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肠聚集性大肠杆菌(EAggEC)是近年确认的一种致腹泻大肠杆菌,与儿童腹泻密切相关.在印度、墨西哥及巴西等地进行的前瞻性研究表明,EAggEC是病程超过2周的持续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并能导致儿童营养不良.最近还有报道EAggEC与旅游者腹泻有关.发现EAggEC还是HIV感染者慢性腹泻的病原菌之一.但是,关于其致病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粘附性和粘附因子被认为是其致病的重要因素.还有证据表明EAggEC能产生耐热和不耐热毒素.对细胞具有侵袭性、能引起接触性溶血.本文对近年内EAggEC致病因子的研究现状综述如下.1 粘附性和粘附因子致泻的大肠杆菌对组织培养的上皮细胞株如HEp—2、Hela等表现为3种形式的粘附,即局灶性粘附(LA)、弥散性粘附(DA)和聚集性粘附(AA).LA  相似文献   

2.
产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TEC)对小肠上皮细胞的吸附是通过菌毛介导的。人体的ETEC的群集繁殖因子称为CFAⅠ和CFAⅡ。由于大肠杆菌对人体粘膜细胞的吸附性可分为Ⅰ型菌毛引起的甘露糖-敏感血凝反应或群集繁殖因子引起的抗-甘露糖血凝反应,因此,本文进行了人源ETEC对人体和某些动物的红细胞的血凝反应及对人体颊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EAggEC的生化特征及抗药性。方法 从门诊腹泻标本中分离EAggEC菌株,并作DNA探针和粘附试验、生化试验及药物敏感试验,对生化反应及药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被检菌生化特征基本相似、氧化酶阴性、触酶阳性、IMVC反应为典型的 --,但有5%(2/40)菌株不分解山犁醇。而药敏试验情况表明,对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林可霉素、多粘菌素、四环素等耐药,对环丙沙星、复达新、丁胺卡那敏感,可作为当前治疗的首选药。结论 本研究提示了5个监测点分离的EAggEC生化特征和耐药性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4.
全肠外营养对肠道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本研究采用SPF大鼠TPN支持模型,观察标准TPN和改良TPN不同营养模式对肠免疫屏障功能的影响,探讨TPN导致肠粘膜免疫抑制的机理,进一步阐述TPN导致肠湖泊性感染发生的综合机理。结果显示,标准TPN由于缺乏肠粘膜必需氨基酸Gln和肠道刺激,引起肠粘膜免疫系统改变,肠腔细菌S-lgA包被率下降,导致肠粘膜免疫抑制和肠道微生态紊乱、机械屏障损伤协同,至细菌粘附率和易位率上升。各改良组因添加肠道必需  相似文献   

5.
采用补体致敏酵母菌血凝法,检测了二甲苯对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血凝滴度1:16时,连续20天染毒的实验组小鼠红细胞血凝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二甲苯对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有降低作用。  相似文献   

6.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diarrheogenic Escherichiacoli,DEC)是重要的食物中毒及腹泻病原.目前国际上把DEC分为五大类:肠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EPEC),产肠毒素大肠埃希氏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EIEC),出血性大肠埃希氏菌(EHEC),和肠集聚性大肠埃希氏菌(EAggEC).  相似文献   

7.
肠道喂养与静脉营养两者各有利弊 ,在临床营养支持时 ,两者应结合应用。从本系列实验 30 % °大鼠烧伤以及5 0 %成人烧伤来看 ,早期肠道喂养组对改善肠粘膜血流量、肠道血管通透性及血液流变性 ;降低 REE,改善肠粘膜能荷 ,提高肠粘膜细胞线粒体 态呼吸率、呼吸控制率及磷氧比 ,提高肠组织氧摄取率及肠粘膜 p Hi,降低细胞内游离 Ca2 + ;减轻肠粘液层、粘膜变薄、绒毛变短、隐窝变浅、肠粘膜 PD下降、L/M升高、血清 DAO升高 ,降低血浆、肠道、肠粘膜细胞线粒体 MDA以及血浆内毒素、TNF;提高血清蛋白及肠粘膜 DNA、RNA、氮量 ,降低…  相似文献   

8.
小肠粘膜的损伤是发生细菌易位的主要机制,而谷氨酰胺在肠粘膜结构与屏障功能的维持中起重要作用。本文通过细胞株、活体肠袢水平的观察来了解谷氨酰胺在减轻细菌易位及肠上皮细胞损伤中的作用。1材料和方法从坏死性肠炎(NEC)的婴儿体内分离出的大肠杆菌菌落用在C...  相似文献   

9.
吴芳姿等收集2000年-2002年台湾地区北、中、南合作院及本实验室粪便检体共分离到649株大肠杆菌,经以Multiplex-PCR、核酸探针法,配合(O:H)血清型分析,各类型百分比为EHEL(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占0·15%,ET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占7·08%。EI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占4·9%,EAggEC(肠  相似文献   

10.
应激对肠屏障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浩  吴国豪 《肠外与肠内营养》2002,9(2):123-126,122
肠屏障功能是肠道的一个重要特征,正常肠屏障功能的维护依赖于肠粘膜上皮,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物,蠕动,肠相关免疫细胞等,其中最关键的屏障是肠粘膜上皮屏障。在创伤,严重感染,缺血,饥饿等应激状态下,肠屏障功能将发生一系列病理生理的变化,导致肠粘膜萎缩及通透性增大。应激下肠屏障功能改变的机制是多因素的,没有哪一种单一机制能解释肠屏障功能不全的所有方面。作者就应激时肠屏障功能变化的机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王芳 《医药与保健》2003,11(8):37-37
人体肠道全长9米,其中小肠长6~7米,它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吸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满足机体生长发育和新陈代谢之需,同时它还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免疫器官。肠粘膜具有屏障功能,能防止肠内细菌、毒素向肠外组织转移。然而肠道又是最易患病又不被人重视的器官,人们患急慢性肠炎、肠道溃疡、便秘、慢性腹泻、肠功能低下及紊乱、消化吸收不良、痢疾、肠道肿瘤等肠道疾病的次数并不低于感冒。尤其是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肠道疾病。最新研究认为,绝大多数肠道疾病系肠粘膜损伤所致。肠粘膜的展开面积约200平方米,饮食不节、外伤、手术、传染病、…  相似文献   

12.
大肠杆菌属于人类和大多数温血动物肠道中的正常菌群,是一种对机体无害的共生菌。现已发现某些致病菌株可引起腹泻。根据其毒力性质、血清分型、对肠粘膜的作用、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等特点的不同,可将致腹泻性大肠杆菌归为五类,即肠毒素性大肠杆菌、肠侵袭性大肠杆菌、肠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及肠粘附性大肠杆菌。 1 各类致腹泻性大肠杆菌感染的特点 1.1 肠毒素性大肠杆菌(Enterotoxigenic E Coli,ETEC) ETEC感染主要由食用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而引起,是热带地区婴幼儿腹泻的重要病原,也是在世界范围内与旅游者腹泻关系最密切的病原菌。临床表现以水样腹泻为主。幼儿和老年患者可因严重腹泻引起失水、电解质紊乱、酸硷失衡而致死。ETEC经口进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采用补体致敏酵母菌血凝法,检测了全身振动对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血凝滴度1:8时,振动实现组小鼠的红细胞血凝阳性率为26.67%,无振动实验对照组小鼠的红细胞血凝阳性率为63.33%,二者相比,阳性率有明显差异(P〉0.05),前者降低。实验提示,全身振动对小鼠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被动吸烟对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采用补体致酶酵母菌血凝法,检测了被动吸烟对小鼠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在血凝滴度1:8时,实验组小鼠的血凝阳经为26.7%,对照组小鼠的血凝阳性率为86.7%,二者相比,阳性率有明显差异(P〈0.05),提示,被动吸烟可使红细胞免疫粘附功能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5.
肠粘膜屏障与胃肠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肠粘膜屏障主要包括机械屏障、免疫屏障、生物屏障,三者之间相辅相成,其功能主要在于防止肠道内细菌及内毒素移位。胃肠道功能的正常发挥有赖于肠粘膜屏障稳定,腹泻、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以及全身炎症综合征等诸多临床疾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肠粘膜屏障损伤。本文就肠粘膜屏障构成体系,肠屏障损伤与胃肠道疾病的关系的研究情况作综述。  相似文献   

16.
腹部辐射致肠粘膜屏障损伤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根据临床上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伤防治研究的需要,探讨建立稳定及符合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伤研究动物模型的方法。方法SD大鼠,分别用8.5Gy或9.5Gy^60Co腹部辐射,光镜、电镜、细菌培养及图象分析进行肠粘膜屏障损伤的评估。结果应用9.5Gy所致的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害大鼠其肠粘膜形态学、病理学改变,死亡率(33%),及作为肠粘膜屏障损伤的指标之一的肠系膜淋巴结的细菌易位率均稳定,与临床病人的病情接近。结论本模型适合辐射性肠粘膜屏障损伤(如放射性肠炎)治疗(如TPN等)研究的需要。  相似文献   

17.
观察了经肠供给谷氨酰胺,对猪自体异位节段移植小肠粘膜的结构及吸收功能恢复的影响,杂种猪行Thiry-Vella式自体节段小肠移植,分别经移植肠灌注等渗盐水,甘氨酸或谷氨酰胺21d,观察移植肠对D-木糖和甘氨酸的吸收,同时行移植肠粘膜活检及组织形态学和粘膜DNA、RNA含量测定,结果表明,灌注谷氨酰胺能促进移植肠粘膜的吸收功能的恢复,可能与促进细胞肥大有关。  相似文献   

18.
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致病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致病性。方法:对O1群霍乱弧菌Eltor型小川1b型3株和稻叶1d型3株,及O139群霍乱弧菌6株,从酸敏感性、肠粘膜粘附、产肠毒素及相关基因等方面对两群菌株的致病性做以比较。结果: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酸敏感范围为pH3.05~4.60;平均肠粘膜吸附菌数分别为4.04×106和3.58×106cfu/cm2;兔肠段积液平均分别为1.85和1.80ml/cm;兔红细胞凝集效价分别为1∶128和1∶64;12株霍乱弧菌都携带有ctxA、zot、ace、tcpA基因。结论:O1群和O139群霍乱弧菌的致病性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9.
腹部受辐射 ( abdominal rdiation,AR)致放射性肠炎常导致肠粘膜屏障损害和细菌易位。接受长期 TPN( 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改善营养的同时 ,可加重细菌易位 ,并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等致死性并发症。即使给予肠粘膜代谢所需的谷氨酰胺 ( Glutamine,Gln)亦不能完全防治其损伤。EGF( epidermal growth factor)是胃肠道粘膜上皮生长和增殖的介质。本研究在 SD大鼠放射性肠炎模型上观察了 EGF增强 TPN对放射性肠炎细菌易位及对损伤的肠粘膜修复的影响 ,结果发现 ,经 EGF增强的 TPN治疗大鼠放射性肠炎 ,大鼠死亡率、细菌易位率均较不用 TPN及应用不含 EGF的 TPN组明显下降 ,体重、粘膜 /肠段重量比、绒毛高度、面积、小肠 Gln摄取率及 DNA含量均明显升高。机理为 :EGF对小肠粘膜有明显的滋养作用。EGF增强 TPN在提供较完善营养及肠道充分休息 ,促进创伤愈合的同时 ,通过提高肠粘膜对 Gln的摄取能力 ,维持肠粘膜上皮的正常代谢 ,加速修复损伤的肠粘膜屏障 ,降低细菌易位率 ,从而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血色病     
正常时,体内铁的含量维持于生理限度以内,通过肠粘膜进行调整,吸收的铁与需要的铁几乎相等,过量的饮食铁不被吸收。但由于排铁的机制有很大限度,当铁平衡调节的任何过程发生紊乱,或肠外给铁过多,过量的铁将在血液及组织中积聚,形成铁负荷过多:如,不适应的肠粘膜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