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性联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是由Bruton发现的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病,又叫Bruton病。近年来,由于Bruton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的发现以及Btk结构功能的研究,使人们对XLA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等方面有了一个新的认识。本文就此内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最早发现的人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其缺陷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中部(Xq21.3-22),并已经被成为克隆,所编码的蛋白为细胞浆性蛋白酷氨酸激酶,可通过多条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对B细胞的发育及功能性反应产生双重作用,该基因突变的结局可导致外周血成熟B细胞数显著降低,临床上产生相应的表现,本文就此症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3.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是最早发现的人类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其缺陷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长臂中部(Xq21.3-22),并已经被成功克隆。所编码的蛋白为细胞浆性蛋白酪氨酸激酶,可通过多条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对B细胞的发育及功能性反应产生双重作用。该基因突变的结局可导致外周血成熟B细胞数显著降低,临床上产生相应的表现。本文就此症近年来的研究进展作一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基因诊断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我国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患者Bruton’s酪氨酸激酶(BTK)基因的突变类型。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获得7例XLA患者cDNA。使用8对不同引物分2步扩增BTK cDNA,PCR产物测序。突变结果通过对DNA外显子相应部位扩增、测序证实。对其中4例母亲进行基因分析。结果7例患者的基因突变均位于BTK基因的编码区,3例在BTK的血小板-白细胞C激酶底物同源区,2例位于酪氨酸激酶区,其他2例分别位于Src同源区2和Src同源区3。突变包括:错义突变、无义突变、重复序列和片段缺失。除错义突变引起单一BTK氨基酸改变外,突变还分别造成终止密码子形成和阅读框架移位。其中4例为未见报道的新突变。进行基因分析的4例母亲中,3例为携带者。结论本组患者临床表现为典型XLA,检测出的7种突变均位于BTK基因编码区,其中4种是未见报道的新突变。XLA可以通过基因分析进行确诊以区别与其他低丙种球蛋白血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丙酮酸激酶缺乏症(PKD)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例PKD患儿的临床资料,复习相关文献总结PKD的临床及遗传学特点。结果 2例患儿均为女孩,年龄3岁8个月和3岁10个月;均表现为巩膜黄染,中度贫血(血红蛋白60 g/L)。全外显子测序分析发现,例1的PKLR基因存在c.106GT以及c.817CT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06GT突变遗传自父亲,而c.817CT遗传自母亲,患儿姑姑为c.106GT突变携带者;例2 PKLR基因存在c.1279GT以及IVS6-1GT复合杂合突变,其中c.1279GT突变遗传自母亲,IVS6-1GT突变遗传自父亲。例1的复合杂合突变未影响患者PKLR基因表达,而例2剪接位点IVS6-1GT突变可能影响PKLR基因的RNA水平。结论两个PKD家系均为PKLR基因变异,基因检测有助PKD诊断。  相似文献   

6.
Zhang X  Wang X  Mei SP  Dong DC  Zhang Y 《中华儿科杂志》2005,43(12):911-915
目的了解Ret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和具结肠同源病肠组织中的表达,并进一步研究Ret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和巨结肠同源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鼠抗人Ret单克隆抗体通过免疫组化SABC法对15例先天性巨结肠,11例巨结肠同源病肠组织Ret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10例正常结肠组织作对照。结果Ret蛋白在先天性巨结肠和巨结肠同源病的扩张段,对照组均呈现阳性反应(P〉0.05),在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大多数表现为阴性反应,极少数出现阳性反应,而巨结肠同源病狭窄段可见Ret免疫反应蛋白阳性细胞,而且偶见巨大的阳性细胞;先天性巨结肠狭窄段分别与巨结肠同源病狭窄段和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Ret蛋白对先天性巨结肠的发生有重要作用,而与巨结肠同源病的发生无明确关系。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A)的临床特点及Bruton酪氨酸激酶(BTK)的基因突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通过基因检测确诊的20例XLA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采用Sanger测序方法分析BTK基因的突变情况。结果 20例患儿均为男性,发病年龄6~54月龄,平均(26.3±14.61)月龄;基因诊断确诊年龄26~168月龄,平均(64.7±38.22)月龄;诊断周期中位数为27.5月龄(3~114月龄)。临床表现以呼吸道感染为主,其中18例诊断为肺炎,另外2例为消化道感染。免疫功能检测示成熟B淋巴细胞缺如或比例显著降低,血清IgG、IgA及IgM水平明显降低。基因检测提示错义突变10例,无义突变4例,移码突变3例,内含子剪切位点突变2例,剪接突变1例。20例患儿明确诊断后均给予静脉输注丙种球蛋白替代治疗,感染频次均显著减少,均无后遗症。结论对反复严重、特殊部位感染的男童,尤其是有相关家族史的患儿,尽早行免疫功能筛查,并行基因检测明确诊断及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3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的临床表型特点及Bruton’s酪氨酸激酶(BTK)基因变异情况,以提高临床医师对XLA的认识。方法收集本组3例XLA患儿外周静脉血,测定其血清Ig水平和淋巴细胞亚群表达情况,采用RT-PCR和测序的方法分析患儿及母亲BTK基因变异情况,并总结其临床特征。结果在临床特征方面3例均为男性患儿,诊断XLA时的年龄分别为4岁、12岁6个月和2岁2个月,平均诊断年龄6岁3个月。3例患儿临床均表现为反复感染,如患中耳炎、鼻窦炎、反复全身脓疱疹、脓胸、细菌性关节炎、细菌性脑膜炎等,3例诊断时均表现为营养、生长发育较差,周围淋巴组织发育不良,扁桃体和淋巴结很小或难以查及;实验室检查血清Ig和循环B淋巴细胞明显降低;在基因诊断方面3例均发现存在BTK基因突变,例1为外显子9的949位G缺失,例2为外显子17的错义突变,例3为外显子15的错义突变,对例2、例3患儿母亲进行BTK基因分析,发现均为携带者,存在相同的基因突变。结论本组3例中国贵州籍XLA患儿诊断时年龄较大,临床主要表现为不同部位的反复化脓性细菌感染,在临床表现基础上通过BTK基因分析有助于XLA患儿的进一步明确诊断,并且有利于发现携带者和进行遗传咨询。  相似文献   

9.
目前研究已发现21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疾病基因相关位点,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位点有1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位点7个,X2连锁隐性遗传位点3个,9个疾病基因已被克隆,分别是atlastin基因、spastin基因、paraplegin基因、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基因、蛋白脂蛋白基因、神经膜蛋白基因、动力蛋白重链5A基因、热休克蛋白60基因和maspardin基因突变,此外还有TRAK1基因及其他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0.
目前研究已发现21个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疾病基因相关位点,其中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位点有11个,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位点7个,X2连锁隐性遗传位点3个,9个疾病基因已被克隆,分别是atlastin基因、spastin基因、paraplegin基因、神经细胞黏附分子L1基因、蛋白脂蛋白基因、神经膜蛋白基因、动力蛋白重链5A基因、热休克蛋白60基因和maspardin基因突变,此外还有TRAK1基因及其他相关基因.  相似文献   

11.
Rett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精神运动发育的神经遗传病,诊断主要依靠国际上根据临床表现制定的标准,包括典型和非典型Rett综合征两类。该病的遗传方式尚无定论。致病基因是位于染色体xq128的MECP2基因,编码甲基化结合蛋白2。推测致病机制为MECP2基因突变导致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使胚胎发育时期应当转录静止的基因继续转录,而这种“转录噪音”对神经系统的生长和发育具有致病作用。典型Rett综合征患儿MECP2基因主要有8种热点突变。MECP2基因作用的下游靶基因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2.
线粒体凋亡诱导因子1(apoptosis-inducing factor,mitochondrion-associated 1,AIFM1)基因编码具有细胞凋亡作用及氧化还原功能的细胞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inducing factor,AIF)蛋白。AIF在人体组织细胞内广泛表达,在线粒体中发挥重要作用。AIFM1基因突变与严重的X连锁线粒体脑肌病、Cowchock综合征、X-连锁的脊椎外骺端发育不良伴髓鞘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听神经病变等疾病相关。AIFM1基因突变表现出广泛的临床表型,但突变与表型、表型严重程度之间的发病机制仍不明确。该文总结已报道的AIFM1基因突变相关位点、表型、可能致病机制,对AIFM1基因突变相关疾病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17例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临床表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7例单中心临床诊断的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 XLA)的临床表型特点。方法:2000年1月至2007年4月北京儿童医院住院患儿,根据临床反复感染表现、血IgG<2g/L、外周血成熟B淋巴细胞缺失或明显降低(<1%)诊断为XLA者,分析临床特点,总结规律。结果:首次诊断年龄平均为7.7岁,88.2%患儿首次诊断年龄>6岁。首次出现症状年龄平均为4.2岁,11.8%患儿首次出现症状年龄<1岁,17.6%患儿首次出现症状年龄为1~2岁。64.7%患儿首发症状为呼吸系统感染,大部分患儿均以此为主诉入院。35.3%患儿有关节炎表现。皮肤及软组织感染少见于<1岁年龄组。大年龄组患儿可出现突发败血症和/或深位部感染。结论:该组患儿发病年龄及首次诊断年龄均较迟,呼吸系统感染为最常见的主诉,关节炎的比例较高。>1/2的患儿血CD4+T细胞减少,CD8+T细胞增加,CD4/CD8比例倒置,NK细胞减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X-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X-linked agammaglobulinemia,XLA)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本病的早期诊断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3年12月至2011年11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住院的11例XLA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XLA的临床特点.结果 11例XLA患儿首次出现症状年龄最早为0.4岁,最迟为4岁,平均2.4岁;初次诊断年龄3.5~13.0岁,平均7.0岁;63.6%(7/11)的患儿首次诊断年龄>7岁;母系家族中男性有类似疾病史的患儿仅占18.2% (2/11);2例因重症感染死亡,1例失访,其余8例均存活.11例(100%)患儿有呼吸道感染史,中耳炎及消化道感染率分别为54.5% (6/11)和36.4%(4/11).11例患儿血IgA、IgM、IgG较正常值均明显减低;其中9例血IgG均<2g/L,其余2例血lgG均<2.4 g/L.外周血CD19均≤1%,T细胞的突出表现为其中9例CD4/CD8比值倒置.11例患儿中8例经基因检测确诊为XLA.结论 XLA患儿发病年龄相对较早,初诊年龄相对较晚;感染主要以呼吸系统为主,中耳炎及消化道感染亦较为常见,未见有关节炎表现;有明确家族史者甚少;早期诊断、静脉注射人丙种球蛋白长期维持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癫(癎)与孤独症至今都尚未发现特异性的致病基因,但二者的共患率却达到约30%,提示二者可能存在共同的发病机制.癫(癎)与孤独症共患常表现在一些常见的综合征中,如Rett综合征、结节性硬化、脆性X综合征等,这些综合征的发生多与神经系统发育相关的基因突变有关,如ARX、MECP2基因,基因突变的结果往往使突触重塑发生异常,蛋白质调节失控,致大脑兴奋与抑制系统不平衡,最终患病.早期发生的癫(癎)和孤独症的发病机制是多水平的,基因突变可以造成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改变,最终造成智力和行为异常.该文研究探讨这些综合征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有助于了解癫(癎)与孤独症共患的发病机制以及寻找治疗共患患儿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剪切因子3B亚基1(subunit 1 of splicing factor 3b,SF3B1)基因编码的蛋白为剪切体中U2小核核糖核蛋白的核心成分,在RNA剪接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SF3B1基因突变引起的异常剪接与多种恶性血液病有关,特别是与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伴环形铁粒幼细胞增多伴显著血小板增多、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关系密切。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SF3B1基因突变为其预后的良好因素,而且与环形铁粒幼细胞这一特殊形态学密切相关;但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中,SF3B1基因突变是预后不良的因素。  相似文献   

17.
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已发现有4种基因、5个位点与该病有关。目前,已确定的基因包括β肌球蛋白重链基因、心脏肌钙蛋白T基因、α原肌球蛋白基因和心脏肌球蛋白结合蛋白C基因,第五个基因位点尚未完全确定。本文对近几年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21-羟化酶缺乏症患者CYP21基因点突变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Liao XY  Zhang YF  Gu XF 《中华儿科杂志》2003,41(9):670-674,U003
目的 了解CYP21基因编码区的常见突变谱和突变热点,并分析基因型和表现型的关系。方法 对来自51个家庭的52例21-羟化酶缺乏症患者的全长CYP21基因分两个片断进行特异性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在此基础上进行相应的巢式PCR扩增,再根据突变的特点分别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和扩增产生酶切位点(ACRS)的方法,检测6种突变:P30L、12g(内含子2的nt656a/c→g剪切突变)、E3△8nt(外显子3第111~113密码子的8bp缺失)、I172N、V281L和Q318X。结果 在102个等位基因中,除了27个等位基因外都能够确定基因型。最常见的突变为12g,其发生频率为31%,其次为I172N(23%),Q318x(14%),V281L(9%),P30L(3%),E3△8nt(2%),其中有2个以上复合突变的等位基因占6%。失盐型患者最常见的突变为12g(45.7%)和Q318X(26%)。单纯型最常见的突变为I172N(40.7%)和12g(18.5%)。结论 本组52例患者中,73%的等位基因突变为上述6种突变,以12g和I172N为突变热点,2种突变占54%。上述结果为进一步的遗传咨询和产前诊断服务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生物学效应是通过其特异的膜受体——VEGF受体介导实现的.目前国内外学者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原位杂交法、免疫组化法、免疫测定法等方法显示.VEGF共有三种受体,同属酪氨酸激酶受体,对低氧敏感,缺氧后受体-1和-2在脑组织中表达增加,而且证明受体有抗细胞凋亡及神经保护作用。对其进行研究将有利于明确HIBD的发病机制,并且指导HIBD的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20.
Rett综合征是一种严重影响儿童精神运动发育的神经遗传病 ,诊断主要依靠国际上根据临床表现制定的标准 ,包括典型和非典型Rett综合征两类。该病的遗传方式尚无定论。致病基因是位于染色体Xq2 8的MECP2基因 ,编码甲基化结合蛋白 2。推测致病机制为MECP2基因突变导致蛋白结构和功能异常 ,使胚胎发育时期应当转录静止的基因继续转录 ,而这种“转录噪音”对神经系统的生长和发育具有致病作用。典型Rett综合征患儿MECP2基因主要有 8种热点突变。MECP2基因作用的下游靶基因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