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回顾性分析使用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15例及徒手心肺复苏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23例疗效, 探讨心肺复苏机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心肺复苏机使用1007型THUMPER心肺复苏机,徒手心肺复苏为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两组患者均同时使用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结果机械复苏组15例,有效率53.3%;徒手复苏组23例,有效率21.7%,P<0.05,有显著性意义。结论临床使用心肺复苏机抢救心脏呼吸骤停患者可以提高疗效,副反应较轻。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在不同时间内心肺复苏后与心肺脑恢复的关系。方法选择意外事件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97例,按在不同时间内心肺复苏分为3组:A组1~5min;B组6—30min;C组31~60min。比较A、B、C组心肺复苏后的心肺脑恢复率。结果A组:心肺脑完全恢复为71.4%,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85.7%,心肺脑始终无恢复者为14.3%;B组:心肺脑完全恢复为0%,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2.9%,心跳恢复为22.8%;C组:心肺脑完全恢复0%,心跳和呼吸均恢复为0%,心跳恢复为5.0%。A组心肺脑恢复率显著优于B组及C组(P〈0.05)。结论对意外事件所致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在1—5min内进行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提高心肺复苏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心肺复苏7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章仕坚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23):2676-2678
目的:探讨心跳呼吸骧停患者心肺复苏的程序及影响因素,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75例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病因、开始复苏时间、复苏程序及方法对心肺复苏结果的影响。结果:早期组复苏有效率和成功率都明显高于晚期组(P〈0.05),除急性内科疾病患者心肺复苏成功率较高外(60%),其它疾病复苏成功率均较低(约20%)。结论:心肺复苏抢救成功与否与开始复苏时间、骤停前重要脏器功能密切相关,当心跳呼吸骤停发生时要强调实施早期现场心肺复苏,加强及时电除颤、气管插管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可增加自主循环恢复率,同时注重原发病和脑复苏处理。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1):132-133
将86例呼吸心跳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都在得到确认后5s内就开始实施心肺复苏术,其中第1组实施徒手心肺复苏术,第2组使用心肺复苏机行持续心肺复苏术。依据2010版心肺复苏指南实施持续心肺复苏,同时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自主心率、颈动脉搏动、瞳孔、面色及心电图等指标来证明有效或无效。第1组有效1例,无效59例,有效率为1.67%;第2组有效4例,无效22例,有效率为15.38%,两组对比总体阳性率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救治时心肺复苏机比徒手心肺复苏有更好的复苏效果,其复苏率明显要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AutopulseTM MODEL100型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在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抢救中的应用及其心脏复苏效果.方法:对院前急救中44例心跳呼吸骤停息者随机分组,立即分别应用AutopulseTM MODEL100型自动心肺复苏系统和徒手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按照2010年AHA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给予相应的复苏措施,观察两组复苏效果.结果:自动心肺复苏系统较徒手心肺复苏在>30min的超长时心肺复苏中可提高ROSC成功率.结论:Autopulse自动心肺复苏系统是有效的心肺复苏工具,在超长心肺复苏中更具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蓝仕威克HLR R-301心肺复苏机对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时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10年4月~2012年2月抢救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61例,观察组患者使用蓝仕威克心肺复苏机行胸外按压,对照组患者采用徒手胸外按压,两组患者均同时行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电除颤及药物治疗。结果:观察组复苏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心肺复苏机能明显提高复苏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临床应用效果好于徒手心肺复苏,在急救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通过运用XF-3型心肺复苏机抢救38例心跳呼吸骤停者与徒心脏按压抢救27例心跳呼吸骤停者进行临床对比观察,结果:复苏机组38例中有效32例,总有效率84.19%,徒手复苏组27例中有效17例,总有效率62.95%,前者明显优于后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MSCPR-1A心肺复苏机和人工心肺复苏2种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53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分为心肺复苏机复苏组和人工标准复苏组,比较2组优缺点及循环、呼吸恢复率。结果:使用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患者的循环和呼吸恢复率均高于人工标准心肺复苏(CPR),而且可以克服人工CPR的缺陷。结论:心肺复苏机与人工心肺复苏相比具有较大的优越性,可以提高复苏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心肺脑复苏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医疗技术,它主要以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电击除颤构成。能否正确、及时、有效地实施心肺脑复苏,是复苏成败的关键。我们想通过模拟急救系统进行护理人员心肺复苏培训,以培养提高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水平,配合能力及应急能力,提高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复苏成功率及确保复苏后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心搏、呼吸骤停患者个体化心肺复苏抢救程序,分析心肺复苏程序不同组合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心肺复苏患者462例,针对心肺复苏程序不同组合对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影响进行探讨。结果 2001年1月至2005年1月接诊217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均按指南要求采用ABCD心肺复苏程序,心肺复苏成功39例。2005年2月至2010年1月接诊245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采用优化组合心肺复苏程序,心肺复苏成功56例。结论辨证准确地优化组合心肺复苏程序,可以提高心肺复苏质量。  相似文献   

11.
心肺转流行心肺复苏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狗心脏停搏30分钟后的心肺复苏效果,以10%氯化钾溶液静脉注射使实验狗心脏停搏、呼吸停止30分钟后,分两组进行心肺复苏实验研究.实验狗每组5只.第一组采用常规法;第二组采用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法.实验期间,定时对心电图、动脉压、静脉压、动脉血气和瞳孔进行监测.心肺骤停后60分钟检查最终复苏效果.结果第一组仅1只狗(20%)于第15分钟后恢复自主循环,瞳孔开始缩小,其余4只狗均未获复苏;第二组于2—3分钟后全部恢复自主循环(100%),瞳孔缩小.复苏30分钟后,其平均动脉压为8—14.0kPa,明显高于第一组(0—12.0kPa)(P<0.05),其静脉压为0.09—0.12kPa,明显低于第一组(0.14—0.24kPa)(P<0.01),PaCO_2为2.06—5.73kPa,明显低于第一组7.22—11.90kPa;PaO_2为21.70一59.81kPa,明显高于第一组(5.88—14.56kPa)(P<0.01).上述实验结果表明,心搏呼吸骤停30分钟后,以心肺转流法进行复苏可有效地恢复自主循环,并可能有益于脑复苏.从少量实验动物复苏效果提示,CPB法明显优于常规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影响心肺复苏院前急救成功率的因素。方法对68例心搏呼吸骤停患者均实施开放气道、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根据患者情况进行电击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吸氧,心肺复苏药物应用,脑复苏等急救措施。比较不同疾病类型、不同复苏时间、不同电除颤时间,是否人工气道的抢救成功率的异同。结果不同心搏呼吸骤停患者的病因、不同复苏开始时间、电击除颤的早迟、有无气管插管,其抢救成功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患者的病因、复苏时机、复苏措施均与心肺复苏成功率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心肺脑复苏时联合应用肾上腺素和纳洛酮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5例心跳骤停患者临床资料,各例均常规行心肺脑复苏。分为2组,研究组联合应用肾上腺素、纳洛酮,对照组仅予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治疗。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总有效率显著升高(P〈0.05),自主呼吸循环恢复时间显著缩短(P〈0.05)。结论:联合应用肾上腺素、纳洛酮可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是对心跳骤停病人所采取的急救措施,也是护理人员配合抢救治疗研究的热点之一,心肺复苏护理是抢救心脏、呼吸骤停及保护、恢复大脑功能的急救护理技术,心肺复苏的成功不仅与医生的技术息息相关,而且离不开贯穿始终的护理操作技术。自2002年12月我院即建立了心肺复苏急救护理培训部门,对急救护理工作人员进行反复的心肺复苏护理培训。实践证实,经过培训后,明显提高了我院心肺复苏急救的成功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 目的 探讨mscpr—1a型心肺复苏机在心肺复苏时的可行性。 方法 76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应用mscpr—1a型心肺复苏机进行心肺复苏,69例对照组应用徒手心肺复苏,两组使用电除颤、气管插管及复苏药物等措施完全相同。 结果 机械组在心肺复苏时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 应用机械辅助心肺复苏,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适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在急救医学中的应用。方法:对34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并立即建立静脉通道,常规应用肾上腺素静脉注射,根据需要辅以电击除颤等,并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测生命体征。结果:复苏成功8例,总成功率为23.1%。结论:规范和普及心肺复苏技术,加强院前急救,可以大大提高心肺复苏的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资料选自2012年8月~2014年4月我院急诊科室接诊的院内和院外急救的心脏呼吸骤停患者80例,将院内急救的40例心脏骤停患者当作院内组,院外急救的40例心脏骤停患者当作院外组,给予所有患者进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和静脉通道、心电除颤等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观察比较两组的复苏效果。结果院内组的复苏到位时间为(3±0.6)min,院外组的复苏到位时间为(30±1.8)min。院内组的心电除颤、气管插管、复苏用药和快速建立静脉通道的比率明显比院外组高;院内组和院外组的心肺复苏总有效率分别为55%、15%,两组比较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心肺复苏患者及早进行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通气和静脉通道、心电除颤等心肺复苏的急救措施,可有效提高患者的心肺复苏成功率和有效率。  相似文献   

18.
乌司他丁在心肺复苏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观察乌司他丁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治疗效果,评价其在心肺复苏(CPR)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8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30例)和乌司他丁治疗组(28例)。对照组患者仅进行标准CPR,治疗组除了进行标准CPR外,还在复苏初期静脉注射乌司他丁2次(10万U/次)。观察两组惠者自主循环、呼吸恢复、CPR成功、存活情况和自主循环、呼吸恢复时间。结果 治疗组的自主循环恢复率、呼吸恢复率、CPR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存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自主循环、呼吸恢复时间比对照组短(P〈0.05)。结论 心跳、呼吸骤停患者CPR中早期使用乌司他丁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特殊人群心肺复苏培训的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肺复苏(CPR)是对心跳、呼吸骤停患者采取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自主呼吸功能的急救措施[1].以往研究表明,猝死患者一般以心源性居多[2],并且70%~80%心跳呼吸骤停发生在家庭、公共场所和行路中[3].另有研究表明4 min内进行复苏者,有1/2可能被救活,超过6 min者存活率仅4%[4].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提高急诊心肺复苏(cPR)的救治策略及成功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心脏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心脏呼吸骤停至开始CPR≤5min的24例患者为早期组,〉5min的48例患者为晚期组。结果早期组24例中,7例复苏成功,成功率29%,有效11例(45%);晚期组48例中,有效10例(28%)。结论早期迅速的心脏按压、熟练快速的气管插管、早期电除颤、合理使用复苏药物是心肺复苏成功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