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伤寒论评话     
①少阳位于“半表半里”的说法是错误的,首先是将“阳微结证”症状一部分是表证一部分是里证,即“必有表,复有里也”和“半在里半在外”的症状表现,偷换成病位的概念,进而将少阳的生理位置和病理病位等同;其次是混淆了阳微结、少阳病、柴胡类证等三种虽相似但不等同的证候概念,以阳微结用小柴胡汤治疗而认为是少阳病;再次是没有廓清《伤寒论》中表里的概念,模糊了证候概念与症状概念的界限,忽略了表里是一对相对性位置概念的基本内涵。②“半表半里”只可以作为少阳病主要证候的症状分布的描述,用“半表半里”既不能准地表述少阳经的分布位置,也不能准确地表述少阳经的生理功能,更不能说是少阳病的病理位置。③从“提纲”一词的含义为主要的、大的方面的意思来衡量,六经提纲中太阳病提纲反映了表证,其他五经病提纲反映了腑证,符合“提纲”的要求,可以作为“六经提纲”,而“口苦、咽干、目眩”则正反映了少阳三焦和胆腑的邪热病理,故可以作为少阳病“提纲”。④“往来寒热”一症不是主体(自觉)、客体(他觉)感觉的综合表述,而是主体的单方面感觉,即发热恶寒和发热恶热的交替出现,其中发热(体温升高)是该患者一直存在的他觉体征,而恶寒和恶热是患者的主体感觉,所谓“寒热往来”是从患者主诉而得到的。  相似文献   

2.
薛生白湿热病提纲中所云"太阳之表"指通常意义上认知的表证,即外受风寒引起的以"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为特点的表证;其"太阴阳明之表"乃是指上受湿热病邪而非夹杂风寒外邪导致的以"胸痞,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为主,同时也包括恶寒等症状的表证。两者的不同在于:1湿热病邪侵袭脾胃时,所致恶寒多不如太阳表证程度深重,多为一过性,不具典型意义;2恶寒的原因不同,一为阳郁,一为阳微;3湿热病邪所致表证如"胸痞,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乃正局必见症状,且贯穿始终,这个是太阳表证所没有的。  相似文献   

3.
①太阳病从整体上可以分为经证、腑证、兼证、类证和变证五大类,而太阳经证又分为寒证(伤寒、中风、风湿),热证(温病、中暍)两大类。②寒热在骨髓,在皮肤,与真寒假热、真热假寒表现截然不同,其区别在于:寒热的概念不同;寒热的程度不同;寒热的范围不同;寒热的感觉不同。③发于阳、发于阴是指感受邪气的性质,也是患者最初始症状的发生因素。结合太阳表证的病证分类,发于阳是感受风热暑气,发于阴是感受风寒湿邪,是通过对疾病初起表证阶段的症状表现,反过去推测受邪性质,并将发病归结为两大类,这种病因和发病归类的方法,能够执简驭繁,提示我们,从发热恶寒的有无即可简单地判断所感受邪气的性质。  相似文献   

4.
发热是多种病症状之一 ,为使临床能够辨别外感病证的不同发热 ,以方剂中表证之发热、恶寒、半表半里证之寒热往来及气分证的壮热无寒等为例 ,阐述应从发热的类型与伴随症状去识别 ,从机理变化探讨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5.
发热是多种病症状之一,为使临床能够辨别外感病证的不同发热,以方剂中表证之发热,恶寒,半表半里证之寒热往来及气分证的壮热无寒等为例,阐述应从发热的类型与伴随症状去识别,从机理变化探讨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6.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出自《伤寒论》一书,原为少阳病误下(用下法)后所致病变而设。这里所谓“少阳病”,是指外邪既不在人体的肌表,又不在脏腑之里,而是在表、里之间,即所谓“半表半里”的病证。确定是否属于半表半里证要依据某些特有症状,其中一个最具特征的表现是“寒热往来”,即病人一会儿感到怕冷畏寒,一会又全身发热,甚至伴有面红目赤,口渴欲饮,如此重复发作。这种发热或恶寒的发作程度,或表现形式可能不同,如有的人恶寒、发热程度重;有的仅是自觉寒、热,体温并无变化;有的寒热往来一天数次,或一天一次;有的则是下午微恶寒,入夜发低热等等…  相似文献   

7.
少阳证即小柴胡汤证或半表半里证,出自《伤寒论》。其提纲证为“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其本证为“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  相似文献   

8.
大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一书,由柴胡、生姜各15克,黄芩、芍药、半夏、枳实各9克,大黄6克,大枣5枚组成。 该方是由小柴胡汤减去人参、甘草,加大黄、枳实、芍药而成。小柴胡汤本是治疗少阳病证的主方。风寒之邪侵犯人体后,发病的病位在肌表的称为太阳病证或表证;病邪传入于内的,称为阳明证或里证;若病邪既不在表又未传里,而是在表里之间,则称为少阳病证或半表半里证。少阳病的病机是:邪气欲传于里,正气欲驱邪于外,正邪分争,相持不下。所表现的典型症状是:往来寒热,胸胁胀满,心中烦闷欲呕,默默不欲食(不想说话,也不想进食)等。所谓“往来寒热”,是说寒与热交替发作,一阵怕冷,一阵发热,而且反复发作无定时,有  相似文献   

9.
柴胡汤类方证及和法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针对柴胡汤类方证及和法的若干问题进行讨论 ,认为 :半表半里不应理解为一半表证一半里证 ;大柴胡汤非治少阳兼阳明证而是少阳病之主方正方 ;对“但见一证便是”的理解应是着眼于少阳位于半表半里及主持枢机的特殊性方面 ;和法只是针对少阳病的一种治法 ;小柴胡汤非扶正祛邪而是扶正以祛邪 ,体现治法的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10.
恶寒是辨识外感表证的重要标志。《伤寒论》中恶寒为太阳病提纲脉证之一,太阳伤寒证中强调指出“必恶寒”,可见仲景十分重视恶寒在表证辨识中的意义。故后世有“有一分恶寒,便有一分表证”之说。但医贵知常达变,须知恶寒并非表证所独见,所以切不可斤斤于此,一见恶寒,就冒然断为表证,随手处方,招致误诊误治的严重后果。因此,临证必须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结论。 例如,阳明病属里热证,以“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为其典型表现。但亦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这就不能据恶寒断为表证。此因阳明本经自病,外邪初入,卫阳闭郁不得伸展之故。正如柯韵伯所述:“本经受病之初,其恶寒虽与太阳同,而无头项强痛为可辨。”又虽类于太阳伤寒之“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的未发热所致,但阳明燥气偏胜,热  相似文献   

11.
自五版至现用规划教材均指出“发热”为“体温升高 ,或体温正常而自觉全身或局部发热 ,如手足心热” ,故容易被理解为主要指体温升高 ,以致影响临床辨证与治疗。实际上 ,中医之寒热症状应以主观感觉为主。1 恶寒发热恶寒 ,指患者自觉怕冷 ,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缓解 ;发热 ,主要指患者自觉有发热的感觉 ,同时体温多有升高。外感病初起 ,邪犯肌表 ,恶寒与发热多同时存在 ,故多主表证。表证患者恶寒时 ,往往预示患者即将发热 ,或已经发热 ,恶寒为发热患者的先驱或伴随症状 ,患者发热时必兼恶寒 ,故恶寒历来被视为表证诊断的主要依据。在这里 …  相似文献   

12.
温病恶寒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热是温病的基本特征。对发热一症 ,医生不论从主观还是从客观都较易获取 ,而恶寒纯是病人的自觉症状 ,无论初学还是临床多年者 ,正确地获得恶寒症状并非易事。笔者从临床实际出发 ,对温病中恶寒一症进行探讨 ,旨在寻找较为直观的恶寒辨证方法 ,以期有益于临床。1 表证的恶寒表证恶寒 ,为外邪侵袭 ,卫阳被郁 ,肌表失煦所致。古人说 :“有一分恶寒 ,便有一分表证”。说明恶寒在表证中的诊断价值。温病都有发热 ,只要在疾病初期 ,获得了恶寒特点 ,就可果断地判断表证。表证恶寒具有以下特征 :1寒热的同时性 :是温病卫分证恶寒的最基本特征 ,…  相似文献   

13.
"少阳为枢"之名虽出自《内经》,而少阳枢机之实却是基于《伤寒论》少阳病柴胡证而提出的,并在理论与临床发展中逐渐形成特有的概念.其义并非仅限于经络,实指少阳经腑综合功能."枢机"这一概念的运用,进一步展示了少阳经腑在整体脏腑机能中的作用与影响.近年来,由于柴胡汤、温胆汤及类方临床运用广泛,疗效卓着,使人们对胆,少阳枢机的意义日趋瞩目.  相似文献   

14.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创造的六经辨证,是运用了一种"三分思维"的中国古代哲学方法,即在阴阳学说"二分思维"的基础上,再三分阴阳,将疾病的位置、阶段、过程、性质分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六组,太阳、少阴属表,阳明、太阴属里,少阳、厥阴属半表半里。太阳病属于表证、热证;少阴病属于表证、寒证。  相似文献   

15.
二、半表半里证期 [概说]半表半里证期是介于表证与里证之间的一种证候。其主证是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口苦咽干,脉弦等。 [病因病理]半表半里证是正邪相持,正胜则热,邪胜则寒,故其热型为寒热往来,邪不在表,亦不在里,而在表里之间的胸胁部位,故出现胸胁苦满。因气机不利,肝胆失疏,胃气不和,故胃逆喜呕,不欲饮食。 因本证介于表里之间,所以常有风寒表虚和内热实证等兼证。  相似文献   

16.
表里证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八纲辨证中,表和里是作为辨别疾病病位的纲领。什么是表证、里证、半表半里证等,这些似乎很简单的问题,却每易给人以概念上的某些错觉,兹辨析如下。一、表证辨在解剖位置上,“表”,一般是指皮毛、腠理、肌肉等组织结构。因而“表证”  相似文献   

17.
一、肝脏的病理所谓“肝为五脏之贼”,盖谓肝之病理变化,从内科杂病而言,胆多涉及肝脏。夫肝为刚脏,寄有相火,体阴用阳,体柔用刚,以血为体,以气为用,气应春生,性如风木,喜条达,恶抑郁,为罢极之本,亦开阖之枢。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少阳为阳枢,厥阴为阴枢。从主病证而言,少阳为三阳的半表半里,有偏表偏里的不同,证候表现寒热往来等。厥阴为三阴的半表半里,有偏上偏下之异。因此表现寒热错杂,故厥阴应为三阴之枢。从病势而言,病邪入少阳,是出表入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基于《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结合历代医家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辨析少阳病。认为《黄帝内经》为《伤寒论》的主要学术渊源之一,《黄帝内经》少阳相火病与《伤寒论》少阳病有相似之处,但《黄帝内经》少阳相火病所涉及范围更为广泛,而《伤寒论》对其少阳病的论述更为精详。并且论述了基于五运六气气化理论对少阳病的辨证,提出少阳病分为经证、腑证、热化证、寒化证。天地少阳相火气化异常,可以影响人身少阳经气运行及其所络属脏腑的气化,从而引发少阳病,其病症特点随少阳相火与其余运气因素相临的不同情况而不同。人身少阳相火气化异常,多引动太阴、阳明、少阴等气化异常。少阳病病性多为火热、湿热、实证,亦可兼寒化等证,病位多在少阳经及其所络属之脏腑。少阳病往往经证与腑证并见,易气郁化火,与阳明燥金、太阴湿土、少阴君火相搏结,生痰、生饮、生水,亦有少阳寒化证及寒热错杂证存在。  相似文献   

19.
表里同病时分清表里缓急以决定治法先后,称为表里先后治疗原则。表里同病,即表证里证同时兼有。表证里证是相对的概念,《伤寒杂病论》中有三阳为表,三阴为里;太阳为表,少阳阳明为里;少阳为表,阳明为里等。其中主要指外感病中的太阳表证与他经病证合病、并病,也包括太阳表证与六  相似文献   

20.
小柴胡汤是一首和解半表半里之邪的名方,为东汉张仲景所创制。载于《伤寒论》一书。全方由柴胡12克,黄芩9克,半夏9克,人参6克,炙甘草5克,生姜9克,大枣4枚组成。 根据中医的六经学说,太阳经主表,阳明经主里,而少阳经介乎表里之间,称为半表半里。邪在半表半里时,可表现出寒热往来(一阵发热,一阵怕冷)、响胁张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耳鸣,头痛,舌苔白,脉弦细等等症状,称之为“少阳病”。由于邪在表里之间,既可出表,又可入里,往来无常,未有定处,故而所出现的症状既纷纭复杂,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