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余大兵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15,(4):205-207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监测对诊断尿毒症血透患者心脏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0例尿毒症血透患者分别进行ECG与DCG检查,另外对28例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者进行DCG检查,分析比较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同时比较尿毒症血透患者、健康体检者DCG中HRV观察指标。结果:尿毒症患者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房颤房扑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者(P<0.05);常规心电图对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室上速、房室传导阻滞、房颤房扑的检出率明显低于动态心电图(P<0.05);尿毒症患者HRV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健康体检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电图检查,特别是动态心电图能够准确了解尿毒症患者心脏状态,对临床尿毒症患者及时诊断治疗心脏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老年前期和老年期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变化和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109例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并与58例健康中老年人作对照;比较老年前期和老年期高血压病患者甲襞微循环变化。结果:老年前期和老年期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甲襞微循环障碍,甲襞微循环形态积分、流态积分、管周状态积分和总积分值均增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而老年期组甲襞微循环的管周状态、流态及总积分比老年前期组高。结论: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微循环障碍,在治疗过程中辨证运用活血化瘀法以改善微循环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24h动态心电图(DCG)检测,探讨老年人心律失常与年龄、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本院心电图科2004年1月~2006年10月住院的经DCG检查存在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共200例,其中男性124例,女性76例,年龄60~95岁。按年龄分为3组:60~69岁组(32例,16%),70~79岁组(95例,47.5%),80岁以上组(73例,36.5%);按期前收缩分为:房性早搏(APC)组,室性早搏(VPC)组,房性早搏合并室性早搏(APC VPC)组;按传导阻滞分为: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组包括完全性/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CRBBB/ICRBBB)和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组包括左前分支传导阻滞(LAH)左前分支传导阻滞 完全性/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LAH CRBBB/ICRBBB)并对心律失常进行相关对比分析。结果不同年龄组间比较平均心率、最快及最慢心率无显著差异(P>0.05),期前收缩及室内传导阻滞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随年龄增加心律失常明显增多的主要原因是器质性心脏病,DCG对老年人心律失常的检出与评估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重度抑郁症患者心电图及心率变异性特点,为临床评估中重度抑郁症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湖南省脑科医院的中重度抑郁症患者38例为研究组,32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心电图异常率及心率变异性,并统计分析各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研究组心电图异常ST-T改变... 相似文献
7.
我们自2001年1月至2003年6月检测了109例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轻中度高血压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并与58例健康中老年人作对照,以探讨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轻中度高血压病甲襞微循环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佛山市南海区人民医院2型糖尿病患者105例,分为单纯糖尿病组、合并高血压组和合并冠心病组,每组35例,同时选择健康体检者35例作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各组心率变异性,包括24 h正常RR间期的标准差(SDNN),每5分钟平均RR间期的标准差(SDANN),每5分钟正常心动周期标准差的平均数(ASDNN),比较各组心率变异性降低发生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3组患者组的SDNN、SDANN、ASDNN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合并高血压组和合并冠心病组SDNN、SDANN、ASDNN更低(P<0.05);与合并高血压组比较,合并冠心病组SDNN、SDANN、ASDNN更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3组患者组心率变异性中度以上降低的发生率及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与单纯糖尿病组比较,合并高血压组和合并冠心病组患者上述发生率较单纯糖尿病组增高(P<0.05);合并冠心病组上述发生率高于合并高血压组(P<0.05)。... 相似文献
9.
王倩敏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21,(2):90-93
目的:探究心率变异性和QT间期变异性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韶关市第一人民医院的7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期至我院体检的70例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根据梗死部位将观察组分为前壁组(n=39)和非前壁组(n=39),根据预后将观察组分为存活组(n=...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特点。方法:选择心衰患者42例,非心衰患者40例,分析24h动态心电图。结果:心衰组房性早搏、短阵房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心房颤动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心衰患者房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其存在与心衰患者预后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87—94年收治的老年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患者100例。年龄60—79岁。房颤的病因,冠心病68例,风心病11例,肺心病4例,病因不明1例。房颤持续一年以上72例,病程短于一年28例,心室率大于130次/分的快速型房颤17例,小于60次/分缓慢型房颤6例。心电图特点,fv_1≥1mm为粗颤波,占21%,以风心病多见;fv_1<1mm为细颤波,占79%,以冠心病多见。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198例发作性疾病24h动态脑电图(AEEG),以评估其对发作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8例常规脑电图(REEO)无癎样放电,临床上又高度可疑为癫癎发作的发作性疾病患者行AEEG检查。结果:198例发作性疾病患者中,AEEG的异常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198例中共112例确定有癎样放电(52.94%),48例有非特异性异常(24.24%),其中34例根据临床表现为强直—阵挛发作,行AEEG监测29例出现癎样放电(85.29%),较其他类型异常率高。结论:AEEG对发作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检出阳性率与年龄、发作类型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刘宇明 《现代电生理学杂志》2009,16(2):70-71
目的:探讨老年人癫癎的临床特点和脑电图表现。方法:对56例老年癫痫患者作脑电图检查。结果:脑电图正常者2例(3.57%),轻度异常8例(14.8%),中度异常34例(36%),高度异常12例(22:2%),脑电图总异常率96.43%。结论:脑电图对老年人癫癎的诊断及指导治疗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4.
15.
本文对6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Gambhir改良法测定红细胞胰岛素受体含量,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空腹血清胰岛素浓度的变化。我们发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红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而空腹血清胰岛素浓度明显升高(p<0.01)。结果表明,原发性高血压存在的胰岛素抵抗,其发病的主要环节是红细胞胰岛素受体数目的减少;胰岛素浓度升高是胰岛素抵抗的代偿反应,常与胰岛素抵抗共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监测对昏迷病人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07例昏迷患者采用多次动态脑电图监测,分析脑电图改变与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平坦波型昏迷死亡率较高(94.7%),慢波型昏迷死亡率较低(30.3%),且预后较好。结论:对昏迷病人实施动态脑电图监测,可提高对预后评估及脑死亡的正确判断率。 相似文献
17.
观察了50例冠心病患者分别服用合心爽(60mg,tid,一周),和拜心通(30mg,Bid,一周)后心率变异性(HRV)的变化。结果:冠心病患者24h HRV频域指标中的总功率谱面积(TP)、高频成份的标准化单位(HFn)及低频成份标准化单位(LFn)的各时段测值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服用合心爽后,TP、HFn、LFn的各时段测值均较用药前显著改善,服用拜心通后则无相应改善。提示合心爽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异常,拜心通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动态脑电图对癫的应用价值。方法:对121例常规脑电图未见痫样放电的癫痫病人,在一周内行24小时动态脑电图检查,观察痫样放电的检出率,结果:24小时动态脑电图痫样放电检出率72.73%(88/121)明显高于常规脑电图,涉及额颞区占73.86%(65/88),自然睡眠中痫样放电81例占92.05%(81/88),NREMⅠ,Ⅱ期出现痫样放电59例,占72.84%(59/81),结论:24小时动态脑电图对癫痫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心率变异性检测分析系统的研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率变异性检查作为一种无创性的技术,不仅适于自主神经系统的临床诊断,而且可以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检测[1]。木系统先从心电信号中计算出R-R间期,而后在时域中进行直方图分析,在频域中进行功率谱密度分析,或采用混沌理论来分析。在时域和频域中,用一些参数来评估心率变异的大小。频域中的谱峰还提供了神经系统均衡性的信息。本系统所反映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平衡关系对心血管疾病的研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attempted to quantitate the sequential changes occurring in cholesterol-induced aortic and coronary lesions in normotensive and renovascular hypertensive rabbits, which were placed on a 0.5% cholesterol atherogenic diet for 16 weeks and observed for up to 104 months after withdrawal of the diet After measuring the degree of surface involvement, a representative longitudinal section covering the whole length of the aorta was obtained, and histometric quantitativ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using an image-processing system. Furthermore, ten continuous step-sections of the left coronary artery bed were prepared from each animal, and the degrees of luminal stenosis were estimated in all arterial segments contained. After withdrawal of the cholesterol diet, foam cell lesions of the aorta and coronary artery were gradually replaced by flbromuscular tissue. The hypertensive animals showed a greater degree of smooth muscle cell proliferation. Formation of atheroma occurred almost invariably after cessation of cholesterol feeding, and it was noted that hypertension aggravated the severity and extent of both aortic 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Upon histometric analysis, evidence of reduction of aortic lesions and significant reversal of luminal narrowing of the coronary artery were observed in normotensive as well as hypertensive animals.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even in hypertensive animals, substantial regression of both aortic and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can be expected after normalization of hypercholesterolemia.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