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干扰素在肿瘤治疗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干扰素由一族具有多种功能的多肽分子组成 ,具有抗病毒、抗增生和免疫调节作用 ,在宿主抗病毒和抗肿瘤免疫防御中发挥核心作用。尽管临床使用干扰素治疗恶性肿瘤已有超过 15年的历史 ,实践证明只有部分病人对治疗敏感。对干扰素抗肿瘤机制进一步了解有助于完善临床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2.
干扰素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作用,是治疗病毒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的有效药物,为目前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药物,但在重视其治疗作用的同时亦应注意干扰素可能引起的严重不良反应,现报告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伴发白癜风1例。  相似文献   

3.
干扰素在肝细胞癌治疗中的应用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干扰素(Interferons,IFNs)是一种具有抗病毒、抗细胞增殖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在临床上已广泛应用于抗病毒和抗肿瘤治疗。INFs已被认为是对慢性病毒性肝炎最有效的抗病毒药之一,近年来,大量研究显示IFNs可以预防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中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发生,以及具有预防HCC术后复发和抗HCC侵袭和转移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随着90年代对苦参素药理学研究的深入以及临床大量应用,发现其对病毒性肝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在临床诊治过程中,对需要抗病毒治疗但又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接受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患者,本着不放弃每1例有希望治疗的患者的原则,探索用苦参素治疗被正规抗病毒方法“抛弃”的部分患者,近4年观察治疗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患者33例,证明苦参素抗病毒的临床效果确切,是安全有效的抗病毒药物,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F扰素家族是自然产生的一组蛋白分子,县有抗病毒、抗增殖和免疫调节性质。临床前试验表明以干扰素r的抗肿瘤效果为优,与靶细胞持续接触时作用最好。重组干扰素r与自然干扰素r的疗效不分伯仲,其抗肿痛作用包括直接的细胞毒作用和间  相似文献   

6.
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类高活性、多功能的诱生蛋白。IFN的作用很多,与临床有关的主要有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三大类作用。80年代初期IFN生物工程问世,可提供  相似文献   

7.
随着对利巴韦林抗病毒作用机制研究的深入,以及长效干扰素的出现并批准用于临床,单用普通干扰素治疗失败者的再次抗病毒治疗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联合利巴韦林,或用长效干扰素进行抗病毒治疗可以提高丙型肝炎患者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治疗结束后24周血清HCV RNA阴性),但是,毕竞有一部分患者仍然无效.因此,许多学者针对如何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再次抗病毒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首次治疗后的病毒学反应、治疗前血清中病毒含量、抗病毒治疗早期的病毒学反应,以及HCV RNA基因型等因素对再次抗病毒治疗的SVR有一定影响.本文就这一方面的有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后肝组织病理检查的差异性比较,初步探讨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效果。方法对29例单独应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于治疗前和治疗后48周进行肝组织活检,用半定量系统计分方案对治疗前后肝组织学进行评分,比较治疗前后变化并分析其意义。结果治疗前后相比,HBV DNA完全应答组获得显著的组织学改善。抗病毒治疗48周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两种抗病毒方式相比较无差异。结论无论是干扰素或是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获得病毒学完全应答均可明显改善肝脏炎症、纤维化程度,不同机制的抗病毒药物治疗在48周时肝脏组织学变化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Ⅲ型干扰素即IFN-λs是-种新型干扰素,家族包括IFN-λ1,IFN-λ2和IFN-λ3(也可分别称作IL-29,IL-28A和IL-28B);IFN-λs的功能性受体复合物是由CRF2—12(IFN-λ-R1/IL-28Ra)和CRF2—4(IL10-R-13)链组成的异二聚体,IFN-λs结合到受体上诱导受体异二聚体化,导致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的激活,从而发挥与I型干扰素相似的生物学效应,IFN-λs的生物学效应包括抗病毒活性,抗肿瘤增殖,调节Thl、Th2及人类细胞因子反应,调节免疫活性,疾病治疗等方面。IFN-λs抗增殖功能不如I型干扰素强烈,提示在骨髓抑制方面可能比I型干扰素低,这为IFN-λs的临床应用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慢性乙型肝炎(CHB)是一种免疫缺陷性疾病。近10多年来,抗病毒治疗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当今,抗病毒治疗药物有二大类,即核苷(酸)类(NAs)和干扰素类。已上市的NAs有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韦(ADV)、替比夫定(LDT)、恩替卡韦(ETV)以及替诺福韦(TDF);干扰素有普通干扰素(IFN)和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  相似文献   

11.
丙肝抗病毒治疗前脾切除纠正血小板减少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脾脏切除术纠正血小板减少症,为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提供条件。方法回顾性总结了我们收治的7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例慢性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肝功能均为Child A级,行开腹病理性脾脏切除术,术中出血量为150—400ml左右,未输血,术后所有患者血小板均在1周内升至正常水平,无手术死亡或术后门静脉血栓形成。术后10至14天后均给予干扰素加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24—48周。结论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施行脾脏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术后1周患者外周血血小板就显著上升,即可开始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该方法适用于慢性丙型肝炎准备行抗病毒治疗,因外周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而无法进行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对HBsAg和HBsAb双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干扰素治疗病例进行回顾性总结,为临床诊疗提供帮助。 方法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诊治经过和实验室资料。 结果患者的聚乙二醇化干扰素疗程延长至108周,实现了停药后持久的HBsAg清除。 结论在精准的乙型肝炎病毒学、血清学检测引导下,延长干扰素抗病毒疗程,有望达到慢性乙型肝炎理想的治疗终点。  相似文献   

13.
慢性乙型肝炎联合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α(IFN—α)、核苷(酸)类似物(NUC)抗病毒单药治疗是目前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hepatitisB,CHB)的主要治疗策略,且CHB患者远期预后经抗病毒治疗后获得了显著改善。然而单药治疗应答率较低,多数患者需长期用药,停药后维持应答率较低,长期治疗耐药变异率较高,限制了CHB患者单药治疗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干扰素肌注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300例疱疹性咽峡炎的患儿,随机分为一般抗病毒治疗的对照组152例和干扰素肌注治疗组148例,治疗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患儿的有效率为97.3%,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8.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利用干扰素肌注治疗小儿疱疹性咽峡炎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5.
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干扰素治疗开创了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时代。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ibavirin,RBV)是目前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抗病毒治疗的标准方案,约65%患者可取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ustained virological response,SVR)。近年来,应答指导治疗(response-guided therapy,RGT)、特殊患者的治疗以及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的处理均取得迅速进展。《中华实验和临床感染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编辑部组织国内部分专家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综合专家意见,形成了《慢性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慢性丙型肝炎(简称慢丙肝,CHC)治疗有较大进展,以抗病毒治疗为中心从标准干扰素(intefferon,IFN)单治疗发展到以IFN/RBV(利巴韦林)联合治疗。近2年来由于pgeylated(PEG,聚乙二醇干扰素)的开发,提倡PEGIFN/RBV联合治疗,这种方法使持续病毒应答(SVR)率提高,复发率降低,是当今最好的抗病毒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失代偿期肝硬化5年病死率为70%~86%,抗病毒治疗后HBeAg血清学转换,且EIBVDNA持续阴性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持续正常者的生存率较高。抗病毒治疗是乙型肝炎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中重要部分,而干扰素属禁忌症。核苷(酸)类似物是乙型肝炎肝硬化抗病毒治疗中主要药物;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是病毒性肝炎临床诊疗和研究的热点之一。与单纯乙型肝炎病毒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比,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共感染者往往病情进展更为迅速,预后更差。在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应用于临床之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利巴韦林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是这些患者治疗的主要方案。随着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的不断进展,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核苷(酸)类似物的方案在临床上应用的证据不断积累。尤其是直接作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过程中部分共感染者出现乙型肝炎病毒激活的问题,备受临床广泛关注。现就HBV/HCV共感染者的抗病毒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应用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已近10年,研究表明,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与干扰素一起,使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获得巨大进展。单一或联合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的使用,可使临床上90%以上的患者达到持续抑制HBV复制的基本目标。对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患者进行全程管理,针对适合患者选择有效药物,加强治疗中监测,优化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抗病毒疗效,降低、延迟耐药发生,是口服核苷(酸)类似物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干扰素具有抗肿瘤作用,但亦有一定的毒性作用,常引起发热、寒战、肌肉疼痛、食欲下降。曾有报告消炎痛可减轻精制人白细胞干扰素产生的这些症状。作者用重组白细胞A干扰素(IFN—α2A)和阿斯匹林联合治疗29名有转移的肾癌患者,以观察阿斯匹林是否可减少干扰素的副作用。IF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