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儿童遗尿症的病因及心理社会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岁以上的儿童每周夜尿2次、持续6个月以上者叫做儿童遗尿症。患儿日间能控制排尿,而入睡后不能自主排尿,无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无泌尿系统疾病。不同年龄的发生率在西方国家基本相似,总的来说,4~7岁有20%~25%,〉7岁有10%为经常尿床者。5岁以后每年自然治愈率为15%,Hirasing等1997年的调查证实:18~64岁的成人中约0.15%患有遗尿症等。  相似文献   

2.
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儿童孤独症 (autisticdisorder ;infantile ,childhoodautism )是一种发生于儿童期的严重神经精神发育障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始 ,有关儿童孤独症的报道逐渐增多 ,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本文就近几年来国内外儿童孤独症的有关研究综述如下。一、儿童孤独症的现况研究孤独症患病率研究不多。二十世纪 80年代 ,北美、欧、亚学者的研究估计孤独症患病率为 0 .0 2 % 0 .13 %。从 80年代中期始儿童孤独症患病率逐渐上升 ,90年代始呈加速上升趋势[1] 。英国有学者对 1979~ 1998年出生的儿童孤独症发病率进行研究 ,以年活产数为基数 ,逐年上升直至 19…  相似文献   

3.
周浪  任路忠  史俊霞 《中外医疗》2013,32(21):141-142
目的对未确诊为孤独症,但有言语迟缓或社交问题或象征行为问题的部分症状儿童进行早期干预。方法从2009年9月始,对1~2岁儿童进行孤独症的早期筛查,对筛查后确诊及疑似孤独症患儿进行专门治疗,实行早期干预。结果在进行早期干预后,确诊的9例孤独症儿童显效8例,有效1例;语言迟缓、社交问题、象征行为问题等症状显著好转,未发展为孤独症儿童。结论通过对孤独症儿童进行早期的诊断和干预可以有效预防孤独症的发生,从而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美好未来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心理需求及对策。方法运用自行设计的患儿家属心理状态调查表对40名不同职业、不同文化程度的儿童孤独症患儿父母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结果患儿父母的心理需求主要有:愿意多和医生、护士交流、希望解释病情、要求医护人员保护其隐私、希望能纠正孩子的异常行为、希望能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希望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水平6个方面,分别占77.5%、57.5%、62.5%、88.6%、55%、78.8%。调查对象最迫切需要的是能及早纠正孩子的异常行为。学历层次较低的患儿父母,他们更注重的是孩子的异常行为的纠正,而对于与患儿间的交流时机、方式、内容和技巧运用方面的需求意识还有待提高。结论对患儿父母进行有效的心理对策及健康教宣传提高患儿父母对儿童孤独症的认知水平,促进父母与患儿的情感交流,减轻家长的焦虑。  相似文献   

5.
高洁 《黑龙江医学》2014,(7):861-86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儿童孤独症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76例儿童孤独症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8例)与对照组(38例)。对照组患儿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患儿给予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采用儿童自闭症评定量表( CARS)对护理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两组患儿CARS评分相对干预前均下降( P<0.05),干预后实验组患儿CARS评分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儿童孤独症的症状,促进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状态,探讨对其不良心理进行心理护理的必要性。方法选取天津市安定医院65例符合入组的孤独症儿童家属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采用心理护理措施,对照组不做特殊处置,两组家长均在患者入院当天及住院治疗4周时进行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测查,对两组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干预组经心理护理后SDS、SAS评分显著改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干预组在心理护理前后自身对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孤独症给患儿家长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和心理负担,因此研究孤独症儿童家长的心理状态并给予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综合措施干预孤独症儿童的效果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综合性干预训练孤独症儿童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8例孤独症儿童进行为期一年的综合干预治疗。收集患儿的发育商、社会适应商、症状变化等资料,采用儿童孤独症及相关发育障碍心理教育评定量表(C-PEP)操作手册和社会适应行为量表(ADQ)进行干预前后的效果测评。使用SAS统计软件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58例孤独症患儿中,干预前有社会适应能力缺陷者50例(86.0%),属于边缘状态者8例(14.0%);干预后,有21例达到边缘状态,2例达到正常水平,另外患儿的发育商以及适应行为发展水平均有显著提高(P〈0.01)。结论儿童孤独症是一种严重的多功能发育障碍,综合性干预训练是治疗孤独症的有效方法,且年龄越小、训练强度越大、训练时间越长越连续,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寻找引起儿童孤独症的病因.方法 对268例孤独症患者(孤独症组)及206例儿科普通患者(对照组)进行一般情况(危险因素)调查,气质类型评定,巨细胞病毒、弓形虫、风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IgG、IgM免疫学检查,染色体检查,头颅CT或头颅MRI影像学检查及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 ①一般情况(危险因素)的调查:与对照组相比,孤独症患儿的母亲在孕期偏食、睡眠缺乏、毒物接触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孤独症患儿的神经精神家族性疾病遗传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围生期因素中早产、过期产、难产及缺氧窒息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监护人带患儿户外活动时间、语言交流时间以及多种交流语言种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136例孤独症患儿的气质类型以难养型气质为主占88.97%,启动缓慢型气质占10.29%,易养型占0.7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对208例孤独症患儿进行致畸因素(弓型虫、巨细胞病毒、疱疹病毒、风疹病毒)IgG、IgM免疫学检查,其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对208例孤独症患儿进行染色体检查,异常7例(3.36%),其中脆性X染色体3例(1.44%),21-三体综合征4例(1.92%);对178例孤独症患儿进行头颅CT或/和头颅MRI检查,异常72例(40.45%),主要表现为脑室扩大、基底节异常、小脑发育不良、脑白质发育不良或局部脑组织软化等;215例进行普通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检查,结果异常117例(54.42%),主要表现为脑电基本节律较同龄儿童慢,或者局部或全脑同步或不同步出现尖波、棘波或尖慢、棘慢波或者高峰节律紊乱等.结论 儿童孤独症的产生可能与母孕期情况(饮食习惯、睡眠时间、工作性质)、围生期情况(早产、过期产、难产及缺氧窒息史)、监护人情况(带患儿户外活动、语言交流多少、多种语言交流种类)、气质类型、遗传因素及脑器质性病变或(和)脑功能异常等多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孤独症行为干预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楚如  刘玉珍  赵虎  解静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9):2571-2572
目的: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孤独症患者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将24例儿童孤独症患儿分为≤6岁组及>6岁组,对两组患儿进行行为干预训练,于训练前及训练6个月后采用孤独症儿童行为检查量表(ABC)进行评分。结果:≤6岁组与>6岁组相比较,在感觉方面改善有显著差异。结论:早期采用行为干预训练对纠正孤独症患儿的感知觉异常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心理干预在7岁以下儿童预防注射中的作用。方法 随机将2004年8月份来我院防保科接受预防接种的400例7岁以下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儿童对预防接种的表现及心理特点,并根据不同年龄层次的心理特点进行心理干预。结果 通过心理干预减轻了儿童对预防注射的恐惧心理,合作程度明显提高,干预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在儿童预防接种过程中实行相应的心理护理干预对改变和稳定儿童的心理行为及表现对预防接种工作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齐拉西酮合并心理社会干预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入组标准的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单纯给予齐拉西酮治疗,观察组给予齐拉西酮合并心理社会干预,进行为期12周的观察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末分别采用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疗效,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评定病人自知力情况,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评定病人的社会功能受损及恢复情况,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评定病人内心支持状态。结果:干预前,2组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ITAQ、PSSS、SDSS得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PANSS总分及各分量表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且观察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ITAQ和PSSS分值明显高于干预前(P<0.01),SDSS分值明显低于干预前(P<0.01),而对照组ITAQ、PSSS和SDSS分值干预前后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齐拉西酮合并社会心理干预对儿童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病人恢复自知力、增强对社会支持系统领悟能力、改善社会功能方面作用尤为突出,治疗依从性更好,整体效果优于单纯使用齐拉西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临床心理护理在医教结合综合性干预孤独症儿童中的作用.方法 在对22例孤独症儿童进行医教结合综合性干预的过程中,运用临床心理护理策略,干预时间6个月.干预前后,分别对患儿进行ABC量表、PEP量表、Gesell量表评定,并对结果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22例孤独症儿童ABC量表得分有明显下降,PEP量表、Gesell量表得分有明显提高.结论 在综合性干预孤独症儿童时,临床心理护理能明显改善其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13.
孤独症是一种发生在儿童早期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性疾病,基本临床为三联征,即社会交往障碍、言语发育障碍、兴趣范围狭窄以及刻板、同一的行为方式,主要在3岁前起病.孤独症是儿童发展障碍中最常见也是最严重的一种,发病率为0.2~1.3/1000.近年来孤独症儿童有明显增加的趋势,给患儿及其家庭带来很大困难.孤独症是一种终身发展性障碍疾病,而不是一种生理疾病.孤独症的成因尚不明确,而且个体差异很大,所以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迄今为止,医学领域没有安全有效的生物医学疗法,目前治疗孤独症仍以特殊教育训练和干预为主.选取30例孤独症儿进行医疗干预结合融合教育治疗12个月后行疗效分析,探讨孤独症儿童的有效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执行功能干预对孤独症谱系障碍( ASD)儿童的影响。方法将12例ASD儿童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6例,两组均接受常规的培智、康复等训练。实验组患儿同时采用执行功能训练系统进行执行功能训练,内容包括抑制控制能力、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等,其中抑制控制能力采用Stroop、Go/No-Go范式,工作记忆采用N-back范式,认知灵活性采用平板上的威斯康星卡片,一对一训练,30 min/d,每周训练5次,共12周。观察两组患儿干预前后抑制控制能力、认知灵活性、工作记忆和注意力的变化。结果干预后,实验组患儿抑制控制能力、认知灵活性、注意力明显改善(P<0.05),但工作记忆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干预前后上述指标无改善(P>0.05)。实验组干预后形成性评价评分明显提高( P<0.05)。结论执行功能干预可改善ASD儿童的抑制控制能力、认知灵活性和注意力,但对于工作记忆的改善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15.
儿童孤独症的临床与病因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儿童孤独症是发生于儿童早期的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患病率一般在2-13/100000(国内0.28/1000),临床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言语发育障碍以及兴趣、情绪和动作行为方面的异常。其病因尚不明了,现有研究提示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本病的治疗依赖于特殊教育,行为训练与与矫正及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早期积极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癌症的心理社会干预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在回顾近年来有关癌症心理社会干预的基础上,指出了影响癌症产生及其发展的相关因素,分析了心理社会干预对癌症病人生活质量、身体康复和增加存活时间方面的积极影响,提出了以后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分析儿童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相关高危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通过调查表问卷调查378例ASD患儿众多相关因素中排序最高的前10大因素,探讨其干预对策。结果:前10大因素分别是:照顾者陪伴孩子方式、父/母亲性格、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母亲孕期接触有害物质、父/母亲生育孕产年龄>35岁、过期产、母亲孕期使用药物史(包括SSRI抗抑郁药、对乙酰氨基酚等)、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父/母亲家族遗传史、患儿的兄弟姐妹有被诊断孤独症谱系障碍或其他精神类疾病等因素。结论:通过采用科学方法改善陪伴孩子方式、提高围生期保健、预防新生儿疾病、避免高龄生育、预防母亲患病用药、改善父母性格等途径,可能是降低ASD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母亲怀孕前后相关因素与儿童孤独症患病的关系,探讨儿童孤独症患病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自编父母孕期影响因素问卷,对42例孤独症儿童父母和84例正常儿童父母进行调查。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家庭月收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73,P=0.000);两组父母年龄、父母关系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61,P=0.65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怀孕之前6个月内接触(电离辐射、接触有毒化学品、感觉工作紧张、情绪特点,母亲孕期年龄(≤20岁或≥35岁、出生胎龄(≤28周或≥42周)、孩子出生体重(≤2500g或≥4000g,父亲在母孕期之前6个月内接触电离辐射、工作中体力劳动强度大最终进入回归方程(均P<0.05)。结论母亲怀孕之前6个月内父母均有接触电离辐射史、母亲工作紧张和情绪多数时间不愉快、母亲孕期年龄及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与儿童孤独症患病风险相关。  相似文献   

19.
儿童孤独症又被人们称为儿童自闭症,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疾病。最初称为婴儿孤独症,现今又统称孤独性障碍。它属于普遍性发育障碍,无论在成因、发展方式和治疗手段和成年人的孤独症都有很大区别,它是一种严重的婴幼儿发育障碍,以社会交往异常:沟通异常;局限、刻板、重复行为三方面的异常为特征。本文对儿童孤独症的行为表现、病因、发病机理、教育和治疗等方面作浅略的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儿童白血病治疗过程中的临床心理干预方法及疗效,探讨白血病患儿的气质特点,为白血病患儿在长达2~3年的化疗过程中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干预的理论依据。方法按照相等对匹配原则,将16名自血病患儿分入干预组和对照组。对于预组进行了为期2周的临床心理干预,对照组仅接受一般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以90项症状检核表、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编制的肿瘤患者生存质量量表和白血病医学疗效评估标准等为指标.观察临床心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心理适应、生存质量和躯体症状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干预组患者心理不适明显减少,生存质量显著改善,躯体症状也有一定程度的缓解。结论临床心理十预能起到减轻白血病患儿心理不适,提高生存质量及减轻身体症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