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评价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眼屈光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通过配戴角膜塑形镜矫正近视的青少年患者100例200眼,行裸眼视力、等效屈光度、角膜曲率、角膜厚度、泪膜破裂时间及眼压测量5次(配镜前,配镜后1周、1个月、2个月、6个月)。结果裸眼视力、等效屈光度、角膜曲率、眼压均于1周内明显下降,1个月后趋于稳定,泪膜破裂时间及角膜中央厚度、眼轴长度各测量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间90%患者角膜轻度感染,10.5%患者合并结膜炎,经适当处理后症状均消失。结论角膜塑形镜主要是通过改变角膜屈率,降低患者近视度数,从而提高视力,佩戴后经适当处理,未见不可逆转损伤及严重并发症,降低青少年近视度数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近视眼角膜中央厚度(CCT)、屈光度、角膜曲率、年龄、性别与眼压(IOP)测量值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8例256只眼应用超声角膜测厚仪、非接触式眼压计(NCT)、检影镜与电脑验光仪及角膜地形图分别测量角膜中央厚度、眼压、屈光度及平均中央角膜曲率(K).结果:近视眼的角膜中央厚度与眼压值具有直线正相关性,角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隔天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连续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及框架眼镜控制青少年低度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 收集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眼科门诊2014年4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7~16岁低度近视患者123例(246眼),随机将患者分为隔天夜间配戴角膜塑形镜组38例(76眼),连续夜间佩戴角膜塑形镜组40例(80眼),配戴框架眼镜组45例(90眼),观察戴镜前和戴镜后1周、1、3、6月和1年的裸眼视力和角膜曲率,观察1年后3组患者的屈光度及眼轴变化.结果 与戴镜前比较,戴镜1周、1、3、6月和1年的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角膜曲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两组角膜塑形镜的屈光度及眼轴长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角膜塑形镜之间屈光度数和眼轴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隔天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低度近视效果明显,可提高裸眼视力,延缓屈光度增加,减少戴镜依赖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视力发展、眼压、眼轴及角膜地形图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2013年6月行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患者100例(180眼),比较其治疗前与治疗后3个月眼睛视力、眼压、眼轴及角膜地形图的变化.结果 戴镜前平均视力为球镜(0.21±0.14)D,戴镜后为(0.95±0.12)D;戴镜前平均眼轴长度(24.75±0.81)mm,戴镜后为(24.39±0.79)mm;非接触式眼压计(NCT)测量:戴镜前为(15.43±2.31) mmHg,戴镜后为(13.44±1.95)mmHg;戴镜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动态轮廓眼压计(DCT)测量:戴镜前平均眼压为(15.32±4.33)mmHg,戴镜后平均眼压为(14.76±2.08)mmHg,戴镜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平均角膜平坦K值、角膜表面形状系数、角膜不规则指数与配镜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的临床治疗具有疗效确切、见效快等优点,临床应用价值高,值得临床借鉴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角膜形态的短期影响。方法:选取接受角膜塑形镜矫正的青少年近视患者56例,并根据角膜塑形镜类型分为对照组(日戴型)和观察组(夜戴型),每组各28例。对比两组患者配戴前后的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和角膜上皮染色率等指标。结果:1配镜后,两组患者的角膜中央厚度均出现了明显变化,且均在T2时变薄最显著,随着配戴时间增加,两组患者均于T4处有所恢复,但和配戴前比较,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2配戴后,两组患者的角膜曲率均显著下降,较佩带前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患者角膜曲率较对照组患者下降差异更显著(P<0.05);3对照组患者有17眼角膜上皮染色率为阳性,约为30.36%;观察组患者则有26眼为阳性,约为46.43%,且以1级为主。结论: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患者角膜形态存在一定的改变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眼视力、眼压及生物测量参数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河北省眼科医院佩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72例(136眼),年龄8~16岁,比较戴镜前,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视力、眼压、眼轴长度、角膜地形图、角膜厚度、前房深度的变化.结果 佩戴角膜塑形镜后,患者的裸眼视力明显改善(P<0.05),平均屈光度下降(P<0.05);患者的非接触眼压降低(P<0.05);眼轴长度较佩戴前变化不大(P>0.05).戴镜后前房深度较戴镜前未见明显变化(P>0.05).戴镜1周后角膜曲率较戴镜前下降(P<0.05),其后角膜曲率趋于稳定;角膜厚度较佩戴前无明显变化(P>0.05);角膜厚度较佩戴前减小(P<0.05),其后3、6个月趋于稳定.结论 角膜塑形镜可降低近视度数,提高裸眼视力,对青少年近视控制效果明显,佩戴角膜塑形镜后眼压及生物测量参数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laserinsitukeratomileusis,LASIK)前后非接触眼压计 (noncontacttonommeter,NCT)测量值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 181例随访时间 >6月的LASIK手术患者资料进行回顾 ,分析NCT测量值变化及其与中央角膜厚度 (centralcornealthickness ,CCT)、屈光度的关系。结果 LASIK后NCT测量值下降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度 (P <0 .0 1) ,术后NCT测量值下降与术前屈光度、角度切削深度有关 (P <0 .0 1)。结论 LASIK术后NCT测量值降低 ,屈光度高、角膜切削深度大 ,眼压值下降多。对LASIK术后患者眼压 (intracocularpressure ,IOP)评估必须进行校正。  相似文献   

8.
刘京珍  郭娟 《四川医学》2008,29(1):63-64
目的 通过与非接触眼压计(noncontact tonometer,NCT)的比较,评价轮廓动态眼压计(dynamic contour tonometry,DCT)在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手术前后眼压测量的应用价值.方法 在术前和术后,分别用NCT和DCT测量30例(60眼)的眼压值,对所测结果采用SPSS 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NCT测量眼压值术后较术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CT测量眼压值术前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LASIK术后角膜厚度、角膜曲率、生物学特性的改变可影响NCT测量结果的准确性,但对DCT无影响.因此,DCT更适合屈光手术后的眼压的测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中央角膜厚度(central corneal thickness, CCT)和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0年3月至2013年8月58例(共109只眼)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其中男性24例,女性34例)的临床资料。平均等效球镜屈光度(-2.58±1.12)D,屈光度为-0.25~-5.25D。采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进行近视矫正,每晚配戴7h,戴镜后1d,1、2周,1、3、6个月,使用A超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分析仪收集中央角膜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数、平均细胞面积、细胞密度、细胞变异系数、六角形细胞比率等数据;用角膜荧光素染色法对角结膜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以后每隔6个月随访,复查上述指标。比较戴镜前及戴镜后6、12、24个月各参数变化。结果 中低度近视青少年患者戴镜前和戴镜后6、12、24个月的平均CCT值分别为(560.97±32.57)、(559.68±31.18)、(557±32.27)、(557.24±30)μ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93,P=0.758)。戴镜前后,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数、细胞密度、角膜内皮细胞平均面积、细胞变异系数和角膜内皮细胞六边形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643、0.808、1.436、0.017、0.029,P值均>0.05)。角结膜并发症发生率为20.18%,不伴有严重并发症。结论 青少年中低度近视患者长期科学配戴高透氧性角膜塑形镜对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内皮细胞无明显影响,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青少年近视在我国有极高的发病率,而角膜塑形镜是目前改善视觉质量的重要方法。文中主要分析青少年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的对比敏感度(contrast sensitivity,CS)改变。方法配戴角膜塑形镜组患者为64例120只眼,年龄7~20岁,平均年龄(10.21±2.62)岁。屈光度为≤-6.00D,最佳矫正视力≥1.0。将角膜塑形镜组按屈光度不同又分为3个亚组:A组(≤-2.00D)36只眼;B组(-2.25D~-4.00 D)52只眼;C组(-4.25 D~-6.00 D)32只眼。对照组患者60例120只眼,为视力正常者,年龄7~19岁,平均年龄(10.43±3.01)岁,裸眼视力≥1.0。所有患者均行CS值测定,对各组患者空间频率、组间及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①青少年近视的CS在各空间频率区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②角膜塑形镜组的各亚组间仅在中频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3个不同屈光度的亚组戴镜后的CS值较戴镜前有提高,但与各空间频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近视会造成全频区CS值的下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利用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配戴角膜塑形镜1年半的患者角膜组织变化。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宁波市眼科医院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102例(186眼),观察配戴前及配戴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后,患者角膜上皮及上皮下神经纤维密度、分支数量、弯曲度、内皮等方面的数据变化。结果 随着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的增加,角膜上皮层厚度有所变薄,但角膜上皮细胞并无明显改变。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患者角膜上皮细胞、角膜中周边及中央角膜神经纤维主干密度、角膜神经纤维分支密度、角膜神经纤维密度、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神经纤维弯曲度随着角膜塑形镜配戴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配戴前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配戴角膜塑形镜有着较好的安全性,可应用于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角膜塑形镜对患者角膜形态及代谢功能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60例配戴角膜塑形镜真性近视患者,年龄8~12岁,近视度数一0.75—3.50DS(散光转化成等球计算),在戴镜前、戴镜后1d、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角膜曲率、厚度及内皮计数,只取右眼数据用重复性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角膜曲率和角膜巾央区厚度在3个月内变平明显,3个月后趋于稳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内皮镜检查中角膜内皮细胞密度有轻度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在戴镜3个月内对角膜曲率及厚度改变较大,后期趋于稳定。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者角膜内皮计数在正常范同,说明对角膜代鲥影响小。角膜塑形镜用于控制近视发展从长期来看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儿童佩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两种方法控制近视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佩戴角膜塑形镜或框架眼镜治疗近视的儿童的病例资料,共219例、396只眼,其中佩戴角膜塑形镜的患儿145例、277只眼,佩戴框架眼镜的患儿74例、119只眼。观察两组患儿戴镜1年后屈光度、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 戴镜1年后,角膜塑形镜组患儿的屈光度及屈光度变化量均小于框架眼镜组[(-3.03±0.89)DS vs(-3.83±1.25)DS,(-0.84±0.90)DS vs(-1.83±0.71)DS,P均<0.05]。两组患儿戴镜1年后眼轴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角膜塑形镜组患儿的眼轴长度延长量小于框架眼镜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14±0.15)mm vs(0.40±0.17)mm,P<0.05];两组患儿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和密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儿童佩戴角膜塑形镜1年可有效控制近视程度的增长,且对角膜功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In recent years 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has gained considerable acceptance as ameans of correction of refractive error.But numer-ous studies show that Goldmann applanation to-nometry(GAT)readings after LASIK underesti-mate intraocular pressure(IOP)[1-3].The circum-stanceis generally consideredto be due tofalselowIOP readings obtained by GAT rather than a realdecrease inIOP.An attempt has been made to cor-relate the underesti mation of IOP withthe decreasein CCTor cornea…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角膜塑形镜(orthokerotology)对眼前节生理参数(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眼视光中心验配角膜塑形镜患者74例(138眼),分别于戴镜前和戴镜后6个月、12个月及停戴4周,使用Sirius眼前节分析仪、德国蔡司IOLMaster人工晶体生物测量仪和A超检查中央角膜厚度、前房深度和晶状体厚度,并对检查结果 进行对照评价.结果中央角膜厚度配戴6个月后,比配戴前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央角膜厚度配戴6个月与配戴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晶状体厚度、前房深度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与配戴后6个月、12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停戴4周后,各项眼前节参数与配戴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央角膜厚度在配戴角膜塑形镜早期有变薄趋势,前房深度、晶状体厚度没有明显变化,角膜塑形镜中长期配戴对眼前节参数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rtho-KCL)后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轴长度的变化.方法 应用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梦戴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门诊就诊并随访的近视度数<-6.00 D的50例患者(100眼)进行矫治.采用综合验光仪检测患者配戴前和配戴3、6、12、24个月后的裸眼视力,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曲率和角膜厚度,眼科A/B超测量眼轴长度.结果 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3、6、12、24个月后裸眼视力较戴镜前均稳定提高;角膜曲率平均K值均减小(P均<0.01).左右眼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3、6、12、24个月后角膜厚度与戴镜前相比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眼轴长度略增加,但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型镜能够有效提高近视青少年的裸眼视力,有效、安全地减缓近视发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高中青少年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对角膜形态的早期变化。 方法 选取深圳市龙岗区第五人民医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符合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标准的青少年近视患者60例117眼,并根据初诊时患者的近视程度将患者分为A组(58眼,近视 ≤ -3.00 D)和B组(59眼,-3.00 D<近视 ≤ -6.00 D)。所有患者在戴镜前、戴镜后的1 d,1周,1、3、6个月;1、1.5、2年定期对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长度、眼压等各项进行复查。 结果 2组患者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1 d的裸眼视力均有大幅度提高,戴镜后1周基本趋于稳定,角膜曲率均较戴镜前变平,角膜厚度也均有不同程度的变薄现象,戴镜1、3、6个月后基本趋于稳定,其中B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较A组更加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虽在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干眼症状出现,但角膜的各形态变化包括眼轴长度、前房深度和眼压等各项与戴镜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佩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能在短期时间内提高患者裸眼视力,阻止近视的发展,且控制中度近视患者的疗效较低度近视患者更加明显,是一种安全、快速、有效的治疗青少年近视的方法,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方法:选择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的60名(120眼)青少年近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治疗2年后眼表并发症、中央角膜厚度(CCT)和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指标的改变。结果:戴镜前后CCT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8);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各项指标参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点染在戴镜后1 d、1周、1个月、1年、2年的发生率分别为29.17%(35/120)、15.83%(19/120)、5%(6/120)、0.83%(1/120)、2.5%(3/120);角膜压痕3例,占2.5%(3/120),结膜反应性充血4例,占3.33%(4/120),无结膜滤泡、乳头,角膜水肿,角膜新生血管和上皮微囊,未发生严重角膜感染及护理液过敏反应。结论: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配戴角膜塑形镜无严重角膜、结膜并发症,对CCT和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甚微,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