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近年来,笔者运用桂枝汤加防风治疗风寒湿痹证患者32例,收效显著,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患者均为门诊病例,诊断均符合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诊断标准。男18例,女14例;年龄最小15脾和中;加防风以驱风散寒,“治一身尽痛”。药物虽少,但搭配别致,精中见巧,刚柔相济,是《伤寒论》用法最广的代表方剂之一,若临床辨证正确,用法恰当,实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编辑:蒋士卿)郑重声明凡是临床类来稿,请附单位证明并加盖公章,以证明临床资料属实。本刊反对一稿多投,对因一稿多投造成论文重复刊登者,本刊保留追究责任的权利。本刊敬启桂枝…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扶正通痹汤治疗风寒湿痹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204例风寒湿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76例服用西药非甾体抗感染药常规治疗,治疗组128例应用扶正通痹汤治疗。14日为1个疗程,1~2个疗程后,比较2组疗效、胃肠反应发生率、6个月内复发率。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2、2%,胃肠反应发生率5.5%,6个月内复发率30.5%;对照组总有效率80.3%,胃肠反应发生率56、6%,6个月内复发率75.0%。2组总有效率、胃肠反应发生率及6个月内复发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结论 扶正通痹汤治疗风寒湿痹有显著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4.
目的:观察自制风寒湿痹骨关节贴治疗风寒湿痹型膝骨关节炎(KOA)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54例风寒湿痹型KO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7例。对照组采用洛索洛芬钠贴剂贴敷膝关节相关痛点,观察组采用自制风寒湿痹骨关节贴剂贴敷于双侧膝眼、鹤顶、阿是穴等穴位,每日1次,每次4~8 h,连续治疗5 d。随访观察4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骨关节炎指数量表(WOMAC)评分,以及中医症状积分和用药安全性,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WOMAC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治疗中出现皮肤过敏反应1例,症状轻微,未影响治疗,治疗结束后过敏症状自行消失。治疗后检查两组患者的血常规及肝肾功能,各指标均无异常。结论:自制风寒湿痹骨关节贴可降低风寒湿痹型KOA的VAS、WOMAC评分及中医症状积... 相似文献
5.
《中医临床研究》2016,(6)
目的:探讨除痹汤治疗风寒湿痹症78例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8例风寒湿痹症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服用除痹汤(桂枝、牛膝、附子、麻黄、细辛、伸筋草、秦艽、川续断、白芍、当归、白术、知母、天南星、生姜、炙甘草),水煎服,1剂/d,早晚空腹温服。对照组患者给予补肾强肾胶囊口服,2粒/次,2次/d;追风透骨丸口服,1丸/次,2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个疗程,30 d为1个疗程。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愈13例,好转21例,总有效率87.2%;对照组患者治愈9例,好转22例,总有效率79.5%,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除痹汤治疗风寒湿痹症疗效较好,可随证加减应用于临床治疗实践。 相似文献
6.
7.
杨宗强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7):100-100
目的:观察蠲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型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2l例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型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有效率为76%。结论:蠲痹汤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风寒湿痹型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隔姜灸治疗尫痹(类风湿关节炎RA)风寒湿痹证的临床疗效,探讨隔姜灸治疗本病证的有效性。方法 37例尫痹风寒湿痹证的患者采用非随机编号,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以30天为一个疗程,观察对比隔姜灸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隔姜灸治疗后,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晨僵、屈伸不利、喜暖恶寒评分及ESR、CRP指数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结论隔姜灸治疗尫痹风寒湿痹证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9.
杨梅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13,(7):19-20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喉痹疗效。[方法]对98例喉痹急诊患者辨证分型治疗。风热喉痹疏风清热汤;寒伏喉痹射干麻黄汤;阴虚喉痹封髓丹;阳虚喉痹八味地黄汤。连续治疗3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不良反应。连续治疗2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愈64例,显效28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94.00%。[结论]辨证分型治疗喉痹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风寒湿型膝痹患者临床给予透刺疗法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80例风寒湿型膝痹患者,结合患者入院就诊日期的奇偶性以及40例单组期间条件划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院内给予独活寄生汤加减口服疗法,观察组患者院内给予温针灸疗法,即选用主穴内膝眼透刺梁丘,外膝眼透刺血海,阳陵泉透刺阴... 相似文献
11.
《亚太传统医药》2015,(9)
目的:观察苗王劳伤风湿液治疗风寒湿痹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300例风寒湿痹患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研究法,观察组患者服用苗王劳伤风湿液,对照组患者服用骨刺消痛液,疗程均为4周。对两组患者的疗效及疼痛、压痛、肿胀、功能活动改善及实验室指标RF、CRP、ESR进行观察比较,并观察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为9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在疼痛、压痛、肿胀、功能障碍方面两组均有明显改善,ESR、CRP、RF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1)。结论:苗王劳伤风湿液治疗风寒湿痹证与骨刺消痛液临床疗效相当且安全。 相似文献
12.
内外兼治风寒湿痹10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寒湿痹是由风、寒、湿邪侵袭人体 ,闭阻经络 ,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酸痛 ,麻木 ,重着 ,屈伸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包括现代医学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我们于1 998年 1月~ 2 0 0 1年 5月采用中药内外兼治的方法治疗风寒湿痹 1 0 0例 ,取得满意效果 ,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 0 0例均为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和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门诊患者 ,均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 ARA)风湿病诊断标准〔1〕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男 41例 ,女 5 9例 ;年龄 1 9岁~ 70岁 ;病程 1年~ 5年 ;病变分期〔2〕属早期 5 2… 相似文献
13.
火针治疗风寒湿痹195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痹证是由于外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引起肢体、关节酸痛、麻木、重着及屈伸不利等症状。笔者在临床上以火针治疗 1 95例风寒湿痹患者 ,并与1 77例运用电针加 TDP治疗的患者比较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治疗组 1 95例中男性 81例 ,女性 1 1 4例 ;年龄1 9~ 68岁。对照组 1 77例中男性 71例 ,女性 1 0 6例 ;年龄 2 2~ 69岁。两组患者的性别、病程、病情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具有可比性。中医分型 :1行痹 (风痹 ) :肢体酸痛 ,痛无定处 ,厉节走注 ,时有寒热 ,舌苔薄腻 ,脉浮。 2痛痹(寒痹 ) :肢体关节疼痛明显 ,痛有定处 ,得热则舒 ,遇冷… 相似文献
14.
温针疗法是传统针灸疗法之一,系古代“燔针”“烧针”基础上发展而来。我科从1986年至1987年采取温针疗法治疗观察风寒湿痹33例,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自拟方温肾通督汤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肩周炎(风寒湿痹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风寒湿痹型肩周炎患者6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与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针刺治疗,观察组采取温肾通督汤内服配合针刺治疗,观察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Neer肩功能评分的变化,比较两组的UCLA肩部评分和血清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0(IL-10)水平。结果: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和UCLA肩关节评分均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VAS评分高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血清中IL-6、IL-10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对照组总有效率低于观察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肾通督汤联合针刺治疗肩周炎(风寒湿痹型)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患者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九味通痹散为纯中药制剂,具有祛风散寒,活络通督,温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自1998-04~2003-06,我院应用九味通痹散治疗298例风寒湿痹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7.
九味通痹散为纯中药制剂,具有祛风散寒,活络通督,温经止痛的功效,适用于治疗风寒湿痹。自1998-04~2003-06,我院应用九味通痹散治疗298例风寒湿痹患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1一般资料298例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即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50例,对照组148例。治疗组男性 相似文献
18.
乌头,出自《药谱》(唐·候宁极)。有川乌头、草乌头两种,别名川乌、草乌。川鸟为毛茛科植物乌头(Acanitum carm-ichaeli Debx)的块根。草乌为毛莨科多年生野生植物北乌头(Aconitum Rusne-zoffii Rchb)的块根。性味皆为辛、苦、温,功能均能祛风湿、散寒止痛。临床多用于风寒湿痹的治疗,用之得法,每获较好疗 相似文献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