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垂体腺瘤手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志雄  刘运生 《继续医学教育》2006,20(13):93-99,100
垂体腺瘤手术一般分为经蝶手术及开颅手术。 经蝶入路包括:经口-鼻-蝶入路,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入路和经鼻-筛-蝶窦入路。目前最常用的有:经单鼻孔-蝶窦入路、内镜经蝶窦入路及经唇下-鼻中隔-蝶窦入路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经上鼻道-筛窦联合入路行蝶窦开放手术治疗蝶窦病变的手术安全性、可行性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5例蝶窦病变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经鼻内镜下经上鼻道-筛窦联合入路行蝶窦开放手术进行治疗.结果 45例蝶窦病变经此入路均成功行蝶窦开放,术中术后未出现并发症,45例均治愈.结论 鼻内镜下经上鼻道-筛窦联合入路蝶窦开放术治疗蝶窦病变,疗效确切,手术直接、安全、微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神经外科技能的发展,微创理念逐步渗透到神经外科的各个领域,其中神经内镜技术的应用是这个时期的重要标志之一.神经内镜辅助扩大经鼻蝶入路可以通过颅底自然腔隙到达手术区域,切除颅底中线区的病变,较其它入路对脑组织的损伤小,该入路研究逐渐成为主流.通过了解神经内镜扩大经鼻蝶入路在临床应用中的新进展、解剖研究进展及颅底重建的解剖研究进展,为扩大经鼻蝶手术临床应用的可行性、适应证及术后颅底重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20年来,随着医学科技及相关学科技术的发展,经鼻经蝶内镜手术以戏剧般的速度发展,并达到了一个新水平。与传统的经鼻蝶手术比较,内镜经鼻蝶手术是一个概念性的革新,它有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如更接近手术目标,避免对脑组织的牵拉和损伤,减少术后疼痛,恢复快,并发症少等。95%的鞍区病变都可以通过常规的经蝶内镜入路手术切除。近年来,内镜手术的适应证已经扩大到了整个颅底中线区的病变,即前到额窦,后达齿状突区域,以前认为通过内镜手术不可能切除这个区域的肿瘤和其他病变,现在都有可能通过扩大的内镜经鼻入路得到切除。同时,颅底重建技术的发展,使得脑脊液漏这个一直困扰着神经外科医生的难题得到了有效的解决。文章还讨论了内镜经鼻手术发展史上几位杰出的先驱和几项关键的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高对孤立性蝶窦良性疾病症状、体征的认识和首诊准确率。方法 分析32例孤立性蝶窦良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手术方法与途径及病人总的治疗与恢复情况。结果 经鼻内镜蝶窦开放术,治愈27例,其中17例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10例术后3-5d症状消失;好转5例,仅感轻微头痛和嗅觉失灵,鼻内镜见窦口黏膜肿胀。术后1个月复诊窦口开放率为93.75%(30/32),所有病例均随访6-48个月无病变及症状复发,CT/MRI复查未见窦腔病变。未再次手术。结论 孤立性蝶窦良性疾病经CT或MRI等高清晰度的影像学检查加之以鼻内镜检查可明确诊断,且鼻内镜下经蝶筛隐窝入路手术具有视野清晰、安全有效的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内窥镜经鼻蝶手术及其扩展入路的发展,研究经蝶手术入路显微解剖,为内窥镜经蝶手术提供解剖学参考依据。方法采用20具成人尸体头颅,按经蝶手术入路方式解剖邻近血管神经,并进行显微解剖学观测。结果对鞍底、蝶窦口、视神经、颈内动脉、垂体窝、海绵窦的结构构成及其邻近血管神经进行描述测量。结论熟悉蝶鞍区显微解剖结构有助于内窥镜经鼻蝶入路手术准确定位及术中安全操作。  相似文献   

7.
Hu WX  Li LX  Qiao MZ  Wei D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8):564-566
当前经蝶垂体瘤手术是应用最多的手术人路。现有经鼻-蝶窦人路主要有:经唇下切口-鼻中隔-蝶窦人路、经鼻前庭-鼻中隔-蝶窦人路、经鼻腔直接经蝶人路。后者是近几年随着手术器械和操作技术的发展而趋于成熟的手术方法,已被越来越多的神经外科医师所采用。该人路创伤小,但双瓣鼻窥器管径小,手术操作空间小,操作技术要求高,且手术显微镜调整直视区的范围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8.
冯海刚  王彤   《中国医学工程》2015,(3):133-133
目的分析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发生颅内感染的因素。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71例行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患者,对可能引起颅内感染的多种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71例患者,术后颅内感染9例,感染率12.7%。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长>6 h、脑脊液漏是内镜下经鼻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瘤切除术颅内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而术前是否应用激素、抗菌药物和术后应用抗菌药物时间均对颅内感染影响不大(P>0.05)。结论内镜下经鼻蝶窦入路垂体瘤切除术发生颅内感染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临床上应对各种因素进行准确评价,以最大限度降低感染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9.
内镜下扩大经鼻入路是在扩大经鼻蝶入路和神经内镜的广泛应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随着相关解剖的研究进展,手术适应证已经扩展至处理颅底中线病变,如鞍上、鞍前、鞍后、鞍旁、斜坡和颅颈交界处等方面病变。现就以上各方面国内外相关解剖及临床研究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蝶窦位于颅底,位置深、隐匿,与视神经、颈内动脉等重要结构相毗邻.传统的鼻外进路或鼻中隔蝶窦进路手术复杂、出血多、危险性大.鼻内镜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蝶窦手术的难度,提高了安全性.2003年5月至2005年8月,共完成鼻内镜蝶窦手术48例,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非侵袭型孤立性霉菌性蝶窦炎的临床特征、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1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为霉菌性蝶窦炎的临床表现、体征、影像学及手术治疗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所有病例均采用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术后6-8周术腔逐渐上皮化,临床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非侵袭型孤立性霉菌性蝶窦炎因其临床表现的非特异性、蝶窦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临床上易误诊、漏诊。加强对本病的认识及对鼻窦CT的读片理解可获取更精确的信息,鼻内镜下蝶窦开放定位技术改进使蝶窦疾病的治疗更安全、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刘海兵  曾甦漪 《四川医学》2009,30(9):1409-1411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疾病的临床特征、诊断及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3~2008年19例孤立性蝶窦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文献复习。结果19例患者术前均经CT、MRI及鼻内镜确诊。术后病理慢性蝶窦炎10例,蝶窦囊肿2例,真菌性蝶窦炎7例。19例全部治愈。结论CT及MRI检查和鼻内镜的应用,为蝶窦病变诊断提供有力依据,经鼻窦内镜微创手术具有径路安全,视野清楚,痛苦小,疗效肯定,术后不易复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赵之栋 《海南医学》2014,25(6):886-887
目的探讨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临床特点及其经鼻窦内窥镜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孤立性蝶窦病变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鼻内镜手术方法及疗效。结果19例患者最主要的临床表现为头痛、鼻涕倒流,主要影像学特征为蝶窦内软组织影,真菌感染中央常可见高密度钙化斑。全部患者鼻内镜下行蝶窦开放术,定期换药,随访2年,全部治愈。结论孤立性蝶窦病变临床表现无特异性,CT扫描及鼻内镜检查有利于早期诊断,采用鼻内镜下蝶窦开放术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少和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鼻内镜下孤立性蝶窦良性疾病的诊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军 《医学综述》2007,13(23):1855-1856
目的提高对孤立性蝶窦良性疾病症状、体征的认识和首诊准确率。方法分析32例孤立性蝶窦良性疾病的临床表现和鼻内镜手术32例的手术。结果经鼻内镜蝶窦开放术,治愈27例,其中17例手术后症状立即消失,10例术后3~5d症状缓解;好转5例其中3例仅感轻微头痛和嗅觉失灵,鼻内镜见窦口黏膜肿胀。CT/MRI复查未见窦腔病变。术后1个月复诊窦口开放率为93.75%(30/32),随访6~48个月无病变及症状复发,未再次手术。结论孤立性蝶窦良性疾病经CT或MRI等高清晰度的影像学检查加之以鼻内镜检查均可明确诊断,且经鼻内镜手术对其治愈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鼻腔、蝶窦、蝶鞍的解剖与内窥镜下垂体手术的关系。方法 :在矢状位上测量32具尸头 ,包括用鼻牵开器测量鼻腔宽度和测量前鼻棘至蝶鞍前壁的长度 ,此外 ,通过内窥镜经鼻腔 -蝶窦入路直接观察 4具尸头的解剖结构。结果 :前鼻棘至蝶窦开口之间的距离 4.6~ 7.0 cm,平均 5 .8cm。蝶窦开口至蝶鞍前壁的距离为 1 .0~ 2 .1 cm,平均 1 .4cm。结论 :内窥镜下经鼻 -蝶窦垂体手术这一入路可以很容易地到达蝶鞍 ,对患者损伤很小 ;但操作空间狭小 ,周围毗邻许多重要解剖结构 ,需要对其解剖进行深入研究 ,并在尸头多加训练 ,方能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影像导航系统在鼻内镜下蝶窦病变手术的应用及优势。方法我们应用影像导航系统结合鼻内镜对37例蝶窦病变行手术,其中单纯蝶窦炎21例,干酪性蝶窦炎6例,蝶窦囊肿10例(其中黏液囊肿6例,黏膜囊肿4例)。患者均采用气管插管全麻,全麻后通过导航定位注册成功,根据手术中的需要标定探针或吸引器作为术中的定位设备,在鼻内镜下,通过使用导航定位设备以判断术中器械到达的具体位置、了解局部解剖关系,确定蝶窦位置。开放蝶窦,清除病变;针对蝶窦囊肿,则仅切除囊肿前壁或前下壁,凿孔孔径约1cm×0.5cm,勿需清除所有囊壁;蝶窦黏膜囊肿则需将囊肿完全清除。结果37例手术均取得了成功,无术中、术后并发症发生。结论影像导航系统结合鼻内镜治疗蝶窦病变可以有效地提高手术疗效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提高对蝶窦炎症性疾病及占位性病变的认识,合理选择手术方式。方法:对单纯蝶窦炎症性疾病采用Wigand术式;对伴有筛窦病变者,采用Messerklinger术式;对范围较大的占位性病变,采用扩大鼻侧切开径路。结果:除1例鼻咽癌放疗后复发患者术后2 a死亡,1例视力下降好转外,余19例患者临床症状均消失,随访0.5 a~3a,无复发。结论:CT与MRI检查对蝶窦病变诊断和治疗有很大价值,病变范围、性质、大小是选择手术方法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前、中颅底内外沟通性肿瘤22例,均经CT和脑血管造影确诊,手术全切除17例,次全切除5例,无手术死亡。随访4个月~3年,显效9例,进步4例,改善4例,恶化2例。作者强调手术应根据肿瘤所侵袭的范围和蔓延方向采用不同的入路,以充分显露,尽可能全切除肿瘤。生物粘合剂和明胶海绵对修补硬脑膜以及重建颅底有效。  相似文献   

19.
高山  何培武  石祥飞 《当代医学》2009,15(36):20-21
目的总结内镜单鼻腔蝶窦入路切除垂体腺瘤临床应用体会。方法对经CT或MRI诊断为垂体腺瘤的12例患者采用经单鼻腔蝶窦入路手术。术中应用观察内镜进入单侧鼻腔,于鼻中隔后1/3处剥离鼻粘膜,将骨性鼻中隔根部离断,推向对侧,暴露蝶窦开口,咬开蝶窦前壁进入蝶窦腔。打开鞍底,分块切除肿瘤。结果12例患者中微腺瘤4例,大腺瘤8例,均达肿瘤全切除,无严重并发症。结论内镜单鼻腔蝶窦入路是一种微创、暴露好、并发症少的切除垂体腺瘤的手术方式。部分患者可局麻下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