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46例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血管造影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影像学特点及在主动脉夹层行内膜支架植入术后疗效评估中的价值。方法46例经DSA或临床证实的主动脉夹层行螺旋CT血管造影。结果46例主动脉夹层中,内膜瓣的显示率为95.7%,真假2腔的显示率为100%,假腔内附壁血栓占32.6%,主动脉增宽(直径)35 mm)占60.9%,内膜破裂口的显示率为10.9%。10例患者行内膜支架植入术后,内膜破口成功封闭,假腔内血栓形成。SCTA显示内膜支架畅通性良好,无变形、移位,其中1例显示支架远端出现内漏。结论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和内膜支架植入术后疗效评价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及后处理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30例经DSA或手术证实主动脉瘤患者的16层螺旋CT平扫和血管造影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原始数据传输至ADW4.2工作站行后处理,包括遮盖容积重建(VR)、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SSD)和仿真内镜(CTVE)等各种后处理技术重建。结果:升主动脉瘤2例,降主动脉瘤7例,腹主动脉瘤9例以及升主动脉、降主动脉和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各4例。结论:16层螺旋CT横断面及三维图像能够快速、准确、无创、全面地显示动脉瘤病变的病理解剖改变.为临床提供精细的影像学信息,对于选择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7例经DSCT血管成像诊断的各种主动脉病变资料,利用多层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T)技术重组图像,判定主动脉病变情况,并与其他影像学检查对照。结果:双源CT血管成像良好的显示了主动脉瘤、主动脉夹层和主动脉其他病变。14例主动脉夹层,MPR较好地显示夹层和血栓范围以及弓部血管受累情况;表面覆盖显示(SSD)见内膜片螺旋状剥离,可以区分真假腔,20例主动脉瘤,SSD清晰显示动脉瘤的范围和周围血管的关系;MPR显示壁内血栓的范围;MIP则显示了血管壁的钙化和血管内支架的位置及支架周围情况。MPR较好显示了假性动脉瘤与管腔的关系及动脉破口,主动脉壁内血肿4例,大动脉炎3例,主动脉缩窄3例,主动脉粥样硬化7例,正常6例。与其他影像学检查进行对比,结果基本相近。结论:双源CT血管成像是评价主动脉病变较好的影像检查方法,可为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16SCTA)对主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价值和技术优势。方法对17例主动脉假性动脉瘤进行16SCTA检查,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内窥镜(VE)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并结合原始横断面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PAA发生在主动脉弓部3例,弓降部9例,胸腹主动脉交界处2例。腹主动脉3例,经MPR、MIP等后处理技术清楚地显示了瘤体形态、瘤壁钙化、附壁血栓等情况。全部病例均经手术或血管造影证实。结论16SCTA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轴位图像与多种重建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假性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具有安全、可靠和独特的优越性,可作为主动脉假性动脉瘤治疗前首选的影像学检杏方法。  相似文献   

5.
谢平 《中国医师杂志》2012,14(11):1540-1542
目的 评价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后处理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及壁内血肿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32例主动脉夹层及9例主动脉壁内血肿患者行平扫和血管造影,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等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重建.结果 32例主动脉夹层均显示真假双腔、内膜片,13例显示内膜破口;内膜钙化斑块内移12例;附壁血栓9例,14例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7例重要脏器动脉起自假腔,主动脉夹层破裂6例,胸腔积液10例,心包积液5例;9例壁内血肿病例均表现主动脉管壁呈偏心的新月形或厚薄不均的环形增厚,主动脉壁增厚≥5mm,平扫血肿CT值40~68 HU,增强扫描无强化,增强后3例可见多发点状渗漏,2例可见穿透性溃疡,胸腔积液2例,内膜钙化内移4例.结论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技术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及壁内血肿的一种可靠、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和壁内血肿的直接、间接征象,能鉴别主动脉夹层与壁内血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双源64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显示腹主动脉夹层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3例腹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双源64螺旋CT血管成像,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再现(V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仿真内镜(VE)等多种图像后处理技术,结合原始横断面增强图像进行综合分析。结果:23例腹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双源64螺旋CT血管成像后均能清楚显示腹主动脉狭窄的真腔和扩张假腔的情况。结论:64螺旋CTA成像技术作为一种无创性的血管成像方法,具有安全、可靠和独特的优越性,为诊断和治疗腹主动脉夹层提供了一种精确可靠的无创性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在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4例疑有主动脉夹层的患者行64层螺旋CT平扫及血管造影扫描(CTA),并对平扫及CTA图像进行分析。结果:14例主动脉夹层A型6例,B型8例。CT平扫观察到主动脉直径扩大7例,钙化内膜片内移5例,胸腔和/或心包积液6例、新鲜血栓2例。CT血管造影图像观察内膜破口显示率92.9%(13/14),内膜片显示率100%,真假腔显示率100%,3例弓上血管受累,5例内脏血管受累。4例患者行覆膜支架破口封堵术,未见渗漏现象。结论:64层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的确诊、分型、治疗方案选择、术后评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主动脉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2例主动脉瘤患者均行螺旋CT扫描,用表面投影显示法,多平面重建和最大强度投影法行3D重建进行观察。结果螺旋CT扫描血管3D影像能较好地展示主动脉瘤的位置、形态、长度,有无夹层和血栓,主动脉瘤所在位置的重要血管分支情况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横断面影像准确、可靠,在空间关系的显示上具有优势。结论3DCT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全面清晰的主动脉立体形态,为外科手术提供精细的解剖信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主动脉成像在主动脉夹层(AD)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AD患者均接受MSCT主动脉成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主动脉成像诊断AD的价值。结果 MSCT主动脉成像检出AD分型、 AD破口率、破口平面主动脉直径与DSA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SCT主动脉成像示夹层血栓57例(71.25%),动脉壁钙化9例(11.25%); DSA检查未检出血栓与钙化。结论 MSCT主动脉成像在准确诊断AD分型、破口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且能显示夹层血栓及动脉壁钙化。  相似文献   

10.
高永炳  龚波 《医疗保健器具》2011,18(9):1374-137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主动脉夹层CT表现,应用原始数据在工作站进行MPR、MIP及VRT等后处理。结果 25例中,DeBakeyⅠ型9例,Ⅱ型1例,Ⅲ型15例,均很好地显示了主动脉全程及其分支,对主动脉夹层的破口位置、累及范围、真假腔、内膜片及夹层的旋转方向、血栓的形成得到满意显示。结论 MSCTA对主动脉夹层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应作为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A成像造影剂跟踪、造影剂测试及常规计算时间延迟技术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了8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16层螺旋CTA血管成像,其中6例伴Stent支架治疗。造影剂量按1.5mL/kg,注射速率为3mL/s。扫描延迟时间按3种方法进行:①Bolustracking即造影剂跟踪扫描35例;②testBolus即造影剂峰值测试进行时间延迟28例;③常规计算时间组25例。3组图像分别由高年资医师阅片,比较3种方法的差异。准直器宽度1.25mm,重建层厚1.5mm,扫描范围从胸廓上缘至耻骨联合处。数据重建在3DWorkingStation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显示(VR)等。结果第一组35例和第二组28例经MIP及VR等成像,所有夹层动脉瘤均能清晰显示真假腔,并可见受累的血管部位及程度,并可见Stent支架的长度和所在部位;第三组25例中,6例图像模糊;第三组与第一、二组图像质量有显著差异。结论 16层螺旋CTA在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成像中扫描延迟时间应用Bolus tracking和TestBlous为佳,常规计算延迟时间质量较差。  相似文献   

12.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临床诊断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价值。方法以31例初步诊断为疑似肠系膜上动脉病变或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行全腹部多层螺旋CT容积扫描。待获取扫描原始数据后,采用图像后处理技术进行图像的后处理,包括:三维最大密度投影(3DM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并对扫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经多螺旋CT血管成像均可使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清晰显示。其中,肠系膜上动脉压迫综合症12例,包括"胡桃夹"综合征7例和十二指肠淤滞症5例;肠系膜上动脉夹层3例,包括孤立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1例和胸腹主动脉夹层累及肠系膜主动脉2例;肠系膜上动脉缺血性病变15例。结论 64排多螺旋CT血管成像可清晰观察到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周围血管的各种病变情况,对肠系膜上动脉病变及肠系膜上动脉相关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值得在临床肠系膜上动脉病变的诊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螺旋CT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7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螺旋CT检查的影像资料.[结果]平扫示主动脉管径增粗,腔内见低密度分隔影或内膜钙化高密度内移影,壁呈蛋壳样及斑片状钙化.增强扫描示主动脉呈真假双腔影和剥离的内膜片呈低密度分隔线影,以及受累主动脉其分支和范围.[结论]螺旋CT是诊断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有效方法,对临床及时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陆成栋  龚波  殷超 《现代保健》2011,(28):83-8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真性腹主动脉瘤先兆破裂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12例真忤腹主动脉瘤患者的64层螺旋CT扫描数据,传送至西门子Syngo MMWP VE23A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组(MRP)、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T)等技术处理。结果全部患者真性动脉瘤位于肾动脉水平以下,CT征象包括瘤体直径增加、主动脉壁连续性中断、附壁血栓形成。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快速的检查方法,为临床诊断、治疗腹主动脉瘤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尤其是内膜破口、直径、假腔的范围及受累血管的显示。方法:对6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检查,其影像信息进行后处理后再现,分析相关影像特点。结果:参考DeBakey分型,60例患者中Ⅰ型12例,Ⅱ型6例,Ⅲ型42例。其中3例合并升主动脉瘤样扩张,2例合并腹主动脉瘤样扩张,32例伴发胸腔或心包腔积液,18例假腔内有附壁血栓形成,17例合并明显的肾缺血,11例右半肠管缺血,2例左半肠管缺血,2例合并一侧下肢动脉闭塞。破裂口检查率为93%,影像诊断临床符合率为91.3%。结论:多层螺旋CT造影检查可明确主动脉夹层诊断、分型、受累范围及脏器累及情况评估和术后评估,对临床诊断的明确、手术方式制定及术后评估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6.
苟小军  李强 《现代保健》2014,(11):136-138
目的:回顾性总结主动脉腔内支架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适应证、疗效和经验体会。方法:收集2007年6月-2013年3月本院胸心外科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采用CT血管成像、心脏超声等技术对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进行相关的评估,术中在DSA引导下采用覆膜血管支架封堵夹层原发破口,术后随访CTA。结果:42例移植物均成功释放。1例因手术中发现右侧股动脉细小,未能植入22#覆膜支架血管,给予保守治疗;1例因为术中见左椎动脉优势型,中途停止手术,改为血管置换、象鼻支架支架置入术。全组患者死亡1例;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出血;术后发生内瘘3例(包括1例术后并发主动脉食管瘘而死亡);术后出现截瘫1例;1例再发主动脉夹层。其余随访患者术后未出现与动脉瘤及手术相关的并发症,总体生存质量较好。结论:腔内隔绝术治疗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具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研究随访;主要优点在于安全有效、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恢复快等。内瘘是该疗法的主要并发症,其预后可能导致患者死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在颅脑血管病变诊断中的价值和应用。方法选择本院接受CTA与SCTA检查的患者108例,其中98例患者同时进行DSA检查,进行分析。结果108例患者经SCTA检查发现有101例存在脑血管异常,其中动脉瘤39例,脑动脉狭窄48例,CCF10例,脑动静脉畸形4例,7例脑血管正常;98例行DSA检查,有4例与SCTA结果不符,其余与SCTA均相吻合,其中3例SCTA检查出脑动脉畸形,而DSA未发现,1例DSA检出了动脉瘤,而SCTA未检出,SCTA检查发现88例患者脑血管壁有钙化影,血栓附着与血管壁上。结论DSA与SCTA是确诊颅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两者两结合可互相弥补,提高诊断的敏感性和准确性,减低误诊和漏诊率,SCTA可作为确诊脑血管疾病的首选检查方式,利于在临床中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