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资生丸临床运用琐谈上海卢湾区顺昌地段医院(200025)沈经宇资生丸首载于明·缪仲淳《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二妇人篇,治“妊娠三月,阳明脉养胎,阳明脉衰,胎无所养,故胎堕也”,故又称保胎资生丸。其方由人参、白术、白茯苓、广陈皮、山楂肉、炙甘草、怀山药、...  相似文献   

2.
资生丸为明代名医缪希雍治疗妇女阳明脉衰、胎无所养之胎堕而创立的方剂,具有益气安胎的功效。该方由人参、白术、茯苓、淮山药、莲子肉、芡实、陈皮、桔梗、炒薏苡仁、白扁豆、白豆蔻、藿香叶、泽泻、黄连、山楂、麦芽、甘草组成。陈延主任立足资生丸治疗阳明脉衰的本意,深入分析该方适用病证的病位、病机,认为资生丸适用病证的关键病位在肝脾,关键病机在于肝脾阴虚,对临床因肝脾阴虚而出现的不思食、食入难化、腹部胀满、大便溏薄、小便频数、四肢无力、肌肉萎缩、形体消瘦、面色无华、少气懒言等病症,可加减运用资生丸以治阳明厚肝体(补脾以养肝阴缓肝急)。陈延主任对资生丸的古方新用,进一步拓展了该方的临床应用范围,为临床诊疗及用药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李晨龙 《光明中医》2014,(7):1539-1540
资生丸本为资生足阳明经气血以固胎的处方,但随着后世应用范围及疗效的扩大,使其普适于大多数脾胃病。老年人因脏器老化,机能衰退,充养气血全赖脾胃运化。我院党延斌副主任医师治疗老年病常以脾胃着手,处方基本以资生丸加减而成。并且在分析及运用该方上,更注重其内在方意,认为资生丸在培补后天以助气血充养上更适合老年病患。  相似文献   

4.
正腰痛,又称"腰脊痛",是以自觉腰部疼痛为主症的临床常见疾病。针灸作为治疗腰痛的首选疗法[1],治疗时多取足太阳膀胱经穴和阿是穴,较少取足阳明胃经穴。治腰痛取足阳明最早见于《素问·刺腰痛》所载:"腰痛上寒不可顾,刺足阳明",宋代《针灸资生经·第六》记载:"三里……主腰痛不可顾",《针灸神书·琼瑶真人十段锦周流气上气下秘诀二十一》曰:"冷痹肾俞三里提",明代《通玄指要赋》引《针灸神书》载:"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土",均强调足三里治疗腰痛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冲为血海,冲脉隶于阳明,说明阳明脉与冲脉有密切的联系。《素问·上古天真论》便有"五七"直至"七七"之年阳明脉衰的理论,可见,阳明脉津气是保持女性以月经为表征的生殖生理正常的重要物质基础之一。本文主要探讨以"补益阳明"治疗月经病的机理,为临床上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人迎穴最早载于《灵枢经·本输》篇:"人脉侧之动脉,足阳明也,各曰人迎,别名王会,天王会。"[1]《针灸甲乙经·颈凡十七穴》云:"人迎……在颈大脉,动应手,侠结喉,以候五藏气,足阳明脉气所发。"[2]人迎穴属于足阳明胃经,而胃经乃是多气多血之经,由于人迎的特殊位置使它可以"候五脏之气"。同时人迎又是"足阳明少阳之会",  相似文献   

7.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明确提出女性生殖、生理由盛转衰的原因起于阳明脉衰。李东垣在《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化》中指出:"脾胃之气既伤……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夫脾胃不足,皆为血病"。又如《兰室秘藏·妇人门》:"妇人脾胃久虚,或形羸气血俱衰,而致经水断绝不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的化生有赖于脾胃的功能,素体脾虚或劳倦饮食,均可使脾胃功能失调,运化失司,化源血少,冲任空虚,血海不能按时满溢而致闭经。  相似文献   

8.
中医藏象理论中,肺肠相关理论是其重要内容.《灵枢·本输》曰:"肺合大肠,大肠者,传道之府"[1]29;《灵枢·经脉》:"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1]150.《灵枢·九针论》曰:"手阳明太阴为表里"[1]8.《素问·血气形志》曰:"阳明与太阴为表里"[2].《华佗神方》中,孙思邈评注华佗治咳嗽要诀曰:"肺与大肠相表里"[3],是首次明确提出了"肺与大肠相表里",这一理论是中医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9.
正中脘穴位于"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七》)。中即正中,脘即脘腹,任脉沿人体前正中线循行,此穴在脘腹正中,故曰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又为胃之募穴。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七》载:"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八》载:"胃胀者,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载:"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中脘疗心闷。"元·  相似文献   

10.
<正>桂枝茯苓丸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1])篇"妇人宿有癥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癥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杯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当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组成:桂枝、茯苓、芍药、牡  相似文献   

11.
<正>1乌梅丸证治述略乌梅丸首见于《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原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病脉证治》说:"蛔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后世医家认为乌梅丸为治疗厥阴病之主方,适用于"寒热错杂"或"上热下寒"的治疗,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杂病,而不仅仅作为驱虫剂的代表方。根据历代医家应用乌梅丸的经验,可将乌梅丸  相似文献   

12.
《素问·阳明脉解篇》有“四支者,诸阳之本也”,对其“本”字,历来认识不一。近来笔者应用电子计算机作《黄帝内经通检》编制工作,利用《通检》对《内经》“……(名词)者,……(名词)之本也”句式作了对照。《内经》中此句式儿三见,一为《素问·阳明脉解篇》“四支者,  相似文献   

13.
《类证活人书》的"足六经",即"足六经脉",却误为"经络",后人对"六经"的争论,与单用简称的"经"也有关系,如果用固有全称"经脉"概念,"六经"就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素问·热论》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省掉了后面的经脉,导致"六经,是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而言"的误解。《素问·热论》是外感热病的六经脉分证,未形成系统辨证论治理论。《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辨证论治是系统理论,是在《素问·热论》六经脉分证的基础上发展创新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正资生丸源于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一书,又名保胎资生丸、健脾资生丸、资生健脾丸,原为调理脾胃、益气安胎之剂。导师王有鹏教授对本方进行化裁,广泛用治于内科、儿科疾病,现举验案3则如下:1肝损伤李某,男,9岁。2014年11月10日初诊。患儿2个月前精神倦怠,四肢无力,面色稍黄,纳差,大便溏薄,夹有不消化食物,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略滑。检查肝功能: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52U/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60U/L、γ谷  相似文献   

15.
对《灵枢.经脉》"足阳明脉病"所记述之精神症状做了探析。文章指出,"足阳明脉病"之"病至"精神症状,非足阳明脉病,乃心气虚挟痰之悲忧荒谬症;"甚则"之精神症状系极度兴奋狂乱之阳明腑实热结证。文章还指出,心气虚挟痰之悲忧荒谬属临床较为常见之癫、狂交作病;心气虚挟痰为症自己后,转心气实挟痰之狂乐而乱,狂乐而乱久不愈,"甚则"火热燔极而灼津炼痰化燥成实结于胃腑而成腑实热结证;古人未能深察,误将心气虚挟痰之症指为阳明腑病前段之脉病。还就《素问》对"足阳明脉病"之不妥阐释予以了纠正。  相似文献   

16.
周小平  陈学智 《陕西中医》2008,29(3):356-357
目的:研究资生丸的源流、组方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为进一步认识其内涵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文献研究。结果:资生丸首出于《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本方配伍精当,深得脾胃要旨。结论:资生丸是一首健运脾胃,消补兼施,配伍极佳,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方子,为进一步扩大临床应用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7.
浅析古代医家以热论治鼻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文静  熊永伟  田理 《光明中医》2010,25(7):1156-1157
<正>有关鼻鼽的记载,最早见于西周《礼记·月令》:"季秋行夏令,则其大水,冬藏殃败,民多鼽嚏。"而正式称之为鼻鼽则首先见于《素问·脉解篇》,曰:"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此后对鼻鼽的病  相似文献   

18.
<正>《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两者经脉通过示指的衔接,进行气血的流注。  相似文献   

19.
正资生丸源自《先醒斋医学广笔记》,为明·缪希雍创制,主治妊娠脾虚及胎滑。本方实为平补脾胃、消积利湿、升清降浊,重在补脾祛湿。笔者临床用治脾虚湿盛证诸病,屡收良效,介绍如下。1四末不温徐某某,女,52岁。2016年11月15日初诊。患者因"四末不温6年"来诊。患者6年来四肢末端不温,冬天接触冷水后指端疼痛但不发白,纳差乏力,大便坚实,体态丰腴。舌胖边有齿痕,苔白腻,  相似文献   

20.
一、起于鼻之交頞中 《灵枢·经脉》云,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甲乙》卷二第一上则作"起于鼻交頞中",两者之别在于有无"之"字.后人或仍《灵枢》,如马莳、张介宾等;或从《甲乙》,如杨上善、王冰等.千余年来,各是其是,迄无定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