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寻求有效湿化气道的方法,降低气管切开术后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笔者采用微量泵持续气管滴药法湿化气道,取得良好的效果,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科从2007年1月至2007年10月,对32例气管切开患者采用微量注射泵(简称微泵)调速滴药湿  相似文献   

2.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改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对45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间断滴入湿化液的方法,实验组采用微量输液泵及氧气“吹”入湿化液的湿化方法。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刺激性咳嗽方面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而在肺部感染、痰痂形成及平均插管时间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气管切开后采用微量输液泵及氧气“吹”入湿化液的湿化方法,能明显地预防刺激性咳嗽与痰痂形成,减少肺部感染,并缩短插管时间。  相似文献   

3.
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的护理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芬分 《柳州医学》2006,19(4):242-243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术后护理的关键是气道管理,而气道湿化义是气道管理的主要内容,良好的气道湿化可降低痰液的黏稠度,有利于痰液的排出,减少痰痂的形成,对预防肺部感染,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有着重要的作用。既往所用的常规气道湿化方法仍存在不足,特别是对湿化液的选择存在一些误区,影响了护理质量的提高,近几年来,国内外护理学者对湿化方法及湿化液的选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降低了肺部感染、呼吸道梗阻等并发症的发生。本文将气管切开术后气道湿化相关问题作一探讨,供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4.
杨福弟 《华夏医学》2008,21(2):351-352
气管切开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措施,气道湿化和吸痰是气管切开术后护理的关键。微量注射泵持续气道湿化、定时翻身、拍背、适时吸痰的气道护理方法与间断气道湿化、定时翻身、拍背、适时吸痰的气道护理方法比较,前者可明显降低气道并发症的发生率。1临床资料本  相似文献   

5.
高敏 《当代医学》2009,15(28):60-61
目的通过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术后气道管理的具体方法,探讨与总结使气管切开后的呼吸道管理更趋科学合理有效,从而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与总结106例重型颅脑外伤昏迷患者气管切开后的具体管理措施方法。结果经采取有效合理的呼吸道管理措施.本组106例气管切开患者全程通气道保持通畅,除17例死亡患者外,余89例(占83.9%)病人最终顺利拔除气管套管,本组病例仅有8例发生肺部感染,占7.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气管切开后,良好的职业操守、严格无菌观念和无菌技术操作、良好的病房基础环境、以及采取有效的气道湿化、防止消化道呕吐物返流入呼吸道等措施是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生存与治愈率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如何进行气道湿化才能有效预防呼吸道阻塞与肺部感染的发生。方法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将200例气管切开术后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用输氧雾化面罩进行持续气道湿化,对照组用传统方式在气管切开处覆盖双层生理盐水湿纱布并辅以雾化吸入及气管滴药,比较两种方法的效果。结果实验组发生痰痂形成、气道粘膜出血、呛咳、肺部感染、窒息的比例远低于对照组。结论持续气道湿化更有利于患者痰液的排出,可有效地预防呼吸道阻塞及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茹海凤 《医学文选》1999,18(2):315-316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危重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气管切开后的气道护理非常重要,其直接关系到手术的成败和病人的预后,我科1997年1月至1998年12月,共行气管切开术23例,现将气道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23例,男性16例,女性7例,...  相似文献   

8.
李亚平 《中外医疗》2008,27(16):108-109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志者肺部感染的原因及与护理对策.方法 对2003年至2007年54例气切术后肺部感染的患者进行合理的护理干预.结果 54例气切术后肺部意染患者治愈45例,治愈率83.33%.结论 易感因素是气管切开、插管患者是肺部毒染的主要原因.正确使用抗生素,加强基础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可降低其肺部感染率并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气管切开术后预防肺部感染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临床工作中,气管切开作为创伤性人工气道,是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呼吸衰竭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有创的人工气道,由于呼吸道改路,吸人的空气未经鼻腔湿化、过滤,而直接进入下呼吸道,由此而造成呼吸道分泌物黏稠、干燥、结痂,痰液不易咳出而加重呼吸道梗阻,引发肺部感染,甚至因此而导致死亡。我院2000年1月~2003年10月行气管切开术患  相似文献   

10.
气管切开术是通过外科方法形成一个长期或暂时的呼吸孔道,一般在甲状软骨下第2和第3或第3和第4环状软骨之间作横切口,插入气管导管以形成人工气道,建立人工气道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主要方法之一。气管切开是抢救急危重症患者呼吸道不畅时采取的紧急而有效的治疗措施.早期气管切开可以降低格拉斯哥评分很低的神经外科病人的气管及支气管相关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1.
气管切开是一种急救手术,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气管切开术后选用合适有效的气道湿化,对预防肺部感染,改善呼吸功能具有一定的意义。我院自1989年10月至1996年底,对57例气管切开术后病人,采用了气道内滴液法,持续氧气雾化吸人法,持续气道湿化法3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气管切开术后两种气道湿化方法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病人的重要措施之一。作为有创人工气道。传统的气管内滴药法存在不少缺点。从2000年-2004年。通过对各种原因所致的40例气管切开病人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进行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气管切开的护理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从环境管理、气道湿化、吸痰护理等方面做了详细的介绍.结果 提高了护理质量,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结论 提高了病人的生命质量,护理工作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气管切开的气道管理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气管切开术是通过外科方法形成一个长期或暂时的呼吸孔道,一般在甲状软骨下第2和第3或第3和第4环状软骨之间作横切口,插入气管导管以形成人工气道[1],建立人工气道是抢救危重病人的主要方法之一。气管切开是抢救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的护理措施。方法:对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15例患者护理措施良好,未发生肺部感染。结论:气管切开术后良好的护理可大大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周小梅 《右江医学》2007,35(1):50-51
目的探讨两种气道湿化方法对气管切开患者呼吸道的排痰效果。方法将40例气管切开病人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对照组采用常温间断气道湿化法,观察两组的排痰效果、排痰次数、排痰时间。结果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效果优于常温间断气道湿化法,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持续加温气道湿化法效果好、方法简单、节省人力,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后并发肺部感染的原因及防治张红李成立武超英(日照市人民医院,276800)关键词气管插管;气管切开;肺部感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对救治呼吸道阻塞患者有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急性呼吸衰竭患者为关键性的治疗手段,但也常常导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樊春秀  张敬超 《吉林医学》2012,33(28):6260-6261
<正>气管切开是抢救和治疗呼吸道梗阻的方法之一。作为有创人工气道,加强气道管理是维持患者气体交换功能,提高危重患者抢救成功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1]。人工气道的管理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有针对性的湿化气道、清除气道分泌  相似文献   

19.
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与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旨在找出气管切开术后肺部感染与护理过程及环境之间关系与致病菌种,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降低颅脑损伤者气管切开术后的肺部感染率。方法:对125例气管切开术后有肺部感染患者全部进行痰细菌培养,同时对护士双手、病房空气、物体表面各随机取样20份作细菌培养,以便对照。结果:125例肺部感患者痰培养细菌9种129侏;20位护士手未消毒时手表面培养细菌356株;病房床头柜、床单在未消毒时取样20份物体表面培养细菌361株;颅脑损伤病房空气消毒时取样20份培养细菌273株。其细菌种类均有类同。显示患者肺部感染的菌种与后三者密切相关。结论:颅脑损伤患者在气管切开术后的环境卫生和护理好坏直接影响其肺部感染率,只有加强护理的无菌操作,重视和落实好环境的清洁消毒卫生,才能大大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0.
气管切开术常用于急危重患者的抢救,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呼吸道阻塞、呼吸功能失常或下呼吸道分泌物潴留所致的呼吸困难。然而这种有创性人工气道失去了正常气道温暖湿润气体和阻止细菌入侵的功能,且直接与下呼吸道相通,极易引起呼吸道并发症而加重病情,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