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丹参醇提过程为研究载体,采用离线方式采集过程样品的近红外光谱,并以HPLC测定值为参考值,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丹参酮ⅡA的定量校正模型,对丹参提取过程进行监测。由于原药材批次间的质量差异性,会危及原有模型稳健性,基于此,该文首次将简单区间计算法(simple interval calculation,SIC)应用于中药提取过程近红外定量模型更新,且与random selection(RS)更新方法进行比较。基于SIC算法的更新结果:RMSECV,RMSEP,RPD分别为0.006 8 g·L-1,0.005 4 g·L-1,3.14;基于RS方法的更新结果:RMSECV,RMSEP,RPD分别为0.006 4 g·L-1,0.006 8 g·L-1,2.50。结果表明SIC比RS更优,为今后中药提取过程的质量控制与监测提供了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2.
徐秋生  李文松 《中草药》2015,46(24):3670-3674
目的建立超顺磁性吸附剂1步高效提取和纯化丹参中药效成分丹参酮的方法。方法首先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超顺磁性聚羟乙基丙烯酸甲酯(PHEMA)微球,考察其对丹参酮的吸附性能,然后将该微球耦合到丹参酮的提取过程中,考察其1步提取和纯化丹参酮的可行性和分离效率。结果所制备的超顺磁性PHEMA微球平均粒径为1.2μm,具有超顺磁性,对丹参酮有着较好的吸附性能;与先提取后纯化的2步法相比,这种1步法不仅能显著增加提取过程的提取效率,对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_A的提取率从5 h的0.179、0.093、0.452 mg/g分别提高到0.5 h的0.279、0.176、0.575 mg/g,分离工序少,而且纯化效果好,分离时间也从5.5 h缩短为0.5 h。结论所提出的1步提取纯化法可行且具有提取效率高、工序少、纯化效果好和分离快速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陈琪  徐芳芳  张欣  徐冰  吴云  王振中  肖伟 《中草药》2021,52(11):3216-3223
目的比较不同算法对桂枝茯苓胶囊内容物吸湿性预测模型性能的影响,确定最优建模算法。方法以54个物理性质参数为输入,胶囊内容物吸湿性为输出,对比偏最小二乘算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决策树算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tree,CART)、多元自适应回归样条算法(multivariateadaptiveregressionsplines,MARS)和广义路径追踪算法(generalized path seeker,GPS)对建立吸湿性预测模型性能的影响。结果 MARS算法建立的预测模型性能最佳,预测能力最强,模型的校正集决定系数(R2c)为0.843,预测集决定系数(R2p)为0.808,校正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为0.391,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0.472,平均相对预测误差为2.69%,小于5%。结论 MARS算法建立的吸湿性预测模型更适合桂枝茯苓胶囊的生产应用,该算法可嵌入在线控制系统,为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智能化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用声光可调(AOTF)-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在线测定丹参提取过程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方法.方法:收集丹参提取过程中的样品溶液,以HPLC测定其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运用偏最小二乘法(PLS1)建立NIRS预测值与HPLC分析值之间的校正模型,对未知样品进行含量预测来验证所建模型.结果:建立的定量模型准确性较好,丹参酮ⅡA的内部交叉验证均方差为RMSECV=0.0092,决定系数是R2=0.9918,校正模型对验证集样品的验证结果为相对误差5.74%. 结论:AOTF-NIRS法测定丹参提取过程中丹参酮ⅡA含量,方法快速、无损、预测结果较好,为中药提取过程分析及在线质量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基于FT-NIR的连花清瘟胶囊中连翘苷的含量快速测定方法。方法:采集所有批次样品的FTNIR光谱,用多元散射校正法进行光谱预处理,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校正集模型,使用校正集内部交叉验证决定系数(R2)、验证集标准偏差与预测集标准偏差的比值(RPD)和校正集内部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作为评价指标比较不同方法处理后建模的准确性。采用验证集样品进行模型准确性再验证,以预测集均方根误差(RMSEP)作为评价模型的指标。利用建立的模型进行样品测定,测定结果和基于HPLC法测定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不同预处理方式后建模所得到的R2、RPD和RMSECV表明以多元散射校正法处理效果最好;校正集样品均匀地分布在回归线的两侧,经内部交叉验证得RMSECV=0.351,RPD=3.94,R2=90.21;模型验证集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为0.24。结论:基于FT-NIR所得结果与HPLC测定结果相比较,偏差较小。该方法具有简便、快速、准确、无损等特点,可用于连花清瘟胶囊中连翘苷含量的快速测定。  相似文献   

6.
徐玉玲  白婷钰  付春梅  谭悦棋  郑燕  刘涛 《中草药》2016,47(24):4357-4363
目的研究三七与丹参配伍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的影响。方法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以隐丹参酮、丹参酮IIA、迷迭香酸、丹酚酸B、固含物为考察指标,优选丹参醇提及水提最佳工艺条件。在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下,将三七与丹参配伍,采用HPLC法检测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丹参醇提最佳工艺为浸泡0 h、10倍量75%乙醇提取2次,每次1.5 h。丹参水提最佳工艺为8倍量水提取3次,每次2 h。三七对丹参中主要成分丹参酮IIA和丹酚酸B的提取溶出无显著性影响,且三七对丹参中其他醇溶性成分和水溶性成分的提取溶出也无显著性影响。结论三七对丹参中成分提取溶出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枣仁安神胶囊中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五味子乙素的方法,为枣仁安神胶囊的质量控制提供科学的方法。方法采用HPLC法,选用Thermo 120?-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乙腈-0.1%冰醋酸水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对枣仁安神胶囊中6种主要指标性成分的含量进行同时分析测定;检测波长:五味子醇甲、五味子醇乙、五味子乙素为250 nm,隐丹参酮、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为270 nm;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为30℃。结果五味子醇甲在4.7~3 153.6 ng(r=0.999 9)、五味子醇乙在7.864~314.500 ng(r=0.999 9),隐丹参酮在14.4~1 256.9 ng(r=0.999 9)、丹参酮I在15.1~1 103.8 ng(r=0.999 9)、丹参酮Ⅱ_A 在15.3~1 532.0 ng(r=0.999 9)、五味子乙素在6.134~204.500 ng(r=0.999 9)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五味子醇甲为100.4%、五味子醇乙为98.7%、隐丹参酮为99.4%、丹参酮I为100.0%、丹参酮Ⅱ_A为99.3%、五味子乙素100.2%,RSD分别为1.4%、2.7%、2.2%、2.2%、2.5%、2.1%;8批样品中各指标成分的质量分数分别为五味子醇甲1.545 7~1.909 9 mg/g、五味子醇乙0.129 8~0.235 1 mg/g、隐丹参酮0.508 4~0.523 4 mg/g、丹参酮Ⅰ0.111 7~0.122 3 mg/g、丹参酮Ⅱ_A 0.755 8~0.874 4 mg/g、五味子乙素0.120 2~0.190 1 mg/g。结论建立的含量测定分析方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可很好地控制枣仁安神胶囊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优选心脑苏颗粒的醇提工艺条件,为该制剂的成型工艺研究提供参考。方法: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选择乙醇体积分数、加液量、提取时间为自变量,以抗凝血酶效价、丹参酮Ⅱ_A和隐丹参酮提取量的总评"归一值"为因变量,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选心脑苏颗粒醇提工艺,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优选的提取工艺进行分析与验证。采用HPLC测定丹参酮Ⅱ_A和隐丹参酮的含量,流动相甲醇-水(75∶25),检测波长270 nm。结果:最佳醇提工艺为加8倍量70%乙醇提取120 min,提取数1次。丹参酮Ⅱ_A和隐丹参酮的平均提取量分别为0.523,0.225 mg·g~(-1),抗凝效价平均值92.599 U·g~(-1),总评"归一值"预测值和实测值的偏差2.9%。结论:优选的提取工艺简单、稳定、可行,为心脑苏颗粒的成型工艺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提取工艺优选及HPLC法含量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优选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最佳提取工艺.方法:用正交试验法分别考察三种提取方法(冷浸法,加热回流法,超声法)对丹参药材提取液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影响,并以HPLC法测出的丹参酮ⅡA的含量为考察指标,优选出丹参酮ⅡA的最佳提取工艺.结果:丹参药材中丹参酮ⅡA最佳提取工艺为:4倍量95%乙醇超声2次,30min/次,合并滤液.丹参酮ⅡA在25.2-126u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艮好.结论:超声技术操作简便,快捷,试验重现行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丹参舒心胶囊中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的含量。方法:采用Shim-pack ODS(4.6 mm×150 mm,5μm)柱,以甲醇-水(70∶30)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66 nm,流速为1.0 mL/min;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测定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丹参酮Ⅰ在0.041 75~0.417 5μg范围,隐丹参酮在0.045 252~0.452 52μg范围内,丹参酮ⅡA在0.053 964~0.539 64μg范围内与峰面积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均为0.999 9(n=5);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的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7.4%,97.4%,100.2%,RSD分别为1.1%,1.6%,1.2%,各企业的产品中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的含量差异较大。结论:本方法能够准确测定丹参舒心胶囊中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的含量,以此控制丹参舒心胶囊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种由于脑部供血受阻导致缺血灶不可逆损伤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其发病突然、传变迅速、病程复杂,静脉溶栓和血管内介入是早期干预的主要措施,但时间窗和禁忌症使其应用受到限制.丹参Salviae Miltiorrhizae Radix et Rhizoma为传统中药材,其中丹参酮类脂溶性成分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  相似文献   

12.
尉广飞  李翠  刘谦  李佳  张永清 《中草药》2015,46(16):2467-2470
目的研究干燥前水洗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活性成分量的影响,为规范丹参产地加工方法提供依据。方法将丹参鲜药材采取不洗、冲洗、浸洗、搓洗等方法处理,采用HPLC法测定其活性成分量的变化,Diamona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乙腈-0.026%磷酸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86和270 nm。结果水洗后,迷迭香酸、丹酚酸B、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IIA 5种活性成分量均有所降低,水洗力度越大,质量分数降低幅度越大,搓洗丹参中的活性成分量最低。结论水洗使丹参活性成分遭受损失,应尽量采用冲洗方式,既要减少与水接触的时间,又要避免药材间摩擦及人工搓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丹参酮ⅡA (TSN)脂微球与丹参酮ⅡA磺酸钠(STS)注射液iv给药后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行为及在小鼠组织中分布的差异.方法 建立测定大鼠血浆和小鼠组织中TSN和STS的RP-HPLC方法.比较大鼠及小鼠分别单次iv TSN脂微球5.40 mg/kg和STS注射液7.27 mg/kg(均相当于18.35 μmol/kg)后,TSN和STS在大鼠血浆中的水平和小鼠多个组织中的量,并对结果进行药动学拟合和统计学分析.结果 TSN脂微球在大鼠体内的生物利用度(AUC0~∞)、达峰浓度(Cmax)是STS注射液的2.14、2.22倍,清除率(CL)、表观分布容积(V)和滞留时间(MRT)也显著低于STS注射液(P<0.05、0.01),其他药动学参数均没有显著性差异;TSN和STS在小鼠组织中分布的检测结果表明,TSN在心、肝、脾、肺、肾组织中的AUC0~∞是等物质的量STS的1.94、0.11、0.98、1.65、0.28倍,且TSN在脑组织中的量显著增加,STS在脑组织中未检测到.结论 等物质的量剂量下TSN与STS的药动学行为、组织分布具有显著差异,TSN脂微球比STS注射液生物利用度高、达峰浓度高,且显著靶向分布于心、脑、肺组织.  相似文献   

14.
郁丹红  贾晓斌  施亚琴  萧伟 《中草药》2013,44(7):851-857
目的 建立大鼠血浆中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的UPLC-MS/MS测定方法,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的药动学研究.方法 SD大鼠分别ig给予丹参二萜醌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及其原料药后,于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浆样本,UPLC-MS/MS(以多反应离子监测方式)进行正离子检测,测定二氢丹参酮Ⅰ、丹参酮Ⅰ、隐丹参酮及丹参酮ⅡA血药浓度,DAS 2.1.1软件计算丹参二萜醌组分固体分散体微丸及其原料药在大鼠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 血浆中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4.6%,提取回收率均大于74.49%.药动学研究结果表明,与ig丹参二萜醌组分原料药相比,ig给予其固体分散体微丸后,丹参二萜醌组分中4个主要成分的Cmax和AUC0~∞均不同程度地提高(P<0.05).结论 本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适用于丹参二萜醌组分及其固体分散体微丸中多成分的药动学研究;固体分散体微丸技术通过增加丹参二萜醌组分的溶解性,促进其在体内的吸收,各主要成分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原料药的138%~204%.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生长素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及施加方式对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根系形态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方法 IAA设置0、5、10、20、30mg/L5个质量浓度,分别采用叶面喷施和根部浇灌的方法处理丹参植株,测定各处理组中丹参根系形态学指标及酚酸类成分和丹参酮类成分的含量。结果 IAA处理总体上促进了丹参侧根的发育和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2种施加方式相比,叶面喷施更有利于酚酸类成分含量的提高。结论外源施加IAA对丹参根系发育和有效成分的合成积累均具有调控作用,进一步深入探究IAA对3个生理过程的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楼招欢  杨波  沈炜  申力  张光霁 《中草药》2015,46(5):679-682
目的优选分离丹参二萜醌最佳的高速逆流色谱(HSCCC)溶剂体系,明确丹参二萜醌的体外抗肿瘤活性。方法采用CO2超临界萃取法制备丹参总二萜醌,采用UPLC测定丹参酮IIA和隐丹参酮在不同溶剂系统上下相中的峰面积,计算分配系数(K)值及K值的比值(α),确定最佳溶剂体系。CKK-8法观察丹参二萜醌对人肝癌(QGY-7703)、肺癌(PC9、A549)、胃癌(MKN-45、HGC-27)、结肠癌(HCT116)、骨髓瘤(U266、RPMI8226)、乳腺癌(MCF-7)等9种人源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结果 HSCCC溶剂系统为石油醚-醋酸乙酯-甲醇-水(12∶8∶13∶7)时,丹参酮IIA和隐丹参酮能得到较好的分离,丹参二萜醌的得率为8.65%。丹参二萜醌体外对人肝癌、肺癌、胃癌、结肠癌、骨髓瘤、乳腺癌等9种人源肿瘤细胞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对人肺癌PC9细胞及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结论确定的溶剂体系对丹参二萜醌有效部位的分离效果可靠,建立的HSCCC制备方法操作简单,可作为高效快速分离纯化丹参二萜醌的分离制备方法。丹参二萜醌在体外具有良好的抗肿瘤活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丹参酮脂溶性成分自乳化释药系统(TC-SEDDS)的肠吸收特征。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实验,以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 3个成分的吸收[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为指标,研究其在十二指肠、空肠、回肠和结肠不同肠段的吸收情况;并考察不同药物质量浓度、P-糖蛋白(P-gp)抑制剂盐酸维拉帕米、多药耐药蛋白(MRP2)抑制剂丙磺舒和能量抑制剂2,4-二硝基苯酚对3个成分肠吸收的影响。结果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在小肠全肠段均有吸收,且小肠上段(十二指肠)的吸收最佳;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吸收在实验质量浓度范围内(1.05~4.19 mg/L和1.22~5.56 mg/L)具有浓度依赖性,丹参酮IIA的吸收不受质量浓度(2.43~11.126 mg/L)影响;盐酸维拉帕米对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吸收无明显影响,却显著提高了丹参酮IIA的吸收;丙磺舒显著增加了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的吸收,对丹参酮IIA的影响不显著;2,4-二硝基苯酚均能显著降低3个成分的吸收。结论隐丹参酮和丹参酮I可能是MRP2的底物,不是P-gp底物。丹参酮IIA可能是P-gp底物,不是MRP2底物。3个成分的吸收均有能量的参与。隐丹参酮、丹参酮I和丹参酮IIA的吸收可能均有主动吸收过程。  相似文献   

18.
张泽  孟宇  董世缘  陆宾  黄镇林  季莉莉 《中草药》2024,55(5):1567-1577
目的 探讨丹参水提物对肝窦阻塞综合征(hepatic sinusoidal obstruction syndrome,HSOS)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以野百合碱诱导大鼠HSOS,给予丹参水提物后,通过血清生化指标检测、肝脏病理切片观察以及肝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9(metalloproteinase-9,MMP-9)蛋白表达测定,评价丹参水提物对HSOS的抑制作用。通过TCMSP、HERB与GeneCards等数据库交联分析,获取丹参水提物抑制HSOS的关键靶点,并应用STRING与DAVID等数据库富集信号通路;进一步采用qRT-PCR与Western blotting对数据库结果予以验证。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丹参水提物可显著抑制野百合碱诱导的大鼠血清中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力(P<0.05、0.01),降低肝脏MMP-9蛋白表达(P<0.05),并改善肝窦充血、中央静脉内皮脱落、Ⅲ区肝细胞坏死等病变。网络药理学分析筛选得到核因子E2相关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抗癫止痫丸的质量标准.方法:用薄层扫描法对抗癫止痫丸中人工牛黄进行定性鉴别,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色谱法测定制剂中丹参酮ⅡA的含量.结果:在薄层色谱中能检出人工牛黄,丹参酮ⅡA在0.10~0.80 μg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为0.999 6,平均回收率为97.89%,RSD 1.60%.结论:方法简便可行,专属性强,重复性好,可以用于抗癫止痫丸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