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DNA重组技术把外源基因插入感染性牛痘病毒,能使该病毒调节外源基因的表达.如果这些基因来自异种病原体并编码其重要免疫抗原信息,则该工程牛痘病毒就成为一种潜在的抗该种病原体的重组活疫苗.业已证明,这些牛痘病毒重组体可诱导人体  相似文献   

2.
发热是生病时常见的一种症状,引起发热的疾病很多,但不外乎有两大类:一类是由感染性疾病引起的,如细菌、病毒、霉菌、寄生虫及其毒素引起,这些致热物质(病原体、病毒或病毒代谢产物)经血流刺激体温调节中枢而发热,如麻疹、流感、流脑等传染病;第二类为非感染性疾病引起发热,如体内  相似文献   

3.
陆宁芳 《中国新医药》2003,2(10):111-111
感冒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是由病毒引起的,如流感病毒、鼻病毒等;也可由细菌引起,如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病毒或细菌侵入人体后,机体对这些病原微生物产生了一系列防御反应,发热便是其中的一种。  相似文献   

4.
唐建蓉 《中国药事》1999,13(4):262-264
传统概念中的感染因子是由核酸及蛋白质二部分组成,即使是最简单的病毒也需通过遗传物质复制蛋白质而存活和传播。近年来提出了新的感染因子概念──朊病毒(Prion),一种不同于微生物和病毒等病原体的感染性蛋白质颗粒,它能引起人和动物朊病毒性疾病。由于朊病毒...  相似文献   

5.
彭锦 《健康管理》2012,(4):96-97
春天,气候乍暖还寒,变化多端,人们常难以及时适应,加之自然界中细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在气温回升转暖的条件下,开始大量繁殖,活力增强,容易侵犯人体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是各种传染性疾病高发的季节,此时,稍有不慎,极易外感病邪,细菌、病毒等病原体乘虚而入,引发流感、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  相似文献   

6.
得益于基因测序技术、微生物组学研究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手段的快速发展,人体微生物天然产物研究近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展。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人体微生物天然产物往往会参与产生菌与宿主或与其他人体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健康。相应地,不少人体微生物天然产物展现出良好的成药性或作为疾病诊疗新型标志物的潜力。因此,研究人体微生物天然产物不仅能够拓展活性天然产物的来源,促进药物研发,而且在疾病诊断和改善人体健康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综述了人体微生物天然产物研究常用的 3 类策略,并着重介绍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化合物的发现方法及其多样的结构与活性,以期为相关方向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分子诊断是以DNA、RNA或蛋白质分子为诊断材料,通过检查人体内源基因或外源(病原体)基因的存在、缺陷或表达异常,对人体状态或疾病作出特异性诊断的方法和过程.本文从9个方面阐述了分子诊断的策略.把握分子诊断的策略有利于巩固目前分子诊断学的研究成果,也有利于进一步发挥分子诊断在临床医学中的作用,更有利于明确分子诊断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及螺旋体等)和寄生虫(原虫和蠕虫)感染人体后所引起的一组具有传染性的疾病。护士应遵循传染病流行过程发生的三个环节,采取针对性预防措施,管好传染源、切断传染源、保护易感人群,阻断或减少传染病传播及流行。  相似文献   

9.
朱岩 《首都医药》2003,10(10):37-39
抗病毒免疫基础 人类机体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病原体的威胁,包括病毒、细菌以及寄生虫等.抵御微生物或其他异物入侵机体的首要屏障是人体的皮肤和粘膜,但更重要的是体内免疫系统对突破体表防御机制、侵入机体的微生物的斗争.  相似文献   

10.
目前的基因载体系统可分为病毒载体和非病毒载体。利用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 ,以其高转染率和良好靶向性成为肿瘤基因治疗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非病毒载体由于其非免疫性和易于生产性而逐渐引起学者瞩目。基因治疗是一种用正常基因取代缺陷基因的治疗 ,目前主要用于肿瘤治疗 ,同时在基因治疗造血细胞疾病、心血管疾病、风湿性关节炎方面 ,已在动物试验中取得一定进展。1 基因载体系统本文介绍几种将外源基因引入宿主细胞的转移方法 ,这些方法可使外源基因短期 (数天 )或长期 (数星期或数年 )稳定的表达[1] 。通常可将这些方法分为病毒载…  相似文献   

11.
我们知道,引起发生尖锐湿疣的病毒是人乳头瘤病毒。该病原体侵入人体后能否破坏机体的防御机能引起发病,是由病毒的数量、致病力、入侵门户等决定的。体内执行免疫功能的组织和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而淋巴小结和弥散的淋巴组织分布于泌尿生殖道等粘膜下组织,粘膜分泌液中的免疫球蛋白主要由这些林巴组织产生。具有局部防御作用。为此我们对已发生尖锐湿疣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生化原料药的现状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化原料药是从生物体分离、纯化所得 ,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的生化基本物质 ,以及用化学合成或基因重组等现代生物技术制得的这类物质。其主要类别有 :氨基酸、肽、蛋白质、酶及辅酶、多糖、脂质、核酸及其衍生物。用生化原料药配制的药物称为生化药物。这些成分均具有生物活性或生理功能 ,有些是人体固有或在结构上与人体物质非常接近的物质 ,能够参与、影响和调控人体代谢和生理功能 ,对于某些疾病的治疗具有针对性强、毒副作用低、易为人体吸收等特点。对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病、肿瘤及病毒疾患等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基因工程这一名词涉及到一些比较新的实验室技术,这些技术可用来改变活细胞的遗传特性,通俗地讲是在单细胞微生物中将“外源”基因转入和增殖并包括由所得微生物合成外源基因的产物。而且这种技术还可以改变高等动植物细胞遗传性。为什么其后基因工程只应用于微生物呢?这是因为希望用来增加更多医药产品。基因工程技术的起源应归功于已超过35年以上的遗传和生物基础研究的成果。它使实验室操作发生了革命,能产生一种杂交微  相似文献   

14.
从治疗“非典”看抗病毒免疫药物的基础和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抗病毒免疫基础 人类机体时刻受到环境中各种病原体的威胁,包括病毒、细菌以及寄生虫等。抵御微生物或其他异物入侵机体的首要屏障是人体的皮肤和粘膜,但更重要的是体内免疫系统对突破体表防御机制、侵入机体的微生物的斗争。一旦自身防御机能下降或不足以清除致病微生物,病原体在体内繁殖速度很快,导致机体细胞大量死亡,引发感染症状。  相似文献   

15.
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累及气道及肺实质.由细菌、病毒、真菌等各种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其特点是高发病率、高病死率、各年龄层均易感、病因难以明确.其主要临床症状有咳嗽、发热、咳浓痰、气短等.但这些临床症状缺乏诊断特异性,因为其他心肺疾病也可引起这些症状.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病原体是病毒.在此种情况下,使用抗生素治疗有百害而无一利.  相似文献   

16.
一、输液反应原因(一)热原反应:热原系指微量即可引起人体或动物体温异常升高的物质总称,有外源性致热原和内源性致热原两种。1.外源性致热原:主要指来自体外微生物破坏的尸体及其代谢产物,如细菌、病毒、霉菌、内毒素等,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的内毒素具有较强的致热作用。内毒素是G-杆菌细胞壁的构成成分,由蛋白质与磷脂多糖组成,这些物质在细菌生活时不分泌在体外,仅在菌体自溶或人工裂解后才释放出来,以磷脂多糖为致热原活性中心。致热原可随药物、输液器具、操作污染等输人人体后引起发热反应。大肠杆菌、空气中枯草杆菌等其…  相似文献   

17.
人类基因遗传病是由于人类的遗传物质一基因发生突变而导致的机体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人类基因遗传病可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和多基因遗传病两大类。据统计,到1981年为止,单基因遗传病已发现有3,303种,再加上多基因遗传病的病种,那总数相当惊人!因此从事人类基因遗传病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极大的重视。基因的本质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载体。人体23对染色  相似文献   

18.
多糖类医药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多糖类具有抗感染、抗风湿性关节炎、抗胃肠溃疡病及抗肿瘤等生物活性。它们主要通过引诱吸咐病原微生物等致病因子,阻止其进入人体细胞;干扰病原体或癌细胞的糖基化: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促进某些细胞因子(如IL、IFN、TNF)的合成与释放;或直接灭活病原体和杀伤癌细胞等多种途径来完成。  相似文献   

19.
临床细菌检验对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意义重大,人体和细菌之间的关系以及传染病的发生和发展十分复杂。百年来由郭霍氏定律派生的那种单因子病原观点在今天越来越显示出其片面性。因此,对临床细菌检验结果必须进行辨证分析,以正确地应用于临床诊断。本文对临床细菌检验三类结果拟作纲领式分析。一、无细菌生长(一)微生生学方面的因素:1.标本本身无细菌。2.由细菌以外的其它微生物感染,不能在常规细菌培养中检出(如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螺旋体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或细菌 L 型需要特殊培养方法。3.厌氧  相似文献   

20.
第一讲遗传病概说遗传病的概念遗传病是指人类遗传物质(染色体或基因)发生异常,而导致胎儿出生时或出生后,机体结构和功能异常的疾病。先天性疾病一般是指婴儿出生时已存在的病理现象。有些是遗传病,如唇裂、多指(趾),色盲,先天愚型等。但有些井非遗传病,如母亲在妊娠早期受到病毒感染(风疹病毒、麻疹病毒等)胎儿可能出现先天性心脏病等,这是由于胚胎发育时受到某些环境因素影响的结果。后天的遗传性疾病,如遗传性舞蹈病要到30~40岁,痛风要到30~5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