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应用晨尿总蛋白与尿肌酐比值评估慢性肾脏病患者尿蛋白排泄率。方法对480例不同肾小球滤过率(GFR)水平的成人慢性肾脏病患者进行晨尿总蛋白与尿肌酐比值测定,并与24 h尿蛋白定量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ROC曲线分析GFR≥10 ml/min患者的晨尿总蛋白与尿肌酐比值相对于24 h尿蛋白定量为0.5 g/24 h、1.0 g/24 h、2.0 g/24 h及3.5 g/24 h的诊断界点。结果 GFR≥10ml/min的慢性肾脏病患者晨尿总蛋白与尿肌酐比值与24 h尿蛋白定量高度正相关(r=0.853,P<0.01)。晨尿总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对应24 h尿蛋白定量为0.5 g/24 h、1.0 g/24 h、2.0 g/24 h及3.5 g/24 h的最佳诊断界点分别为0.46、1.05、2.08及3.16g/gCr。结论在GFR≥10 ml/min的成人慢性肾脏病患者,晨尿总蛋白与尿肌酐比值可替代24 h尿蛋白定量应用于慢性肾脏病患者的蛋白尿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尿mindin水平与肾功能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张家口市地方防治所和张家口市第二医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体检或就诊的200例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24 h尿蛋白定量水平将其分为3组:正常蛋白尿组(24 h尿蛋白定量30 mg)87例,微量蛋白尿组(30 mg≤24 h尿蛋白定量300 mg)62例,大量蛋白尿组(24 h尿蛋白定量≥300 mg)51例。测定患者的身高、体重、血压等基础指标,及尿mindin、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餐后2 h血糖(2 h postprandial glucose,2 h PG)、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1c)、血尿素氮(blood urea nitrogen,BUN)、血肌酐(creatinine,Cr)等实验室指标,计算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 GFR),并对上述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基础资料分析中,除疾病严重程度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BUN、血Cr、e GFR和尿mindin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除e GFR随着肾损伤程度的加重而降低之外,其余指标均显著升高。尿mindin水平与病程、BUN、血Cr、24h尿蛋白定量均呈正相关关系(r=0.462、0.435、0.336、0.631,P均0.05),而与e GFR呈负相关关系(r=-0.436,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尿mindin、病程、FPG、2 h PG、Hb A1c、BUN、血Cr和e GFR均为2型糖尿病肾功能损伤的危险因素,其中尿mindin的危险系数最高(OR=2.061,95%CI为1.363~3.116)。结论尿mindin水平可反映DN患者的肾功能损伤程度,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特发性膜性肾病(IMN)患者(18~50岁)的病理特点和预后情况。方法将125例经检查确诊IMN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资料分析相关病理特点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中,男80例,女45例,男性占比更高;病理分期Ⅰ期的患者年龄、性别、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指标与Ⅱ期患者、Ⅲ期和Ⅳ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患者的年龄、性别、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指标与肾小管间质正常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肾血管有病变的患者年龄、性别、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指标与肾血管正常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有肾小球硬化的患者年龄、性别、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指标与无肾小球硬化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患者的预后情况与采用非特异性治疗的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IMN患者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或非特异性治疗的预后情况无显著差异,病理分期、有无肾小球硬化、有无肾小管间质慢性病变、有无肾血管病变是IMN患者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24 h尿蛋白水平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糖病尿患者尿白蛋白/肌酐与肾小球滤过率的相关性,了解糖尿病患者在不同肾病进程中肾小球的滤过功能。方法对77例不同年龄健康对照者及108例不同肾病期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尿白蛋白肌酐比(UAlb/UCr)的测定,并用校正后简化MDRD方程预测肾小球滤过率。结果 1)健康对照者随着年龄的增大UAlb/UCr增加,GRF下降,但以60岁以上人群有显著性差异。相关分析显示,年龄与UAlb/UCr、GFR相关系数分别为r=0.314,P=0.005、r=-0.506,P=0.000;UAlb/UCr与GFR无相关性。糖尿患者年龄与UAlb/UCr、GFR相关系数分别为r=0.363,P=0.000、r=-0.477,P=0.000;UAlb/UCr与GFR呈负相关r=-0.374,P=0.000。经偏相关分析调整年龄后,UAlb/UCr与GFR仍为显著负相关r=-0.232,P=0.014。2)糖尿病不同肾病组UAlb/UCr、GFR的比较,UAlb/UCr随着糖尿病肾病的加重逐渐增高。GFR:B组明显高于其他各组,C组开始下降。结论糖尿病肾病早期肾小球滤过功能处于高滤过状态,到临床蛋白尿期肾小球滤过功能开始下降。预示着终末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使用螺内酯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的安全性及其对蛋白尿的影响。[方法]4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在前期服用降压药基础上[包括最大推荐剂量ACEI和(或)ARB],随机平均分为螺内酯组和安慰剂组.分别予螺内酯20mg/d及同等剂量安慰剂治疗。并定期测量患者血压、24h尿蛋白定量及生化指标。【结果】10周后,两组患者中分别有3人因其基础血钾、血肌酐较高,相继出现高血钾并退出试验,12周后.螺内酯组患者24h尿蛋白定量较安慰剂纽明显下降(P〈0.05),而血压、肾小球滤过率(GFR)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早期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在ACEI和(或)ARB治疗基础上,加用小剂量螺内酯治疗是安全的.并有肾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与糖尿病肾脏病变(DKD)的关系及前者对后者的预测作用。方法:将226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分组,合并视网膜病变而无肾脏病变的患者为单纯视网膜病变组(DR组,60例),有肾脏病变而无视网膜病变为患者单纯肾病组(DKD组,29例),两者并存的为合并视网膜病变和肾脏病变组(A组,137例),比较3组年龄、病程、体质量、血脂、尿酸、肾小球滤过率的差异,以及3组合并大血管病变、高血压和其他非糖尿病肾脏病的情况。结果-DR组的病程明显短于DKD组和A组;DR组的尿酸水平明显低于DKD组和A组;3组的肾小球滤过率均偏低,DKD组与A组的肾小球滤过率又明显低于DR组;DKD组与A组合并高血压及大血管病变患者明显多于DR组,上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结论:DR可能早于DKD发生,提示通过检测是否存在DR,可能可预测患者早期DKD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C(Cys C)及血清肌酐对2型糖尿病肾损害的诊断效能。方法 记录279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般资料、测定其GHb A1c、血清Cys C、血清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UAE)、肾小球滤过率(GFR),将患者分为正常尿蛋白组、微量尿蛋白组及大量尿蛋白组进行分层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分析血清肌酐、Cys C及GFR之间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Cys C、Scr及UAE对于肾功能损害[GFR<60 ml/min·(1.73m2)]的诊断效能。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Cys C的影响因素。结果 正常尿蛋白组、微量尿蛋白组及大量尿蛋白组间的年龄、病程、GHb A1c、Cys C、血清肌酐、24 h UAE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血清肌酐与Cys C呈正相关(rs=0.862,P<0.001),Cys C及血清肌酐与GFR呈负相关,Cys C及血清肌酐随GRF下降而升高(rs-Cys C=-0.816,rs-血清肌酐=-0.747,P均<0.001),Cys C与GRF的相关性较血清肌酐好。ROC曲线下面积显示Cys C对肾功能损害[GFR<60 ml/min·(1.73m2)]的诊断效能较血清肌酐及24 h UAE好(0.963 vs.0.929 vs.0.720,P均<0.001);计算Cys C的诊断切点值为1.18 mg/L,敏感度为93.3%,特异度为87.9%;血清肌酐的诊断切点值为78.9μmol/L,敏感度为85.6%,特异度为92.6%。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对Cys C有影响的因素包括血尿酸、血清白蛋白、年龄、GHb A1c,其中血尿酸的影响最大(标准化偏回归系数0.447)。结论 血清Cys C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损害[GFR<60 ml/min·(1.73 m2)]的评估效能优于血清肌酐。对于高尿酸血症的糖尿病患者,Cys C的评估效能可能会下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同时选择22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4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同时测定各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逐渐升高,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6±1.05)、(3.98±3.02)、(0.71±0.02)mg/L,P均<0.01].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0.71、0.59,P均<0.01),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明显负相关(r=-0.69,P<0.01).结论 血清胱抑素C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痛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同时选择22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4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同时测定各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逐渐升高,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6±1.05)、(3.98±3.02)、(0.71±0.02)mg/L,P均<0.01].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0.71、0.59,P均<0.01),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明显负相关(r=-0.69,P<0.01).结论 血清胱抑素C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痛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同时选择22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4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同时测定各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逐渐升高,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6±1.05)、(3.98±3.02)、(0.71±0.02)mg/L,P均<0.01].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0.71、0.59,P均<0.01),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明显负相关(r=-0.69,P<0.01).结论 血清胱抑素C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痛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同时选择22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4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同时测定各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逐渐升高,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6±1.05)、(3.98±3.02)、(0.71±0.02)mg/L,P均<0.01].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0.71、0.59,P均<0.01),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明显负相关(r=-0.69,P<0.01).结论 血清胱抑素C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痛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同时选择22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4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同时测定各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逐渐升高,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6±1.05)、(3.98±3.02)、(0.71±0.02)mg/L,P均<0.01].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0.71、0.59,P均<0.01),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明显负相关(r=-0.69,P<0.01).结论 血清胱抑素C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痛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同时选择22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4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同时测定各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逐渐升高,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6±1.05)、(3.98±3.02)、(0.71±0.02)mg/L,P均<0.01].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0.71、0.59,P均<0.01),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明显负相关(r=-0.69,P<0.01).结论 血清胱抑素C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痛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同时选择22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4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同时测定各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逐渐升高,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6±1.05)、(3.98±3.02)、(0.71±0.02)mg/L,P均<0.01].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0.71、0.59,P均<0.01),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明显负相关(r=-0.69,P<0.01).结论 血清胱抑素C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痛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同时选择22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4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同时测定各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逐渐升高,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6±1.05)、(3.98±3.02)、(0.71±0.02)mg/L,P均<0.01].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0.71、0.59,P均<0.01),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明显负相关(r=-0.69,P<0.01).结论 血清胱抑素C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痛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6.
1型糖尿病并肾病患者眼底及电生理的改变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和肾病的关系.方法:选择24h尿白蛋定量≥30 mg 1型糖尿病患者36例,BUN和肌酐正常,根据尿常规尿蛋白定性分为糖尿病肾病Ⅲ期和Ⅳ期两组,检查眼底荧光造影(FFA)、视网膜电图(ERG)及振荡电位(OPs).结果:糖尿病患者空腹及餐后2h血糖、HbA1C、UMA均明显高于对照组,FFA异常的例数明显高于对照组,OPs总波幅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它无明显差异(P>0.05).在糖尿病肾病的Ⅳ期FFA和OPs异常的阳性率明显高于Ⅲ期肾病,在Ⅲ期糖尿病肾病OPs异常的阳性率明显高于FFA,但是在Ⅳ期糖尿病肾病二者的阳性率无明显差异.结论:糖尿病肾病与视网膜病变呈现高度的一致性,OPs比FFA能更早的检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同时选择22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4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同时测定各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逐渐升高,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6±1.05)、(3.98±3.02)、(0.71±0.02)mg/L,P均<0.01].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0.71、0.59,P均<0.01),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明显负相关(r=-0.69,P<0.01).结论 血清胱抑素C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痛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同时选择22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4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同时测定各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逐渐升高,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6±1.05)、(3.98±3.02)、(0.71±0.02)mg/L,P均<0.01].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0.71、0.59,P均<0.01),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明显负相关(r=-0.69,P<0.01).结论 血清胱抑素C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痛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96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分为正常蛋白尿组、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同时选择22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乳胶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4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同时测定各组患者血肌酐、尿素氮、内生肌酐清除率、24 h尿蛋白定量等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血清胱抑素C在糖尿病正常蛋白尿组即明显升高,并且随着病情的加重,血清胱抑素C的水平逐渐升高,微量蛋白尿组和临床蛋白尿组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86±1.05)、(3.98±3.02)、(0.71±0.02)mg/L,P均<0.01].血清胱抑素C与血肌酐、尿白蛋白排泄率、24 h尿蛋白定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6、0.71、0.59,P均<0.01),与内生肌酐清除率呈明显负相关(r=-0.69,P<0.01).结论 血清胱抑素C与糖尿病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可作为早期糖尿病肾痛的诊断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百令片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Ⅳ期糖尿病肾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在参照组常规治疗的同时加用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百令片口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白蛋白、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等指标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比较。结果:两组均能降低24h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血清尿素氮,升高血清白蛋白,但治疗组疗效优于参照组。结论:雷公藤多苷片联合百令片治疗Ⅳ期糖尿病肾病,可明显减少蛋白尿,升高血清白蛋白,改善肾功能,缓解症状,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