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灸即时和治疗后对脑挫裂伤局部血流变化影响结果,以确定缺血半暗区(IP)的存在和针灸疗效。方法将60例脑挫裂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针灸组3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疗法;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通过ECT脑显像分别进行针灸组针刺前后及治疗14d后、对照组治疗前后及治疗14d后的局部脑血流量(rCBF)对比观察。结果脑挫裂伤损伤部位存在血流量减低的IP,针灸组首次针灸前后rCBF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治疗14d后其变化差异亦极显著(P<0.001)。对照组治疗前后rCBF比较差异极显著(P<0.001),两组治疗后rCBF比较差异亦极显著(P<0.005)。结论脑显像可直观的反映脑挫裂伤病人损伤区局部脑血流变化,提示脑挫伤区存在着IP,针刺治疗能明显改善局部脑血流量,为针刺治疗脑挫裂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脑出血大鼠局部脑血流量的改变及尼莫地平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脑出血(ICH)后脑组织局部脑血流量(rCBF)的改变及尼莫地平的干预作用.方法 SD大鼠72只随机分成ICH组、尼莫地平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Nath 改良法建立ICH模型,尼莫地平组大鼠腹腔注射尼莫地平1 mg/kg,对照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在大鼠ICH后1 h、4 h、24 h、48 h用氢清除法测定其rCBF并与正常大鼠比较.结果 ICH组出血后1 h、48 h组出血侧皮质、基底节区rCBF较正常对照组明显下降(均P<0.05); 不同时间点尼莫地平组出血侧皮质、基底节区rCBF显著高于ICH组(均P<0.05).ICH组出血后4 h、24 h rCBF有回升,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尼莫地平组出血后各时间点出血侧皮质、基底节区rCBF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H后有明显rCBF降低,尼莫地平能干预此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活血化瘀中药(抵挡丸)对脑出血大鼠神经功能和脑组织形态及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 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只)、假手术组(5只)、脑出血模型组(模型组,20只)和抵挡丸治疗组(治疗组,20只);后两组又分别分为术后12 h、24 h、72 h、7 d 4个时间点亚组.采用自体血尾状核注入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治疗组大鼠予以0.08 g/L抵挡丸3 ml灌胃治疗,每日2次.应用CT灌注对血肿周围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及平均通过时间(MTT)进行定量测量,同时进行Be-derson评分与脑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模型组和治疗组Bederson评分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均P<0.05);术后7 d时治疗组Bederson评分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治疗组各时间点病理损害均较模型组轻.与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和治疗组的rCBF、rCBV均显著降低,MTT均显著增高(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治疗组各时间点亚组的rCBF、rCBV均显著降低,MTT均显著增高(均P<0.05).结论 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存在低灌注状态,抵挡丸能显著改善脑出血后血肿周围组织血流灌注,减轻其病理损害,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半暗带的评估。方法应用16层螺旋CT对21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行CTPI检查,于1w后复查CTPI,分析梗死区和半暗带的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volume,rCBV)的数值变化,评估半暗带。结果所有患者的灌注CT图像皆有明确的异常灌注区,病灶中CBF下降,CBV下降或正常,MTT明显延长。梗死区rCBF、rCBV无变化(P>0.05),相对血流量及相对血容量极低;而半暗带区治疗前后rCBF明显改善(P<0.05)、rCBV变化不明显(P>0.05),半暗带区rCBF的可信区间为0.425~0.582。结论CTPI能够对半暗带进行判定,并指导临床的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5.
精神分裂症患者局部脑血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局部脑血流(rCBF)特征,探讨rCBF与临床症状和疗效的关系。方法:采用阳性症状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精神分裂症患者精神症状,应用^99m锝-双半胱乙脂(^99mTc-ECD),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技术,测量患者治疗前后rCBF,并与11名正常人作对照。结果:治疗前患者组右侧额叶与右侧颞叶rCBF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右侧额叶与右侧颞叶rCBF较治疗前明显增加。治疗前不同脑区rCBF与精神病理症状和疗效均无显著相关。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右侧额叶与颞叶局部脑功能减退,但未发现rCBF与精神病理症状和疗效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检测偏头痛大脑结构及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分析其与治疗疗效关系.方法 对34例临床诊断为偏头痛患者及11名正常对照者,应用SPECT/CT进行脑rCBF显像和CT显像.统计参数图(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SPM)分析偏头痛患者大脑rCBF变化特点.并在西比灵、丙戊酸钠及黛力新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分别应用头痛程度量表评价头痛程度变化.结果 34例中CT均未发现大脑结构异常,但32例(94.1%)患者存在rCBF降低.与正常对比的SPM分析显示偏头痛患者的额叶、颞叶rCBF降低(t=6.48,P<0.001).29例患者经过治疗后头痛程度量化得分明显降低(P<0.001),但存在额叶rCBF降低患者,治疗后头痛程度量化分显著高于颞叶rCBF降低者(P<0.01).结论 偏头痛患者一般大脑无器质性病变,但大多有额叶及颢叶rCBF降低,额叶rCBF受损者的治疗疗效较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Kallikrein基因对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灶周围血管增生与局部脑血流灌注恢复的作用.方法 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术后将90只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30只,分别是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注射pAdCMV-人组织激肽释放酶(HTK)组.各组大鼠又分为治疗后12 h、24 h及72 h组,每组各10只.治疗前后行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染色方法测定脑梗死面积的变化,用免疫组化检测外源性HTK的表达以及局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并通过14C-iodoantipyrine微示踪技术检测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情况.结果 与其他两组相比,pAdCMV-HTK组大鼠脑梗死面积在治疗后24h已有明显减小,72h后这种变化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后24 h,pAdCMV-HTK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明显低于生理盐水组及空白对照组,治疗后72h差异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阳性细胞主要分布于脑梗死灶周边皮质与部分白质;pAdCMV-HTK组VEGF表达在治疗后12h、24h、72h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及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缺血再灌注后脑梗死灶周围白质与皮质rCBF均较对侧稍减少:pAdCMV-HTK组治疗后12h,梗死灶周围白质与皮质rCBF较空白对照组与生理盐水组有增高.但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24h、72 h后rCBF则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脑缺血再灌注后,Kallikrein基因转导可增加梗死灶周围脑组织的血管增生,改善rCBF,减小梗死面积,从而达到保护缺血神经细胞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强迫症与抑郁症的脑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强迫症、抑郁症局部脑血流量(rCBF)特点。方法应用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技术,对首发且未经治疗的39例强迫症患者、36例抑郁症患者和39名正常人于静息状态下行脑血流显像。以小脑皮质的放射性计数值为参考,对局部脑血流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强迫症组两侧前额叶、前颞叶rCBF高于正常组(P<0.01);抑郁症组两侧前额叶、枕叶、扣带回及右前颞叶、右顶叶rCBF低于正常组(P<0.05);在两侧前额叶、前颞叶、顶叶、枕叶及右后额叶、扣带回,强迫症组rCBF高于抑郁症组(P<0.05)。结论强迫症组的前额叶及前颞叶呈高灌注改变,抑郁症组脑血流普遍低灌注,SPECT技术可望作为二者鉴别诊断的客观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低剂量尿激酶(UK)与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发病<6h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2例,分为rt-PA(0.9mg/kg)静脉溶栓组23例,低剂量UK(50万~70万IU)静脉溶栓组19例,对2组治疗前、治疗后24h、10d的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及治疗前与治疗后10d的日常生活(barthel)指数评分进行比较,同时观察2组溶栓后出血等不良反应。结果 (1)rt-PA组及UK组治疗后24h、10d的NIHSS及Barthel评分与溶栓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P<0.05);2组间溶栓治疗前及治疗后24h、10d的NIHSS、Barthel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rt-PA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7%,UK组为78.9%,rt-PA组总有效率较UK组高,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K<3h组总有效率92.3%,UK3~6h组总有效率50.0%,rt-PA治疗组总有效率与UK3~6h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溶栓后rt-PA组脑出血2例,均为非症状性,UK组无脑出血,2组均无其他系统出血并发症。结论低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3h内急性脑梗死与rt-PA相比同样有效,且安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单唾液酸神经节苷脂 (GM1)对脑血管痉挛 (CVS)后局部脑血流量 (rCBF)与微血管的影响 ,以探讨其防治CVS的可能性。方法 将 2 5只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VS组、尼莫地平组 (Nim组 )、GM1治疗组 (GM1 T组 )、GM1预防组 (GM1 P组 )。运用蛛网膜下腔二次注血制备CVS模型。每组分别于二次注血后 0h、0 5h、1h、3h及 6h测量rCBF ;6 5h后断头取脑 ,抗Ⅷ因子相关抗原免疫组化染色标记微血管 ,图像分析观察颞叶皮质微血管的数密度、面密度。结果  (1)rCBF :二次注血后CVS组、Nim组、GM1 T组的rCBF明显下降 (均P <0 0 1) ,6h时Nim组、GM1 T组的rCBF回升至注血前水平 ,CVS组的rCBF无明显回升 ;GM1 P组在二次注血后rCBF无明显下降。 (2 )图像分析 :CVS组的微血管数目、面积及平均面积均减少 (均P <0 0 1) ;Nim组的微血管面积较对照组、CVS组明显增加 (均P <0 0 1) ;GM1 T组的微血管数目、面积及平均面积较对照组、CVS组显著增加 (均P <0 0 1) ;GM1 P组的微血管数目、面积及平均面积增多最明显 ,与CVS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 (均P <0 0 1)。结论 蛛网膜下腔二次注血可降低rCBF、减少皮质微血管数目和面积 ,诱发CVS,尼莫地平可缓解CVS程度 ,但GM1的治疗作用比尼莫地平更强 ,并能预防CV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体外低频治疗性超声波(ETUS)与超声微泡造影剂(MB)对尿激酶溶栓效果的影响,寻求最佳溶栓方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低频ETUS联合微泡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健康志愿者静脉血孵化老龄血栓。按照配伍组设计原则分成对照组(NS)、尿激酶组(UK)、超声组(ETUS)、超声联合尿激酶组(ETUS UK)、超声联合微泡组(ETUS MB)、超声联合微泡与尿激酶组(ETUS UK MB)。按实验操作方法进行溶栓20 min,对各组溶栓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各实验组的血栓溶解百分率分别为:NS组(7.0750±3.0491)%;UK组(15.6610±4.6009)%;ETUS组(8.0000±2.7907)%;ETUS UK组(18.5420±4.2393)%;ETUS MB组(29.0430±7.0044)%(与UK组比较P<0.01)ETUS UK MB组(50.0810±6.9949)%(与各组比较P<0.01)。结论低频ETUS联合微泡能够明显提高尿激酶对体外血栓溶解率。  相似文献   

12.
抑郁症患者局部脑血流变化的SPECT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用SPECT测定抑郁症患者的局部脑血流(rCBF),比较乙酰唑胺脑负荷试验后脑血流灌注变化,观察抑郁症患者脑血管的调节能力,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缺血灶。方法以18例未经抗抑郁治疗的抑郁症患者为研究对象,19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检查。抑郁症患者48h后口服乙酰唑胺2g,再行SPECT检查。观察服用乙酰唑胺前后脑内血流的变化。结果抑郁组患者双侧额叶、颞叶的rCBF显著下降(P<0.01~0.05),左顶叶、右基底节rCBF也明显降低(P<0.05);同时,抑郁症患者局部脑血流低灌注存在不对称性,左侧灌注更低。服用乙酰唑胺后,原脑内各血流灌注下降部位恢复正常血供,未发现潜在缺血病灶。结论抑郁症患者某些特定部位存在脑血流灌注下降;乙酰唑胺脑负荷SPECT试验未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潜在缺血部位,而且使其局部脑血流低灌注状态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13.
用经过改进后的~(14)C-碘化安替匹林作标记物测定正常和单侧脑缺血不同时间沙土鼠的局部脑血流(r-CBF)。缺血1小时,双侧半球不同脑区的 rCBF 均明显下降,缺血3小时,rCBF 进一步下降,且二侧数值趋向一致。  相似文献   

14.
SPECT检测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脑血流灌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利培酮对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的影响及疗效与rCBF之间的关系。方法研究组为24例未用过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男10例,女14例。正常对照组26例,男12例,女14例。用利培酮(3~6mg/d)治疗8周。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基础状态及认知激活状态脑SPECT显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基础状态时,24例患者左右颞叶后下部血流灌注增加;激活状态时,左额叶外侧中部血流灌注显著下降。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右颞叶外侧部、左右颞叶后上部基础状态的血流灌注显著下降;左右额叶中下部、左额叶外侧下部、左额颞上部及左额外侧上部认知激活状态的血流灌注显著增加。PANSS减分率与脑血流灌注的变化有关。结论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后,右颞外侧部、左右颞叶后上部、左右额叶中下部及左额叶外侧上下部的血流灌注变化显著。疗效与血流灌注变化有关。提示脑血流灌注对预测药物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动态观察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局部脑血流(rCBF)、脑水肿和不同时间用药临床变化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0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并将治疗组再分为发病前12小时以内用药组和12小时以后用药组,行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临床疗效的动态观察;并随机从对照组和治疗组中分别抽出10例患者行SPECT、CT的动态观察。结果 治疗组rCBF、水肿带和临床疗效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12小时以内用药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12小时以后用药。结论 早期使用尼莫地平对改善高血压脑出血后rCBF下降、提高临床疗效和减轻血肿周围水肿可能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一种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利用大鼠经额钻孔,将导管插至颅底动脉环,直接注血模拟临床常见的动脉瘤出血,动态观测局部脑血流(rCBF)变化。结果发现:在造成 SAH 后,插管侧半球的 rCBF 急剧下降,最大下降幅度为60.8%;对侧半球的 rCBF 在 SAH 后20分钟也开始降低,血流最大下降幅度为66.8%;半球低 rCBF 情况持续48小时以上。SAH 急性期血气及血压动态观察结果平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急性脑梗死(ACI)偏瘫患者足底压力测定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1例ACI偏瘫患者,采用德国Zebris测力板,于治疗前、治疗后30 d进行足底压力测试,记录足底各区压力值.结果 治疗前患侧足底各区压力明显小于健侧(均P<0.01),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侧第1跖骨、足跟内侧、第3跖骨和足弓部压力明显升高(P<0.05~0.01).治疗后健侧足弓部压力峰值显著下降(P<0.01),而足跟内侧与治疗前比较压力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包络椭圆方向角显著改变(P<0.01),压力中心水平偏离参数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轨迹总长度与轨迹包络面积的比值(1.39)比治疗前(1.65)明显下降.结论 足底压力测量技术能客观、定量地评价ACI患者站立和行走功能,全面反映ACI患者治疗后步行的动力学状况,对指导ACI康复治疗及疗效判断有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分组调控血糖,氢清除法测定正常、调控血糖后1h、缺血即刻、缺血后1h及缺血后24h五个不同时点的rCBF。结果表明:缺血即刻rCBF显著降低,缺血1h后rCBF更趋下降,缺血24h后,正常血糖组及低血糖组rCBF又有明显回升,但高血糖组rCBF仍继续下降。著者认为高血糖致缺血局部乳酸的大量积聚,由此干扰微循环,是高糖条件下脑缺血延迟性低灌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单相抑郁及双相抑郁的局部脑血流(regional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特点及差异.方法 以未经抗抑郁治疗的13例单相抑郁及18例双相抑郁患者为研究对象,19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均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检查.比较两组患者脑内血流变化的差异.结果 双相抑郁组、单相抑郁组和正常对照组之间双侧额叶的rCBF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左侧:(52.36±3.29),(50.65±3.06),(61.06±7.73),P<0.01);右侧:(59.13 ± 4.52),(57.92±3.46),(63.01±7.46),P<0.05)],其中两患者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较对照组均降低(P<0.05).上述3组间左侧颞叶的rCBF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52.36±3.29),(50.65±3.06),(61.06±7.73),P<0.01),右侧基底节的rCBF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59.13±4.52),(57.92±3.46),(64.99±6.94),P<0.05)],其中仅双相抑郁组较单相抑郁组和对照组均降低(P<0.05).单相抑郁组的左、右额叶rCBF均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rating scale for depression,HAMD)总分负相关(r=-0.65,P<0.05;r=-0.61,P<0.05),双相抑郁组的左、右额叶的rCBF均与HAMD总分负相关(r=-0.77,P<0.01;r=-0.73,P<0.01).结论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均存在某些脑区脑血流低灌注,后者异常区域可能更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小剂量尿激酶(UK)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短暂性脑缺血(TIA )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60例TIA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治疗组给予小剂量UK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疗程10天,两组均常规使用胞二磷胆碱、阿司匹林、尼莫地平、洛伐他汀及对症治疗. 结果治疗组基本治愈2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基本治愈8例,有效11例,无效7例,恶化4例,总有效率为63%,两者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 小剂量UK联合低分子肝素钙疗法,具有易用、高效、不良反应小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