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邢会军  张学敏  崔秀成  侯雷  刘志满 《河北医药》2010,32(21):2972-2974
目的通过建立人LOVO细胞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研究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联合分化诱导剂(RA)抗结肠癌生长的效应,二者是否具有协同效果。方法建立人LOVO细胞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模型建立后分组治疗,按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TNP-470组、RA组和联合组(TNP-470+RA)至治疗结束时处死裸鼠,测量皮下移植瘤重量,计算抑瘤率;检测肿瘤组织结肠癌细胞凋亡指数(AI)。结果裸鼠皮下移植瘤瘤重、抑瘤率,联合组和对照组及TNP-470组、R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TNP-470组、RA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癌细胞A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联合组与RA组和TNP-470组癌细胞的AI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管生成抑制剂TNP-470与分化诱导剂RA联合治疗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比TNP-470或RA单药治疗具有更强的抑瘤作用,TNP-470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切断肿瘤细胞的血供和营养供给,抑制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而RA通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降低VEGF的表达抑制肿瘤的生长,二者联和应用,抗肿瘤效应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艾瑞昔布联合5-氟尿嘧啶(5-Fu)对结肠癌HT-29细胞裸鼠移植瘤侵袭和转移的影响以及与环氧化酶-2(COX-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关系.方法 40只裸鼠构建人结肠癌HT-29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对照组(0.9%NaCl)...  相似文献   

3.
<正>肿瘤进展依赖于新生血管形成,而血管的生成受血管生成促进因子和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共同调节。血管生成素(angiopoictin,Ang)是近年才发现的一族分泌性蛋白分子,近期研究表明Angl,Ang2在肿瘤血管中都表达,但其作用有待进一步证实[1,2]。  相似文献   

4.
原代人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贺子彪  杨伟明  焦保庭  宋辉 《贵州医药》2007,31(9):780-782,F0002
目的建立人结肠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方法采用组织块直接贴壁法将新鲜人结肠癌组织进行原代细胞培养,反复贴壁法和胰酶消化法使之纯化。纯化后的结肠癌细胞接种于裸鼠左侧腋处皮下。观察成瘤时间、肿瘤生长情况、移植肿瘤大小及裸鼠摄食、活动状况。实验结束后取移植瘤以HE染色和CEA及CK20免疫组化检验。结果本实验原代结肠癌细胞可以在裸鼠皮下存活,接种后第8天见有移植瘤形成,成瘤率为80%。病理切片显示组织细胞排列成不规则腺体状,有核分裂相。CEA及CK20检验阳性。结论初步建立了人结肠癌的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为进一步研究结肠癌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天花粉蛋白抗结肠癌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研究以人结肠癌SW-1116细胞体外培养后移植于Swiss-DF品系8周龄裸鼠双侧肾包膜下,次日以不同剂量天花粉蛋白注射入裸鼠膜腔内。  相似文献   

6.
7.
目的以脂质体为载体,探讨靶向诱骗受体3(decoy receptor 3,DcR3)的siRNA对人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裸鼠背部皮下种植结肠癌SW480细胞,建立结肠癌SW480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针对靶标DcR3基因,利用Dharmacon公司软件设计并合成siRNA序列,通过瘤体局部多点注射脂质体与DcR3 siRNA混合物,将DcR3 siRNA转染到裸鼠背部皮下移植瘤内。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观察肿瘤治疗前后体积变化,评价DcR3 siRNA对肿瘤的抑制作用;比较肿瘤治疗前后的细胞形态学改变;免疫组织化学及RT-PCR检测DcR3基因表达;原位细胞凋亡检测肿瘤的凋亡情况。结果治疗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肿瘤组织内坏死面积增大,细胞凋亡率显著增高,DcR3蛋白表达水平降低。治疗过程中裸鼠生长良好,无明显毒性反应。结论脂质体介导的DcR3 siRNA对裸鼠皮下结肠癌SW480细胞移植瘤有明显抑制、杀伤作用,细胞凋亡是DcR3 siRNA所致肿瘤细胞死亡的重要形式。  相似文献   

8.
大豆异黄酮抑制裸鼠移植瘤生长及其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8,自引:7,他引:18  
目的 探讨大豆异黄酮及其主要有效成分金雀黄素对人乳腺癌细胞裸鼠移植瘤的生长及其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选用人乳腺癌细胞株MCF 7裸鼠异种移植 ,观测移植瘤的重量、出瘤时间、成瘤率 ,同时应用FⅧ免疫组化染色 ,观测瘤组织内的新生血管。结果 FⅧ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表明 ,肿瘤组织内可见形态不规则 ,且无明显管腔的新生血管 ,血管分布以肿瘤组织的边缘处为多见。各组微血管记数结果金雀黄素组最少。肿瘤出瘤时间及成瘤率各防治组都明显延长和减少 ,以金雀黄素组最为明显 ,其次是高黄酮组和低黄酮组。结论 大豆异黄酮的主要有效成分金雀黄素能减少肿瘤的血管生成 ,从而抑制裸鼠移植瘤的体内生长。  相似文献   

9.
天花粉蛋白抗结肠癌体内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研究以人结肠癌SW-1116细胞体外培养后移植于Swiss-DF品系8周龄裸鼠双侧肾包膜下,次日以不同剂量天花粉蛋白(Trichosanthin,TCS)注射入裸鼠腹膜腔内。每天1次,连续5d,d8解剖裸鼠,观察天花粉蛋白对移植瘤体内抑制情况。结果显示:TCS剂量为0.75mg/kg组抑瘤率为41.2%(P<0.01),优于丝裂霉素组(抑瘤率31.28%)0.5mg/kg组抑瘤率为27.5%(P<0.05),远小于TCS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LD50(134mg/kg)。提示TCS体内应用安全度大,临床研究前景好。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分析结肠癌合并肠梗阻的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间收治的84例结肠癌合并肠梗阻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84例患者中行急诊手术30例,10例发生术后并发症(33.33%),行择期手术54例,2例患者发生并发症(3.70%);急诊手术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择期手术(P〈0.05);50例左半结肠癌患者35例患者行Ⅰ期肿瘤切除肠吻合术;34例右半结肠癌患者32例行Ⅰ期肿瘤切除肠吻合术。结论结肠癌合并肠梗阻行手术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病情、全身状况及不同手术方式的适应证、禁忌证等确定合理的手术方式,并注意在围手术期做好并发症的预防,以最大限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ME)治疗结肠癌的效果.方法 对23例结肠癌患者行CME手术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3例患者,平均手术时间3.5 h,术中出血量150 ml,术后排气时间3.5 d,排便时间4.5 d,术后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8.7%,平均住院时间17.5 d;切缘距肿瘤的距离平均为14 cm;切除淋巴结数量平均为34枚.除2例高龄患者1年后因内科疾病死亡外,其余21例患者均健在,未发现局部复发和器官或淋巴结转移.结论 CME能使肿瘤所在肠管的切除长度和淋巴结清除数量达到最大化,更科学,更合理.是降低结肠癌术后局部复发率、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08年1月-2010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结肠癌108例为研究对象,采用对照研究,经患者知情同意,将其分为对照组(54例)与观察组(54例),对照组采用开腹手术的方式治疗结肠癌,观察组采用腹腔镜手术的方式治疗结肠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评价两种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对照组术中出血量(185.54±10.25)ml、镇痛时间(3.21±0.25)min、胃肠恢复时间(8.02±0.85)h、下床时间(9.61±0.75)h、住院时间(17.41±2.06)d 均明显高于观察组(75.55±8.26)ml、( 1.60±0.03) min、(5.11±0.37)h、(6.09±0.43)h、( 10.74±1.90)d,观察组手术时间(176.35±15.24) min明显高于对照组(145.63±12.34) 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采用腹腔镜的方式治疗结肠癌,具有术中失血量少,术后恢复快、下床时间早、住院时间短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王晓峰  倪毓辉  王玢  张敏  郭锡熔 《江苏医药》2008,34(2):129-130,F0002
目的 探讨骨桥蛋白(OPN)在结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60例结肠癌组织及50例癌旁组织中OPN的表达.结果 OPN 在60例结肠癌及50例癌旁组织中表达率分别为71.7%和14.0%(P<0.05).结肠癌组织中OPN的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分化程度和浸润深度相关 (P<0.05).结论 OPN在结肠癌中呈高表达,且在结肠癌的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04例结肠癌患者分为观察组(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与对照组(传统手术治疗),各5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数、并发症以及淋巴结转移复发情况;观察两组患者的1、3、5年生存率。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淋巴结清除数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淋巴结转移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62%、7.69%,低于对照组的25.00%、28.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1、3、5年生存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右半结肠切除术治疗结肠癌的手术时间较短,能有效清除淋巴结,近期、远期疗效显著,能有效降低复发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Colon cancer (CC) is a common form of cancer worldwide. According to growing incidence of cancer and little information about the possible protective role of Ivermectin (IVM) on colon cancer, this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chemoprotective role of IVM against colon cancer induced by Dimethylhydrazine (DMH) in Male Wistar Rats. Based on LD50, three doses of IVM (0.25, 0.5, and 1 mg/kg) were applied before assayingthe antioxidant status, apoptotic markers, and microscopic analysis. Our result showed that glutathione (GSH) level 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in low dose of IVM-treated rats. Hight levels of oxidative stress and tissue damage consumed GSH and catalase (CAT), and dismutase (SOD) as indicated by significant drop in the treated groups. mRNA levels of Bax and caspase-3 were upregulated in rats treated with the high dose. Contrastingly, the expression of Bcl-2 was significantly downregulated with high dose. Changes in genes expression proved that IVM triggered apoptosis in treated groups compared to untreated control group. Microscopic analysis showed that rats treated with DMH exhibited high development of colorectal tumor. After induction of colorectal tumor, medium and high dose of DMH induced reduction in medullary carcinoma with great incidence of lymphoid nodules and desmoplastic reaction. In conclus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potential of IVM as an anticancer drug against colon cancer in male Wistar rats.  相似文献   

17.
结肠癌是恶性肿瘤中一种常见的消化道肿瘤,多发生于直肠与结肠的交界处,因此经常与直肠癌统称为结直肠癌。研究报道显示,结肠癌在不同国家,表现出的聚集性存在很大区别,在我国41~65岁人群中此病的发病率较高,结肠癌的发病率、死亡率在所有恶性肿瘤中分别居第3位、第5位,男性高于女性,且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一个明显上升的趋势。miRNA为结肠癌早期诊断、治疗和对预后预测的标志物,在结肠癌的诊治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对结肠癌组织中miRNA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腹腔镜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结肠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120例结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67例)和对照组(53例),实验组采用腹腔镜根治术,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术后排气时间、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评价两组治疗后半年的生活质量。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术后进食时间、排气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实验组术后各项生活质量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开腹手术比较,腹腔镜根治术治疗结肠癌,患者术后伤口恢复快、住院时间短,可改善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研究结肠癌D3手术规范化的实施细节。方法本院于2006年3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结肠癌患者8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3例。实验组采用规范化实施细节后的结肠癌D3手术,对照组实施传统的结肠癌D3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包括治愈率、转移率和存活率。对两组患者进行5年的定期随访,观察复发率。分析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包括心理功能评分、生理功能评分以及社会功能评分。结果实验组的治愈率和存活率与对照组相比显著提高,而转移率和5年后的复发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P均〈0.05。实验组的生活质量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规范化实施细节后的结肠癌D3手术可以提高治愈率和存活率,降低复发率,为结肠癌患者带来了福音,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0.
bcl-2和ki-67蛋白在结肠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bcl-2和ki-67在结肠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6例结肠癌,38例结肠腺癌,20例正常结肠粘膜,分别进行bcl-2和ki-67蛋白的检测。结果bcl-2阳性表达率在腺癌与腺瘤中基本相同,阳性表达强度腺癌明显高于腺瘤(P〈0.01),腺瘤和腺癌的阳性表达强度及表达率与正常大肠结膜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ki-67在腺癌中的表达强度及表达率明显高于腺瘤(P〈0.01),有淋巴结转移者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P〈0.01)。结论bcl-2在结肠组织的恶性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ki-67的阳性表达及表达强度对诊断腺癌和监测腺瘤癌变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