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对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肠缺血所致多脏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肠缺血再灌注初期循环 TNF 水平即显著升高,其动态变化与门脉系统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预防性给予 TNF-McAb 治疗则可有效地减轻机体的全身性损害。提示:严重损伤早期体内 TNF 的过度产生、释放,对宿主肝、肾及肺等器官功能有明显影响,这可能是导致脓毒症、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灯盏花在肢体缺血/再灌注致远隔多器官损伤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共分三组(1)再灌注组夹闭大鼠双侧股动脉,阻断循环2h后再灌注5h,建立双下肢缺血/再灌注模型;(2)灯盏花组大鼠每日腹腔注射云南灯盏花注射液1ml,共7天,后按再灌注组方法制作模型;(3)对照组行假手术处理.观察大鼠下肢骨骼肌、远隔器官胃、肾、肺、肝及脑组织超微病理改变、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血清谷胱甘肽(GSH)含量,并观察灯盏花对远隔器官损伤的预防作用和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再灌注组骨骼肌病变较单纯缺血时严重,远隔器官肝、肺、肾、胃及脑有弥漫性损伤;红细胞SOD及血清GSH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肝、肺组织匀浆MDA含量显著增多(P<0.05);灯盏花组病变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肢体缺血/再灌注不但使再灌注器官本身损伤加重,还可引起远隔多器官损伤;灯盏花作为强抗氧化剂,可明显减轻肢体缺血/再灌注所引起的远隔多器官损伤.  相似文献   

3.
预防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60年Jenn ings首先提出了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 i-a-reperfusion in jury)的概念:缺血后再灌注,不仅不能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加重组织、器官的功能障碍和结构损伤,这种现象称为缺血再灌注损伤。Toledo-pereyra则指出:在临床移植中,再灌注损伤实际上是器官的供体维持、热缺血、保存、移植、再灌注期间总的损伤。再灌注损伤不仅见于临床,而且也为不同种属的大量动物实验所证明,在机体内,许多组织器官,如心、肾、肝、肺、胃肠、脑、肢体和皮肤等都可发生再灌注损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H IR I)是肝脏外科中常见的病理过程,多发于…  相似文献   

4.
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aemia-reperfusion iniury,IRI)是指肢体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的合称,临床中术中应用止血带、骨筋膜室综合征、休克、断肢再植、带血管蒂组织移植等过程骨骼肌均经历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不仅损伤肢体局部组织,导致骨骼肌的纤维化、挛缩以及肢体的坏死,而且可影响远隔的内脏器官,引起多器官的功能衰竭,危及生命[1],是一种复杂的病理过程,其中自由基介导的损伤起着重要的作用,以下就自由基在骨骼肌IRI中的作用机制及其防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5.
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和缺血预处理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再灌注(ischemia reperfusion, IR)损伤是指缺氧器官细胞损伤在恢复氧供之后更加加重的现象。Toledo Pereyra 等在 1975 年首先认识到IR损伤是肝移植过程中一种重要病理损伤状态,可发生移植肝淤血、进行性血栓形成和/或器官坏死,导致移植失败。直到80年代中期,“再灌注损伤(reperfusion injury)”才逐渐在肝移植文献中应用。  肝脏IR损伤可分为热缺血和冷保存缺血再灌注损伤。热 IR 损伤(warm ischemia reperfu sion injury)与肝脏外科、肝移植、低血容量性休克、毒性肝损害、静脉阻塞性疾病和 Budd Chiari综合征等普遍相关…  相似文献   

6.
缺血后处理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大手术(包括肝切除及肝移植)后不可避免的过程,是导致器官移植后脏器失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危害性仅次于免疫排斥.因此如何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仍是目前肝脏外科特别是移植外科的研究热点及难点之一.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缺血后处理能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我们主要探讨缺血后处理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7.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大手术(包括肝切除及肝移植)后不可避免的过程,是导致器官移植后脏器失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危害性仅次于免疫排斥.因此如何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仍是目前肝脏外科特别是移植外科的研究热点及难点之一.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缺血后处理能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我们主要探讨缺血后处理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8.
缺血-再灌注损伤是肝脏大手术(包括肝切除及肝移植)后不可避免的过程,是导致器官移植后脏器失活的重要原因之一,其危害性仅次于免疫排斥.因此如何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仍是目前肝脏外科特别是移植外科的研究热点及难点之一.近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缺血后处理能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我们主要探讨缺血后处理的作用机制及其在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作用研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应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对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肠缺血所致多脏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肠缺血再灌注初期循环TNF水平即显著升高,其动态变化与门脉系统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预防性给予TNF-McAb治疗则可有效地减轻机体的全身性损害。提示:严重损伤早期体内TNF的过度产生、释放,对宿主肝、肾及肺等器官功能有明显影响,这可能是导致脓毒症、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肿瘤坏死因子在肠缺血所致多脏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模型,对不死因子(TNF)在肠缺血所致多脏器损伤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结果发现,肠缺血再灌注初期循环TNF水平即显著升高,其动态变化与门脉系统内毒素血症密切相关;预防性给予TNFMcAb治疗则可有效地减轻机体的全身性损害。提示:严重损伤早期体内TNF的过度产生、释放,对宿主肝、肾及肺等器官有明显影响,这可能是导致脓毒症、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等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1.
肢体缺血预适应的远程脏器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肢体和内脏等严重的缺血再灌注(IR)损伤可引起全身炎性反应(SIRS)并伤及远隔器官,但短时间IR却有缺血预适应(ischemia preconditioning,IPC)作用,能提高脏器的缺氧耐受。近年来动物实验中不同脏器间的远程预适应现象(remote preconditioning,RPC)日益受到关注,如肠缺血的心肌保护、肝缺血的肾保护作用等。  相似文献   

12.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 IIRI)是临床危重症患者常见并发症之一。IIRI相关机制研究表明, 在IIRI过程中, 肠黏膜屏障受损, 细菌易位导致活性氧、炎症因子大量产生并释放入循环系统, 可造成全身性炎症反应和肺、肝、肾等远隔器官功能障碍。文章阐述了肠缺血再灌注(intestin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IR)引起肠外器官损伤的相关机制, 为进一步探究IIR致多器官损伤机制、寻求靶向干预的多器官保护策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3.
肢体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骨科领域常见的病理过程,如外伤后骨筋膜室综合征、断肢移植、游离肌瓣转移等.肢体缺血再灌注不仅可能引起局部缺血组织的损伤,还可能导致远隔部位器官损伤,其中肾脏是容易受累器官之一,严重时表现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异甘草酸镁(magnesium isoglycyrrhizinate,MgIG)联合维拉帕米(verapam-il,异搏定)对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50%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组(B组)、50%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MgIG治疗组(C组)、50%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 verapamil治疗组(D组)、50%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MgIG联合verapamil治疗组(E组).观察各组大鼠肝脏功能、形态学、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FasL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B组比较,E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各时间点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显著下调(P<0.05),肝组织SOD活性明显增强(P<0.05),FasL蛋白表达明显下调(P<0.05).结论 异甘草酸镁联合维拉帕米能有效减轻肝切除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其对肝细胞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Fas/FasL系统介导的凋亡反应,减轻肝脏过氧化损伤而实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缺血后处理减轻肠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小肠及远隔脏器损伤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家兔48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缺血后处理组,每组16只。再灌注2 h 后采集各组动脉血、静脉血及部分肠道组织、肝、肺组织,测动脉血中 TNF-α、IL-1β、IL-6、IL-10水平,测静脉血中 ALT、AST、BUN,Cr、LDH、CK-MB 活性,测内毒素水平,测定血清及小肠、肝、肺组织 MDA、MPO、CAT、SOD 水平,HE 染色,观察肠黏膜损伤情况,细菌培养观察细菌易位率。结果与缺血再灌注组比较,缺血后处理组血清及小肠、肝、肺组织中 MDA、MPO 水平明显降低, SOD、CAT 水平明显升高,静脉血 ALT、AST、LDH、CK-MB、BUN 下降;动脉血中 TNF-α、IL-1β、IL-6、内毒素降低,IL-10水平升高,肠黏膜损伤评分明显降低。结论缺血后处理可以减轻肠黏膜损伤,减少内毒素易位,促进抗炎因子的激活,抑制炎性介质的过度释放,提升小肠组织及远隔脏器的氧自由基的抗氧化能力,减轻小肠及远隔脏器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使用外源性药物麦角新碱预处理对减轻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方法 在大鼠的门静脉-左肾静脉搭桥、肝后下腔静脉内置管分流法自体原位肝移植模型中,于肝门阻断前10 min经大鼠尾静脉注射麦角新碱;观察移植肝缺血前和再灌注后5 min、30 min、2 h时血清一氧化氮(NO)和血浆内皮素1(ET1)水平以及NO/ET1的比值变化;测定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酶学差异和肝组织内三磷酸腺苷(ATP)和丙二醛(MDA)含量变化;再灌注2 h取肝组织检测肝细胞、肝小叶超微结构.结果 应用麦角新碱预处理的大鼠移植肝缺血前门脉血浆中ET1升高(P<0.01),但再灌注后5 min、30 min时,血浆中ET1水平降低(P<0.05);而缺血前NO/ET1比值降低(P<0.01),再灌注后5 min时,NO/ET1比值升高(P<0.01);再灌注后ALT的升高有逐渐降低趋势;再灌注后2 h肝细胞内超微结构的损害程度减轻.结论 使用麦角新碱预处理能减轻大鼠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移植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靶细胞是肝血窦内皮细胞,NO/ET1比值平衡可能是影响移植肝微循环血流量变化的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   

17.
细胞内钙离子平衡失调是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重要因素之一,腹部多器官联合移植过程中发生了比单一器官更为严重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但未见报道钙离子在腹部多器官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本研究旨在建立大鼠腹部多器官同时缺血再灌注模型,通过分析组织钙离子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血清生化改变和电镜组化细胞内钙离子定位技术来研究钙离子在该模型中的作用以及钙通道阻滞剂异搏定对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为钙通道阻滞剂在器官的保存和腹部多器官移植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在大鼠腹腔干平面上阻断腹主动脉30分钟以造成腹部多器官同时缺血,行远端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插管。经腹主动脉灌洗腹部器官,下腔静脉插管作为流出道,然后放开血管夹,再灌注120分钟。动物分为手术组(S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异搏定组(V组)。 观察到缺血期末,C组和V组大鼠的肝、小肠、胰腺组织的钙离子含量、MDA含量、血清ALT、LDH、AMY水平与S组比较,仅有轻度升高(P>0.05),电镜下发现缺血时的肝细胞内细胞器无明显钙离子沉积;但是再灌注后C组和V组血清酶水平、组织钙离子含量和MDA含量与缺血期末和S组比均有显著性升高(P<0.01),组织钙离子含量和MDA含量呈正相关关系;C组随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上述指标逐渐升高,在观察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热缺血时间再灌注对大鼠移植胰的损伤情况。方法6只正常SD大鼠为对照组,18只糖尿病SD大鼠随机分为WIR0组(热缺血时间0min,n=6)、WIR15(热缺血时间15min,n=6)和WIR30(热缺血时间30min,n=6)。WIR0组、WIR15组和WIR30组均行胰腺移植。观测各组再灌注前后血糖,再灌注后2h血清TNF-α和NO的含量、移植胰组织中SOD、MPO和MDA含量,组织学变化及细胞凋亡情况。结果(1)WIR0组和WIR15组较再灌注前血糖即下降,再灌注后WIR15组和WIR30组较WIR0组、WIR30组较WIR15组血糖高。(2)再灌注后WIR0组、WIR15组和WIR30组较对照组、WIR15组和WIR30较WIR0组、WIR30较WIR15组血清TNF-α含量高、NO含量低。(3)再灌注后WIR0组与WIR15组和WIR30组较对照组、WIR15组和WIR30组较WIR0组与对照组、WIR30组较WIR15组与对照组胰腺组织中SOD活性低、MDA含量高、MPO活性高。(4)再灌注后2hWIR0组与WIR15组和WIR30组较对照组、WIR15组较WIR0组凋亡指数高。(5)WIR30组供胰组织病理损伤最为严重。结论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移植胰细胞凋亡;在冷缺血180min的条件下,大鼠供胰的最大耐受热缺血时间为15min。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公认的致缺血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是移植器官经过一段时间缺血而再通后其组织内爆发式产生的大量自由基引起了组织细胞的一系列序惯式损伤.现就各种抑制和减少移植物自由基爆发式产生的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对大鼠胰腺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建立SD大鼠糖尿病模型。取糖尿病大鼠24只,随机分为缺血/再灌注组(I/R组,n=6)和缺血预处理组(IPC组,n=18),IPC组又平均分为3个亚组:IPC1组(阻断脾血管5min,再灌注5min)、IPC2组[(阻断脾血管5min,再灌注5min)×2次]和IPC3组[(阻断脾血管5min,再灌注5min)×3次]。另取健康SD大鼠6只作为对照组,仅打开腹腔,不做胰腺移植;I/R组和IPC组大鼠均行同种胰腺移植。检测各组胰腺移植再灌注后2h后移植胰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活性;用原位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标记(TUNEL)法观察移植胰组织的细胞凋亡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移植胰组织Bcl-2和Bax基因表达情况。结果IPC各组与I/R组相比较,前者移植胰组织中SOD活性明显升高,MPO活性明显降低,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Bcl-2表达明显升高,Bax表达明显降低,各项检测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PC各组中又以IPC2组的各项检测指标差异更为显著(P<0.05)。结论缺血预处理可以减少移植胰缺血/再灌注后的细胞凋亡,IPC2组的效果更为突出。其机制可能与缺血预处理减轻嗜中性粒细胞(PMNs)粘附与聚集、减少氧自由基、上调Bcl-2基因和下调Bax基因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