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对经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吸附作用及对细胞生物学性状的影响,评价其作为关节软骨工程支架的可行性。 方法:实验于2007-09/2008-03在广东省组织工程构建与检测实验室进行。①实验方法:以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制备复合支架,孔隙率≥ 90%,孔径100 μm;体外培养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成骨诱导3 周,经检测诱导成功后,使之吸附于多孔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上三维立体培养4周。②观察指标: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组织学、扫描电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修复体三维立体培养对成骨细胞的表型、增殖及功能的影响。 结果: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成骨诱导,检测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钙结节染色阳性,证实诱导成功。②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复合支架亲水性好,经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吸附于支架表面24 h后,顺孔隙迁徙至支架内部,倒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显示细胞在孔壁贴附良好。③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表明成骨细胞在复合支架上增殖和表型维持稳定,能分泌细胞外基质,Ⅰ型胶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阳性。  结论:胶原/壳聚糖/β-磷酸三钙层状梯度修复体与经成骨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容性良好,为修复关节软骨下层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2.
背景:目前软骨支架材料的种类比较多,但还没有一种材料能完全符合软骨修复的要求。 目的:观察在混合材料胶原-壳聚糖支架中软骨细胞的生长情况。 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将质量分数为2%胶原与3%壳聚糖混合制备胶原-壳聚糖多孔支架。将分离培养的第2代兔软骨细胞接种到胶原-壳聚糖支架上,对照组将软骨细胞接种到无支架的培养板中。观察支架的孔隙率、吸水性及内部形态结构,MTT法检测软骨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情况,组织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在支架的生长、贴附情况,RT-PCR检测细胞支架复合物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情况。 结果与结论:胶原-壳聚糖支架的吸水性为(80.0±0.55)%,孔隙率为(88.5±1.5)%,孔径为100~150 μm,复合细胞培养2周后,细胞增殖活力高,软骨细胞分泌的蛋白聚糖和Ⅱ型胶原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质量分数为2%胶原与3%壳聚糖的混合支架适合软骨细胞生长和快速增殖,是一种良好的修复和重建软骨载体。  相似文献   

3.
β-磷酸三钙复合成骨细胞的异位成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β-磷酸三钙作为理想的骨替代材料己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重点之一,但与新生大鼠颅盖骨来源成骨细胞复合的研究较少。 目的: 评价多孔β-磷酸三钙支架与成骨细胞复合植入大鼠肌袋模型后的异位成骨能力。 设计、时间及地点:同体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9/2008-10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中心实验室和实验医学动物中心完成。 材料:新生SD大鼠2只,12 周龄SD大鼠20只。多孔β-磷酸三钙购自上海贝奥路公司,大小为5 mm×5 mm×5 mm。 方法: 应用扫描电镜观察β-磷酸三钙结构特点。成骨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生长情况。使用第3代细胞与β-磷酸三钙复合后,植入大鼠背部左侧肌袋,将β-磷酸三钙空白支架植入右侧肌袋。分别在植入1,4,8周后,将成骨细胞β-磷酸三钙复合物取出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新骨形成情况,并应用KS400 3.0 软件进行新骨生成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①β-磷酸三钙结构特征。②成骨细胞生长情况。③组织学观察新骨生成情况。④图像分析新骨生成结果。 结果: β-磷酸三钙孔径大小一般为(500±150) μm,孔内连接径(150±50) μm。倒置显微镜下观察成骨细胞呈三角形、多角形或梭形。植入1周后所有标本都未发现骨生成;在4,8周时成骨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组新骨生成量均多于β-磷酸三钙组 (P < 0.05,0.01)。 结论:多孔β-磷酸三钙复合成骨细胞支架在大鼠体内具有异位成骨能力。  相似文献   

4.
背景:传统固态组织工程骨不能满足口腔颌面外科不规则骨缺损的修复,液态细胞和生长因子难以在其中达到均匀分布。随着微创伤外科技术的发展,研制和应用可注射性骨替代材料己成为一个重要的努力方向。 目的:观察壳聚糖/β-磷酸三钙/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可注射性复合物修复兔下颌骨缺损的效果。 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8-05/2009-03在暨南大学医学院动物实验室完成。 材料:应用液态壳聚糖和固态β-磷酸三钙体外混合形成的复合体为支架,加入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冻干粉,制成可注射性人工骨。 方法:本实验24只动物48侧分为4组,每组12侧颌骨缺损:实验组1,植入CS/β-TCP/rhBMP-2复合物;实验组2,植入CS/β-TCP载体;对照组1,植入自体骨(取自该动物髂骨);对照组2,未植入任何材料。 主要观察指标:术后2,4,8周各处死8只(与正文不一致)每组2只4侧,取材后行X射线、苏木精-伊红染色、I型胶原免疫组化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材料降解及新骨生成情况,并应用双能X射线骨密度仪检测骨矿物密度,以探明成骨的质量和成骨速度。 结果:①大体观察显示,各实验组骨缺损区骨痂量和骨痂厚度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增多增厚,且各时间点,CS/β-TCP/rhBMP-2组的骨痂量与自体骨组相当,而多于其它组。○2X线显示,各组缺损区透光区面积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小,术后2周,CS/β-TCP/rhBMP-2组和自体骨组修复区边缘和中心有散在的小片状阻射影像,术后4周,空白对照组、CS/β-TCP组修复区中心才出现散在的小片状阻射影像,术后8周,CS/β-TCP/rhBMP-2组和自体骨组缺损区无透光区,其他组缺损区透光区也较4周有所减小。○3组织学观察显示,各时间点CS/β-TCP/rhBMP-2组、自体骨组两组骨基质均分别较CS/β-TCP组和空白对照组多,且CS/β-TCP/rhBMP-2组和自体骨组骨基质无明显差别。空白对照组最差。○4SEM结果显示,术后4周,材料与周围骨床呈纤维骨性结合,材料已开始降解;术后8周,CS/β-TCP/rhBMP-2组材料与周围骨床形成骨性结合,间隙基本消失;其他实验组间隙也有所减小,材料降解明显,界面处不能看到完整材料结构。实验组,各组区别?○5术后骨密度测量显示各组骨缺损区随时间延长密度逐渐增大,CS/β-TCP/rhBMP-2组术后2,4,8周骨密度值明显优于CS/β-TCP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CS/β-TCP/rhBMP-2组和自体骨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①CS/β-TCP/rhBMP-2复合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骨引导及骨诱导能力。②CS/β-TCP可作为rhBMP-2良好的注射性载体,有希望成为微创外科修复骨缺损的新型可注射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5.
在目前常用的骨移植材料中,人工合成材料仅占15%。实验于2005-07/2006-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进行,使用健康牛松质骨制备形成标准试件后,经高温蒸馏、漂洗、脱水去除有机物质,再经高温煅烧后与有机液体(NH4)2HPO4反应,再次煅烧制备形成β-磷酸三钙煅烧骨,使用扫描电镜、压汞仪观察其微观空间结构。结果显示β-磷酸三钙煅烧骨具有大孔结构和微孔结构相结合的三维空间结构,大孔孔径为50~400 μm,微孔孔径为1 μm左右,提示β-磷酸三钙煅烧骨保留了天然松质骨的多孔状结构,有利于新生骨组织的长入。  相似文献   

6.
背景:人工发孔方法制备的β-磷酸三钙材料在孔隙结构上与天然松质骨的孔隙结构存在巨大的差异,进而影响了其本身的生物学性能。 目的:采用体内成骨试验方法验证牛松质骨煅烧制备的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的体内成骨活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动物体内实验,于2005-07/2006-10在解放军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完成。 材料:将健康牛松质骨脱去有机成分后,经2次高温煅烧方法制备形成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标准试件,经辐照灭菌后备用。 方法:健康新西兰大白兔12只,按4,8,12周3个取材时间分成3组,每组4只,将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4个试件随机植入上述3组动物一侧下肢的骨缺损中,同时在每只兔另一侧下肢制备相同骨缺损模型,不植入任何材料,为空白对照。 主要观察指标:于材料植入后1 d以及4,8,12周分别拍摄兔膝关节正侧位X射线片,观察缺损部位新骨形成情况,并与空白对照组进行对比。 结果:随着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植入时间的延长,材料周边及中心部位逐渐有新生骨组织长入,但植入的材料无明显降解吸收,新骨长入量有限。空白对照至12周仅缺损周围有少量新骨生成。 结论:β-磷酸三钙脱有机质骨具有体内成骨活性,但降解缓慢影响新骨的替代和改建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制骨唾液酸蛋白-β-磷酸三钙(BSP-β-TCP)人工骨并观察BSP-β-TCP中骨唾液酸蛋白的释放规律。 方法:实验于2006-12/2007-07在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医学实验科完成。①BSP-β-TCP人工骨制备:采用低温负压冻干的方法将骨唾液酸蛋白复合于β-磷酸三钙中,按骨唾液酸蛋白含量不同制备两种样品:A样品含骨唾液酸蛋白1﹪, B样品含骨唾液酸蛋白2﹪。②观察指标:两种样品分别在恒温空气浴振荡器内(37±1)℃持续振荡。试验开始2 周内每24 h,以后每72 h时分别吸出浸泡液100 μL / 次,共观察4 周。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各个时间点溶液中蛋白质含量;绘制出蛋白质释放量和时间关系的散点图,再将散点图的曲线直线化,分析BSP-β-TCP人工骨中骨唾液酸蛋白的释放动力学。 结果:①骨唾液酸蛋白释放率:72 h内有一个爆发性的释放,释放率A样品为25.44﹪,B样品为35.11﹪;10 d内的释放速度较快,A样品为39.76﹪,B样品为44.13﹪;持续4周仍有缓慢释放,A样品为55.43﹪,B样品为56.82﹪。②骨唾液酸蛋白的释放动力学:将散点图曲线进行拟和后可见释放量与时间(h)平方根成线性关系,两者的关系符合Higuchi方程。 结论:骨唾液酸蛋白以扩散方式释放,β-磷酸三钙可作为良好的载体与BSP共同形成缓释系统。  相似文献   

8.
背景:临床应用的金属内固定材料初始弯曲强度及弹性模量约为皮质骨的4倍及20倍,其力学性能不能随骨愈合过程动态变化,出现医学上的“应力遮挡效应”,影响骨愈合且需要二次手术取出。 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与聚L乳酸复合可吸收内固定材料在动物体内降解后的生物力学特性。 方法:在30只新西兰大白兔腰背部左侧皮下植入聚L乳酸可吸收棒状材料为对照组,右侧植入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可吸收棒状材料作为实验组。于术前及术后4,8,12,16,24周观察两组材料的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及扭转强度。 结果与结论:降解过程中两组材料的弯曲强度、剪切强度及扭转强度随时间的延长呈逐步下降趋势;术后12,16,24周实验组材料弯曲强度均高于对照组材料(P < 0.05)。术后4,8,12,16,24周实验组材料剪切强度均高于对照组材料(P < 0.05)。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材料扭转强度均稍高于对照组材料,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聚L乳酸/β-磷酸三钙可吸收材料的体内降解速度较纯聚L乳酸慢,其力学强度能维持较长时间,可满足松质骨骨折的固定及骨组织愈合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背景:体内实验显示,β-磷酸三钙多孔陶瓷是较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但由于体内植入实验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不能很好反映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表型变化。 目的:观察体外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β-磷酸三钙多孔陶瓷的生物相容性。 方法:将培养的第6代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悬液滴注入β-磷酸三钙内部进行复合,然后将干细胞-支架材料复合物置入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α-MEM培养体系中培养,于培养第4,8,12天电镜下观察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在材料表面及内部生长情况,采用MTT测试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并进行DNA含量、蛋白质含量测定。 结果与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β-磷酸三钙体外复合后能够在β-磷酸三钙支架材料表面及内部的孔隙内贴附,且生长良好,其DNA复制和蛋白合成功能不受β-磷酸三钙的影响。说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和β-磷酸三钙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良好,二者可作为种子细胞和支架材料用于组织工程化骨与软骨的构建。  相似文献   

10.
背景:前期实验中,课题组已经应用计算机辅助方法成功制备了个体化下颌骨带种植体三维钛网修复体。 目的:在前期实验基础上,观察个体化三维带种植体中空钛网复合β-磷酸三钙和松质骨髓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探讨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个体化再生修复途径。 设计、时间及地点:单一样本动物体内实验,于2003-09/2006-10在解放军第四一一医院口腔专科中心和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口腔科完成。 材料:利用计算机辅助方法自行设计个体化带种植体三维钛网;不规则颗粒型β-磷酸钙生物陶瓷由上海贝奥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提供。 方法:实验犬6只,全部制备犬下颌骨体部节段性缺损,然后利用预先构建的个体化带种植体三维中空钛网复合β-磷酸三钙和松质骨髓植入对骨缺损进行修复。 主要观察指标:通过X射线、大体标本和组织学切片观察,分析和评价个体化再生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效果。 结果:下颌骨解剖形态和连续性恢复十分理想,组织学和X射线观察显示钛网内有新骨形成,新生骨在修复后3个月时已十分明显和成熟。 结论:利用计算机辅助方法预构个体化带种植体三维钛网,复合β-磷酸三钙和松质骨髓植入,可望实现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个体化再生修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需依赖于细胞外基质的存在才能发挥功能。因此支架材料的选择具有重大意义。 目的:制备一种新型改性壳聚糖-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优化易于细胞黏附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工艺。 方法:壳聚糖与透明质酸进行交联,红外和差示扫描量热图谱检测其结构;改性壳聚糖与胶原按1∶2,1∶1和2∶1制备3种改性壳聚糖-胶原-羟基磷灰石复合支架,将复合支架与成骨细胞MC3T3-E1联合培养,CCK-8法检测增殖,绘制生长曲线。 结果与结论:透明质酸和壳聚糖以酰胺键形成交联的新化合物,孔径在50~250 μm之间,孔隙率随着胶原水平、弹性模量的增加而增加,而密度则减少;增加胶原的含量在细胞联合培养初期有利于细胞对支架的黏附和增殖,但从第10天开始,3种样品中细胞数量相差不大,均出现平台期;苏木精-伊红染色发现成骨细胞在培养初期沿着支架材料内部空隙贴壁生长,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贴壁细胞呈集落样生长,可明显看到细胞间连接。说明透明质酸改性壳聚糖/胶原/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可以作为骨支架材料供成骨细胞黏附、增殖,其中胶原与壳聚糖的体积比为1∶1为较优配比。  相似文献   

12.
摘要 背景:拔牙后在牙槽窝内即刻植入成骨材料,如脱蛋白小牛骨、羟基磷灰石、硬组织代用品、人脱钙冻干骨等,可防止或延缓牙槽嵴在拔牙后的快速、持续吸收。 目的:观察β-磷酸三钙支架材料即刻植入对剩余牙槽嵴保存的影响。 方法:完整拔除18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下颌中切牙,一侧牙槽窝内即刻植入β-磷酸三钙作为实验组,另一侧不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4,8,12周测量剩余牙槽嵴长度、宽度、高度;甲苯胺蓝染色观察术区牙槽嵴愈合过程中的组织病理改变,X射线观察术区牙槽嵴骨密度改变,扫描电镜观测β-磷酸三钙与拔牙窝骨小梁的结合界面。 结果与结论:术后8,12周时,实验组牙槽嵴高度、宽度及长度均高于对照组(P < 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实验组拔牙窝内可见成骨细胞散在分布,新生骨小梁逐渐增多,血管网由稀疏变得丰富,新生骨与β-磷酸三钙结合日益紧密,并且β-磷酸三钙不断降解,与拔牙窝牙槽骨交界处有新生骨组织形成。说明β-磷酸三钙具有良好的骨传导特性及生物相容性,拔牙后即刻植入β-磷酸三钙材料可有效保存剩余牙槽嵴解剖形态,防止牙槽嵴的进一步吸收。 关键词:剩余牙槽嵴;β-磷酸三钙;即刻植入;拔牙;口腔生物材料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1.16.013  相似文献   

13.
背景:壳聚糖和胶原类支架已成为组织工程常用的载体材料。但是,现阶段如何能够通过调节二者比例而达到理想的细胞载体仍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目的:调节胶原与壳聚糖二者配制比例制备支架材料,检测及对比不同比例支架材料生物学性质。 方法:制备1∶1,1∶2,1∶3,1∶4,1∶5比例的壳聚糖、Ⅰ型胶原蛋白成分,经紫外线交联后冷冻干燥,再将其用NAOH与蒸馏水进行中和,二次冻干制备好支架。观察不同比例支架的材料性质、孔隙率、降解率、溶胀率;扫描电镜观察孔径的大小及形态。 结果与结论:在壳聚糖含量固定,支架的大体孔径经统计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1∶3比例制备的孔径最大,达到(298.0±36.0) μm;支架总体的孔隙率为93.9%~97.5%,胶原比例的增加对支架孔隙率的影响较轻微。各组支架的溶胀率可达到80%左右,支架的溶胀程度随胶原比例增加而减少。在支架的降解率随着胶原比例增加而增加,而壳聚糖含量越高,降解速度越慢。结果证实,通过紫外光交联法,按照1∶3 配比的胶原和壳聚糖的支架材料更加适合软骨组织工程的要求。 关键词:壳聚糖;胶原蛋白;支架;紫外线交联;组织工程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29.012  相似文献   

14.
摘要 背景:前期的研究中分别探讨了使用复合酶消化法及差速贴壁法对许旺细胞培养的影响以及聚氧乙烯辛烷基酚(Triton X-100)制备同种异体神经支架。 目的:通过化学萃取法制备同种异体神经支架,并将培养的许旺细胞与支架进行体外结合培养。 方法:取Wistar大鼠双侧坐骨神经,运用30 g/L三硝基甲苯和40 g/L脱氧胆酸钠分别萃取1,2和3次,在萃取神经和未萃取神经的中段取材,行苏木精-伊红染色,S-100及Laminin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透射电镜检测。取SD胎鼠坐骨神经及臂从神经,使用复合酶消化,差速贴壁及Arab-c抑制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培养方法获得大量高纯度的许旺细胞。再把许旺细胞注入同种异体神经支架内,并行透射电镜及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与结论:用三硝基甲苯和脱氧胆酸钠萃取后,坐骨神经内细胞和髓鞘被清除,神经基底膜被保留。电镜下可见萃取后的神经由空的神经基底膜管和管之间的胶原纤维构成。萃取次数增加后,神经内残留的S-100蛋白显著减少,但反复萃取后支架结构受破坏。去细胞同种异体神经支架适合许旺细胞体外生长,并有迁移排成行的特性。结果提示,用三硝基甲苯和脱氧胆酸钠萃取2次可去除细胞而保留神经基底膜管,是制备具有仿生结构神经支架的理想方法。神经支架种植许旺细胞后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神经缺损修复材料。  相似文献   

15.
BACKGROUND: Due to the lack of autograft transplant rejection, Schwann cells (SCs) can promote the proliferation of embryonic stem cells and the induction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Mesencephalic stem cells can be induced to produce dopaminergic neurons.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co-grafts of SCs and neural stem cells (NSCs) deserves further study and verification in Parkinsonian animal models.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Schwann cells and mesencephalic NSC co-grafts in Parkinsonian animal models on animal behavior and histology. DESIGN: Randomized controlled experiment. SETTING: Fudan University; Institute of Neuro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MATERIALS: The following animal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Experimental Animal Center, Shanghai Institute for Biological Scienc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5 Sprague-Dawley rats, embryonic day (E) 13-16; 16 neonatal Sprague-Dawley rats, postnatal day 1-3; and 18 adult SD rats of both genders. Animal experimentation met animal ethical approval. METHODS: The experiment was performed at the Department of Anatomy, Histology and Embryology, Shanghai Medical Center, Fudan University from September 2005 to January 2007. The mesencephalic NSCs were obtained from the brains of SD rats at E 13-16, and SCs were harvested from the sciatic nerves of neonatal rats at day 1-3. Hemiparkinsonian rats (n =18) were selected for transplantation after estimating rotational behavior in response to apomorphine and were randomly assigned to three groups: control group, NSC group, and co-graft group. There were 6 rats in each group. Either phosphate buffered saline (PBS), NSCs, or SCs plus NSCs were transplanted into the right neostriatum of Parkinsonian rats, respectively. MAIN OUTCOME MEASURES: (1) Rotational behavior was induced by apomorphine (0.05 mg/kg, i.p.) 2, 4, 6, 8, and 10 weeks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number of rotations were counted. (2) Differentiation and survival of dopaminergic neurons in the right neostr  相似文献   

16.
背景:调控聚乳酸类可吸收材料的降解速率,使材料降解与新生骨爬行替代速度更同步,加入羟基磷灰石或β-磷酸三钙等无机粒子是目前的主流选择。 目的:对比观察β-磷酸三钙/聚-L-乳酸复合材料和聚-L-乳酸在松质骨内的降解速度及诱导成骨能力。 方法:将β-磷酸三钙/聚-L-乳酸复合材料及聚-L-乳酸材料分别植入12只新西兰大白兔双侧股骨内髁及外髁后,于术后6,12,24周3个时间点取材,测定其各个时间点的生物吸收率,扫描电镜和光学显微镜观察其在松质骨内的形态学变化,周围新骨爬行替代及异物反应情况。 结果与结论:各个时间点β-磷酸三钙/聚-L-乳酸与周围骨质贴合比聚-L-乳酸材料更紧密,未见明显异物反应。6周时β-磷酸三钙/聚-L-乳酸材料生物吸收率小于聚-L-乳酸材料,12周后生物吸收率增速加快,同时材料表面出现均匀分布的微孔及裂隙;术后24周内两种材料均未见新生骨爬行替代。结果表明β-磷酸三钙/聚-L-乳酸复合材料早期降解较聚-L-乳酸材料慢,有利于移植物植入早期的坚强固定;6周后降解加快,24周内未见诱导成骨现象。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chitosan nerve conduits could support axon elongation and improve relevant function during in vivo nerve regeneratio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 vitro biocompatibility of three novel, chitosan/polycation composite materials for nerve regeneration in cultured mouse Schwann cells and PC12 cells.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The observational, control experiments for nerve tissue engineering were performed at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Biotechnology of Tsingh...  相似文献   

18.
BACKGROUND:It has been reported that chitosan nerve conduits could support axon elongation and improve relevant function during in vivo nerve regeneration.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in vitro biocompatibility of three novel, chitosan/polycation composite materials for nerve regeneration in cultured mouse Schwann cells and PC12 cells. DESIGN, TIME AND SETTING: The observational, control experiments for nerve tissue engineering were performed at the Department of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Biotechnology of Tsinghua University from August 2007 to January 2008. MATERIALS: Mouse Schwann cells were isolated from the sciatic nerve of 5–7-day-old BALB/C mice. PC12 cells were purchased from the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ATCC, USA). Chitosan was purchased from Tsingdao Haisheng Co., China. Poly-L-lysine hydrochloride (PLL), polyethyleneimine (PEI) poly-L-ornithine hydrobromide (POR), and S-100 antibody was purchased from Sigma Chemical Co., USA. Cell Counting Kit-8 (CCK-8) was purchased from Dojindo Chemical Co., Japan. METHODS: Three chitosan/polycation composite materials for nerve regeneration (PLL-0.25, PEI-0.25, and POR-0.25) were produced by blending chitosan with 0.25% (w/w) poly-L-lysine, polyethyleneimine, and poly-L-ornithine. Pure chitosan was utilized as the control. After 3 days of culture, the morphology of mouse Schwann and PC12 cells cultured on all substrates was observed with an inverted phase contrast microscope. Mouse Schwann cells were stained by immunofluorescence labeling S-100 protein and nuclei, followed by identification with a confocal laser-scanning microscope. The amount of proliferating mouse Schwann and PC12 cells was determined by CCK-8 after 1, 3, and 5 days in culture. The level of PC12 cell differentiation on all substrates was assessed by measuring neurite length at 1, 3, and 5 days after seeding. MAIN OUTCOME MEASURES: Morphology and amount of proliferation of mouse Schwann cells and PC12 cells cultured on chitosan and three polycation-modif  相似文献   

19.
摘要 背景:聚乳酸/壳聚糖纤维复合支架材料既可提高支架的力学性能,又可中和聚乳酸的酸性降解产物,提高生物相容性,从而满足组织工程支架的要求。 目的:制备用于组织工程的聚乳酸/壳聚糖纤维复合支架。 方法:采用热致相分离法制备了聚乳酸/壳聚糖纤维复合支架。测定了复合支架的微观形貌、孔隙率、压缩模量、降解特性、蛋白质吸附特性。 结果与结论:复合支架具有纳米微米共存的亚微观结构。在聚乳酸纳米纤维网络中引入壳聚糖纤维,有效地增强了复合支架的压缩模量和蛋白质吸附能力,复合支架压缩模量为纯聚乳酸纳米支架的3.75倍,蛋白质吸附能力比纯聚乳酸纳米支架提高了112%。体外降解实验表明复合支架降解液的pH值随时间的下降明显变缓。提示,在聚乳酸纳米纤维网络中引入壳聚糖纤维,可有效增强支架的压缩模量,提高蛋白质吸附能力,并可有效减缓聚乳酸降解过程中pH值的下降,克服酸性产物引发的无痛性炎症问题。 关键词:聚乳酸;壳聚糖;纳米复合;增强;支架 doi:10.3969/j.issn.1673-8225.2010.42.01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