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浅析阴阳理论在<伤寒论>药物煎法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载方 1 1 2首 ,配伍严谨 ,用药精当 ,后世尊称为“方祖”。笔者在对《伤寒论》的学习中 ,深感用《内经》阴阳理论指导药物的煎法乃医圣用药之一大特点。现不揣卑陋 ,简介如下。1 《内经》阴阳理论对药物性味功效的论述《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阳为气 ,阴为味。阴味出下窍 ,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 ,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 ,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泻 ,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 ,厚则发热。”又云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 ,酸苦涌泻为阴。”故药物以气味划分阴阳 ,则辛甘者总属阳 ,酸苦者总属阴 ,又可据其气味之厚薄而复分为阳中之阳、…  相似文献   

2.
杨景云  高山 《河南中医》2008,28(9):9-10
《伤寒论》是汉代大医学家张仲景所著。它以坚实的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又总结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因而具有很高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伤寒论》中不仅辨证详细,组方严谨,用药精炼,配伍有度,而且对药物的煎、服方法都作了详尽的阐述,对指导我们中医临床仍发挥着极其重大的作用,对此重视与否直接影响临床疗效。故本文特将《伤寒论》中有关药物的煎服法浅析如下,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相似文献   

3.
对《伤寒论》特殊溶媒、去渣再煎、药物先后次序等煎煮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分析,旨从煎药方法上探索如何提高方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律英华  刘维 《河南中医》2019,39(7):977-980
《伤寒论》系统论述了初病即可兼见或纯见他经证候的不同发病方式,并将其归结于体质因素所致。体质不仅影响着发病方式,也影响了六经病的寒热虚实属性,即邪气或病情随体质而发生变化。《伤寒论》既重视外感邪气引起疾病发展变化的共性规律,又强调体质因素造成疾病传变的个性化特点;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误治后出现的病情变化也不尽相同;体质壮实者虽经误治,阴阳受损而未衰,仍可阴阳自和而愈;不同的体质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仲景用药十分注意遵循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的原则;体质较强的病人自和能力强,预后较好,若患者体质较差,则自和能力弱,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5.
王默然 《光明中医》2021,36(2):192-194
目的 阐明《伤寒论》中牡蛎炮制和煎法的含义及机理.方法 对于牡蛎炮制方法,以《伤寒论》涉及牡蛎的条文为基础,结合文献和实验研究分析含义及机理;对于煎法,指出《伤寒论》中牡蛎与现代煎法的不同,然后从不同煎法的煎煮时间、CaCO3溶解率、CaCO3煎出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伤寒论》中牡蛎的煎法为熬,熬指的是以火焙干;《...  相似文献   

6.
胡福田 《中医研究》2010,23(10):7-8
《伤寒论》中提及“小便不利”者约25条,其中有治则、方药者16条,论述疾病发生变化过程中或因误治出现的病理症状有9条。同时还有19条提及“小便自可”、“小便数者”、“小便清者”、“小便利”、“小便白”这一类情况,大多是论述正常生理状况或是疾病转为康复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李佑富 《光明中医》2000,15(1):17-19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曰:“甚者从治”,“从者反治”,概括了反治法的定义,并具体指出“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客观地认识了寒热和虚实两对性质相反而症状疑似的证候,最早最具体地将其运用于临床,垂范千古。笔者不揣浅陋,试作探析,...  相似文献   

8.
李登岭  李瑞锋  李乔 《河南中医》2020,40(4):493-496
大陷胸汤,每服药用3两大黄,药力迅猛,以攻积破结。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每服药用大黄2两、4/3两或8/3两,药量之张弛变化,突显其临床用法灵活。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中,每服药用约1两大黄,以活血化瘀。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中,每服药用1两大黄,且浸渍取其气,以泻热除痞。茵陈蒿汤、桂枝加大黄汤和大柴胡汤中,每服药用2/3两大黄,以退其黄、通其络、彻其热。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每服药用大黄1/2两,以泻热清里。麻子仁丸中大黄解脾约,通利水谷。枳实栀子汤中大黄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大陷胸汤、大陷胸丸中大黄生用,取其攻下之猛。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中,大黄均酒洗,以通腑泻实。桃核承气汤先煎大黄,以缓其泻下、强其化瘀;抵当汤中,大黄酒洗以缓其泻下、强其化瘀。大黄黄连泻心汤和附子泻心汤中大黄均生用,浸渍,取其轻薄之性,薄其寒厚之味。桂枝加大黄汤、茵陈蒿汤中大黄化瘀、通络、导滞。柴胡加龙骨牡蛎汤、麻子仁丸、枳实栀子汤、大柴胡汤中大黄均生用、同煎,其意为泻热清里,引邪从肠道出。可见,大黄多则泻下,少则性收。大陷胸汤、大陷胸丸服法当依药后反应随机应变。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服法均...  相似文献   

9.
《国医论坛》2021,36(5):5-6
《伤寒杂病论》中用麻黄多先煎、去上沫,亦有少数方不先煎、去上沫。通过对麻黄先煎、去上沫的认识,以及麻黄的作用和所治病证,总结出麻黄先煎与否有以下规律:发汗解表为主,病变部位较表浅者,麻黄宜先煎、去上沫;邪气盛且部位深时不先煎、去上沫;宣肺利水为主,蠲除水饮者,当以"和"为贵,减缓麻黄峻烈之性,麻黄宜先煎、去上沫;温阳发汗为主,防止麻黄发散太过伤阳者,麻黄宜先煎、去上沫;开宣肺气、发越阳气为主,只取其升清阳发腠理者,麻黄宜先煎、去上沫。  相似文献   

10.
11.
浅谈《伤寒论》胃气学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许天申  郭长河 《河南中医》2009,29(11):1045-1046
《伤寒论》重视脾胃学说,处方中善用甘草和大枣,也反映仲景重视胃气的观点,同时也十分重视从服药方法上顾护胃气,如桂枝汤后有"服已须臾,啜热稀粥"等。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相当于全书总论,属概论性质,而《伤寒论》为何没有概论性质的总论呢?作者通过考证,认为《伤寒例》实为《伤寒论》概论也。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运用毒药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全书载方115首(其中缺2方),含有毒药者54方,占总数的47%,共用毒药14味,即甘遂、大戟、芫花、吴茱萸、蜀漆、商陆、杏仁、巴豆、水蛭、虻虫、铅丹、附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创立了理、法、方、药一体化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其在中医临床、方剂学上的贡献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被视为“医方之祖”、“论治楷模”。细考汉之前医著,包括《黄帝内经》在内.所载疗法,多为以针灸为主导的非药物疗法。那么仲景是否对此有所忽略?其实不然,《伤寒论》并非忽视非药物疗法,有些疗法做为论治主法,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创立了理、法、方、药一体化的中医辨证论治体系,其在中医临床、方剂学上的贡献为历代医家所重视,被视为"医方之祖"、"论治楷模".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伤寒论>方药煎煮时间长短的比较分析,探讨了<伤寒论>方药煎煮时间与相应证型间的联系,发现<伤寒论>方药的煎煮时间长短常跟病势的轻重缓急、病位的高下表里及病证的属类等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陈静 《光明中医》2010,25(3):362-363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较全面而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代医学典籍。张仲景不仅创立了六经辨证的辨证纲领,而且对于方药的临床应用也有独到之处。本文就《伤寒论》中药物煎煮应用作一浅析。  相似文献   

18.
韦义展  黄贵华 《河南中医》2010,30(4):313-315
目的:探讨《伤寒论》处方用药特点与仲景重视脾胃的关系。方法:采用普查方法对《伤寒论》药物的归经进行调查和统计,并在五脏、六腑之间分别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在中高频分类药物中,使用味数及使用频数均以归脾经、胃经为最多,提示仲景高密度地、高重复率地使用归脾经、胃经药物。结论:仲景在处方用药方面高度注重脾胃。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伤寒论》有关讨论针灸技术临床运用条文的学习和分析,发现其对针灸认识的思想内涵不失丰富和精妙,主要涉及:针灸亦可治未病;针灸各有所宜,三阳病、实证、热证宜以针泻之,三阴病、虚证、寒证宜以灸补之;针(灸)药可以联用,有利提高疗效;重视辨证取穴,讲究慎守病机;重视经脉整体,临症宁失其穴,勿失其经;重视特定穴的运用;重视针灸安全,相信针灸疗效等八个方面。《伤寒论》对其后针灸医学的发展有正面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仲景《伤寒论》论述了许多针灸治疗的方法,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应用中颇具特色的有6个方面:辨证求本,随证施针;既治外感,又疗杂病;实针虚灸,各有所宜;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汤药针灸,相得益彰;火逆之误,伤阴亡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