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酒精性脂肪肝最早由Ludwig[1]于1980年定义,指女性肥胖症伴2型糖尿病的患者虽然没有饮酒史但肝脏病理类似于酒精性肝炎的综合征。现在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个临床病理名称,包括肝细胞的脂肪沉积、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个进展的过程[2]。随着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群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在一项大样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中,Szczepaniak[3]等通过核磁共振发现超过1/3的调查对象存在肝细胞的脂肪沉积。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机制研究也逐渐被重视。目前非酒精性脂肪肝被认为是全身代谢综合征的一个…  相似文献   

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一种,其可以进一步发展为终末期肝病以致肝功能衰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二甲双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γ激动剂、已酮可可碱、N-乙酰半胱氨酸、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熊去氧胆酸、维生素E、降脂药等。近年来,对这些药物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疗效也做了相关研究,但均未得出确切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姜黄素防治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继发于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合并肝脂肪变性与炎症的一种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NASH的发病逐渐增多,防治本病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多年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姜黄素具有抗肿瘤、抗突变、抗炎、抗氧化、保肝等广泛的药理作用[1]。本课题旨在通过建立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进一步明确姜黄素防治NASH的作用。1材料与方法1.1动物清洁级SD雄性大鼠,40只,体重(170~240)g,由湖北中医学院动物中心提供。普通饲料正常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4组,A组正常对照组、B组空白模型组、C组姜黄素防治…  相似文献   

4.
刘江  厉有名 《肝脏》2006,11(6):443-444
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发病机制迄今尚未明确.以胰岛素抵抗和氧应激、脂质过氧化为核心的"二次打击"理论得到了大多数学者的认可.了解线粒体、内质网、氧应激与脂肪性肝炎的关系,有助于寻求新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目前最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non-alcoholic hepatic steatosis,NAS)、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肝硬化和肝细胞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1]。NAFLD的发病机制复杂多样,由最初的“二次打击学说”发展为“多重打击学说”,包括胰岛素抵抗、细胞脂毒性、线粒体功能障碍、内质网应激、脂肪因子失衡、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激活以及肠道菌群紊乱等[2]。  相似文献   

6.
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药物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肝作为肝硬化和终末期肝病的病因之一,在临床上日益受到重视。它是一种以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储积为病理特征,病变主体在肝小叶,无过量饮酒史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在病理上分为三种类型;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肝硬化。本病发生的危险因素分别是;年龄45岁以上、体重指数≥26、2型糖尿病及AST/ALT比值〈1。虽然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肝脏脂质代谢障碍、胰岛素抵抗、细胞因子作用、肝细胞色素P4502E1(cYP2E1)和CYP4A表达增加、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免疫反应、遗传因素等多种相关因素均参与了发病。近来有提出以氧应激和脂质过氧化为中心的“二次打击”学说,即一次打击诱发脂肪变性,在应激产生的细胞因子、原有致病因素持续存在、肝星状细胞活化等作用下发生“二次打击”,导致肝脏发生炎症、坏死、纤维化、细胞凋亡等。非酒精性脂肪肝至今尚无完全有效的药物治疗,基础治疗主要是控制饮食和减轻体重。Eriksson等报告3例超重50%~6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患者,  相似文献   

7.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呈现愈加年轻化的趋势[1]现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肝病[2],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种以肝细胞脂肪堆积及变性为主要病理基础,受遗传、环境、代谢三方面影响[3]的一种应激性肝脏损伤[4]疾病,临床上主要包含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三种疾病[5,6],非酒精性脂肪肝刚发病时患者主观上无特殊症状,主要通过肝功能检测,腹部彩超,腹部CT等检查来确诊,其具体发病机制暂时还未研究清楚,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研究占主导地位的是Day在1998年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7],该病迁延不愈会演变为非酒精性肝炎-肝硬化-肝癌[4],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均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后期引起的代谢问题有关,该病好发于形体肥胖之人[9],而对于本病的治疗现代医学也多是强调降脂和保肝降酶药物的应用,临床疗效并非令人满意。中医药在治疗该疾病上有很大优势。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壳脂胶囊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小鼠肝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表达的影响。方法将C57 BL/6J小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蛋氨酸-胆碱充足饮食喂养)、模型组[给予高脂、蛋氨酸-胆碱缺乏(MCD)饮食喂养]、壳脂胶囊治疗组和自然恢复组。8周末检测血清转氨酶、瘦素水平,并观察肝组织脂肪变、炎症活动及纤维化程度;定量检测肝组织HO-1 mRNA的表达。结果治疗组动物肝脂肪变及炎症程度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血清瘦素水平和肝组织HO-1表达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在高脂、胆碱-蛋氨酸缺乏饮食诱导的NASH小鼠,壳脂胶囊可降低肝组织HO-1表达,阻止NASH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正>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是指除外过量饮酒和其他明确的导致肝损伤因素所致的肝细胞内脂肪过量沉积,是一组获得性的代谢应激相关性肝病。疾病谱包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的肝硬化,甚至发展成的肝细胞癌[1]。NAFLD通常与2型糖尿病、肥胖、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脏病和血脂异常等有关。由于NAFLD与代谢之间存在密切关系,目前对该病的关注已扩展到代谢方面,提高  相似文献   

10.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以肝细胞丧失、脂肪变性、气球样变、炎性坏死及纤维化形成为特征的病理状态.NASH常见于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肥胖患者.新近的一些研究着重于胰岛素抵抗、氧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促炎症细胞因子、脂肪细胞因子以及线粒体功能障碍在NASH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本文系统阐述了胰岛素抵抗、氧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炎症细胞因子、抵抗素、瘦素、脂联素、PPAR-α等脂肪因子,细胞凋亡、NF-κB、SREBP-1c、肠源性内毒素血症以及铁超载等在NASH发病机制中的作用.NASH的致病机制主要与胰岛素抵抗、氧应激及脂质过氧化损伤有关,而脂肪细胞因子通过其内分泌和旁分泌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也在NASH的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这些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为NASH的针对性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细胞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及其对健康的危害,包括3种类型: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和脂肪性肝硬化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由单纯性脂肪肝发展为脂肪性肝硬化的必经阶段,了解其发病机制,探讨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中的作用,对于弄清其发病机制的多样性有着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其病理变化随病程的进展表现有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  相似文献   

13.
<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包括非酒精性肝脂肪变、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是在非酒精性肝脂肪变基础上形成的,出现血清生化酶学超过正常值上限,或/和肝穿刺病理组织学显示肝细胞脂肪变> 5%,伴有炎症及肝细胞损伤(如气球样变),并除外导致肝脂肪变的其他原因,如大量饮酒、长期应用促脂肪形成药物或单基因遗传紊乱等的疾病[1]。  相似文献   

14.
目的: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离体细胞模型.方法:以正常人肝细胞株HL-7702为实验对象,采用临床常用静脉营养药物脂肪乳剂加入细胞培养液培养肝细胞建立脂肪肝细胞模型,并在此基础上传代培养,建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模型.以细胞内脂滴数量、甘油三酯含量和细胞培养液细胞转氨酶泄漏量等指标,评价该离体细胞模型与实验动物模型的相似性及其买际应用意义.结果:用含20%脂肪乳剂1.0 mL/L的培养液培养肝细胞48 h即可使肝细胞产生明显甘油三酯堆积.传代培养两代发现肝细胞损伤.产生炎症性损伤.结论:利用脂肪乳剂可以在短时间内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细胞模型.  相似文献   

15.
小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模型的建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疾病谱包括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及肝硬化等多种类型。建立一个稳定可靠的、疾病谱完整的NAFLD动物模型,对研究NAFL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采用胆碱和蛋氨酸缺乏的饲料喂养小鼠,旨在建立NAFLD的小鼠模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目前是体检时肝脏生化学指标异常的首要原因,但其发生发展的机制仍不十分明确,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简述了脂毒性通过触发肝脏内质网应激、细胞死亡、炎症三种病理反应驱动NAFLD向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肝硬化的发生及转化,认为脂毒性是促进NAFLD向炎症、纤维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为NAFLD的防治提供一种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一种与胰岛素抵抗和遗传易感性密切相关的代谢应激性肝损伤,其病理变化随病程的进展表现有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NASH)及其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12].  相似文献   

1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无过量饮酒史、以肝实质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遗传-环境-代谢应激相关性临床病理综合征。NAFLD疾病谱随其病理进展而表现不一.包括单纯性脂肪肝及由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1980年Ludwig等首次命名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并认为其为代谢综合征的特征之一。近年NAFLD已成为欧美等国慢性肝病中的第一大病种,  相似文献   

19.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多伴有肥胖、2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胰岛素抵抗可能是其发病的核心因素[1].甘氨酸对肝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2],但它是否可以使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病变减轻或抑制其发生还罕见报道.  相似文献   

20.
李兵兵  王龙 《肝脏》2012,17(9):660-662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是在无过量饮酒史的情况下,发生的以肝细胞脂肪变性、气球样变,弥散性肝小叶轻度炎症和(或)肝中央静脉、肝窦周围胶原沉积为病理特征[1]的慢性肝脏炎症性疾病。NASH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广为大家接受的是Day[2]1998年根据动物实验提出的"二次打击"学说。虽然目前该学说受到部分学者的质疑,但其发病仍然与胰岛素抵抗(IR)、脂质代谢异常、氧应激、炎症反应等密切相关[3]。姜科植物姜黄是一种天然调味品和食用色素原料,其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