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小儿哮喘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照组20例小儿哮喘患儿为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观察组20例小儿哮喘患儿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特征、喘息特点以及药物治疗反应。结果观察组20例小儿哮喘患儿发热情况、热程、药物治疗反应、住院时间、C反应蛋白与对照组20例小儿哮喘患儿均有显著差异,对照组小儿哮喘患儿多因上呼吸道感染诱发,观察组均由于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在药物治疗方面,观察组20例小儿哮喘患儿采用平喘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疗效极为显著。两组小儿哮喘患儿临床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与非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的小儿哮喘临床特征差异较大,采用平喘类药物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疗效极为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的临床治疗。方法将我院66例肺炎支原体诱发小儿哮喘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采用红霉素和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哮喘宁与喘乐宁治疗。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咳嗽消失时间与最大峰流速要显著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是96.97%,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是69.70%,组间治疗效果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χ2=8.836,P=0.003)。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诱发小儿哮喘应用糖皮质激素吸入治疗,并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支气管扩张剂治疗,能够加快患儿恢复,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小儿喘息性疾病与肺炎支原体感染(MP)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放射免疫法对68例喘息性疾病患儿进行MP抗体检测,并对哮喘患儿MP检测阳性者采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随访。结果 68例小儿哮喘性疾病MP阳性33例,阳性率48.53%,其中哮喘病18例,阳性9例,治疗后随访完全者7例,哮喘再发严重程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结论 MP作为一种致病微生物与哮喘的关系不容忽视,与喘息再发有密切关系,MP作为小儿喘息性疾病诱发因素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性,提高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的诊断及治疗效果。方法对哮喘门诊2008年10月至2010年5月确诊因MP感染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发作的18例患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8例患儿均以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MP-IgM检测抗体滴度>1:80,血清总IgE测定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肺部体征不明显,病史中有个人湿疹或荨麻疹及家族哮喘、鼻炎史,单用大环内酯类抗感染效果差,合用β_2受体激动剂、吸入激素或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疗效显著并持久。结论MP感染可诱发咳嗽变异性哮喘,临床特点为慢性咳嗽,肺部体征不明显,无肺外并发症,但血清总IgE测定及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升高,故应提高MP感染诱发小儿气道高反应的认识,予积极治疗并随访,减少哮喘持续至成人的风险。  相似文献   

5.
红霉素、氨茶碱联合治疗小儿哮喘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红霉素、氨茶碱治疗小儿哮喘的临床疗效,探讨其有效机制。方法:将232例哮喘合并感染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112例与对照组120例,均按哮喘合并感染常规治疗,治疗组择用红霉素、氨茶碱,对照组选用其他抗生素和支气管舒张剂。结果:治疗组患儿哮喘发作缓解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1)。结论:红霉素和氨茶碱联合是治疗小儿哮喘既有效又经济的药物。  相似文献   

6.
肺炎支原体感染小儿支气管哮喘42例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支气管哮喘临床特点.方法:对42例MP感染的小儿支气管哮喘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进行归纳总结.结果:42例MP感染的小儿支气管哮喘患儿Mp-Ab均为阳性,其发病向小年龄患儿发展,临床表现不典型,胸片以条絮状阴影为表现,肺部大片阴影或叶性改变不明显,病程迁延,病程>1个月20例(占47.6%),所有病例青霉素或头孢菌素加正规哮喘治疗方案无效,而改用阿奇霉素治疗后哮喘得以控制.结论:MP感染诱发的哮喘息儿发病临床特征与其他病毒或细菌感染所诱发哮喘临床特征不易区分,病程迁延,区分主要以血清学检查为主.确诊后早期用阿奇霉素治疗.  相似文献   

7.
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关系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支气管哮喘关系及其在该疾病发生中作用。方法:采用MP被动颗粒凝集法检测急性发作期102例哮喘发作儿童血清肺炎支原体抗体(MP—Ab),以体检儿童44例为正常对照。哮喘发作儿童有MP-Ab阳性者随机采用阿奇霉素治疗及常规治疗并对两种治疗效果分组比较。结果:哮喘患儿MP—Ab检出阳性46例,阳性率为45.10%;对照组检出阳性3例,阳性率为6.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哮喘患儿MP—Ab阳性者采用阿奇霉素治疗31例,有效率为87.10%;常规治疗15例,有效率为40.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P感染是诱发儿童哮喘的重要因素之一,常规行MP—Ab检测可明确患儿MP感染状况及患儿哮喘发作诱发因素,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抗MP治疗是该类疾病的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5岁以下川崎病(KD)合并肺炎支原体(MP)感染患儿的临床特征,以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选取于2013年12月至2016年4月在我院住院的合并MP感染的25例KD患儿为观察组,无M 感染的167例KD患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治疗1周后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沉降率(ESR)、C 反应蛋白(CRP)水平、降钙素原(PCT)水平,并比较两组辅助检查及转归。结果:观察组发热天数、杨梅舌比例高于对照组。治疗前观察组WBC、CRP、ESR、PC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LT水平低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患儿WBC、CRP、ESR、PCT均降低,PLT均增高;观察组肺部X线和(或)CT、心电图、心脏彩超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所有患儿预后均良好,未见复发患儿。结论:MP感染导致免疫功能紊乱可能与KD的发生有关。在5岁以下KD患儿中,应重视排除是否存在MP感染,以便早期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根除MP,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冯帅  陈波  李芳君  尹晓文 《安徽医药》2017,21(5):844-846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哮喘的关系,为儿童哮喘的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收治的118例哮喘发作患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入组儿童血清中肺炎支原体抗体(MP-IgM),比较其感染MP-IgM的阳性率,并分析哮喘患儿支原体感染的临床特点.结果 118例哮喘发作患儿中,由呼吸道感染因素、过敏因素、运动因素、其他因素诱发的分别为89例(75.4%)、14例(11.9%)、9例(7.6%)、6例(5.1%);呼吸道感染因素诱发中由细菌感染、病毒感染、MP感染诱发的分别为26例(29.3%)、19例(21.3%)、44例(49.4%);118份哮喘患儿血清学标本中,MP-IgM 阳性血清标本44份,阳性率为37.3%;哮喘儿童性别比较,女性患儿MP-IgM阳性率高于男性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82,P=0.041);不同年龄段MP-IgM阳性率比较,学龄前期哮喘患儿MP感染阳性率最高,为48.4%,高于婴幼儿组和学龄期组,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2,P=0.032);具有特应性体质的哮喘患儿MP-IgM阳性率明显高于不具有特应性体质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97,P=0.019).结论 MP感染是儿童哮喘发作的重要诱发因素,MP感染诱发哮喘与性别、年龄及宿主的特应质体质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与肺炎支原体(MP)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CVA患儿50例为观察组,同期就诊、年龄相仿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42例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法微滴板(ELA)技术检测两组患儿MP-IgM。结果 CVA并MP感染的患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口服,总有效率大幅提高,无复发。结论 CVA与MP感染关系密切,对CVA患儿应常规检测MP以排除MP感染,阳性者在按哮喘常规治疗同时予抗MP治疗,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哮喘的关系及阿奇霉素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择200例哮喘患儿作为观察对象及50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采用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试验(被动凝集法)检测血清中Mp抗体滴度,同时作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Mp感染阳性哮喘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予阿奇霉素和头孢呋辛治疗.结果 250例患儿中Mp感染阳性44例,其中哮喘患儿阳性42例,占21% (42/200),哮喘患儿Mp感染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 (2/50)(x2=6.14,P<0.05);Mp抗体滴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t =4.38,P<0.05),且与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603,P<0.05).Mp感染阳性哮喘患儿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效果显著高于用头孢呋辛组(x2 =16.18,P<0.05).结论 Mp感染与儿童哮喘的发病密切相关,应尽早常规做Mp抗体测定;阿奇霉素可消除Mp感染,更有利于控制哮喘发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与肺炎支原体(MP) 联合检测在儿童喘息性疾病诊断中的意义及其与哮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680例,根据有无喘息症状、肺部哮鸣音分为喘息组和无喘息组,其中喘息组362例,无喘息组318例,两组患儿均联合检测RSV与MP。结果:680例患儿中单一病原体阳性共221例,其中RSV阳性检出率为18.24%,MP阳性检出率为14.26%,RSV合并MP阳性检出率为2.79%。喘息组RSV、MP阳性检出率以及家族史、特应性体质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无喘息组(P<0.05)。喘息组获得预防干预患儿哮喘发病率明显低于未干预患儿(P<0.05)。结论:RSV与MP联合检测有助于筛查喘息性疾病患儿的病原菌,提高临床诊断效果,实现对症治疗,同时对患儿哮喘的预防也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CVA)与支原体感染关系。方法:通过选取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月儿科门诊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108例为观察组,同期就诊、年龄相仿的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100为对照组,使用间接血球凝集法测定方法对两组患儿的MP-IgM进行测定,观察组的MP-IgM(+)患儿使用大环内酯类进行治疗。结果:观察组108例患儿中MP-IgM(+)患儿46例,占42.59%,对照组MP-IgM(+)患儿11例,占11%。46例CVA合并MP-IgM(+)患儿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大环内酯类,总有效率为95%。对46例患儿进行为期7~24个月的随访,仅有2例患儿咳嗽轻度发作。结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密切的关系,大环内酯类对此类患儿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儿童肺炎支原体(MP)感染相关喘息的临床特征及治疗,进一步为临床诊治MP感染喘息儿童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岁以上MP感染及非感染喘息患儿各180例,MP感染组加用阿奇霉素治疗,所有随访病例急性发作时选用支气管扩张剂及布地奈德雾化治疗。两组病例按选用长期控制的药物不同分为三组(n=60):即孟鲁司特组、孟鲁司特组+ICS组、对照组,比较治疗前和治疗6月后的临床指标。结果:(1)MP感染患儿:孟鲁司特组与对照组治疗后FeNO和EOS检测阳性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ICS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急性发作、肺部体征阳性例数、FeNO、IgE、EOS、过敏原、肺功能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ICS组与孟鲁司特组治疗后急性发作、肺部体征、FeNO检测阳性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非MP感染患儿:孟鲁司特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肺功能检测阳性病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ICS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急性发作、肺部体征阳性例数、FeNO、IgE、EOS、肺功能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孟鲁司特+ICS组与孟鲁司特组治疗后肺部体征阳性例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目前常用的孟鲁司特或孟鲁司特+ICS的治疗方案对MP感染诱发喘息的治疗是有效的,孟鲁司特+ICS的联合治疗对MP感染后诱发喘息患儿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孟鲁司特。今后尚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进行临床长期随访研究,以期能进一步明确MP感染导致儿童哮喘的发生机制以及对哮喘儿童的长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患儿免疫功能变化及易感肺炎支原体(MP)机制.方法 选取40例哮喘患儿作为哮喘组,40例健康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检测两组体液、细胞免疫功能指标及细胞因子IFN-γ、IL-4水平,并进行1年随访,记录随访期内MP感染的次数.结果 哮喘患儿与健康儿童体液免疫IgG、IgM、Ig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3+、CD8+、IFN-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CD4+、CD4+/CD8+、IL-4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哮喘息儿随访期内MP感染次数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 哮喘患儿存在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和细胞因子水平失衡,可致哮喘患儿更易感染MP。  相似文献   

16.
探讨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发病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MP)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发病的关系。方法:入选86例CVA患儿作为观察组.98例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明胶颗粒凝集试验检测两组患儿血清肺炎支原体IgM(MP—IgM)抗体。同时采用同位素放射免疫法和血球分析仪常规法测定CVA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和外周血嗜酸粒细胞计数。结果:CVA组MP-IgM阳性率为37.21%,对照组MP-IgM阳性率为20.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IgM阳性的CVA患儿血清总IgE水平及嗜酸粒细胞计数(EOS)均高于MP—IgM阴性的CVA患儿(P〈0.01)。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咳嗽变异性哮喘有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肺炎支原体诱导儿童哮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MP)感染诱发儿童哮喘的作用机制及其治疗措施。方法 调查我院儿科2000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113例哮喘和30例非哮喘患儿(对照)的支原体感染情况(血清学)。将感染支原体的哮喘患儿46例随机分为两组(n=23),研究组给予阿奇霉素(10mg kg-1·d-1)、激素、支气管舒张剂;对照组仅以激素和支气管舒张剂治疗。疗程为1~2周,观察两组的治疗疗效和1月后复发率。结果 儿童哮喘的支原体感染率明显高于非哮喘对照(40.71% vs 6.67%, P<0.05);46例MP(+)哮喘患儿的临床症状经积极治疗均可较快好转(1~2周),但研究组的短期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13.04% vs 47.83%, P<0.05)。结论 肺炎支原体是儿童哮喘的重要诱因之一,阿奇霉素治疗支原体诱导的哮喘疗效显著,可降低哮喘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