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清著名中医学家胥紫来先生一生治学严谨,深究《内经》、《难经》、《伤寒》,旁通诸家学说,颇多心得。特别是他著的《医门真钵》一书,对扁鹊内伤五脏,仲景外感六经尤多发挥。笔者仅就现存《医门真钵》中的《辨内伤外感篇》的学术思想探讨如下: 一、治病首明外感内伤、在经在脏胥氏以《内经》的基础理论为指导,论述  相似文献   

2.
"和法"是八法中最具特色,却又备受争议的治法,和法乃法外之法,其内涵与外延至今尚无定论。而《伤寒论》之"和法"基于表里、阴阳、水火、虚实,其立义之高,使汗、吐、下等治疗大法难以与之相提并论。《伤寒论》涉猎之经方,对号入座绝非张仲景本义,因其味少功专,更重要在于医圣昭示其中之证治法度,用伤寒经方理法架构临床疾病各个层面,以达到里病出表、阴病转阳之目的。而且,伤寒六经来源于"八纲",临床研究《伤寒论》不能仅局限于方证对应,更高的境界则是以法统方,以方测证。文章汲取《伤寒论》六经病蕴含的经方和法法度,契合临床屡试不爽之本源经方,旨在探究肿瘤之经方论治思路,冀予能够抛砖引玉,进一步推进经方论治肿瘤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自成无己注《伤寒论》以降,注家辈出,互有阐发,但见解不一者亦复不少,如辨六病与六经关系之争议即是其例.盖因《伤寒论》曰辨某某病脉证并治,不言辨某某经,所以有人认为,伤寒是辨六病,与六经无涉.但也有人认为,《伤寒论》中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阳六大提纲,源于《素问·热论篇》,  相似文献   

4.
正"三纲鼎立"学说由明代医家喻昌所创立,其起初受王履《伤寒论》错简学说的影响,王履认为仲景只为即病伤寒而设方,后世之人用伤寒之法治温病暑病等属于借用,并非张仲景的原意。《医经溯洄集·张仲景伤寒立法考》中载:"寒之初客于表也,闭腠理郁阳气而为热……此麻黄汤之所立也;至于风邪伤表,表之正气受伤而不能通……则邪去腠理自密矣,此桂枝汤所由立也。"后来受方有执主张六经以太阳经为纲,太阳经分为"风伤卫""寒伤营""风寒两伤营  相似文献   

5.
一、什么是太阳和太阳病? 仲景继承《内经》理论,取其六经之名,综合六经之用,并加以发展,创立伤寒六经学说。采用六经作为《伤寒论》的分证纲领,每一纲都是代表人体一定结构和一定功能的一个生理系统,六经就是六个生理系统。太阳就是这种分证纲领中的一纲。从结构上讲,太阳除含手足太阳二经、小肠、膀胱二府外,还包括太阳之气可布达到的体表部位的皮肤、腠理、毫毛等结构。从功能上讲,则是太阳之气内行于本经本府职司太阳本部的气化,外行于人身体表,司太阳表位的气化,起主表卫外、抗御邪气、保护他经不受邪犯的作用。太阳之气运行于太阳结构中,发挥作用于太阳地域,构成一个完整的生理系统。对仲景六经学说的认识,持这种观点的首先见于柯琴的《伤寒来苏  相似文献   

6.
从太阳病提纲看“伤寒六经提纲”的正确性江西104后方医院郭来荣:读了严世芸同志《对“伤寒六经提纲”的商榷》一文(贵刊1982年第9期),甚受启发,但对“伤寒六经提纲”的否定,且视之为研究伤寒论的桎梏,尚感过于激言。我认为仲景《伤寒论》是一部详于寒而略干温的外感热病学,主要研究狭义之伤寒,因而“提纲”是指风寒之邪伤人后每经所出现的至当脉证,但不是绝对的脉证。文章作者否认“太阳病提纲”的原因有二:一是发热为太阳病必具;二是脉浮、恶寒未必是太阳病必  相似文献   

7.
<正> 一、《伤寒来苏集》对《伤寒论》六经的实质有何认识?对六经的作用有何评价?您对它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答《伤寒来苏集》为我国清代医家柯琴注释阐发《伤寒论》的名著,向有“能卓然自立”及“创通大义”之誉。该书中“六经正义”一节专门研究《伤寒论》六经的实质含义。认为六经是将人体从病位上划分为六个区域,并以八纲来分析归纳有关证候,以八法来进行立法施治的辨证论治纲领体系,各经证治不同,又互有联系。如说:“夫仲景之六经是分六区地面,所该者广,虽以脉为经络,而不专在经络上立说”,“故于诸病之表里阴阳,分为六经,令各得所司、清理脉证之异同、寒热之虚  相似文献   

8.
<正>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论病邪传化有四种基本形式,即六经传化、脏腑传化、卫气营血传化、三焦传化。现就四种传化形式的各自特征及规律探讨如下。 1 六经传化 即病邪随六经经脉传注变化,是《伤寒论》论外感病主要传化形式,也是六经辨证论治的基础。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每一经包括手足两经,共为十二经脉。此“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灵枢·海论》),网络表里内外,  相似文献   

9.
林大勇  曲道炜  李斌 《吉林中医药》2010,30(12):1105-1106
《伤寒类证》一书系金大定3年(公元1163年)金人宋云公于常山医流张道人处密受《通玄类证》而写成。此书格式新颖,别出新裁,在六经辨证的基础之上,以表格的形式列述了伤寒诸证的证治,将《伤寒论》原文397法重新归为50门,共计484法。表格中前有主证,后列方药,举一纲而万目张,标一言而众理显,使难见之文,明于掌上,为后世医家临床应用伤寒六经辨证施治提供便捷之法,同时亦为后世《伤寒论》的研究开拓出一种新方法,颇具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乾隆御医黄元御谙熟《伤寒论》与《金匮要略》,著有《伤寒悬解》等医著十二部。《伤寒悬解》是解析《伤寒论》的主要著作,指出"伤寒条文乱于叔和",主张错简重修,以六气学说逐条注释,重新修订所有篇章及条文顺序,将总论置于卷首,阐发仲景微旨;黄氏认为仲景立言,专为传意,恐《伤寒悬解》阐释仲景之意或有不足,又作《伤寒说意》以补充之;《长沙药解》乃"以药系方,以方言证,参以病机辨证于其间,对比类同之药于其内,理法方药相贯,以彰药物功用";以药为纲,按中土、风木、燥金、水火顺序,从六气角度串联阐释解析仲景《伤寒》《金匮》每味药的性、味、归经、功能及气化调理作用等,明方药之真意也。黄元御以六气立法,六经为纲,太阳(表病)篇与其它五经(里病)各篇前后呼应,太阳篇有如何发病,病情变化及入里去路;其它各篇则有疾病来路,转归情况及救治;明确表、里病,重视六气,不忽视营卫,表病营卫为辨,里病六气为辨,又将营卫气血与六经辨证统于六气,融会贯通,理清中风、伤寒整个动态病变过程和病情传变救治,脉络清晰、通畅。  相似文献   

11.
承气之法,首见于仲景《伤寒论》。《说文解字》说:“承,奉也,受也。谨节其事承奉之义也”;《灵枢本输》说:“小肠大肠皆属于胃”,承气之气,即指胃肠之气而言。伤寒之邪内传化热入于胃腑,与燥屎相搏结而致腑气不通,症见痞满燥实者,以此法攻之,使热邪随燥屎荡然而解,腑气自通。此乃承接腑气使之通为用,故名之为承气法。温病之学源于《伤寒》,又异于《伤寒》,承气之法也是如此。伤寒之邪始于皮毛,首犯太阳,内传化热,可致阳明,经证不解,可入于腑,宿食热邪合而成燥屎。正如仲景所说,“阳明居中而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当是之时,法用承气,多可速效。  相似文献   

12.
四、传经问题《伤寒论》关于传经的几条条文,有似一日一经的,有的二三日、六七日、十余日尚在一经的,兹据本论及各家对传经的见解而讨论之.《伤寒论》:"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一条说伤寒一日是太阳受邪,脉静则病不发展,若脉数急而有欲吐烦躁等证,则病情发展.钱璜说:"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者,即《内经·热论》所谓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之义也."本论之六经与《热论》不同,钱氏之说非,然本条及下条又均似《热论》传经之说."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医宗金鉴》解释说:"伤寒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  相似文献   

13.
“伤寒六经提纲”之说,仲景书的原貌如何?无从查考,从《伤寒论》中分析,无疑是后世提出来的。据文献考证,《伤寒论》注本,自成无已往后,才逐渐形成提纲概念,例如柯韵伯在《六经正义》中有“六经提纲各立一局”之说,并指出:“太阳之头项强痛,阳明之胃实……乃是六经分司请病之提纲.”多少年来,研究《伤寒论础学者,因天这六条记载,始终认为是六经病症的高度概括。笔者不敢苟同,现就这六条提纲,谈点管见。1太阳篇提纲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寒论》所载的太阳病,有伤寒、中风、温病、风温、中唱、湿…  相似文献   

14.
答:《伤寒论》第四条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是指伤寒疾病之初,肤表受邪,若邪中之轻浅,正能却邪,脉象平和安静,则可不传为某经疾病而自愈。若邪中之深重,正邪斗争较剧,病无自愈之机,胃不和而欲吐,神不宁而烦躁,脉不静而数急,则可能传为六经中的某一经病。那么,“传”就是外邪侵犯  相似文献   

15.
关于伤寒六经与经络的关系,一直是学术界争论的问题。伤寒六经源于《素问·热病》之六经分证,这是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而对于伤寒六经与经络的关系,历来注家争论纷繁,看法不一,总的归纳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认为伤寒六经即经络六经。如宋代朱肱等就是,宗此说者非鲜。近时日人池田政一在谈病位之阴阳时说:“所谓太阳病,是指叫做太阳的部位;或者太阳经某一部位的病。少阳病也同样是指病位。”即是此义。二、有言伤寒六经即腑脏经络。自成注《伤寒论》后,咸宗其说。近贤刘渡舟在中日《伤寒论》学术交流问答会上也阐明此种观点,他说:“六经是有物质的,它是人体脏腑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以六经为辨证纲领,重点论述外感热病的传变及辨治规律。伤寒六经辨证病理变化主要是落实在脏腑之上,而脏腑病变又以六经概括,因而六经辨证与脏腑的关系是不可分割的。《伤寒论》涉及了各脏腑经络的病理变化及辨证论治,其中肝病的论治贯穿于全篇各经之中。其治肝大法有方可循,有法可效。清·魏之绣在《续名医类案·疡症》中云:“肝为万病之贼。”清·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云:“医者,善于调肝乃善治百病。”我们试将《伤寒论》中肝病治法的运用加以归纳整理,以期与肝病专科实际教学相联系。  相似文献   

17.
四、唐本《伤寒论》唐本《伤寒论》指孙思边《千金翼方》卷9、卷10之《伤寒论》,与宋本《伤寒论》──亦即《瓣伤寒》基本相同,所异者如下:(一)无《辨脉》《平脉》《伤寒例》;(二)将太阳病将分散重编。(三)唐本《伤寒论》六经病校来本六经病多出三条一方,可补来本之闲,即:太阳中风,发热而恶寒(枝枝汤第一)、太阳病,三四日不吐下,见北乃汗之洞上)、伤寒一日,太阳脉弱,至四日太阴脉大(麻黄汤法第二)和柴胡加大黄芒硝桑螵峭汤方(柴胡汤法第四)。(四)唐本《伤寒论》宜忌篇卿“可”与“不可”篇)较宋本多出如下诸条…  相似文献   

18.
《伤寒六经气化简论》是有感于六经气化学说一向仁智互见而作,本文乃其第一篇。篇中从“六气气化原始”、“天人相应与同构”两个方面探索了六经气化的理论渊源,分析认为六经气化学说是《素问》六气气化理论和《伤寒论》内容的具体结合,而非无根游谈。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以六经辨证为纲,六经又从阴阳立法,分太阳、阳明、少阳三阳经和少阴、太阴、厥阴三阴经,三阴三阳表里互相对应.临证治疗时,常见六经病证错杂之象.笔者遵仲景之法,根据六经表里对应规律或表里两经同治,或见“表经”之象而治“里经”,常获满意疗效,现举临床验案二则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20.
吴瑞甫先生数十年致力于《伤寒论》之研究,以宏扬伤寒学说为己任。主持厦门国医专门学校时,特著《伤寒讲义》及《伤寒纲要》,目的在使初学者易于学习领会。所以其编写体例,另辟蹊径,不落前人窠臼,而是独出心裁,务求明白晓畅,一目了然。《讲义》除总论外,以六经为纲,然后详列本经之纲领,病情、经证、腑证。例如太阳病篇,既列伤寒、中风、风寒两感之经证,又分蓄尿、蓄热、蓄血、癃闭之腑证。指出发汗、利水为治太阳病之两大法门。发汗有五法,分形层之次第;利水有三法,辨三焦之高下。然后再论兼证,合病,并病,传经,误治,救逆等辨治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