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采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方法研究了嵌段聚醚型聚氨酯在纯纤维蛋白原溶液中和稀释血浆中的表面纤维蛋白原吸附性规律,考察了聚醚型聚氨酯的特性粘数及溶液体系中的NaCl浓度对材料表面纤维蛋白原吸附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聚合物特性粘数的增大,材料表面的纤维蛋白原吸附量呈降低的趋势;溶液体系中盐浓度的降低导致纤维蛋白原凝固性增强,在纯纤维蛋白原溶液中,材料表面纤维蛋白原的吸附量相应增多,而在稀释血浆中,纤维蛋白原的吸附量相应减少,在达到最低值后又有上升的趋向,表明纤维蛋白原在材料表面的吸附还受血浆中其它大分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材料表面对血浆蛋白的吸附特性 ,是研究和评价生物医用材料血液相容性的重要依据。本文用自制的表面等离激元 (SPR)传感器 ,测量了金膜、磷脂DSPC膜、成都科大Ⅱ型聚氨酯、Pellethane2 36 3 55D聚氨酯及有机玻璃膜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动态吸附特性 ,在纤维蛋白原溶液浓度为5mg/ml的相同条件下 ,磷脂DSPC膜表面吸附纤维蛋白原的速度最低 ,饱和吸附浓度也最小 (表面浓度为 1ng/mm2 )。其次是裸金膜 (表面浓度为 3.5ng/mm2 ) ,再其次是成都科大Ⅱ型聚氨酯膜 (表面浓度为 3.8ng/mm2 )和Pellethane 2 36 3 55D聚氨酯 (表面浓度为 4 .3ng/mm2 ) ,吸附速度和吸附量最高的是有机玻璃膜 (表面浓度为 4 .5ng/mm2 )。结果表明 ,材料表面对纤维蛋白原的吸附动力学特性 ,与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密切相关。表面等离激元技术与本文采用的在金膜上铺展高分子材料的离心铺膜法和LB技术等样品制备技术相结合 ,为生物材料表面对蛋白质吸附特性的实时、动态、原位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高灵敏度的方法 ,并可能发展成为一种材料生物相容性的测试和评价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3.
4.
用椭圆偏振术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和人纤维蛋白原(FGN)在亲水硅片表面上的吸附行为。结果表明:蛋白质浓度大于5μg/ml时,相同蛋白质浓度下,BSA的最终吸附量小于FGN。在蛋白质浓度变化的情况下,BSA在吸附液蛋白质浓度约为10μg/ml时即达到饱和吸附(即最终吸附量不再随蛋白浓度提高而增加),而FGN达到饱和吸附时的吸附液浓度约为20μg/ml,BSA和FGN吸附液浓度同时30μg/m  相似文献   

5.
探索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G)与吸附白蛋白、肝素的新型血管支架材料氧化钛(Titanium Oxide,Ti-O)的血液相容性。(1)研制Ti-O,切割成薄膜;(2)Ti-O薄膜涂层白蛋白和肝素;(3)血小板(platelet,PL)吸附试验;(4)酶联免疫试验测FIG吸附量;(5)动物犬股动脉内植入涂层的Ti-O薄膜与对照试片Ti-O和不锈钢(Stainless steel,SS)薄膜。结果发现:Ti-O完全具有固定白蛋白和肝素的结构与性能,比未涂层的Ti-O能更一步减少PL和FIG的吸附,实验动物体内薄膜6个月后取出扫描电镜观察黏附的PL少,形态无改变,血管内无血栓,优于未涂层的Ti-O,更明显优于SS。Ti-O为N型半导体,不易接受FIG的电荷,并且与血细胞有相似的界面张力,决定生物材料Ti-O有较好的血液相容性。Ti-O对白蛋白、肝素有极好的亲和力是因以化学键相结合,在血中进一步减少FIG和PL被涂层的Ti-O吸附。实验证明涂层的Ti-O有持久和稳定的抗凝血性能。  相似文献   

6.
潘宇红  黄璇  张烽 《中国微循环》2006,10(5):373-374,380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D—D)的含量在乙型肝炎病程发展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将入选的131例经消化科确诊的患者分成四组:慢性肝炎54例,急性肝炎46例,重型肝炎6例,肝硬化25例。以52例正常人为对照。用乳胶凝集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分别测定D.D、FIB含量。结果乙型肝炎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纤溶活性增强和凝血功能障碍。其中急性肝炎,重型肝炎,肝硬化组D—D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和对照组(P〈0.05);重型肝炎,肝硬化FIB含量明显降低(P〈0.05)。结论联合检测D.D、FIB含量有助于病情的判断和疗效观察。  相似文献   

7.
接枝共聚是一种在聚合物表面增强吸水性及阴极电荷以提高聚合物的生物相容性的有效方法。本文作者用辐射接枝甲基丙烯酸(MAA)与聚氯乙烯(PVC)薄膜,以异分子聚合,并用体外血栓产生,血小板粘附和溶血活性试验评价PVC表面的血栓形成状况。接枝共聚是在氮气环境中的标准接头管中进行。先将称量后的成形PVC薄膜放入均匀混合的甲醇-水溶液的安瓶中24小时。启开安瓶后立即加入MAA,放入辐射罩内进行辐射接枝。辐射后,除去PVC薄膜外层的同聚物溶液并用热水仔细  相似文献   

8.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是一种常见的动脉血栓性疾病。D-二聚体(D-dimer,D-D)、纤维蛋白原(Fib)和血粘度增加是参与凝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本文对AMI患者上述指标进行检测,分析其在AMI中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报道研究医用高分子材料血液相容性的同位素标记半体内评价法。对乳过氧化物酶放射性碘标记配方进行对比研究后确立了本研究采用的配方,~(125)I标记率为70~78%,比活度为0.7~0.8mci/mg。通过对同种材料单一管法和不同材料串联管法对比研究,认为不同材料串联管法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可在同一血流情况下评价不同材料的血液相容性,并避免了动物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用本研究确立的方法测定了两种聚氯乙烯材料,三种硅橡胶材料和四种聚氨酯材料表面吸附白蛋白的量,实验结果表明:结论与国内外有关文献报道基本是一致的。同时由扫描电镜观察表明,材料表面吸附白蛋白与血小板粘附有一定的相关性,从而证实了本研究方法可作为材料血液相容性评价的一个较为可靠的方法,并可进行表面血栓形成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了解血浆蛋白质在医用材料表面的吸附特征,是研究血液相容性材料表面特性的重要手段之一。前人采用傅里叶红外衰退全反射、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紫外光谱等方法较好地测定了蛋白质的吸附量。在测定吸附蛋白质的构象方面,以前是利用微量量热计或园二色(CD)光谱仪,本文试图用常见的紫外分光光度计来研究这个问题。 肽键在190nm具有强的吸收带。当肽链采取α螺旋或β折迭结构时,肽键就按一定的规律整齐地排列。规整排列的肽键其电子跃迁时要发生相互影响。所以,蛋白质α螺旋,β折迭结构与无规结构的UV光谱曲线是有区别的,利用光谱曲线的区别就可以测定蛋白质中α螺旋的含量。 作者用“日立-340”光谱仪在205nm和220nm测得的D分别用来计算吸附BSA的构象与吸附量并总结出如下公式:  相似文献   

11.
纤溶与凝血系统的平衡是保证血流通畅的重要条件,也是血栓性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过程,许多研究资料表明,急性脑梗死病人体内存在纤溶与凝血活性异常。为探讨急性脑梗死病人体内血浆纤溶、凝血指标变化及临床意义,我们对5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了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含量和纤溶酶原活性的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例选择与分组1.1.1观察组:5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龄48~72岁,平均60.2±10.12岁,病人均为2001年4月~2003年5月就诊于我院神经内科急诊的发病72h以内的病人,诊断符合1995年第四届全国脑血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旋乳酸-聚己内酯共聚物和纤维蛋白原共混静电纺盆底修复材料应用于盆底脏器脱垂治疗中的体内降解和生物再生特性的研究。方法在30只SD大鼠左右两侧腹壁建立腹壁缺损区,利用静电纺盆底修复材料对缺损进行修补,一组为补片平铺修补,另一组补片褶皱后修补。术后1、4、8、12、16周各处死6只大鼠,取出修补区域及其周围组织,通过测定聚合物分子量、抗拉强度及电镜观察分析补片在体内的降解、组织的病理变化及再生情况。结果降解16周后,两组机械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具有可比性;褶皱组相对分子量大于平铺组(P0.05);电镜扫描结果显示两组有明显差异,平铺组补片降解速度快,但无法维持一定的力学强度,褶皱组降解速度慢,但其可保持一定的力学强度;HE染色、电镜扫描结果都证实两组具有差异性。结论通过两种实验方法对比后发现,平铺组降解虽快,但却不能维持一定的力学强度,因此褶皱植入法优于平铺植入法。  相似文献   

13.
应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自动扫描式表面激元共振(SPR)生物传感器对三种聚氨酯材料进行了血液蛋白质吸附实验,以传感片上的金膜作为对照材料。同时应用原子力显微镜对金膜和聚氨酯材料的超微结构与材料表面上所吸附的蛋白质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显示,四种材料对纤维蛋白原和IgG的吸附量顺序均为:金膜>H50—0>H50—50>H50—100。T—检验结果表明,金膜对纤维蛋白原和IgG吸附量与三种聚氨酯材料均有显著差别。该结果表明聚氨酯材料的血液相容性明显好于金膜对照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出血(ICH)患者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1)、组织因子(TF)、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凝血因子VII(FVII:C)的变化,为早期诊断ICH提供更多的实验依据。方法:随机抽取53例ICH患者及50例体检健康者,分别作为ICH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两组血清中的TFPI-1、TF、FIB、D-二聚体、hs-CRP浓度;采用一期凝固法检测FVII:C(%);统计分析ICH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及三者(FIB、D-二聚体、hs-CRP)单检和联检对ICH的诊断效能。结果:ICH组的TFPI-1、TF、FIB、D-二聚体、hs-CRP浓度及FVII: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FIB、D-二聚体及hs-CRP诊断ICH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5(95%CI:0.720~0.980)、0.87(95%CI:0.731~0.970)及0.76(95%CI:0.590~0.930),三者联合检测诊断ICH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9(95%CI:0.760~0.980)。FIB、D-二聚体、hs-CRP三者联合检测的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89.5%、90.0%)较三者单检高(94.7%、75.0%)、(84.2%、90.0%)、(73.7%、89.1%)。结论:TFPI-1、TF、FIB、D-二聚体、hs-CRP水平及FVII:C与ICH的发生、发展有关;FIB、D-二聚体、hs-CRP三者联合检测可以提高诊断灵敏度和特异度。  相似文献   

15.
在血液相容性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开发研究中,血浆蛋白吸附现象的解析是探讨异物表面凝血机制的重要方面。本文以生物统计和吸附动力学为基础,推导了一个描述高聚物与水的界面自由能(x)和在其表面吸附蛋白量(y)之间关系的理论方程。结果表明,回归曲线与实验报导的典型结果相吻合,说明方程y=(a bx)(1-e~(-cx))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