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影像导航引导鼻内镜下切除鼻窦-前颅底骨化纤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影像导航在经鼻内镜切除鼻窦-前颅底骨化纤维瘤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鼻窦-前颅底骨化纤维瘤患者14例,在影像导航引导经鼻内镜下手术切除.术前后均行鼻窦CT连续扫描.CT显示所有病例均累及鼻中隔、眶纸板及筛板.10例累及额隐窝前壁,5例累及眶尖与视神经管,3例累及蝶鞍和斜坡,2例侵犯至翼腭窝.结果:所有患者均彻底切除病灶.平均手术时间280 min,影像导航配准过程平均9 min,重新配准6例.术后复查鼻窦CT均显示病变完整切除.结论:影像导航引导下经鼻内镜手术切除鼻窦-前颅底骨化纤维瘤,有助于彻底切除肿瘤并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影像导航引导鼻内镜切除累及前颅底及眶纸板的青少年骨化纤维瘤(juvenile psammomatoid ossifying fibroma,JPOF)的可行性、关键技术和随访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5月~2008年9月收治的6例JPOF,对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手术方式及术后并发症、随访结果等临床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累及蝶鞍、斜坡、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的蝶窦骨化纤维瘤的微创外科治疗。方法总结2003年6月~2007年7月鼻内镜下切除累及蝶鞍、斜坡、视神经管和颈内动脉的蝶窦骨化纤维瘤8例。结果6例肿瘤全切,2例大部分切除。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全切除病例无一例复发,大部分切除病例残留肿瘤无明显增大。术后症状改善明显。未发生颅内感染。3例颅底缺损脑膜暴露者行人工脑膜加固,2例视神经暴露者用鼻腔黏膜覆盖,1例术中发生脑脊液漏者用大腿外侧肌肉筋膜修补,术后恢复良好。结论经鼻内镜治疗蝶窦骨化纤维瘤是一种损伤小、病变切除较为彻底的有效方法。但是要有良好的鼻内镜系统以及必要手术器械,术者要有颅底显微解剖知识和处理颅内外沟通性病变经验,同时具有熟练的内镜操作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包括骨瘤、骨化纤维瘤、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在内的累及鼻颅底区域鼻腔鼻窦骨源性良性肿瘤鼻内镜手术治疗策略。 方法 经鼻内镜治疗鼻腔鼻窦骨源性良性肿瘤140例,包括骨瘤116 例,骨化纤维瘤14例,骨纤维异常增殖10例。手术方式包括:单纯鼻内镜手术95例,影像导航辅助鼻内镜手术24例,鼻内镜联合鼻外入路21例。 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骨瘤均彻底切除。骨化纤维瘤12例得到彻底切除,2例有病变残留。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0例采取姑息性手术,术后面部外观得以恢复,病变对周围组织地压迫症状得以缓解。术后随访6~36个月,骨瘤术后无复发,骨化纤维瘤术后复发2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1例术后视力无改善,其余患者症状得到不同程度的缓解。 结论 骨瘤、骨化纤维瘤及骨纤维异常增殖是鼻窦常见的良性纤维骨性病变。三者临床症状相似。高分辨率CT和(或)MRI是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影像导航引导鼻内镜并必要时联合鼻外入路手术是治疗该类疾病的有效方法。手术时机及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依据病变类型、患者症状、肿瘤位置及范围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5.
报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2019年12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3例累及眶颅的鼻窦骨化纤维瘤, 均行手术治疗, 其中1例为经眉弓内镜下切除, 2例为经冠状切口+内镜辅助切除, 术中完全切除肿瘤组织, 并选用磷酸钙骨水泥行颅底和眶周重建。3例患者均达到完全切除, 并一期行磷酸钙骨水泥颅底眶周重建, 术后影像学复查提示肿瘤完全切除, 颅底眶周修复完好, 无视力下降、复视、脑脊液鼻漏等手术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累及眼眶的鼻腔鼻窦骨良性病变鼻内镜下手术处理方法,分析手术运用特点、手术并发症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耳鼻咽喉科2014年1月—2018年7月收治的13例累及眼眶的骨良性病变,其中骨瘤7例,骨纤维异常增殖症4例,骨化纤维瘤2例。2例筛窦骨瘤突入眶内,其余11例均有眶壁不同程度受累。所有患者均经鼻内镜手术,部分患者结合运用影像导航技术、鼻中隔开窗及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术中准确定位病变界限,对突入眶内病变及受累的眶组织予以彻底切除。所有手术操作均以保护并不突破眶筋膜为原则,除1例突入眶内巨大筛骨骨瘤外,其余术毕均未予眶壁重建处理。结果所有患者均经鼻内镜完成手术,受累眶壁及眶内骨性病变均切除彻底。5例患者术后第1天出现眶周轻度肿胀,取出鼻腔填充物后消除,无眼球功能障碍。术后复查CT显示眶内解剖结构及位置正常。随访11~65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复发。相关鼻窦引流通畅、上皮化良好,无远期并发症。结论彻底切除骨良性病变的眶受累解剖结构有利于减少术后复发,鼻眼相关解剖及手术视野和操作角度是手术成功的要点,经鼻内镜手术处理累及眼眶的骨性病变具有微创和疗效好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经鼻内镜和开放式手术入路治疗鼻窦-颅底区域纤维骨性病变的方法、注意事项及临床疗效。方法:15例鼻窦-颅底区域纤维骨性病变,其中骨瘤6例,骨化纤维瘤2例,骨纤维异常增殖7例。回顾3种病变的病理及CT影像特点,根据病变的位置及范围选择内镜或开放手术入路治疗。采用鼻内镜手术11例,其中单鼻入路7例,双鼻扩大入路4例;开放式手术4例,其中单纯眉弓入路1例,双冠状入路3例。结果:术后随访2个月~4年,病变完全切除10例,无复发;部分切除5例,都是骨纤维异常增殖症。全部患者临床症状及面部畸形消失或较术前明显改善。内镜手术中发生脑脊液鼻漏1例,Ⅰ期修复成功。术前复视3例,2例半年后消失,1例减轻。全部患者无眶内及颅内并发症。结论:手术是治疗临床症状明显的良性鼻窦-颅底区域纤维骨性病变的有效手段。病变位置和范围是决定采用开放式手术还是经鼻内镜入路的决定因素。内镜手术可切除由额窦后壁到斜坡的中线颅底广泛区域内的病变,而开放式手术入路可以处理眶内壁以外前颅底的病变。无论采用何种入路,骨瘤、骨化纤维瘤可作到完全切除。骨纤维异常增殖由于病变广泛且有自限性,故手术以减轻临床症状和改善面部畸形为目的,多行部分切除。即使骨纤...  相似文献   

8.
鼻内镜手术中影像导航系统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评价鼻内镜手术中使用影像导航系统的作用.方法 回顾2000年1月~2003年5月进行的76例影像导航鼻内镜下手术,对比不同手术中影像导航使用次数;采用视觉模拟尺量化评估术者对影像导航的需求程度及对术中影像导航的满意程度;对鼻腔鼻窦骨化纤维瘤切除术和垂体腺瘤切除术时使用和不使用影像导航鼻内镜下手术时手术时间、麻醉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并发症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不同疾病间影像导航使用次数存在统计学差异,术者对影像导航的需求程度和满意程度也有差别.进行鼻内镜下鼻腔鼻窦骨化纤维瘤切除术和垂体腺瘤切除术时,使用和不使用影像导航,所观察的客观数据无显著性差异.从骨化纤维瘤切除情况看,还不能认为使用影像导航手术比不使用更能完全切除肿瘤.结论 不同病变手术时导航使用的程度不同,涉及重要部位和结构的手术才有使用的必要;病例越复杂,越能证明影像导航系统作用强.使用导航系统操作达到最佳状态可能需要经过很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影像导航引导经鼻内镜在鼻颅底肿瘤切除中作用进行评价。方法:在影像导航技术的引导下,采取鼻内镜手术治疗17例鼻颅底肿瘤患者。结果:术前影像导航配准时间平均25 min,导航提供了误差0.5~2.0mm(平均1.2mm)的准确定位,手术时间1.5~3h。手术均彻底切除肿瘤。1例并发脑脊液漏,2例损伤眶骨膜,2例术后半年复发。结论:影像导航系统结合鼻内镜手术治疗鼻颅底肿瘤具有定位准确、手术创伤小等优点,可有效提高手术疗效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鼻侧切开额眶颧颞联合入路切除累及中颅窝、中颅底、颞下窝的上颌窦恶性肿瘤的效果,并对手术方法做适当改进。方法:采用鼻侧切开额眶颧联合入路同期对2例侵犯中颅窝、中颅底、颞下窝的上颌窦恶性肿瘤进行了手术切除。结果:2例肿瘤均完整切除,手术后出现暂时性偏瘫1例,无手术死亡病例。结论:联合入路切除颅、颞下窝、上颌窦沟通瘤,术野显露良好,切除肿瘤更彻底、更安全,重建颅底方便。  相似文献   

11.
影像导航下鼻内镜手术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像导航技术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的有关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 5 8例患者 ,其中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39例、孤立性蝶窦炎 6例、坏死性上颌窦炎 3例、蝶窦囊肿 5例、鼻咽纤维血管瘤 2例 ;鼻颅沟通性脑膜瘤、外伤性脑脊液鼻漏、外伤性视神经损伤各 1例。所有病例均采用BrainLab影像导航系统及鼻内镜实施手术。结果 影像导航术前准备时间 (包括配准、头架定位、常规器械注册等 ) 10~ 2 0min ,平均 15min。 5 2例手术区域影像标志与实体解剖标志间的误差≤ 1 5mm ,6例 >3mm。影像导航可准确定位视神经等解剖标志 ,无手术并发症发生。结论 影像导航系统与内镜相驳接 ,不仅可以帮助术者在术中定位鼻腔、鼻窦、颅底的解剖结构 ,并可使手术视野扩展到内镜之外 ,使术者在术野中进行手术操作的同时 ,能顾及到术野周围的重要结构。特别是在复杂的手术中 ,可提高手术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鼻腔鼻窦青少年骨化纤维瘤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治疗方法。 方法 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2月治疗的6例鼻腔鼻窦青少年骨化纤维瘤,男4例、女2例,年龄2个月~12岁6个月,中位年龄6岁2个月。肿瘤发生于上颌窦1例,筛窦3例,蝶窦1例,额窦1例。患儿入院后均行手术治疗,1例患儿肿物累及视神经,为保留患儿视力行鼻内镜下肿物部分切除术,术后半年发现肿物累及视神经并广泛累及颅底,行第2次鼻内镜下肿物部分切除术,术后半年因肿物复发且累及范围广泛,在第3次手术时行右侧鼻侧切开联合鼻内镜下鼻-鼻窦骨化纤维瘤部分切除术。其余患儿均行鼻内镜下肿物切除术。除1例年龄为2个月的患儿未行导航CT检查外,患儿术中均采用美敦力FUSION ENT Image Guidance System电磁导航技术对肿物边缘予以定位。另有1例患儿因肿物位于蝶窦且有明确的滋养血管,鼻内镜术前1 d予以介入血管造影及栓塞术。患儿术后均定期随访,包括鼻内镜检查及鼻窦CT检查,了解患儿术区情况、症状是否缓解及有无并发症出现。 结果 6例患儿病理分型为砂砾样5例,小梁状1例。患儿均未失访,平均随访时间2.2年。其中1例复发,予以肿物部分切除,术后带瘤生存。其余患儿随访期内均未发现肿物复发且无并发症出现,患儿的原发症状均得到有效缓解。 结论 鼻腔鼻窦青少年骨化纤维瘤具有侵袭性生长和术后易复发的临床特点,手术是惟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影像导航下鼻内镜手术是适合儿童的术式。  相似文献   

13.
影像导航下的鼻内镜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影像导航下进行的 5 3例鼻内镜手术分析 ,就不同类型耳鼻咽喉影像导航系统在鼻内镜手术中应用的有关问题进行探讨。方法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 2 4例 ,鼻咽纤维血管瘤 4例 ,垂体腺瘤 8例 ,鼻窦骨化纤维瘤 9例 ,鼻咽混合瘤 2例 ,鼻腔平滑肌瘤 1例 ,霉菌性鼻窦炎 3例 ,鼻腔内翻性乳头状瘤 2例 ,分别在 3种类型的影像导航系统导航下进行鼻内镜手术。结果 影像导航术前准备时间 15~ 30min ,平均 2 6min。影像标志与实体指示之间误差 <1mm的范围包括鼻窦、颅底等手术区域。其中 3例患者术中出现较明显误差 ,均及时发现。 5 3例均手术过程顺利 ,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手术时间与传统的鼻内镜手术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 不同类型影像导航系统均能与鼻内镜配合 ,但各有优缺点。鼻腔、鼻窦及颅底解剖变异 ,肿物伴眶、颅底侵犯 ,有鼻科手术史解剖标志缺失的患者 ,是进行影像导航手术的指征。导航技术可以帮助医师在手术中确认鼻及颅底的局部及相邻解剖标志 ,提高手术的精确性 ,增加医师的信心 ,在未来鼻 颅底微创外科中有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鼻内镜外科技术在前颅底及蝶鞍区肿瘤治疗中的方法及作用。 方法2004年11月至2008年6月对16例侵犯前颅底与蝶鞍区的肿瘤行鼻内镜手术,其中1例采用眶内容物剜除术加鼻内镜联合入路,所有手术均于全麻下进行,病理类型包括垂体腺瘤6例,内翻性乳头状瘤5例,中分化鳞癌1例,脊索瘤1例,原始神经外胚层瘤1例,嗅母细胞瘤1例,骨化纤维瘤1例。术后随访3个月~4年。结果经术中镜下、术后内镜或者影像学检查证实 15例肿瘤均被全部切除,1例脊索瘤为大部切除,1例垂体腺瘤患者术后出现脑脊液鼻漏, 经二次手术修补及规范治疗后痊愈。无颅内出血、感染及死亡病例。结论内镜经鼻入路能够充分显露和切除前颅底及蝶鞍区肿瘤, 可以更好地辨认深部结构, 视觉效果好,是一种较好的手术入路。但要求术者熟练掌握解剖学知识,具备娴熟的手术技巧,先进的仪器设备以及必要的综合处理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Transnasal sphenoid sinus foreign body is a rare condition. We report a very rare case of transnasal bamboo foreign body lodged in the sphenoid sinus without damages to the orbital wall or skull base. A 69-year-old man fell down onto a bamboo stick, which snapped after penetrating his face through the right nostril. CT demonstrated that the bamboo stick stuck into the middle meatus, penetrated the ethmoid sinus just medial to the lamina papyracea and reached to the sphenoid sinus. No abnormal findings were detected in the orbit or skull base. The foreign body was removed from the nasal cavity without any complication. The endoscope was useful for evaluating possible injuries in the orbit and skull base and confirming the absence of residual foreign bodies.  相似文献   

16.
Barth H  Maune S  Schlüter E  Schrader B  Buhl R  Hugo HH  Mehdorn HM 《HNO》2004,52(2):140-144
We report on two patients with ossifying fibroma of the anterior skull base with intracranial extension. A psammomatoid ossifying fibroma was removed from a 29 year old female patient, and in a 37 year old female patient a cemento ossifying fibroma was removed. The main clinical symptom in both cases was headache. Surgery took place after diagnosis and therapy in an interdisciplinary operation with ENT colleagues. The ossifying fibroma is a benign neoplasm mainly affecting the maxilla and mandible. Complete removal is better than a curettage of the tum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