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中医》2017,(6):785-786
目的:意在从汤剂的制备方法上探索如何提高汤剂的临床疗效。方法:归纳分析《伤寒论》中汤剂的煎药溶剂及特殊煎煮方法,阐述其功效。结果:《伤寒论》中选用的溶剂有九种,除现在常用的煎煮方法外,还有先煮去上沫、去滓重煎、同药不同煎等方法。《伤寒论》中汤剂的制备方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需要我们进一步研究与继承,中医药工作者不应忽视其在治疗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不仅辨证明晰,组方严谨,用药精练,配伍有度,而且对煎药法有较为详细的规定。煎药方法既是治疗的重要环节,也是取得疗效的关键所在。张仲景提出了多种煎药方法,对不同的病况使用不同的煎药方法,保证了药物疗效的发挥。重点从《伤寒论》中特殊煎药溶媒的选用、特定药物的特殊煎煮法、特定方剂的特殊煎煮法3个层面,进行归纳、总结、分析,意在从煎药方法上探索如何提高方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进行了整理研究,分析了影响煎煮工艺的一些因素如药物的加工炮制、煎药用水、浸泡、煎煮次数、特殊煎煮法及加水量、煎取量、煎煮时间,并与现代汤剂煎煮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认为《伤寒论》中汤剂的煎煮法可以为现代汤剂煎煮工艺的标准化提供一些依据,使汤剂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在满足大规模煎药要求的同时保证汤剂的质量与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对《伤寒论》特殊溶媒、去渣再煎、药物先后次序等煎煮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旨从煎药方法上探索如何提高方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药物煎煮时间与煎煮方法对于药效的发挥至关重要。通过查阅比较《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同方的不同煎煮方法发现:《金匮要略》中葛根汤的煎煮时间较《伤寒论》中更短,如此处理能使药性更加峻猛,迅速祛除邪气;《伤寒论》中茵陈蒿汤煎煮时间较《金匮要略》中更长,如此处理能缓和药性,防止药物损伤津液;《金匮要略》中吴茱萸汤煎煮时间较《伤寒论》中更短,药物轻煎可使药性轻清偏上,振奋胸阳;《伤寒论》中大黄黄连泻心汤采用麻沸汤浸渍的煎煮方法与《金匮要略》中采用水煎的煎煮法有所不同,如此处理可使药性清扬偏上,达于上焦。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对毒性药物的运用极其讲究,在炮制、配伍、剂量、剂型、煎煮、服法、善后及禁忌等方面均体现出了其对毒性药物的巧妙运用。在《伤寒论》中,张仲景多通过先煎、后下、久煎、煎后纳末、单煎兑入、煎煮丸药,并在煎煮过程中加入蜜等方法减低毒性药物的毒副作用,对临床安全用药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疗效是中医药生存和发展的动力,如何提高药物疗效是研究中医的重点和热点。近来研究《伤寒论》发现,药物煎煮法与疗效息息相关,需引起临床医生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汤剂加水量与剂量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汤剂是《伤寒论》中使用最多的剂型,其煎煮法度,对于指导今天中药的煎煮及提高临床疗效,具有启示作用。按照最新考证结果"东汉1两合13.8g,1L合200mL",对《伤寒论》中采用标准度量衡单位计量用量的药物剂量进行折算,对非标准度量衡单位计量用量的药物则结合相关实物测量值确定其用量,初步探讨了《伤寒论》中据现有文献可以计算出剂量的88首汤剂的加水量与剂量的关系,统计结果显示,有63首方加水量(mL)/剂量(g)的值在5~10,约占71.6%;并探讨了影响加水量的其他因素;结合现代煎药特点,认为《伤寒论》中煎药方法在现今条件下具有实际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系统整理和分析《伤寒论》中有关中药药嘱的文献资料,归纳概括中药药嘱的主要内涵。对《伤寒论》中有关药嘱的内容,按照中药剂型的制法、中药的服法、服药禁忌、服药后护理等4个方面进行收集、筛选、比较、归纳和分析。查阅相关研究《伤寒论》中方剂用药的文献,归纳其论点,并做比较。规范的发药交代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使用中药。规范如下,中药的煎煮用水常选择自来水和井水。对于具有活血通络作用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酒共煮;含有毒性药组成的汤剂,可以加入蜂蜜共煎。特殊煎煮的中药,如麻黄可先煎,并去除药汤上的浮沫。煎煮火候的衡量可在汤剂中加入粳米,米熟即汤成;不同剂型的服用剂量(合或升,梧桐子或弹丸,方寸匙);汤剂的服药时间、温度及次数变化,要考虑汤剂的作用部位,功效主治及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等因素;服药饮食宜忌(宜食糜粥调养,忌食与药物功效相反的食物);服药后护理(服热粥以利解表剂发汗,服稠粥以利服泻下剂后调养,药物不同用药途径及方法不同);用药护理的核心,保证患者服药后身体正常机能调节;药物疗效观察二便,血的形态,疗效观察要"以知为度"。总之,《伤寒论》是最早论述药嘱的著作,详细记述了中药药嘱的各项内容,该文归纳出中药药嘱的新规范,是开展中医临床药学服务的重要依据,也是中药临床调剂技术的主要支撑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对药物的煎煮方法十分重视,其煎药方法除了常见的先煎、后下、烊化、兑服之外,还有一些更特殊的煎药方法,但它们常常被忽略,影响到汤剂疗效的正常发挥。  相似文献   

11.
张仲景在《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所载方剂的方后注中对于煎服法、药后调护以及服药禁忌均有详细论述,该内容对于药物疗效的发挥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我们学习、研究经方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但经方的方后注内容往往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本文通过统计经方方后注,分析经方的煎煮用水、煎药的先后顺序及特殊方式,探讨经方煎煮方法的重要性;从药量、服药频次、服药方式及预后方面讨论经方服药方法在临床中的重要意义;又从药后调护及服药禁忌等方面论述经方方后注对其疗效发挥的重要影响,以期为临床更好地应用经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月  罗云  谭婷  廖正根  杨明 《中草药》2020,51(24):6405-6413
煎煮时间对于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成药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一直是困扰人们的技术难题。对中医药典籍《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的煎煮时间及其煎煮终点的判断经验进行了整理,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规律,认为影响煎煮时间的因素主要有病证、方剂功效、药物药性、药材性状等;通过对其总结,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初步阐明传统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方法,以期能为中药汤剂煎煮时间及现代中药制剂的提取工艺寻求合理的科学依据,为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麻黄在临床应用中,其煎煮方法不同得到的疗效也不同,所以临床中非常重视麻黄的煎煮方法。在《伤寒论》、《备急千金要方》、《古今录验》中对麻黄是否先煎,是否去上沫进行论述。经查阅整理,现将麻黄在古书中的煎煮方法总结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从历代医家的论述、方证分析、临床案例、实验研究等方面对《伤寒论》中明确要求"去滓再煎"的7首方剂进行论述,探讨中药特殊煎煮方法的重要性,提出中药煎煮方法应该"将规范化与特殊化紧密结合"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陈宝玲 《中医研究》2011,24(12):15-17
中医学讲究辨证论治,临床中辨证、施药固然重要,但中药的煎煮方法在中医医疗过程中也十分关键。煎煮方法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辨证论治的结果,影响着药物疗效的发挥。本文通过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述几种特殊药物的煎煮方法进行系统归纳分析,充分证实药物煎煮方法在整个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不同药物采取不同的煎煮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疗效,降低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煎煮方法多样,先煎是其中较为特殊的煎法。药物先煎的原因包括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使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析出,增强药效;降低药物的毒性;合理配伍增强药效。阐述先煎药物的分类、先煎方法以及中药煎煮的智能化,并为中药先煎的智能化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使用粳米的7个方剂的粳米煎煮方法进行整理归纳成3类:水煎米熟去滓;药煎米熟去米;水煎去滓.通过分析不同煎煮方法的独特之处,机制及其原理.发现粳米在每个方剂中的煎煮方法对药效有不同的影响,有特定的临床意义,可见在煎煮方法的异同对中药临床疗效有重要作用,应得到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18.
几种不宜煎煮的中药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汤剂是将药物用煎煮或浸泡去渣取汁的方法制成的液体剂型,具有吸收快、制作简便等优点,但汤剂制备不当,不该煎煮的中药却煎煮,会导致药物减效或无效,甚至产生毒副作用。为提高中药临床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笔者总结列举了几种不宜煎煮的中药.以供同仁借鉴。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记载使用粥的方剂共25首,分别伍用粳米、大麦、小麦、赤小豆,其中粥汤调和药物6首、药后服粥8首、粥药混合煎煮11首。粥在这些方剂中分别起到顾护胃气、助益汗源、温补阳气、养阴生津、降低药物毒副作用、调和散剂等作用,对此进行归纳总结可为现代医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药物炮制"洗法"的目的和意义。方法:对《伤寒论》原文和中药学等书籍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结果:《伤寒论》中药物的洗法有"酒洗法""水洗法"两种,二者都有其独特的用意和机理。结论:《伤寒论》中药物炮制"洗法"对临床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