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美舒利对Alzheimer's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大鼠Alzheimer's病(AD)炎症病理模型,探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尼美舒利在AD防治中的作用.方法:25只大鼠随机均分为β淀粉样蛋白(Aβ)组、Aβ 羧甲基纤维素钠组、Aβ 尼美舒利组、假手术组与空白对照组.前3组在大鼠双侧海马CA1区立体定向注射Aβ造AD模型,假手术组注射生理盐水,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Aβ 尼美舒利组采用尼美舒利(2.5g/L)灌胃治疗,Aβ 羧甲基纤维素钠组给予50g/L羧甲基纤维素钠.4周后各组大鼠均作Y型迷宫测试观察学习记忆能力.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脑组织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Bcl-2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相比,Aβ组、Aβ 羧甲基纤维素钠组和Aβ 尼美舒利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降低(P<0.05),GFAP及Bcl-2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P<0.05);与Aβ组及Aβ 羧甲基纤维素钠组相比,Aβ 尼美舒利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改善,GFAP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Bcl-2阳性细胞数增加(P均<0.05).结论:在体条件下尼美舒利通过抑制胶质细胞增生及细胞凋亡等机制对AD大鼠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
β-APP在人脑缺血后海马神经元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人脑缺血后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在海马CA1区和CA3区神经元的表达变化。方法 采用HE染色方法观察神经细胞损伤情况,免疫组化技术检测β-APP在2例非脑缺血性损伤(对照组)和46例脑缺血性损伤后海马CA1区和CA3区神经元的表达,按发病致死时间分为对照组、缺血2h~6h组、7h~1d组、2d~组、3d~组、4d~组、5~6d组和7d~组。在高倍镜下对免疫组化染色阳性细胞计数,应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β—APP在缺血2h~6h组表达明显,4d~组达高峰;4d以后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结论 人脑缺血后β—APP的脑保护作用先增后降,β-APP表达上调有可能加重脑缺血性损伤。  相似文献   

3.
杨壮来 《医学争鸣》2009,(20):2136-2139
目的:探讨蛇毒激肽原酶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缺血区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8h,腹腔注射蛇毒激肽原酶17.5U/(kg·d),连续注射3d.于术后第3日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NSS),然后处死大鼠行梗死体积(TTC染色)的计算、缺血区的病理改变(HE染色)的检查以及缺血区神经细胞情况(尼氏染色)的检查,同时检测缺血区NSE,GFAP及vWF的免疫组化情况.结果: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8h,给予蛇毒激肽原酶治疗能明显降低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使大鼠的梗死体积变小,病理改变明显减轻,缺血区的尼氏染色结果得到明显的改善.治疗组脑缺血区的NSE,GFAP及vWF免疫组化的阳性细胞增多,与生理盐水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蛇毒激肽原酶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的缺血区脑组织有保护作用;促进缺血区神经细胞的再生以及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增生为其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人参皂苷Rg1对小鼠全脑缺血致白质纤维损伤的影响,阐明人参皂苷Rg1对小鼠全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ICR小鼠制备缺血动物模型前灌胃人参皂苷50 mg?kg-1,给药7 d。末次给药1 h后闭塞双侧的颈总动脉60 min。实验共分为4个组:假手术组、缺血组、药物对照组及药物保护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全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区白质纤维损伤情况;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MDA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组MBP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5);与缺血组比较,药物保护组MBP阳性细胞数量增加(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缺血组MDA蛋白表达量增加(P<0.05);与缺血组比较,药物保护组MDA蛋白表达量减少(P<0.05)。结论:人参皂苷Rg1能够减轻小鼠全脑缺血所致的白质纤维损伤,其可能与减少MDA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远隔缺血后适应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存在于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中的淀粉样前体蛋白(β-amyloid precursor protein,β-APP)的影响。方法应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缺血模型,缺血即刻和再灌注即刻分别给予肢体缺血后适应。应用双侧股动脉夹闭10 min/放开10 min,反复3次进行肢体缺血后适应。实验分为7组:假手术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4 h、24 h组),缺血再灌注+缺血即刻远隔缺血后适应组(4、24 h组),缺血再灌注+再灌注即刻远隔缺血后适应组(4 h、24 h组),每组4只大鼠。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β-APP蛋白表达的部位;采用免疫印迹方法研究β-APP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脑缺血组大鼠缺血脑组织β-APP蛋白表达在缺血后不同时间点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可以看出β-APP在大鼠缺血后4 h无升高,缺血后24 h开始升高。给予远隔缺血后适应组与单纯缺血组比较,24 h时缺血即刻给予远隔后适应组,β-APP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远隔缺血后适应可能会通过降低脑缺血后β-APP蛋白表达水平,从而减轻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丁苯酞对缺血性脑白质损害的影响及丁苯酞对缺血性白质损害的干预效果。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组和治疗组,每组10只。缺血组和治疗组给予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对照组给予假手术处理;术后治疗组给丁苯酞腹腔注射,对照组和缺血组给予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术后1个月评测各组大鼠脑白质区HE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到神经元、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性细胞数目及髓鞘碱性蛋白(MBP)的变化。结果缺血组大鼠脑深部白质区可见神经元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且排列稀疏紊乱,GFAP阳性细胞数目较对照组及治疗组明显增多(P〈0.05),缺血组MBP的灰度值较对照组及治疗组下降,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基苯酞可改善慢性缺血大鼠白质损害。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永久性脑缺血大鼠脑内巢蛋白(neuro epithelial stem cell prote,Nestin)的表达变化,探讨脑缺血后神经干细胞的增生、迁移和分化规律。方法 采用微创开颅法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组;假手术组和脑缺血组又分为术后1d、2d、3d、1周、2周、3周和4周共7个亚组,抗Nestin抗体和抗Nestin/胶纸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抗体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单标和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 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仅在部分血管内皮、侧脑室室管膜下区(subventricular zone,SVZ)及第三脑室周围见极少量的Nestin阳性表达,阳性细胞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体积小,突起短少。脑缺血后Nestin阳性细胞明显增多,体积变大,呈多突起的星形,且大部分阳性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物GFAP共表达;增生的阳性细胞从缺血侧SVZ梯度式迁往梗死灶边缘,于缺血后3d达到增生高峰,之后增生能力逐渐下降,缺血后2周,缺血侧SVZ的Nestin阳性细胞数及吸光度值已回落到正常水平;缺血4周后,梗死灶周围的阳性细胞也基本消失。结论 大鼠永久性脑缺血后激活了SVZ的Nestin阳性细胞一过性增生、迁往梗死灶周围并分化为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对缺血损伤后的脑组织起到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喹硫平和万拉法新对小鼠实验性应激及脑缺血致神经元损伤的影响,阐明喹硫平和万拉法新对小鼠全脑缺血及应激的保护作用。方法:雄性ICR小鼠缺血前给予万
拉法新或喹硫平腹腔注射14 d,第15天闭塞双侧的颈总动脉。实验分为假手术组、假手术加应激组、缺血加应激组、喹硫平缺血加应激组及万拉法新缺血加应激组。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小鼠全脑缺血后NeuN阳性细胞数量的变化;采用尼氏染色检测全脑缺血后海马齿状回区神经元损伤情况。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假手术加应激组小鼠NeuN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与假手术组和假手术加应激组比较,缺血加应激组小鼠NeuN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5);与缺血加应激组比较,万拉法新缺血加应激组小鼠NeuN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喹硫平缺血加应激组NeuN阳性细胞数量增加(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假手术加应激组小鼠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与假手术组或假手术加应激组比较,缺血加应激组小鼠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减少(P<0.05);与缺血加应激组比较,万拉法新缺血加应激组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P>0.05),喹硫平缺血加应激组尼氏染色阳性细胞数量增加(P<0.05)。结论:喹硫平能够减轻小鼠应激及脑缺血所致神经元损伤,对小鼠应激及全脑缺血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红景天胶囊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梗死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6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红景天治疗组、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和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未进行特殊处理,其他3组采用改良线栓法制成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模型。观察各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2,3,5-三苯基氯化四唑染色测量各组脑梗死体积,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GFAP表达,用末端标记法测定神经细胞凋亡。结果红景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缺血再灌注组(P〈0.05),脑梗死体积小于缺血再灌注组(P〈0.01)。GFAP阳性细胞于脑缺血2h后即已.出现,各组之间GFAP阳性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缺血再灌注时间推移,缺血6—72h时红景天治疗组较缺血再灌注组GFAP表达减低(P〈O.05)。红景天治疗组神经细胞凋亡较缺血再灌注组减少(P〈0.05)。结论红景天胶囊能够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提高神经功能评分,可能与减少星形胶质细胞GFAP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探讨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程度与血清β-淀粉样前体蛋白(β-APP)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的相关性。 方法 取雌性SD大鼠90只,采用动脉夹压力法制备大鼠脊髓轻度损伤(轻度损伤组,30只)和重度损伤(重度损伤组,30只)动物模型,另30只大鼠仅行椎板切除作为假手术组。通过行为学观察(BBB评分)了解脊髓损伤程度及变化,分别于造模成功后12 h、24 h、3 d 、7 d、14 d采股静脉血,ELISA检测不同程度SCI大鼠伤后血清β-APP、hs-CRP含量变化。 结果 重度脊髓损伤组与轻度损伤、假手术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β-APP于损伤后24 h达到高峰后逐渐回落,hs-CRP于3 d达到高峰后回落。重度脊髓损伤组与轻度脊髓损伤、假手术组各时间点β-APP、hs-CRP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轻度脊髓损伤组与假手术组β-APP、hs-CRP水平除14 d点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外,其余各时间点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 急性SCI大鼠血清β-APP、hs-CRP水平变化可反映SCI的严重程度,β-APP比hs-CRP的变化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