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经典方剂为主要研究对象,对经方溯本求源,讨论张仲景制订经方所针对的证,还原当时的情景,让学生生动、形象地理解方剂所对应的证候,在了解实实在在的证的基础上理解张仲景遣方用药的思路。以突出方证相应为教学特色,加深学生对方剂的理解,提高学生药物加减技能和对药物剂量的把握,培养学生正确遣方用药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张仲景传承发展《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医经七家和经方十一家,并论广汤液,合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认为《伤寒论》中的方证辨证体系包括主方辨证、类方辨证、合方辨证、药证辨证、类证辨证和随证辨证(坏病、或然证、若然证)六类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从系统思维出发以促进对张仲景思维模式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同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两者从主证上看似相差甚远,但是在病机、主症、用药、煎法、现代临床应用等方面却有诸多相同之处。而提出半夏泻心汤是小柴胡汤之变方的观点并从《伤寒论》原文、方剂煎法、病机主症、方中药物组成以及临床应用等方面深入探讨。充分体现张仲景从现象中探本质、灵活善变的遣方用药之法,对理解临床方药随证加减的本质有一定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以方证为目,首创方证辨证,有很好的客观性和通用性。在《伤寒论》,教学实践中围绕“方-方证-辨方证”展开方证教学,以方证为中心,认真讲解经方的组方理论、药物配伍规律,使学生全面掌握各个方证内在的应用指征,深入理解仲景方证的“辨证心法”、“辨证思路”实质,深刻掌握仲景的“六经方证体系”精髓,融会“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辨证方法,突出方证“辨”的特色,培养学生树立方证的概念和以方证为核心的临床辨治思维。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中药物组成相似的方剂可归纳为类方,如桂枝汤类方、承气汤类方、泻心汤类方等.而桂枝汤作为仲景第一方,《伤寒论》原文论述时笔墨较重,临床应用也颇为广泛.本文通过分析桂枝汤类方的药物加减、药量变化及所治证候,阐述张仲景辨病、辨脉、辨证"三辨一体"和"证变、法变、方变"的临证辨治思维方法.  相似文献   

6.
《伤寒论》用佐药防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小敏 《四川中医》1997,15(7):10-11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是张仲景的一贯思想。这一思想不仅贯穿于《伤寒论》条文,渗透于六经治则治法,而且在制方用药上得以充分显示。本文通过对一些伤寒方佐药的分析,谈谈张仲景是如何通过药物配伍来防传经、防变逆、防脱证的。1.揆度寒温,旨在既病防传太阳为诸经之藩篱,卫护诸经。太阳受病即有传向他经之趋势,故张仲景十分重视太阳病的诊治,务求使邪从表而解。在具体用药时不仅针对表证立法处方,而且还据病证的发展趋势,预先使用药物先安未受邪之地。这种先证而治的措施,能及时有效地祛邪扶正,杜绝疾病的深入发展。如大青龙汤证…  相似文献   

7.
参苓白术散是临床有效治疗慢性胃肠炎、肺结核等证属脾虚型的常用方剂。本文从其方源发展与各家认识两方面探析其制方思路;从病机阐述、配伍讲解、运用发挥三方面进行教学探析。意在全面透彻理解参苓白术散,从而使本方在教学过程中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以提高方剂学教学水平。同时,为扩大参苓白术散的临床运用阐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方剂是中医理法方药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首方剂的讲授内容主要包括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义及应用等,其中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是讲授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其重要性并未在方剂的讲授中体现出来。笔者认为方剂学教学中应重视主治证候的病机分析,只有形成证候的病因病机清楚了,方剂方义的讲授才能更加清晰,更有助于学生理解方剂中药物及其配伍的作用和针对性。  相似文献   

9.
灵活运用启发式教学法有利于在中医学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以《伤寒论》课程中的阳明病变证的湿热发黄证、太阴病的本证脾胃虚寒证、太阳病变证的寒热错杂痞证、太阳病的桂枝汤和麻黄汤证等教学内容为例,对教学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取类比象法、联系新旧知识进行推理、病案分析等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的体会,就提高中医临床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李朝喧  陈筱云  齐锋  赵莉娟 《光明中医》2013,28(5):1060-1061
中医内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理论,阐述内科所属病症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医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同时又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该课题通过对课堂案例教学、文献医案教学、临床见习教学等三个阶段的论述,探讨如何加强《中医内科学》的实践教学,以提高中医院校中医学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临床技能,强化学生对《中医内科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所创立的三阴三阳辨证,后世也广泛称之为六经辨证,一直是历代医家争论的焦点。笔者通过对经方、六经理论的阐释,以及对《伤寒论》中"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位序的理解,认识到古人总结经方的过程即:先认识到表、里,后认识到半表半里,三阳证先认识到表阳证太阳和里阳证阳明,后认识到半表半里阳证少阳,故三阳的排序是太阳→阳明→少阳;三阴证先认识到里阴证太阴和表阴证少阴,后认识到半表半里阴证厥阴,感到疑问最多的是厥阴,故三阴的排序是太阴→少阴→厥阴。《伤寒论》中三阳三阴排序不是简单的编写问题,更与经络相传无关,而正是标明了经方发展史。  相似文献   

12.
熊兴江  杨晓忱  刘巍  冯博  段练 《中国中药杂志》2013,38(15):2510-2512
经典名方是指临床疗效卓著,历史悠久,并经临床不断重复验证的方剂.该文回顾了经典名方在艾滋病治疗中的运用,认为经典名方在艾滋病的治疗中前景广阔,具有改善HIV/AIDS相关症状,缓解HAART毒副反应等作用.临床运用经典名方的关键在于对其客观指征的深刻把握,以及对艾滋病方证、药证规律的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3.
目的:综述近五年经方配伍规律的研究进展。方法:通过查阅近五年经方配伍规律研究的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结果:目前主要围绕文献和实验两方面对经方的配伍规律进行了研究,文献研究集中于文献理论的整理和挖掘,实验研究主要集中于药理研究和物质基础研究。结论:经方配伍规律研究中应着重以物质基础为核心的综合性研究,并结合文献和临床研究的结果,才能全面深刻揭示经方的配伍规律。  相似文献   

14.
陈应娟 《中医教育》2010,29(2):70-72
根据中专职业技术学生的特点,提出在加强师资培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注重优化方剂学基础方的重点与难点,及运用中的经验与技术等内容的教学方法;通过病案讨论,鼓励学生自行开处方,完善师带徒等教学模式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临床应用、研究意识,从而提高方剂学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5.
方剂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剂辨证,也称汤方辨证。其源于《伤寒论》,是一种高层次的辨证方法,与其他辨证方法比较起来,方剂辨证更加简捷,更少教条,更多灵活,实用性更强。由于方剂辨证大多是选择针对性强,久经考验,力专效宏的历代名方,故方剂辨证所产生的疗效必定高于其他辨证方法;方剂辨证侧重于从证效关系来判别辨证的正确与否,也就是说证的存在可由药物验证而确认,因此比较客观,再结合方证的研究,也有助于促进中医的现代化、中西医结合和中医药走向世界。在临床上运用方剂辨证时,要善于抓主症,同时应对《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及方剂教材上所选历代名方的药物组成、剂量大小、各药之间的配伍比例、方剂的加减进退,都要烂熟于胸,这就要求必须有扎实的中医基本功。  相似文献   

16.
证候与方剂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运用信息熵的方法,对中国古代中风病的中医文献进行证候与方剂相关性的定量分析,确定证候与方剂之间的关联度。方法:熵可以度量任意形式变量的不确定性,基于熵的关联度法可以度量任意统计相关性,包括线性和非线性,将其用于解决证候与方剂的相关性问题。结果:通过关联度方法l、ogistic回归分析和相关系数三种方法的分析,可以看出某些中医证候与方药之间还是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通过对200例中风病人的古代医案的分析,结果表明用基于熵的关联度法来定量分析证、方之间的相关性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方证相应的寒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方证相应寒热证动物模型研究进展的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以寒热证动物模型、方证相应为关键词,检索了近20年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得到相关文献229篇,逐篇阅读、甄别、梳理和选择.采纳参考文献19篇.以方致证的寒热证动物模型,有采用温热方剂制作热证动物模型,也有采用寒凉方剂制作寒证动物模型.其他方法致寒热动物模型及以方治证,有采用灌服冰水、干辣椒粉等方法致脾胃寒热证动物模型,并治以理中丸、大黄黄连泻心汤等温热、寒凉方剂,也有肠热证动物模型治以大承气汤,湿热证动物模型治以加味四妙散等.寒热证动物模型及方证相应的报道虽多,但有待上升到较统一的认识;建立准确的寒热证动物模型,进行方证相应的研究,须找到可供观察的特异性客观指标:在观察和评价寒热证的时候,要重视体质因素;可尝试用寒热偏性的方剂制作寒证热证动物模型,然后选用寒热偏性的方剂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8.
败精及相关病证方药文献的数据挖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败精"病因及所致病证、治疗方药的医学文献为研究对象,应用数据挖掘关联规则方法,对败精病因的源流及相关病证、方、药的规律性进行系统研究.研究提示,败精理论形成于秦汉时期,成熟于明清时期,完善于近、现代.败精致病以男科的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为多见:病位在下焦,与心、肝、脾、肾脏腑功能失调关系极为密切;因瘀致浊是败精为病的共同特征.调理心、肾、肝、脾功能,祛瘀化浊是治疗败精为病的用药方向.  相似文献   

19.
基于方证对应理念的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思考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以疾病症状体征为治疗靶向,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不良反应,不以损伤正常组织的生理功能为代价而达到治疗目的是中医学方证对应理论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中西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与方证不对应相关.借鉴方证对应理念,对西药进行宏观层次适应症的筛选,即适用于"病的人",可能有利于减轻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在方证对应原则指导下,运用经方治疗心悸取得良好疗效。并举验案2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