠样扩张;导管内癌7例,表现导管内形状不规则的充盈缺损或截断,管壁僵硬,毛糙。结论乳腺导管造影能对乳导管疾病作出定位定性诊断,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乳头溢液是乳腺疾病中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约5%为自发性乳头溢液。在常规体格检查时约10%的妇女可以被发现有乳头溢液[1],其中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约占40%[2]。笔者从2004-08~2006-10对乳头溢液的患者进行常规乳腺导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高频超声和MRI检查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DP)病灶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乳腺IDP患者115例(130个病灶)均行高频超声和MRI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病灶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分析两种检查方法的共有影像学特征及不同影像特征。结果 高频超声和MRI检查的病灶检出率(95.38%vs.96.92%)和病灶诊断符合率(81.54%vs.72.31%)均相仿(P>0.05)。共有影像学特征中,与MRI检出病灶比较,高频超声检出病灶多见导管扩张和钙化灶,两种检查方法检出病灶在扩张导管直径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高频超声检出病灶中,导管扩张病灶特征为病灶直径偏小,乳头溢液、距乳头距离<20 mm、病灶边缘光滑、病灶形态规则比例较高,钙化灶比例较少,且导管扩张病灶和无导管扩张病灶在乳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BI-RADS)分级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MRI检出病灶中,边缘不光滑病灶特征为病灶直径偏大、表观弥散系数值偏低及病灶形态不规则比例较高,且边缘光滑病灶和边缘不光滑病灶在强化方式和BI-RADS分级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4.
瞿金妙  潘贻飞 《海峡药学》2011,23(9):154-155
目的探讨美蓝结合硬膜外导管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40例患者分为美蓝结合硬膜外导管治疗组和传统乳腺区段切除治疗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美蓝结合硬膜外导管组能将肿瘤区段进行准确定位,指导手术医师完整切除肿瘤区段。术后随访2年,未见病人复发。结论美蓝结合硬膜外导管染色可清楚显示肿瘤区段,便于完成切除该肿瘤区段,简便易行,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多普勒对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经病理证实的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乳腺导管扩张症声像图表现大体分三型:低回声包块型、囊实性包块型、囊性导管扩展型,病灶多位于乳晕区及乳头深面,内部血流可见点状血流信号。结论高频超声多普勒检查对乳腺导管扩张症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但需与乳腺囊性增生病及乳腺癌等乳腺疾病鉴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讨论乳管内视镜 (FDS)下乳腺导管内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搜集临床资料 ,对 5 0例乳管内视镜下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腺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 :5 0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 92 %。结论 :乳管内视镜能早期发现乳管内微小病变的性质 ,是一种诊断率较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乳管内视镜下活检对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讨论乳管内视镜(FDS)下乳腺导管内活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搜集临床资料。对50例乳管内视镜下诊断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乳腺活检标本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50例与病理诊断符合率92%。结论:乳管内视镜能早期发现乳管内微小病变的性质,是一种诊断率较高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正>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是发生于乳腺导管上皮的一种良性肿瘤,临床以乳头间断性自发性血性溢液为主要临床表现[1],在临床检查时当患者偏胖或瘤体较小时难以触及,且影像学检查常显示不清,无法根据实性肿物回声的表现对肿瘤类型进行判断和对预后进行早期评估。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应用于小导管和微小肿物的检查时检出率较高,影像学表现特点明显[2],本文即观察分析了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不同类型乳腺导管内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实性小结节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3例实性小结节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疾病诊断价值。结果43例实性小结节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共发现47个乳腺结节,其中39例患者为单发结节,4例患者为多发结节。29个结节位于左乳,18个结节位于右乳。31个结节位于乳腺中央区,16个结节位于乳腺周边区。恶性结节的最大直径明显小于良性结节,良性结节的边界清晰率明显高于恶性结节,恶性结节的纵横比、阻力指数均明显大于良性结节,良性结节的彩色血流频谱明显好于恶性结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实性小结节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有效诊断方法,恶性结节的最大直径较小,边界多不清晰,而纵横比、阻力指数较高,彩色血流频谱较为严重,可为患者疾病的诊断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马虎  马晓玲 《现代医药卫生》2014,(24):3752-3753
目的研究分析乳腺专用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诊断效果,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抽取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该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28例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患者,对其临床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者手术治疗前先实施乳腺X射线检查、超声检查,同时让其接受MRI(1.5T磁共振乳腺专用线圈及乳腺动态扫描软件)检查,将此检查结果与X射线检查结果及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乳腺专用MRI的乳头状瘤总检出率为92.9%,明显优于乳腺X射线检查(35.7%)和超声检查(64.3%);28例患者中孤立导管乳头状瘤21例,多发导管乳头状瘤7例。利用乳腺专用MRI检测到的病灶数量为27个,检出病灶中有2例患者的导管内乳头状瘤MRI结果为阴性;1例患者双侧多发导管乳头状瘤MRI结果为双侧病灶。对患者的MRI形态学特点进行分析可见,大部分患者属于沿导管分布多发小结节样或环形强化。28例患者中有2例出现与恶性肿瘤极为相似的MRI征象,无法对二者进行准确区分。结论乳腺专用MRI在导管内乳头状瘤的检查诊断工作中能够发挥较大的优势,可以实现对患者病灶的准确定位,为临床手术治疗方案的制订和优化提供有效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